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明胶微球肝节段性栓塞术后肝脏的病理变化过程,及此过程中肝肾功能的改变,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健康杂种犬为实验对象(n=8),去甲斑蝥素(NCTD)明胶微球(直径约200μm)与60%泛影葡胺混和液作为栓塞剂,行肝节段性栓塞,术前术后监测血常规、淀粉酶、肝肾功能,术后定期复查肝动脉造影、CT,术后1d及1、2、4周分批处死实验犬进行肝肺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定期复查肝动脉造影示靶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闭塞,术后病理检查发现肝栓塞区小动脉血栓形成,1周后血栓机化,栓塞肝组织以灶性坏死为主,坏死肝细胞完全崩解,代之以纤维组织增生。术后1d白细胞出现-过性升高,术后2周恢复至术前水平。肝功能呈-过性损害,术后2-3周恢复,主要表现为ALT和ALP的升高。结论:直径为200μm的NCTD明胶微球为一种有效的新型动脉栓塞剂。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介素2葡聚糖微球并碘油栓塞治疗肝癌的动物实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葡聚糖微球并碘油经肝动脉栓塞后、实验兔肝种植瘤灶的坏死程度及其免疫功能的改变。方法20只肝脏载瘤兔,经肝动脉注入IL-2葡聚糖微球并碘油栓塞,栓塞前、后取血测IL-2和sIL-2R,栓塞后1周处死实验兔取瘤灶,进行光、电镜病理学检查,并以空白葡聚糖微球并碘油栓塞行对比观察。结果用药组术后IL-2血浓度明显升高,sIL-2R则明显下降,1周后瘤结节完全坏死,假包膜形成。对照组术后IL-2血浓度回升,sIL-2R下降,瘤结节中心性部分坏死,无假包膜形成。结论IL-2葡聚糖微球组与空白葡聚糖微球组各观察指标的对比分析表明,前者在肿瘤坏死程度、免疫功能促进方面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一级微铜圈在动物体内的栓塞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方法 用直径0.1 ~ 0.23 mm导电用铜丝(纯度99.9%)制成直径0.48 ~ 0.74 mm的一级微铜圈,经3F微导管释放栓塞兔肾动脉末梢支,于栓塞术后不同时间观察血管闭塞情况和病理学改变,同时对实验动物栓塞前后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栓塞术后3d,1、2、4、6和12周,动脉造影血管管腔闭塞时可见到血栓形成.栓塞后4周,组织学检查均可见小动脉内微球,动脉周围有炎性反应,并可见肾实质梗死灶;栓塞术后,血清铜离子术后2周内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2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自制一级微铜圈具有明确的栓塞效果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10例肝细胞癌患者同时作肝动脉和门静脉栓塞,旨在使包括肿瘤在内的部分肝脏连同肿瘤组织完全坏死,克服单纯作肝动脉栓塞(HAE)因肿瘤未完全坏死而复发的缺陷。栓塞采用1×1×2mm的明胶海绵颗粒与造影剂混合后注入肝动脉和门静脉。在HAE后,以经皮经肝门静脉造影的方法,将5F血管造影导管引导鞘经皮经肝置入门静脉,继以50cm长的5F导管作门静脉系选择性插管,将导管尖端楔入耙静脉后,作门静脉栓塞。作者对此疗法的疗效进行了临床病理研究,4例栓塞后肝切除标本及1例尸解标本病理检查显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丙烯微球的动脉栓塞效果、不良反应及组织相容性。方法将3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8只。A组用三丙烯微球(300~500μm)栓塞右肾动脉;B组用聚乙烯醇(PVA)颗粒(300~500μm)栓塞右肾动脉。两组于术后1、4和8周分别随机抽取6只动物行肾动脉造影复查,并取肾脏行病理检查。