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甘草和大戟配伍的体外肝毒性。方法采用显微观察法和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甘草单煎液、大戟单煎液、甘草一大戟合煎液和甘草一大戟单煎混合液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并比较大戟单煎液、甘草一大戟合煎液和甘草.大戟单煎混合液相当浓度下细胞毒性的大小。结果大戟单用及大戟与甘草配伍均有细胞毒性,且呈剂量相关性;与大戟单煎液相比,甘草一大戟单煎混合液细胞毒性无明显差异,甘草一大戟合煎液细胞毒性减小。结论甘草和大戟配伍导致大戟的体外肝毒性减小。  相似文献   

2.
甘草与甘遂合用有很大毒性。本文将二者配伍后的乙酸乙酯、乙醇、水提取液进行了毒性试验,采用柱层析、制备性薄层层析对毒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经化合物定性鉴别试验表明,甘草、甘遂合用后产生的毒性成分为三种黄酮甙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海藻、大戟、甘遂和芫花分别与不同剂量的甘草配伍对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均匀设计进行分组。小鼠分别ig给予海藻甘草、大戟甘草、甘遂甘草或芫花甘草合煎液1次,分别于给药后20,60,30和20min后,再ig给予5%印度墨汁混悬液0.2ml。给予墨汁20min后处死小鼠,测定小肠推进率(IPR)。结果大戟甘草合煎液组小鼠在总给药剂量0~30g·kg-1范围内且总给药剂量一定时,随甘草剂量的增加小鼠IRP降低(R=0.7853,P<0.05)。芫花甘草合煎液组总给药剂量低于5g·kg-1时,小鼠IRP未见明显变化;总给药剂量>5g·kg-1且一定时,小鼠IRP随甘草呈剂量依赖性增加(R=0.8414,P<0.05)。海藻甘草合煎液和甘遂甘草合煎液组海藻和甘遂与甘草配伍比例的变化对IRP无明显影响。结论在一定的总给药剂量范围内,大戟甘草合煎液对小鼠肠功能的影响与配伍比例密切相关,甘草剂量增加时小鼠肠功能减弱。芫花甘草合煎液对小鼠肠功能的影响也与配伍比例密切联系,甘草剂量增加时肠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4.
黄药子原名黄独,又名零余薯、黄狗头、土芋、狗嗽、土首乌。它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L)的块茎。黄药子首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月令》载万州黄药子,用以疗瘿疾。药性苦、辛、凉,具有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的作用,用于瘿疾瘤肿、喉痹、吐血、衄血、咯血等[1,2]。现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肿、各型癌症、银屑病、乳腺增生症、宫颈炎等,应用广泛,疗效确切[3]。  相似文献   

5.
黄药子原名黄独,又名零余薯、黄狗头、土芋、狗嗽、土首乌.它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块茎.黄药子首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月令>载"万州黄药子,用以疗瘿疾.药性苦、辛、凉,具有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的作用,用于瘿疾瘤肿、喉痹、吐血、衄血、咯血等[1,2].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中药采用水煎法制备,煎煮的过程会使其中的很多成分发生变化,多种成分的共同存在也可能产生新的化合物。麻黄-附子在临床上是常用的药对,附子又可称为回阳救逆的首选药物,但是其中的双脂型乌头碱有着强烈的毒性,能够引发心律失常。为了降低附子的毒性常常将附子与干姜、人参、甘草等配伍,能够有效的降低毒性,本文主要探讨不同配伍方式对其功效和毒性都有不同的影响,首先介绍了几种进行配伍的方式,然后阐述里对其毒素的分析方法,测定总生物碱、脂型和非脂型生物碱的含量,最后根据不同配伍后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大戟毒副作用物质基础及大枣解毒减毒作用的机制。方法利用大鼠在体小肠灌流技术,UPLC-MASS测定大戟95%醇提物,大戟95%醇提物与大枣水提物混合溶液随灌流时间的变化。结果各色谱峰在大戟95%醇提物中随灌流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主要变化趋势有四种,表现为峰型的增大、减少,及配伍大枣后峰型的消失。结论本方法排除了部分与解毒减毒作用无关的成分,将发生变化的成分归类,缩小了寻找毒性成分的范围,降低了盲目性,为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甘草次酸配伍丹参酮防治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甘参复方(甘草次酸与丹参酮配伍)防治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牛血清白蛋白静脉注射复制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以秋水仙碱为阳性对照药,灌胃给予高、中、低剂量的甘参复方防治,观察肝功能、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肝脏胶原纤维面积、血清补体C3含量和抗体IgE含量。结果:甘参复方降低肝脏羟脯氨酸含量(P<0.01),降低肝脏胶原纤维百分比(P<0.01),升高血清补体C3含量(P<0.01),降低血清IgE含量(P<0.01)。结论:甘参复方通过阻抑Ⅱ和Ⅲ型变态反应的启动环节,阻止Ⅰ型变态反应的延迟效应,发挥抗免疫性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何华红  王华倩  严小红  李薇 《中国药房》2012,(15):1359-1361
