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ICL)与超声乳化晶状体置换术矫治高度近视两种术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 1组53例(103只眼)、年龄20~44岁的超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 ICL/TICL),2组55例(106只眼)、年龄35~78岁高度近视患者部分伴晶状体混浊行超声乳化晶状体置换术,术后观察两组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人工晶状体位置、手术并发症及视觉不良症状.结果 术后3个月,患者裸眼视力>0.5者1组占73.5%,2组占69.8%;术后12个月时1组占82.5 %,2组占78.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屈光度改变均<±1.0 D,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1组中于术后24 h内高眼压3只眼,1组中3个月发生眼底黄斑出血1只眼,2组中术后2个月发生黄斑出血1只眼,2组术后半年到一年间发生网膜脱离2只眼,后发障7只眼,行YAG激光后囊切开3只眼.2组发生2只眼人工晶状体移位,1只眼手术复位,1只眼观察.主诉夜间眩光症状者1组4例,2组述视近困难者6例.结论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与超声乳化晶状体置换术矫治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术式的选择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术前屈光度及晶状体混浊程度等;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术后长期效果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的进步观察及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 774例(883眼),年龄18 ~40岁的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观察两组视力、眼压、屈光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人工晶状体位置、手术并发症及视觉不良症状.结果 术后2个月裸眼视力>0.5者占74.6%;术后30 ~36个月时占83.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屈光度改变均在±1.00D之内,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术后24h内高眼压16眼,3月后发生眼底黄斑出血4眼.主诉夜间眩光症状者5例.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3.
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高眼压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高眼压的发病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在我院行硅油填充术的97例97眼患者进行术后眼压回顾性研究。结果:术后39眼(40%)发生高眼压,其中2wk内高眼压12眼(12%),2~8wk内高眼压8眼(8%),8wk以上高眼压19眼(20%);经过药物、手术等对症治疗后大多恢复正常。结论:继发性高眼压是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术后炎症反应、硅油填充过量、硅油进入前房、硅油乳化等是高眼压发生的主要因素,人工晶状体眼或无晶状体眼高眼压发生率更高;药物和手术治疗可有效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后硅油填充眼患者硅油取出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后视力、屈光度变化和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17例(17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硅油填充眼的白内障患者,行硅油取出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对术后实际屈光度和术前目标屈光度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为3~14.5个月,平均(4.00±2.81)个月。6眼术后BCVA为0.05~0.1,6眼为0.12~0.3,4眼为0.4~0.7,1眼>0.8。术后眼压为(13.61±3.67)mm Hg(1mm Hg=0.133kPa),与术前(16.31±6.95)mm H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043,P=0.2933)。术后实际测得屈光度为(-1.09±3.91)D,与术前目标屈光度(-1.46±1.29)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3.7504,P=0.0527)。术中1眼出现灌注偏离综合征,9眼行中央部后囊膜切除,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晶状体坠入玻璃体腔等并发症。术后早期5眼出现轻度角膜水肿,1眼行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2眼发生视网膜再次脱离。结论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患者行硅油取出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提高视力,术后实际屈光度与术前目标屈光度较为一致,手术并发症少,手术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病理性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患者进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填充硅油,主要观察和探讨此类疾病玻璃体手术填充硅油后视网膜的首次复位率和手术并发症,为此类手术后玻璃体腔填充材料提供临床指导依据。方法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硅油的病理性高度近视MHRD患者,对手术后1周及1、3、6、12个月,视网膜复位率和眼压进行研究,观察患者视网膜复位及眼压的情况,得出个体化的填充方式。结果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88.0%,半年后硅油取出,视网膜总复位率为75.0%;高眼压的发生在1周内最多,多数药物控制良好。结论病理性高度近视MHRD患者玻璃体手术联合硅油填充视网膜复位率较高,高眼压的发生较常见,但药物控制良好,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高度近视术后半年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接受LASEK手术的109只术眼进行半年的跟踪观察,将术眼按术前屈光度分为三组,Ⅰ组(23眼):-6.00~-9.00D;Ⅱ组(56眼):-9.25~-12.00D;Ⅲ组(30眼):-12.00以上。对各组术后裸眼视力、HAZE、角膜曲率、回退率及眼压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1.术后视力各组均比术前有显著改善(<0.001);2.术后HAZE发生率随度数增加而上升,且程度加重,但术后各组6个月时角膜混浊比第一个月有明显改善(<0.01);3.术后各组回退率高,回退率随度数增加而上升;3.术后各组眼压与术前均有差异(<0.001),术后各组第6个月时眼压有显著降低(<0.01)。结论LASEK手术对高度近视及超高度近视均有明显治疗作用,但对超高度近视预测性较差,HAZE发生率较高且回退率高。  相似文献   

7.