结果两组栓塞后组织形态改变相似,在复通率、误栓率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栓塞时间为(11.4±2.1)min,B组为(29.2±4.3)min,A组栓塞时间明显较B组缩短(P<0.05)。A组栓塞后血管周围炎症反应均较B组低(P<0.05),栓塞血管相符率较B组高。结论三丙烯微球与PVA颗粒动脉栓塞效果相似,安全有效,但三丙烯微球比PVA颗粒操作简便,可预见性强,组织相容性好,是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的栓塞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探索结肠癌微栓塞化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成年健康杂种犬 12只 ,行肠系膜下动脉插管及门静脉插管。在DSA下观察单纯造影剂及混有直径 10~ 2 0 μmCH4 4微粒的造影剂显影情况。测定门静脉中 5 Fu浓度 ,描记衰减曲线。计算单纯动脉灌注化疗和微栓塞化疗后 5 Fu的半衰期 ,作t检验。微栓塞化疗后 5min、3h取栓塞段结肠作光镜及电镜检查。 2周后处死动物 ,作病理检查。结果 推注单纯造影剂 ,血管显影时间 (6 .2 5± 1.5 2 )s,走向舒展自然、分支粗而长。推注加有CH4 4微粒的同等剂量造影剂 ,血管立即痉挛迂曲 ,成蛇行状 ,分支细而少 ,显影时间 (930± 192 )s ,与前者显影时间差异显著。单纯动脉灌注化疗时门静脉中 5 Fu初始浓度高 ,衰减速度快 ,平均半衰期 (t1/ 2 ) =(12 .36±5 .2 5 )min。微栓塞化疗时初始浓度相对较低 ,其后上升 ,再缓慢下降 ,衰减速度慢 ,平均半衰期t1/ 2 =(4 7.33± 14.0 2 )min ,与前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1)。微栓塞化疗后结肠黏膜肿胀、细胞变性、偶见出血及坏死灶 ,黏膜及黏膜下层有炎症细胞渗出。单纯动脉灌注化疗时反应较轻。 2周后黏膜形态正常 ,偶见部分黏膜上皮增生 ,黏膜下层见局灶性瘢痕组织。结论 经肠系膜下动脉灌注适当的化学微栓子 ,将直接和间接地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经肝动脉栓塞治疗不可切除大肝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CalliSpheres载药微球肝动脉栓塞治疗的24例不可切除大肝癌患者(病灶直径大于5.0 cm)的临床资料,采用mRESET评价标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4例患者成功进行了经肝动脉载药微球栓塞术,术前及术后1月ALT、ALB、TBIL、CRE、WBC、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mRESET标准,术后1、3、6个月的疾病缓解率ORR(CR+PR)分别为83.33%、79.17%、75.00%;疾病控制率DCR(CR+PR+SD)分别为95.83%、95.83%、83.33%。所有患者未出现肝衰竭、肝脓肿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CalliSpheres载药微球肝动脉栓塞治疗不可切除大肝癌近期临床效果较好,安全可行,严重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的栓塞作用.方法 新西兰兔24只在DSA监视下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微球,注入后10 min,1、3、7、14、21、30、42 d各取3只再次造影,观察肝动脉栓塞情况,并处死取肝、心、脾、肺、肾和胃组织,观察病理变化,同时作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结果 栓塞后10min造影显示,肝动脉末梢血管消失.栓塞后第1、3、7、14、21、30 d造影,肝动脉末梢血管均未显影.栓塞后第42 d造影显示肝动脉末梢血管已显影.病理切片显示栓塞部位出现炎性及坏死.常规和生化结果:介入栓塞后白细胞出现一过性升高,第7 d恢复正常水平(P>0.05);AST、ALT均在栓塞后第3 d达到最高值,第7 d恢复正常水平(P>0.05).结论 丹参酮ⅡA微球具有良好的肝动脉末梢栓塞效果,栓塞时间在30~42 d,是一种理想的肿瘤介入栓塞剂.  相似文献   

9.
