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许洪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4,(20):3095-3097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有效的心脏骤停的抢救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心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徒手心肺复苏进行抢救;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心肺复苏机进行抢救。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心肺复苏后收缩压、SpO2及心率分别为(95.2±10.4) mmHg、(93.1±8.2)%、(89.6±5.7)次/mi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6.7)mmHg、(78.7±5.5)%、(70.8±5.2)次/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6、8.246、9.625,均P<0.05);两组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5,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分别为72%、4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4%、2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低于对照组(1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5、6.42、10.15,均P<0.05)。心肺复苏后5 min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Sa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68、0.922、0.747,均P>0.05);15 min、30 min后两组患者PaO2、PaCO2、SaO2等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984、4.673、4.685、9.647、8.356、5.534,均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较徒手心肺复苏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中具有明显优势,可明显缩短自主循环时间,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抢救方法,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胸外按压复苏器对提高急诊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两院选自2010—03~2013—12的56倒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心脏呼吸骤停后1min内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先以徒手按压并在超过10min以上时间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所有病例均给与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及合理的电除颠,肾上腺素静注等抢救措施。结果:心跳停止1min内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中,11例复苏成功,成功率39%,有效25例(89%);超过10min以上时间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中.抢救成功5例(17%),有效20例(71%)。结论:在确定适应症的前提下早期及时的给与心脏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配合规范的电除颠及快速的气管插管、合理的复苏药物对心肺复苏的成功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急诊科心肺复苏2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英  张弛  张杰 《中国医药》2006,1(7):395-397
目的 探讨急诊科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科1996年7月至2005年6月间243例心肺复苏病例,分析复苏过程中各因素对复苏结果的影响。结果 心肺复苏243例中成功54例;复苏方法中通气方式、给药途径、肾上腺素剂量、人工循环辅助装置的使用对复苏结果有影响;心脏停搏的发生地点、时间与复苏结果有关;开始复苏时的心电图表现与复苏结果有关。结论 ①心脏停搏时通气方式的选择应首选球囊。面罩通气,一期复苏失败后尽快改为气管插管通气。(函外周静脉穿刺易操作、并发症少。且不需要中断心肺复苏,可以取得满意效果。③本组资料常规剂量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中等剂量及大剂量组,可能与后者心肺复苏时间延长有关。④使用人工循环辅助装置,心肺复苏成功率不满意。⑤发生在院内的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发生于院外的患者;院内日问发生的心脏停搏复苏成功率高于夜间发生的患者;院内目击下的心脏停搏复苏成功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机器与人工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截取本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分组研究,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分别实施了心肺复苏机器和人工心肺复苏,观察两组心肺复苏方式的应用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86.23±10.11)mm Hg、心率(86.43±5.07)次/min和呼吸频率(26.44±4.13)次/min,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抢救时间短,且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心脏复跳时间及自主循环时间都比对照组短(P<0.05);患者预后情况也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肺复苏机器抢救效果更明显,争取到最佳的救治时间,对患者预后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利于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所谓猝死,即一个表面看来似乎很健康的人,突然地、意想不到地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事实上,这种突然发病的患者大多在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而在院前急救的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患者在发病后1小时内便死亡。还有一种更为凶险的急症,病人于发病后立即死亡,医学上称之谓即刻死,使人猝不及防。就发病和死亡形式看,以上这些均属于猝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方式在心跳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CPR)时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7年11月,医院采用心肺复苏机治疗的对象30例纳入机控组,选择同期采用人工操作的心脏骤停的对象30例纳入人工组,对比复苏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复苏成功者相关指标以及复苏时间。结果:机控组复苏成功率、并发症合计发生率与人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组复苏成功者术后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收缩压低于机控组,人工组二氧化碳分压、复苏时间高于机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复苏以及复苏机复苏治疗在复苏成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人工复苏在指标改善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讨论心肺复苏新标准中初期复苏的改变.方法 对比<2005心肺复苏指南>和<2010心肺复苏指南>,对比新旧标准更新点.结果 心肺复苏(CPR)新标准中初期复苏对抢救次序;胸外按压的速度、深度、时间;团队合作等提出新要求.结论 <2010 心肺复苏指南>带给我们全新的理念,使我们拥有更多机会挽救生命.  相似文献   

8.
130例急诊心肺复苏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早有效地心肺复苏 (CPR)是脑复苏的关键 ,本文对急诊抢救的 1 30例心搏骤停 (cardiac arrest,CA)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影响复苏因素。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995~ 2 0 0 0年在我院急诊、门诊就诊时发生CA并在急诊科抢救的病人共 1 30例 ,其中男 75例 ,女 55例 ;年龄 1 .5~ 93岁 ,平均 53.3岁 ,1 4岁以下 4例 ,1 5~ 59岁 59例 ,60岁以上 67例。来院就诊至 CA发生时间 5min~ 2 4 h,平均 70 min。1 .2  CA的地点 :1 2 4例发生在急诊科 ,6例发生在急诊科以外的地点。1 .3 复苏方式 :胸外心脏按压 ,电击除颤 ,气管插管 ,…  相似文献   

9.