目的:对比研究月腺大戟与狼毒大戟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灌胃月腺大戟(0.097、0.485、0.2425g.kg-1)、狼毒大戟(0.05、0.025、0.0125g.kg-1)混悬液,每天1次,连续3d,末次给药后自大鼠腹主动脉采血,以分离的血清加培养液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BEL-7402;MTT比色法测定生长抑制率;通过集落形成试验测定克隆形成率。结果:狼毒大戟对BEL-7402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率有明显的抑制或降低作用,且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月腺大戟对BEL-7402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率无明显影响。结论:狼毒大戟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体外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强于月腺大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黄芩素(Baicalein,BAI)对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的转录激活,以及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乙醇(ethanol)和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的人正常肝L-02细胞毒性的拮抗作用。方法在肝L-02细胞中,采用瞬时转染报告基因实验检测不同浓度黄芩素对Nrf2转录激活的影响。在L-02细胞上分别用APAP(10 mmol·L-1)、CCl4(10 mmol·L-1)、Ethanol(100 mmol·L-1)诱导肝细胞毒性。黄芩素1、10、25、50、100μmol·L-1分别与细胞预孵15 min后,加入上述肝毒性物质,48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黄芩素(25、50μmol·L-1)能明显提高Nrf2的转录激活(P<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3种肝毒性物质均能明显降低细胞存活率(P<0.01),而黄芩素能剂量依赖性地提高给予APAP、CCl4和Ethanol后降低的L-02细胞存活率(P<0.01)。结论黄芩素可以诱导重要的抗氧化核转录因子Nrf2的转录激活,这可能是黄芩素拮抗外源性肝毒性物质APAP、CCl4和Ethanol诱导的L-02肝细胞毒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体外溶出法考察野生西洋参细粉、极细粉与超微粉人参皂苷Rb1的溶出速率与溶出度。方法 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进行不同粉碎度野生西洋参粉体外溶出度试验,绘制溶出曲线,考察不同粉碎度粉末的体外溶出行为及释药机制。结果 前10 min,野生西洋参中人参皂苷Rb1的溶出速率为极细粉>细粉>超微粉,10 min后超微粉的溶出率最大,极细粉的溶出次之,而细粉溶出最慢。结论 野生西洋参粉中人参皂苷Rb1的溶出速率与粉末本身的粒径和浸润有关,在粉末浸润后,超微粉的溶出最快。  相似文献   

12.
何首乌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用作补益良药,在《中国药典》中有两种药物形式,即生首乌和制首乌。但是,在体内外甚至临床使用中,两种药物形式都可能导致药物诱导的肝损伤。何首乌相关的肝毒性正成为一个安全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何首乌引起的肝毒性具体表现在免疫应激反应、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功能紊乱和影响代谢酶的功能和表达。对何首乌肝毒性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为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鉴定生川乌配伍白蔹、白及的入血成分,比较配伍前后血中移行成分的变化特征。方法大鼠ig给予生川乌配伍白蔹、白及提取物,收集血浆样品并采用UPLC-QTOF/MS法鉴定入血成分,由半定量分析比较配伍前后血中移行成分的变化。结果检测配伍组20个成分,均为来自于生川乌的原形成分,配伍组中双酯型生物碱的相对质量分数均显著降低,单酯型生物碱中苯甲酰乌头原碱的相对质量分数显著降低,醇胺型生物碱中宋果灵的相对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其他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生川乌配伍白蔹、白及能够改变其血中移行成分的体内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黄芩中的六六六(BHC)、滴滴涕(DDT)和五氯硝基苯(PNCB)3种农药残留量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 样品采用丙酮-二氯甲烷为提取溶剂,以超声法提取,采用磺化法净化。检测使用弹性毛细管柱为分离柱,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检测。结果 3种成分在25 min内得到良好的分离;两个色谱峰之间的分离度最小为1.57,峰与峰之间达到良好分离;该法中9个农药残留物组分的线性关系良好,其平均加样回收率为72.20%~116.18%,RSD值为0.55%~7.81%。结论 该法准确,灵敏度高,易操作,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李念虹  化敏  戴衍朋  石典花  周倩 《药学研究》2020,39(12):717-721
