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节镜内人工韧带治疗后十字韧带损伤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关节镜内人工韧带重建后十字韧带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选择11例膝后十字韧带断裂患者,由同一组医师在关节镜内行Gore-Tex人工韧带重建后十字韧带,手术前后进行膝关节症状、后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的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2~30个月,平均18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评估,平均得分由术前43分提高到术后91例。结论 后十字韧带断裂并发关节不稳定应该进行重建手术。 与前十字韧带 相似文献
2.
3.
膝后十字韧带与后外侧角韧带结构损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膝关节韧带损伤。PCL损伤,特别是合并后外侧角韧带结构(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损伤时,常造成明显的膝后向不稳定和外旋不稳定。PCL损伤保守治疗的远期效果并不理想,多会并发关节软骨和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随着对PCL和PLC的解剖结构、生物学特性、伤后自然转归及对膝关节功能继发影响的深入研究,以及关节镜技术、重建方法及器械的不断改进,对PCL和PLC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5.
谢波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9,(4)
我院自1996~1998年,使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带胫骨骨片的后十字韧带(PCL)损伤11例,近期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20~46岁,平均28.1岁,右侧8例,左侧3例,致伤原因均为骑摩托车闭合性伤,8例屈膝位损伤,3例伸直位损伤。5例为单纯PCL损伤,2例合并脑外伤,2例伴有多发骨折,2例合并前十字韧带(ACL)损伤,Ⅹ线片示:膝关节胫骨髁间隆突后侧有不规则骨折块,平均2cm×1.5cm×0.5cm,其中1例为粉碎性,骨折块均向上移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后十字韧带合并后外侧韧带结构损伤的关节镜下重建及加强方式,总结其初期临床结果.方法 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20例陈旧性后十字韧带合并后外侧韧带结构损伤患者采用八股自体胭绳肌肌腱双束重建后十字韧带、自体半腱肌肌腱加强后外侧韧带结构的手术方法.移植物采用微型钢板纽扣进行悬吊式固定.根据IKDC、Lyshohn和Tegner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术后随访1~2年,平均(15.5±3.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伸膝活动均正常,1例屈膝受限15°,5例屈膝受限5°.后抽屉试验阴性17例,Ⅰ度阳性2例,Ⅱ度阳性1例.KT-1000检查(屈膝90°,30 kg)双侧松弛度差异平均为(2.35±1.35)mm.18例(90%)屈膝30°位外侧膝关节间隙增宽小于5 mm,2例(10%)分别为5 mm和6 nun.屈膝30°位小腿外旋角度较健侧增加均小于5°,平均为2.10°±2.67°.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分别为(90.00±3.49)分、(91.90±2.57)分和(6.50±0.69)分,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KDC膝关节韧带评级15例(75%)正常,4例(20%)接近正常,1例(5%)异常.结论 采用八股自体胴绳肌肌腱双束重建后十字韧带,同时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加强后外侧韧带结构能够恢复后十字韧带和后外侧韧带结构损伤后的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后十字韧带由于解剖的位置关系,损伤后修复困难,我们采用内侧半月板作为材料修复5例,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在25~44岁。由于外伤所致,均伴有内侧副韧带及内侧半月板损伤。 1.2 方法 作膝关节内侧切口,切断内侧半月板前角及边缘,留至半月板后角止点,在内髁窝处钻孔,用直径1.2mm钢丝成“8”字型穿过半月板前角,再通过骨孔固定在内髁的皮肤表面。用半腱肌修补内侧副韧带,石膏托外固定,6周后解除石膏,拔出钢丝。 相似文献
8.
9.
后十字韧带损伤较多见,但带胫骨骨片的后十字韧带(PCL)止点损伤较少见。如处理不当,对预后影响较大。作者自1987~1997年共收治带胫骨骨片的后十字韧带止点损伤8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本组8例,均为男性,年龄21~42岁。左侧5例,右侧3例... 相似文献
10.
11.
异体前十字韧带移植重建兔后十字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以兔异体前十字韧带为移植物解剖重建后十字韧带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在研究正常兔前、后十字韧带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性的基础上,用异体前十字韧带移植物解剖重建后十字韧带。应用无菌取材、新鲜冰冻技术制备异体骨-前十字韧带-骨移植物,-80℃保存14d以上待用。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选取其一侧后腿作为实验组,重建后十字韧带,对侧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6、12、26、52周取材,测定股骨-移植物-胫骨的几何学特点、断裂部位、结构力学特性和材料力学特性。结果移植物平均长度在52周时为对照组正常后十字韧带的101%(P=0.90),平均横截面积为142%;强度在术后52周时为对照组正常后十字韧带的83%,最大拉长量为72%,刚度为92%;最大应力在术后52周时为对照组正常后十字韧带的58%,最大应变为72%,弹性模量为65%。断裂部位均位于移植物体部。移植物的几何学特点、结构力学特性和材料力学特性均有逐渐接近对照组正常后十字韧带的趋势。结论相同材料力学特性的移植物重建后十字韧带后生物力学特性转归良好,移植物的相同材料力学特性是影响后十字韧带重建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前十字韧带是支持膝关节稳定性的主要结构之一,损伤后常导致膝关节不稳,负重及活动等功能障碍,患膝常产生“滑落感”(givingway)。前十字韧带重建是治疗前十字韧带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重建术一般仅强调移植物的紧张度,术后许多患者都出现临床体征、膝关节评分和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自1924 年首次发现十字韧带囊肿以来, 直至上世纪90年代早期, 有关十字韧带囊肿的报道还非常少见咱1暂。其后, 随着MR检查及关节镜技术的进步, 有关十字韧带囊肿的报道开始增多。膝关节十字韧带囊肿多发于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而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囊肿极为少见, 且只有部分病例出现临床症状, 因此对其临床表现特征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经验总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6 例症状性PCL 囊肿病例, 探讨其临床表现特征及关节镜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前十字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前十字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的发生率、诊断方法、修补术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4月至2005年4月,共进行333例单纯前十字韧带损伤重建术,陈旧性损伤(>3个月)215例,急性损伤(<3个月)118例。合并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者89例,其中85例需手术修补。手术取腘绳肌腱、自体或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十字韧带,同时应用全内缝合方法,经两个后内入路配合经髁间窝入路,利用缝合钩修补ramp损伤。前十字韧带损伤中,ramp损伤的总发生率为26.7%,其中陈旧性损伤的发生率为30.7%,急性损伤为19.5%。结果可随访者75例(88.2%),随访5~41个月,平均20.2个月。随访时采用主观症状观察、临床查体、二次关节镜手术观察及MR检查。其中二次手术观察25例,MR复查21例。在可随访的75例患者中,所有患者的主观症状及临床查体均呈正常表现;在二次关节镜手术观察的25例中,均全部愈合。在经MR复查的21例中,18例完全愈合,3例部分愈合。结论大约1/3的前十字韧带损伤合并有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陈旧性损伤较新鲜损伤合并ramp损伤的发生率更高。在重建前十字韧带的同时应修补ramp损伤,全内缝合方法是修补ramp损伤的很好方法,可以达到很高的愈合率。 相似文献
15.