经动脉栓塞是一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办法,但许多病例治疗后肿瘤复发。为了达到肿物完全坏死,作者研究了同时栓塞肝动脉和门静脉的10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组织学特点。作法是选择性插管到肝动脉注入混有造影剂的1×1×2mm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紧接着用15cm长的带有聚乙烯套管的穿刺针,经肝穿刺门静脉并做门静脉的造影,随后把导丝送入门静脉,借此把5F的血管鞘插入门静脉,并将50cm长的5F导管经血管鞘插入门脉分支,注入混有造影剂的1×1×2mm  相似文献   

10.
去甲斑蝥素微球对兔肝动脉栓塞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去甲斑蝥素鄄海藻酸/聚酸酐微球(NAPMS)对兔肝动脉的栓塞作用。方法新西兰兔18只,在DSA下,行肝动脉造影后,以8mg/kg的剂量经肝动脉注入NAPMS,注入后10min、1,7、14、21和30d各取3只再次造影,观察肝动脉栓塞情况,并处死,取心、肝、肾、脾、肺、胰、胃等组织,观察病理变化,同时作肝、肾功能、血常规检查。结果兔肝动脉栓塞前,肝脏血管造影清晰,栓塞后10min造影,远端微血管消逝,肝动脉增粗、迂曲。介入栓塞后第1、7、14、21和30天造影远端血管均未显影。肝脏病理结果显示微球栓塞于肝窦前小动脉。栓塞后出现一过性肝功能损害,AST,ALT均在栓塞后1d达最高值,以后逐渐下降,7d左右恢复正常水平(P>0.05)。栓塞后白细胞出现一过性升高,第3天达最高值,第7天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去甲斑蝥素微球具有良好的肝动脉末梢栓塞作用,栓塞时间在1个月以上,是较理想的介入栓塞剂。  相似文献   

11.
子宫肌瘤介人治疗中两种不同栓塞剂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葡聚糖(Dextran)微球与PVA颗粒两种不同栓塞剂经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子宫肌瘤患者,肌瘤直径3~12cm。症状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部分患者伴有痛经、下腹坠胀、尿路刺激症状及里急后重等。随机分成两组行UAE术,每组20例。一组用PVA颗粒(355~500μm)作栓塞剂,另一组用葡聚糖微球(Sephadex,G-50,100~300μm)作栓塞剂。术后予止痛、抗感染及补液对症处理。记录患者住院天数、栓塞后综合征(尤其是疼痛反应)、随访资料,并相互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术后疼痛无明显差异。均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9个月,随访6个月时PVA组和葡聚糖组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分别缩小53.4%、55%和48.6%、40.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葡聚糖微球栓塞剂与PVA颗粒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面无差异。前者价格低廉,制备简单。  相似文献   

12.
子宫肌瘤的血供分型及其对栓塞治疗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分析子宫肌瘤的血供特征并提出血管造影分型、探讨血供分型对于栓塞的指导意义。方法 50例资料完整、血管造影显示清晰的子宫肌瘤病例,采用Dextran微球子宫动脉栓塞。栓塞前,先作双侧选择性的髂内和子宫动脉血管造影,分析血管造影图像以确定双侧子宫动脉对子宫和子宫肌瘤的血供、血供比例、子宫动脉的跨中线吻合和卵巢实质显影等情况。结果 按照双侧子宫动脉对子宫肌瘤的不同供血比例可将之分为3型:单侧供血型、一侧优势型和双侧均势型。50例中,这3型的比例分别为6%(3例,1例右侧,2例左侧)、84%(42例,左右侧优势各21例)和10%(5例)。双侧子宫动脉间存在明显吻合者5例、发现副子宫动脉者2例。有15例可见子宫动脉的卵巢支显影及卵巢实质染色,而通过卵巢血管吻合逆行显示同侧卵巢动脉者为5例,占10%。结论 应倡导个体化的子宫肌瘤动脉栓塞策略。根据两侧子宫动脉对子宫肌瘤的不同供血比例合理分配微球栓塞剂。当造影看到卵巢动脉显影时,则宜选择直径大于350μm的微球作子宫动脉栓塞,以保护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13.
