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输液相关不良事件与滴注速度间的相关性,确证影响输液相关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以期降低输液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以前瞻性及回顾性的队列研究方法对输液相关不良事件与滴注速度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研究对象,接受输液治疗的患者中暴露于某一研究因素(滴注速度合理性)的为暴露组(滴注速度不合理组),未暴露于这一因素的为非暴露组(滴注速度合理组)。观察两组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利用SPSS15.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χ2检验。分析两组间ADR发生率及计算相对危险度(RR)。结果:两组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滴注速度合理性与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给药间隔因素对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抽样,选取天津市一、二、三级医院各10家进行研究。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对象其他因素进行合理干预的前提下,按给药间隔合理与否分为非暴露组和暴露组,分析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别。结果:非暴露组和暴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86%和1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给药间隔因素对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影响,正确的给药间隔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输液相关不良事件与药物配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采集各级医疗机构中接受输液治疗的患者情况,集中监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来自天津市30家医院的患者3 869人次,收集输液相关不良事件301例次。药物配伍合理组(非暴露组)与药物配伍不合理组(暴露组)比较,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常见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为变态反应、心血管系统、输液反应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提高药物配伍合理性,有利于减少输液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分析联合用药和给药剂量的干预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患者为:本院住院患者;共1800例,病例的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2020年3月,按照用药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900例,应用联合用药和给药剂量的干预方法)和对照组(900例,单纯应用联合用药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住院患者的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YP2C9与VKORC1基因多态性对于个体华法林的起始给药剂量的影响,为临床个体化使用华法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3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华法林治疗模式,观察组通过基因测序法检测116例患者CYP2C9、VKORC1基因多态性后,分基因型个性化用药,检测不同给药剂量的INR值,统计并分析两组之间的华法林起始给药剂量、治疗效果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华法林起始剂量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在个体化使用华法林的临床疗效中,CYP2C9和VKORC1基因与相应华法林的起始给药剂量及最终治疗疗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心血管疾病给药剂量具有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我院3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进一步促进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方法对我院近2年收集的304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例数最多(占97.04%);导致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占58.81%);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为主。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2.52%,全身性损害占20.54%。结论医务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期更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医院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为全面了解我院ADR发生情况和探讨ADR发生的易感因素,现将我院2002年6月~2003年12月收集到的14例药品不良反应,加以简要分析。1资料来源与方法1.1病例资料:我院2002年6月~2003年12月门诊和住院的药品不良反应14例(门诊3例,住院11例)。14例ADR中,11例为住院患者,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1.63 % ,3例为门诊患者占同期门诊人次0.1 %。男8例、女6例,年龄13~62岁、60岁以上者1例,平均年龄30岁,以16~41岁的青壮年居多共11例。有既往过敏史6例。1.2方法:将14例ADR…  相似文献   

8.
我院2006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青  李和生  陈斌  周鑫鑫 《安徽医药》2008,12(2):182-183
目的分类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状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Excel和手工筛选,对189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189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涉及药品123种,其中以抗感染药物居首,其次为化学药品,中成药;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56.8%,主要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和胃肠系统反应。结论静脉给药途径的ADR发生率较高,临床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合理使用抗菌类药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510例抗感染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骏  王越 《中国药事》2004,18(5):314-315