陈旧性前十字韧带损伤的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估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MRI在陈旧性前十字韧带损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107例手术证实为陈旧性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术前均行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MR检查。术后计算各项检查的敏感性,并分析产生假阴性的原因。结果前抽屉试验的阳性率为78.5%,Lachman试验为97.2%,轴移试验为91.6%,而MRI敏感性为93.5%。10例患者的关节镜检查显示前十字韧带近侧撕裂端再附着于后十字韧带。在此10例中,前抽屉试验的阳性率为60%,Lachman试验为80%,轴移试验为60%,而MRI敏感性为40%。本组9例轴移试验假阴性的患者中,有4例为撕裂的前十字韧带再附着于后十字韧带而替代了部分前十字韧带的功能,因此关节镜下显示胫骨外侧髁半脱位受限。2例Lachman试验假阴性的患者经关节镜证实为前十字韧带断端再附着伴有半月板桶柄样撕裂。在10例再附着患者中有3例MRI表现为韧带倾斜度变化。结论Lachman试验对诊断陈旧性前十字韧带损伤敏感性最高。MRI和轴移试验较敏感,但结果受MR检查技术和伴发损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国内外报道集中于前十字韧带,而单纯后十字韧带损伤的报道少见。自1995年2月以来,我们收治5例应用可吸收螺丝钉固定治疗,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自1995年2月~1997年3月,我们收治单纯后十字韧带破裂5例,均早期施行可吸收螺丝钉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接触性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初次重建术后失效的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连续收治并随访2年以上的非接触性ACL损伤而行ACL初次重建的患者178例。随访2年内25例患者出现MRI证实的ACL移植物完全断裂或轴移试验阳性或KT-1000侧侧差值超过5 mm或MRI上静态胫骨前移超过5 mm判定为术后失效,纳入术后失效组;按照1∶2的比例匹配术后2年内未失效者50例,纳入术后未失效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患侧分布、半月板损伤侧分布、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麻醉下KT-1000侧侧差值、轴移试验、随访时间、术前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胫骨平台后倾角及胫骨前移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CL损伤初次重建术后失效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失效组的胫骨平台后倾角为17.21°±2.20°,大于术后未失效组的14.36°±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5,P<0.001);术后失效组的术前胫骨前移为(8.29±3.42)mm,大于术后未失效组的(4.09±3.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4,P<0.001)。两组性别、年龄、BMI、患侧分布、半月板损伤侧分布、受伤至手术时间、麻醉下KT-1000侧侧差值、轴移试验分度、随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胫骨平台后倾角≥17°是ACL术后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2,P=0.002),胫骨前移≥6 mm是ACL术后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9.91,P=0.006);而性别、年龄、BMI、半月板是否损伤、轴移试验分度、KT-1000侧侧差值与术后失效无相关性(P>0.05)。结论术前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胫骨平台后倾角≥17°和胫骨前移≥6 mm可增加ACL损伤初次重建术后失效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采用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和切开胫骨镶嵌骨块技术重建基于后十字韧带的多发韧带损伤患者术后的后向稳定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5年4月至2009年12月,共连续完成基于后十字韧带的多发韧带损伤重建修复手术135例,2年以上随访者88例.后十字韧带采用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57例(64.8%),切开镶嵌骨块技术重建31例(35.2%),合并损伤予同期重建或修复.随访时间平均(45.9±17.0)个月(24~77个月).采用KT-1000和Telos应力装置测量手术前后膝关节后向稳定性.采用Tegner、Lysholm、AAO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损伤和主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胫骨隧道组术前KT-1000两侧差值为(13.5±4.8) mm,术后为(2.4±3.4)mm;术前Telos两侧差值为(14.9±7.1) mm,术后为(4.6±4.0) mm.切开胫骨镶嵌骨块组术前KT-1000两侧差值为(13.7±5.2) mm,术后为(2.2±3.6)mm;术前Telos两侧差值为(14.9±5.9) mm,术后为(4.3±3.9) mm.两组患者KT-1000和Telos两侧差值手术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Tegner、Lysholm、AAO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两种技术重建基于后十字韧带的多发韧带损伤,两组患者术后的后向稳定性及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均可明显恢复膝关节后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