微导管在肝癌介入治疗上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微导管在肝癌化疗性栓塞中的作用。方法将4F~5FYashiro、Kouno亲水超滑导管、5F牧羊钩导管作为导引导管插入肝总或肝固有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3F微导管经导引导管置入肝段或肿瘤滋养动脉施行肝癌化疗性栓塞术。结果本组35例共行化疗性栓塞50例次,其中16例小肝癌行肝段栓塞,19例非小肝癌但癌灶尚局限者行左/右叶或右叶前、后叶栓塞。随访1~2年生存期分别为100%、87.5%及52.6%、42.1%。术后肝功能损害轻微,无并发症。结论在小肝癌、非小肝癌但癌灶尚局限者或伴有肝动脉异常迂曲、损伤后狭窄、发育变异的情况下,使用微导管提高栓塞精度对改善疗效和避免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胃左动脉丝裂霉素明胶微球栓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通过观察兔胃左动脉栓塞前后DSA改变,局部病理组织学改变,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经股动脉插管,用丝裂霉素明胶微球(MMC-MS)行胃左动脉栓塞并做栓塞后即刻造影;分别于术手6-8h、24h,72h及1、2、4周行再造影复查并进行栓塞部位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镜下可见MMC-MS主要栓塞于粘膜、粘膜下层血管,引起水肿和局灶性细胞脱落、糜烂、随着MMC-MS降解,4周时局部损伤恢复正常;DSA显示1周内栓塞血管无再通,2周有1例,4周有2例。结论 MMC-MS栓塞胃左动脉引起的组织损伤是可修复的,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经动脉灌注5-FU缓释微球治疗兔VX2肝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5-FU缓释微球经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对兔VX2肝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成功接种肝VX2肿瘤的模型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用显微外科手术临时阻断肝总动脉血流,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起始部给药行介入治疗,术毕结扎胃十二指肠动脉.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5~1 ml;B组(碘佛醇对照组)注射碘佛醇0.5~1 ml;C组为碘油组(疗效对比组),注射超液化碘油0.5~1.0ml;D组为5-FU缓释微球组,注射5-FU缓释微球10mg和碘佛醇1 ml混合溶液.4组实验动物于治疗1周后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坏死程度.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治疗1周后5-FU缓释微球组肿瘤生长受到抑制,肿瘤生长率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碘佛醇对照组(P<0.05),与碘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肿瘤均有不同程度坏死,5-FU缓释微球组和碘油组肿瘤坏死率明显高于另两组(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碘佛醇对照组和5-FU缓释微球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69±0.18、1.75±0.27和8.03±0.63,5-FU缓释微球组与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FU缓释微球经动脉灌注可抑制肝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坏死,是有效的化疗栓塞剂.  相似文献   

16.
外磁场控制磁性明胶微球肝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随机使用杂种犬17只。磁性明胶微球(MG-ms)粒径10~30μm。含x-Fe_2O_330%(W/W)。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CT扫描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显示出磁性明胶微球通过外磁场导向控制,在肝动脉内具有明显的靶向栓塞作用。栓塞术后,血清ALT、AST、ALP短时间内升高,2~3天达高峰,尔后下降,于3~4周内恢复到术前水平。末发现不良反应及异位栓塞。  相似文献   

17.
子宫动脉甲氨蝶呤灌注和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经导管子宫动脉内灌注甲氨蝶呤结合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不同类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根据临床症状、彩色B超初筛,在Seldinger方法完成子宫动脉超选择性插管造影,证实为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和局灶型子宫肌腺病的患者,用MTX50mg子宫动脉局部灌注,并加用PVA微球颗粒(直径350~560μm)栓塞治疗。比较两组病例月经量、痛经程度、子宫体积及性激素水平等的术后变化及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MTX局部灌注结合子宫动脉栓塞术,无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经治疗的全部病例,月经量减少,痛经程度减轻。弥漫型子宫肌腺病子宫体积进行性缩小,与局灶型子宫腺肌病比较,疗效更为显著(P<0.05)。结论微创介入技术和药物相结合的方法可用于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和局灶型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尤其适宜于弥漫型子宫腺肌病。  相似文献   

18.