眼轴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屈光度误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眼轴对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术后屈光度的影响.方法 对26例28只眼正常眼轴白内障眼及24例(眼)轴性高度近视(眼轴>26mm),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测量术前1d、术后1周的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术后屈光度,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轴长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两组比较高度近视组较正常眼轴组增加明显;高度近视组术后屈光度误差>1.5 D者占62.5%,眼轴均增加0.5mm以上.高度近视组超声乳化术后眼轴增加值与术后屈光度的绝对误差呈高度正相关(P<0.05,r=0.918).正常眼轴白内障眼及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眼术后屈光度与术前预留屈光度的差值与术前眼轴测量值呈负相关(P<0.05 r=-0.763).结论 眼轴增加是产生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屈光度误差的主要因素;提高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眼的眼轴测量准确性,是减少术后屈光度误差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CPIOL)矫治高度近视眼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高度近视眼患者41例(66只眼),等效球镜度数(SE)(-15.12±3.93)D,植入PCPIOL.术后随访3年,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前房、瞳孔、PCPIOL和晶状体、眼底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3、6个月、1、2、3年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SE显著改善.术后3年时,UCVA≥0.5有86%,≥0.8有43%;BCVA未见下降,11%比术前提高1行,68%比术前提高≥2行;96%眼的实际屈光度数稳定在预期的±1.00D,57%稳定在预期的±0.50D.术后1、2、3年的角膜内皮细胞累积丢失率分别为9.26%、12.84%、18.54%.除了1只眼黄斑出血外,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PCPIOL矫治高度近视术后3年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背景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已广泛用于屈光不正的矫正,但是关于SMILE对不同程度屈光不正,尤其对不同程度近视及散光矫正后的早期临床效果评估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和比较SMILE矫正低、中、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早期稳定性及术眼角膜恢复特点.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5-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拟行SMILE手术的近视患者108例195眼.根据临床近视分类标准将患眼分为低度近视组(≤-3.00 D)、中度近视组(>-3.00 ~-6.00 D)和高度近视组(>-6.00 D),其中低度近视组39例57眼,中度近视组38例76眼,高度近视组31例62眼,所有术眼均接受SMILE手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行裸眼视力(UCVA) (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屈光度、眼压、眼前节和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各组间术眼的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等效球镜度(SE)、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结果 术后3个月时,低、中、高度近视组术眼UCVA(LogMAR) <0.1者分别占100%、97.1%和92.8%;所有术眼术后BCVA均达到术前BCVA;低、中、高度近视组术眼残余SE分别为(-0.07±0.16)、(-0.05±0.20)和(-0.08±0.27)D;低、中、高度近视组术眼的残余SE在±0.5D间者分别占100%、98.7%和93.6%,所有术眼残余SE均在±1.0D内.低、中、高度近视组术眼实际矫正SE均随着术前预计矫正SE的增加而增加(r=0.942、0.959、0.957,均P<0.001). 结论 SMILE矫正低、中及高度近视均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早期稳定性.低度近视眼术后1周以内角膜创伤恢复时间较中度、高度近视眼略慢;少数高度近视眼在SMILE术后3个月表现出轻度屈光度回退,而中度近视眼SMILE矫正的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0.
杨阳  何阳 《国际眼科杂志》2008,8(10):2071-2073
目的:评价及探讨矫治超高度近视眼的各类屈光手术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临床中观察到的超高度近视患者行各类屈光手术者108眼,近视范围-10.00~-24.50D,术前屈光度平均为(-12.25±1.53)D,散光平均为(-1.52±0.55)D;手术方式的选择:(1)I组52眼,行LASIK术:(2)II组23眼,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III组33眼行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观察平均6mo,主要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及眼前段、眼底情况。结果:三组术后裸眼视力均比术前提高,术后裸眼视力≥0.5者分别是42眼(80.8%),20眼(87.0%),28眼(84.8%),术后屈光度分别为(-2.10±2.38)D,(-1.75±1.33)D,(0.83±1.16)D,主要并发症I组术后6mo黄斑出血1眼,II组术后15mo视网膜脱离1眼,III组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4.5%。结论:对于超高度近视,晶状体性屈光手术效果优于LASIK术。对超高度近视行屈光手术,要根据患者年龄,眼部情况,手术医师的技术等,选择安全、有效、稳定性好的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