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变化,预测患者危机状态发生。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计算机诊断系统,对307例住院精神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测试。结果:自杀自伤、暴力行为的风险倾向高的患者年龄分布在20~40岁之间,疾病类型以情感性精神障碍最为明显。结论:对住院精神患者进行MMPI测查,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制订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能够减少自杀自伤、暴力行为等危机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状态调查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5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进行调查,针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1个月,干预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定。结果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以抑郁(64%)和焦虑(73%)为主。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对精神病知识缺乏、外界压力、经济负担等。心理干预后患者家属的SDS、SAS总分显著下降(P〈0.001)。结论精神病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心理护理干预对之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新入院精神病患者心理社会反应,为制定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2001年4月-2005年5月间住入我科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10例,采用我院整体护理模式中统一使用的《新入院患者护理评估单》中的“心理社会”项目进行分析。结果角色适应、经济负担问题、自理能力、是否受歧视,以及对亲人的牵挂是目前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主要顾虑;入院时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抵触、镇静、焦虑、恐惧、抑郁;110例患者中有50例希望与更多的人交往,40例不愿与人交往,20例感到孤独;20%患者对周围人持敌视态度;28%的患者家庭对患者过于溺爱;12%患者家庭不愿对患者负责任。结论影响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社会反应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烧伤住院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烧伤患者的心理状态,探讨其相关因素为更好地进行心理护理及行为护理干预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7例烧伤住院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心理状态调查分析。结果 烧伤患者的总均分和多数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以躯体不适、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为著(P均〈0.05)。不同性别患者各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不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患者中,工伤、医保患者在躯体不适、敌对、恐怖3个因子上的评分高于自费患者(P均〈0.05)。自费患者在精神病性因子的评分高于工伤、医保患者(P〈0.05)。不同文化程度患者中,高中及中专以上文化组在躯体不适与敌对2个因子上的评分高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组(P均〈0.05)。而在偏执因子的评分,高中及中专以上文化组低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组(P均〈0.05)。结论 良好的治疗环境和护患关系是做好护理的前提,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及行为护理干预是保证烧伤患者身心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状态与需求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32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562名家属进行调查,了解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及需求,并对结果加以 分析,以探讨对精神病患者家属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采用SCL -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对 30例精神病病人的配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病人入院及出院时其配偶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忧郁、焦虑、敌对性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提示 :在做好精神病病人心身护理的同时 ,应重视其配偶的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的作用.方法 将378例精神病患者家属随机分为干预组199人与对照组179人,对干预组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并与对照组患者家属进行对照.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其焦虑和抑郁情况.结果 干预组的SAS、SDS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护理干预可改善精神病患者家属的焦虑与抑郁心理,同时提高其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精神病患者住院统一着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统一着装在医院安全管理与院内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对患者统一着装所产生的心理反应进行了分析,并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烧伤住院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的心理状态,探讨其相关因素为更好地进行心理护理及行为护理干预提供借鉴。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7例烧伤住院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心理状态调查分析。结果烧伤患者的总均分和多数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以躯体不适、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为著(P均<0.05)。不同性别患者各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不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患者中,工伤、医保患者在躯体不适、敌对、恐怖3个因子上的评分高于自费患者(P均<0.05)。自费患者在精神病性因子的评分高于工伤、医保患者(P<0.05)。不同文化程度患者中,高中及中专以上文化组在躯体不适与敌对2个因子上的评分高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组(P均<0.05)。而在偏执因子的评分,高中及中专以上文化组低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组(P均<0.05)。结论良好的治疗环境和护患关系是做好护理的前提,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及行为护理干预是保证烧伤患者身心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干预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目的 了解肝移植患者的术前心理状态,采取有效的的心理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情绪不安问卷于患者入院第1天分别对32例肝移植患者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于术前1d对患者进行再次测评,以了解干预效果。结果 入院第1天,本组患者中,中度以上的焦虑和情绪不安者均占75%;术前1d,本组患者中度以上的焦虑人数所在比例下降至10%,中度以上的情绪不安下降至6%。结论 通过针对性、因人而异的心理干预,明显改善了肝移植患者术前的消极心理状态,为确保肝移植手术成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心理状况干预效果。方法将126恶性肿瘤住院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63例患者采用传统护理,干预组患者63例采用传统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分别在干预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SDS评分和SAS评分。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并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依从性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SDS评分和SA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2组患者SDS评分和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组患者的SDS评分和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依从性均明显提高,且干预组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提高患者心理状态,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琳霞 《天津护理》2007,15(5):284-285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30名精神科护士及综合医院的护士进行调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精神科护士只有敌对因子分高于国内常模(P<0.01)。精神科护士在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7项因子分高于内科护士(P<0.01)。结论: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高于一般人群,但与综合医护护士比较不容乐观,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疏导、调整。  相似文献   

13.