甘草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临床应用广泛,其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活性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近年来有关文献,对甘草的抗氧化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甘草抗氧化性能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扩大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生川乌瓜蒌不同配伍比例醇提液中乌头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比较瓜蒌对其药动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建立灵敏、专属、快速的测定大鼠血浆中6种乌头类生物碱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ig生川乌与瓜蒌1∶0、6∶1、1∶6配伍醇提液,在不同的时间点采血分析,经DAS 2.0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药动学参数tmax和t1/2发生了显著变化,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生川乌与瓜蒌6∶1配伍组tmax显著减小(P0.05),生川乌与瓜蒌1∶6配伍组tmax显著增加(P0.01、0.001),且t_(1/2)显著降低(P0.05、0.01),提示生川乌与瓜蒌不同配伍比例影响了3种生物碱的吸收和消除过程。结论生川乌与瓜蒌配伍影响了乌头类生物碱的药动学过程,配伍比例是其配伍禁忌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报道药物评价工作实践,推动药物评价方法研究,开展药物评价标准或技术探讨,促进药物评价与研究水平的提高,为广大药物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平台。内容与栏目:针对药物及其制剂的评价规范以及药学评价、安全性评价、药效学评价、药物代谢动力学评价、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灵芝菌与何首乌双向发酵的最佳发酵体系,并探讨灵芝菌生物转化对何首乌特异质肝毒性的影响。方法 70%乙醇回流提取生何首乌粉末制备何首乌醇提物(PMEE,二苯乙烯苷质量分数为7.85%);HPLC法检测二苯乙烯苷转化率,考察底物浓度、发酵温度、转速、瓶装量、接种量、发酵时间6个因素对灵芝菌与PMEE双向发酵体系的影响,并制备不同二苯乙烯苷转化率的发酵物。采用脂多糖 (LPS) 制备 SD 大鼠特异质肝毒性模型,考察 PMEE 高、低剂量 (以生首乌计2.16、1.08 g·kg-1,分别为4、2倍临床等效剂量)及灵芝菌转化后PMEE发酵物(二苯乙烯苷的转化率分别为0、50%、75%、100%,以生首乌计2.16 g·kg-1)的特异质肝毒性,ELISA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HE染色法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 灵芝菌转化PMEE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 28 ℃、摇床转速 180 r·min-1、菌种接种量 2.5%、培养基瓶装量 25%、底物质量浓度 19.11 mg·mL-1,转化时间 88~104 h,二苯乙烯苷转化率与转化时间呈一定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20.657X-12.959,R2=0.988。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ALT、AST、LDH无显著性差异,提示LPS特异质肝毒性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PMEE灵芝菌转化后二苯乙烯苷转化率为 75%、100% 组 ALT、AST、LDH 的释放量无显著差异,其他给 药 组 ALT、AST、LDH 释 放 量 均 显著升高(P<0.01),且ALT、AST、LDH的释放量随二苯乙烯苷含量的减少而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有少量炎症因子增加,但无显著性病理学改变,未见肝损伤现象;PMEE高剂量组出现肝细胞广泛性坏死,胞核消失,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脂滴空泡,偶有灶性炎症;PMEE低剂量组可见多数汇管区有大量库普弗细胞浸润,多数肝细胞水肿,有少量肝细胞胞质内可见小泡性或细颗粒状脂质空泡;PMEE灵芝菌转化组随着二苯乙烯苷含量降低,肝脏损伤程度也减轻,二苯乙烯苷转化率为100%组基本上未见肝细胞损伤。结论 灵芝菌生物转化能降低何首乌特异质肝毒性,减毒作用与减少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临床上正在试用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制剂治疗各种皮肤病,包括过敏性紫癜、银屑病、湿疹、玫瑰糠疹、荨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样皮疹、带状疱疹、扁平疣、斑秃、白癜风和皮肤色素沉着等。综述甘草提取物及其黄酮类化合物、甘草酸等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皮肤肿瘤、病毒性皮肤病、色素沉着等皮肤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