抗感染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品,对其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R)调查,是提高医疗质量,规范用药行为,促进合理用药的重要环节.为了解这类药品ADR发生情况,探讨发生因素,现对江苏省2002年1月~12月收集的ADR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药品不良反应(ADR)在我院发生的情况与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开展不良反应通报制度以来,2004年1月~2006年12月的77例ADR报告分别从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涉及不良反应(ADR)的药物的品种56个,其中抗感染药20个,其次为心血管药物13个,中成药9个。结论主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胃肠功能失调、发热、头晕等全身症状;静脉给药的ADR发生率在给药途径中占最高比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间关联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对广东省2004—2009年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分析。采用支持度和置信度衡量关联规则的强度。结果共收集有效报告6 753份,三磷腺苷、脑蛋白水解物与寒战、发热间具有强关联,卡托普利与咳嗽间具有强关联。此外,脑蛋白水解物还与皮疹和瘙痒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胞磷胆碱、曲克芦丁与过敏样反应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结论心脑血管疾病用药的不良反应现象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过敏样反应、皮疹、瘙痒、咳嗽和头痛,应关注三磷腺苷、脑蛋白水解物、卡托普利、胞磷胆碱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艾司奥美拉唑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探讨其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收集的2013-2016年379 801例报告,提取其中418例艾司奥美拉唑ADR报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418份ADR报表中,类型为一般的有378例,其中新的有262例,严重的40例;注射剂29例,胶囊片剂389例;不良反应发生较多的是中老年人(83.47%);ADR可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主要为消化系统(37.80%)、皮肤系统(11.00%)和神经系统(10.53%)。临床症状范围较广。只有124例(29.67%)因果关系为肯定,可能,很可能或可能无关,294例(70.33%)是待评价和无法评价。合并用药有188例(44.97%)。结论:虽然严重的艾司奥美拉唑不良反应不多,但新的不良反应依然很多,临床上应重视其所致的ADR,并加强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儿童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12月ADR报告,对其中儿童ADR报告中涉及的患儿性别、年龄、药物剂型、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519例ADR报告,其中儿童ADR报告136例(26.2%),男性患儿比例高于女性(66.2%vs.33.8%),6 mo~3岁患儿ADR发生率高(44.9%)。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ADR发生率最高(94.9%),口服给药其次(4.4%)。共涉及药物31种,抗感染药物占91.9%,中药制剂占2.9%。ADR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83.1%),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8.1%)。结论儿童为ADR高发人群,应加强儿童ADR的监测工作。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静脉给药的比例是当前减少儿童ADR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模式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医疗机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删监测工作的模式。方法 针对医疗机构在开展ADR监测工作中,积极性不高、认知度不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逐步建立完善的ADR监测体系。结果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是医疗机构做好ADR监测工作的保障。结论 医疗机构应该在ADR监测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26例ADR报表进行分析.结果:涉及ADR药品62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注射引发的ADR 92例(73.02%);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皮疹、瘙痒)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注意合理用药,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6.
鄢荣  黄琳  游蓝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2,42(15):1573-1577
目的:利用真实世界数据评价地舒单抗的安全性,为其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地舒单抗2015年至2020年的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法和比例报告比法进行信号挖掘,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得到不良反应信号158个,其中107个未在说明书中收录。不良反应发生频次较高的主要集中在肌肉骨骼疾病、全身整体疾病、胃肠疾病和代谢及营养疾病方面;不良反应信号较强的主要集中在肿瘤、肌肉骨骼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方面;同时发现了一些未收录于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如口腔良性肿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碱性磷酸酶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关节炎等。结论:临床使用地舒单抗时应重点关注肌肉骨骼疾病、全身整体疾病、肿瘤、胃肠疾病和代谢及营养疾病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并采取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可追溯性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管理方法,并探讨其价值。方法总结使用可追溯性医疗器械不良反应43例的管理方法,并探讨其减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价值。结果干预后整体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追溯性管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起到追根溯源的作用,有效减少了厂家设计原因、性能原因以及临床医生的实际操作原因和使用辅材原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呼吸内科病房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药物不良反应(ADRs)集中监察。239例病人中52例发生了70次ADRs,ADRs的总发生率为21.8%。ADRs的发生与病人的住院时间、用药种数及既往药物过敏史等因素密切相关。常见的ADRs为神经肌肉反应、各型皮疹、消化道反应或肝功损害。抗结核药物、抗生素、心血管药物等发生不良反应的频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喹诺酮类药物自开发以来由于其抗菌谱广、活性强而受到临床欢迎。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紊乱、神经系统反应、皮肤反应等,大多程度轻微且可自愈。但某些品种上市后因严重的毒副作用而撤出市场,应当引起临床高度重视。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总结其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及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00年1月—2012年11月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44例利奈唑胺致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血液、心血管及消化系统等,并且老年患者更易发生.结论 临床应加强对利奈唑胺的合理使用,尽量避免或减少其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