陈健 《护理管理杂志》2007,7(12):7-8,11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自杀问题,防范意外发生。方法对1例有自杀行为的患者,进行分析和心理危机干预。结果患者自杀未遂,被及时解救,症状缓解后出院。结论提高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对患者自杀事件的认知水平,积极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对保障住院患者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彩云 《全科护理》2012,10(6):568-569
[目的]通过对精神科女性病人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的研究,探讨护理措施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精神科住院治疗的100例女性精神疾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并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比较。[结果]经过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病人的心理状况明显的改善。[结论]适当的健康教育及合适的心理护理对疾病的转归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个体化心理干预对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行肝脏移植治疗的9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态、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两组SAS、SD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3.274,16.609;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0dSAS评分为(38.82±11.13)分,对照组为(43.29±13.1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31,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0dSDS评分为(36.75±12.20)分,对照组为(47.76±15.82)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602,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01,x2=6.697;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4.62±17.521)分,高于对照组(76.69±19.1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41,P〈0.05)。结论完善的心理干预有助于降低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焦虑和抑郁水平,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有目的的心理治疗与护理对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脱机(呼吸机)后继续治疗的肌无力危象患者5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9例,2组患者药物治疗相同,实验组再联合心理治疗与护理,包括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疗程1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对2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在治疗前和随访1年后对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症状各评1次,观察2组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3.1%,总显效率86.2%;对照组总有效率79.3%,总显效率58.6%,2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总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经心理治疗与护理后SCL-90各因子分(除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外)以及SAS、SD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心理治疗与护理对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心理护理对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心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有目的的心理治疗与护理对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脱机(呼吸机)后继续治疗的肌无力危象患者5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9例,2组患者药物治疗相同,实验组再联合心理治疗与护理,包括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疗程1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对2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在治疗前和随访1年后对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症状各评1次,观察2组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3.1%,总显效率86.2%;对照组总有效率79.3%,总显效率58.6%,2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总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经心理治疗与护理后SCL-90各因子分(除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外)以及SAS、SD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心理治疗与护理对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病人情绪状态的影响和在支气管哮喘病情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成人支气管哮喘住院病人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非干预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干预措施为支气管哮喘知识教育、放松技术训练、呼吸技术训练、个别心理疏导.治疗前后测量两组心理指标和生理指标,并观察疗效.[结果]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病人入院时一般情况和支气管哮喘疾病知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60例病人焦虑与抑郁的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5);治疗后干预组和非干预组的心理、生理指标、疾病知识、住院天数等各项指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情绪状态等心理社会因素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和转归作用较明显,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抑郁、焦虑症状,缓解心理压力,稳定情绪,使支气管哮喘发作快速控制.  相似文献   

19.
韩梅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1):1626-1628
目的 探讨对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心理干预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将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39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常规使用心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心理护理,心理干预组早期接受规范系统的个性化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0.
心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病人情绪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病人情绪状态的影响和在支气管哮喘病情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成人支气管哮喘住院病人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非干预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干预措施为支气管哮喘知识教育、放松技术训练、呼吸技术训练、个别心理疏导。治疗前后测量两组心理指标和生理指标,并观察疗效。[结果]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病人入院时一般情况和支气管哮喘疾病知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60例病人焦虑与抑郁的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5);治疗后干预组和非干预组的心理、生理指标、疾病知识、住院天数等各项指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情绪状态等心理社会因素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和转归作用较明显,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抑郁、焦虑症状,缓解心理压力,稳定情绪,使支气管哮喘发作快速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