自Goldstein〔1〕首次采用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以来 ,肝动脉栓塞术已成为肝癌治疗 ,特别是难于手术切除的晚期肝癌治疗的常用方法。近年来 ,许多研究显示 :肝断血治疗对患者的肝脏功能有一定影响 ,而断血后肝血流量的变化测定便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51Cr标记鸡红细胞生物微球技术测定麻醉兔肝动脉栓塞后全肝血流量的改变 ,从而探讨肝动脉栓塞术对兔肝血流量的影响 ,为临床肝动脉栓塞术治疗晚期肝癌寻求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动物纯种新西兰白兔 13只 ,雌雄不限 ,体重 2 .1~ 3 .0kg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海藻酸钠(KMG)微球与碘化油栓塞治疗兔VX2肝转移瘤模型效果,分析KMG微球栓塞治疗肿瘤的安全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VX2肿瘤细胞悬液(浓度l×l07/ml)l ml接种新西兰大白兔脾脏,制作兔肝转移瘤模型.50只成功建模的兔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n=20)以KMG微球栓塞肝固有动脉,B组(n=20)于以碘化油栓塞肝固有动脉,C组(n=10)未作栓塞.A、B组接种瘤株后15 d作DSA造影及栓塞治疗.分别观察各组模型兔子生存时间(接种VX2瘤株至死亡),栓塞前、栓塞后7d及栓塞后14d测定谷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值,栓塞后7dCT灌注扫描检测瘤灶边缘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肝动脉分数(HAF);兔模型死亡后取肝脏作苏木精-伊红(HE)染色病理切片,镜下观察肿瘤坏死情况.结果 A组KMG微球栓塞剂平均用量为(0.15±0.03)g,B组碘化油栓塞剂平均用量为(1.3±0.4) ml,均无栓塞剂反流.栓塞后7d、14 d血清ALT、AST值,A、B两组均较术前明显升高,C组变化不明显;A、B两组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5,P=0.005),但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3).栓塞后7dCT灌注扫描显示,A组BV、BF、HAF值明显低于B组(P=0.003,P=0.002,P<0.000 1).兔模型生存时间分别为A组(46.28±2.85)d、B组(43.92±2.17)d、C组(33.44±1.86)d,A、B两组均明显长于C组(P=0.001,P=0.004).A、B两组组织病理HE染色显示,癌巢中央可见大片坏死,坏死区中残存瘤细胞核明显固缩.结论 KMG微球作为肿瘤栓塞剂安全有效、可行.KMG微球栓塞治疗兔VX2肝转移瘤效果优于碘化油.  相似文献   

20.
碘油/无水乙醇肝节段性栓塞的犬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碘油/无水乙醇肝节段性栓塞术后肝脏的病理变化过程,及此过程中肝、肾功能的改变,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以健康杂种犬为实验对象(n=12),碘油/无水乙醇(Lp/E,比例4;1)作为栓塞剂,行肝节段性栓塞,术前、术后监测血常规、淀粉酶、肝肾功能,术后定期复查肝动脉造影、CT并分批处死实验犬进行肝肺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定期复查肝动脉造影示靶肝动脉均明确闭塞。病理检查发现肝栓塞区小动脉血栓形成,1周后血栓机化,术后4周栓塞肝组织完全坏死,坏死肝细胞完全崩解,代之以纤维组织增生。术后1天白细胞出现一过性升高,术后1周即恢复术前水平。肝功能呈一过性损害,术后1-3周恢复术前水平,主要表现为ALT、AST、γ-GT、ALP和TBA的升高。结论:Lp/E具有确实的栓塞效果,能达到“内科性肝段切除”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