高翔  涂化  任永安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26-26,127
目的探讨2000年与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比较分析2004年4月至2008年5月经过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救治的424例心肺复苏患者,按照2000年复苏指南和2005年复苏指南进行分组并对照观察。结果2005年指南指导下心肺复苏成功率(12.28%)较2000年复苏指南指导下(5.10%)有显著提高。结论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的应用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李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3,(19):570-571
心脏停搏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而CPR患者生存率和自主循环恢复与冠脉再灌注有关,其中胸外按压是再灌注压改善的重要决定因素[1]。持续不间断的胸外按压则是CPR的中心环节。传统的CPR因急救人员的技术、体力和除颤、等因素可影响接压的效果。美国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器是一种以高压氧为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陆红 《家庭用药》2010,(1):10-10
心肺复苏术(CPR)是一种基本的救生技巧,是指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合并使用,是在患者停止呼吸甚至心跳,心脏失去功能的情况下使用。“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重建人工循环”这两项“徒手心肺复苏”容易让普通人学习和接受。是值得全民推广的。施行心肺复苏术应遵循如下步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使用萨勃心肺复苏仪和徒手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的效果,以评价萨勃机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分别使用萨勃和徒手人工心肺复苏,比较两者循环,呼吸恢复情况。结果使用萨勃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术,患者的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徒手心肺复苏术,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标准的心肺复苏技术。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具有人工心脏复苏所没有的优越性,是一种可替代人工心肺复苏的先进仪器,值得在临床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3.
1999年我院急诊成功抢救猝死病人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心搏骤停初期复苏成功率是评价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使患者得到进一步救治的首要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几种临床常见的机械心肺复苏仪及临床应用现状,以《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为依据,为机械心肺复苏仪的使用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和外周静脉置管(肘前静脉)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0月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院内发生的心脏骤停患者20例,根据2010年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心肺复苏,随机分为中心静脉置管组(锁骨下静脉置管)和外周静脉置管组(肘前静脉),每组各10例,分别监测静脉通路建立成功时间,患者自主循环恢复例数,28天存活率。结果中心静脉置管组(5.70±0.82min)及外周静脉置管组(2.40±0.84min)建立静脉通路所需时间有明显差异(P<0.05),中心静脉置管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5例,外周静脉置管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4例,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8天内中心静脉置管组存活3例,外周静脉置管组均死亡,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105)。结论两种静脉置管均可作为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输液通路,但中心静脉置管有改善预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 ,由于外伤、疾病、中毒、电击、淹溺、低温、高温等因素所致的心跳、呼吸骤停经常发生 ,最常见的是心脏病急症导致的心源性猝死。心跳、呼吸骤停后 ,循环、呼吸也随即终结。当心跳、呼吸停止 4~ 6分钟后脑细胞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院外急救人员应不失时机 ,采取紧急急救措施 ,促使心跳、呼吸功能迅速复苏 ,促进脑功能的恢复。现代复苏医学把这种急救措施称之为心肺脑复苏技术( CPCR) ,并总结为头后仰抬颌 ( A)、人工呼吸 ( B)、胸外心脏按压 ( C)三部曲。实践证明 ,院外心肺脑复苏开始越早 ,患者存活率越高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9月笔者在本院急诊科接诊的12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呼吸循环骤停患者5例复苏成功(其中院外1例,院内4例),复苏有效2例,其余5例无效.结论 胸外按压技术的确是心肺脑复苏的第一措施.抢救成功与否与原发病有关外,还与抢救开始时间、胸外按压方法、抢救药物及仪器的合理应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宋文宣  丁华民 《青岛医药卫生》2005,37(4):320-320,301
在下列情况下,不宜行闭式胸外心脏按压,应立即开胸直接心脏按压:(1)有胸骨或脊柱畸形,影响胸外按压效果;(2)心脏穿透伤;(3)严重肺气肿,桶状胸;(4)张力性气胸;(5)巨大肺栓塞;(6)胸腔大出血或胸部严重创伤;(7)心脏压塞;心脏穿透伤;(8)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可疑心室穿破;(9)冠状动脉气栓;(10)心房粘液瘤;(11)闭式胸外按压无明显效果;(12)装有人工心瓣膜者(胸外按压会损伤人工心瓣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碳酸氢钠对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将118例心搏骤停患者分为碳酸氢钠组和对照组,并对碳酸氢钠组成功病例不同心跳恢复时间的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碳酸氢钠组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苏成功组血气分析提示随复苏时间延长,其代谢性酸中毒越明显。结论心肺复苏时适量应用碳酸氢钠有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特别是对于复苏超过15min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