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耗津伤阴”是贯穿温病全程的基本病机,保津养阴则是治疗温病的基本大法,须贯串温病治疗的始终。笔者不揣浅陋,略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1.保津养阴的重要性 历代温病学家据临证心得对温病的机理证治,各杼己见,皆有发挥,但在强调保津养阴上,则几无例外。在《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中,“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屡见不鲜。叶天士特别强调“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吴鞠通不但认为“温病之不兼湿者,忌刚喜柔”,而且在《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2.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是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的温热病基本治疗原则。温热病是感受温热病邪为患,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温病。患者在未病以前多系阴虚或阳盛的内热体质,既病之后,热变最速,两阳熏灼,阴伤尤甚,极易出现津枯液涸之变。且热炽与阴伤互为因果,若治不及时或不得法,终将肾液枯竭而亡。所以,贯穿温热病整个发展过程的各种具体治法,无不以护津救阴为目的。诸如辛凉透邪、辛寒清气、苦  相似文献   

3.
温热病发于四时,由温热邪气而致。“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温病条辨》)温热之邪侵入人体,阳热炽盛,消灼阴津,热愈炽,津愈伤,温热伤阴是温热病的基本病机。这一病机,始终贯穿于温热病的各个阶段。病在卫分,则伤肺阴,病在气分,则伤胃律,病在营血伤肾液。阴液耗伤程度,标志着温热病的预后及转归,故“温热为法,法在救阴。”1 祛邪除热——防止伤阴津1.1 辛凉保津 温热病多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温热篇》)温为阳邪,初犯人体即有高热,口微渴,舌边尖红等邪热伤阴征象。此时宜尽早祛邪外出,使邪从卫分而解。“太阴风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  相似文献   

4.
温病是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是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外感疾病,后期尤多阴枯液涸之象。所以,吴锡璜说:“治温病宜刻顾其津液”,故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这就告诉人们治疗温病必时刻顾护津液。四时温热之邪,或从口鼻而入,或风寒侵表...  相似文献   

5.
浅谈“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金培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温病,治则历代温病学家,根据其临证心得,对温病之机理证治,各抒已见,皆有发挥。但对保津养阴之强调,则几无例外。“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在《温热论》、《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6.
柴中元同志的《恽铁樵及其<温病明理>》(见《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对恽铁樵的贬叶排吴思想评介扼要,贬褒分明,笔者读后,获益不浅。然又觉有未尽之意,今不揣愚陋,谨就恽氏若干论点再作辨析,不当之处,恳盼斧正。一、热病皆伤于寒现在一般认为“温病是由温热病邪所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感受四时温热病邪而为温病的理论是  相似文献   

7.
对温病诊治中禁忌思想的认识中国政法大学校医院李玉平温病是由外感温热之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深人发展,治疗外感热病宗《伤寒论》的理法方药,已不能适应临床的实际需要,到明清时代,温病学说日臻成熟,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温为阳邪,最易伤阴。在病理过程中,容易耗伤津液,常常会有亡阴的症状出现,故热症亡阴,古人早有了很全面的治疗方法,因而在处治上是比较容易的,但也有在热病过程中由于阳气素虚,汗出过多,不止亡阴,同时也会出现亡阳。如汗出肢冷、烦躁脉脱等一系列阳气外脱的症状,是温热病中或有的变例。比较亡阴更为险恶。治不如法,便会厥脱死亡。《伤寒论·阳明篇》211条云:“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这对热病亡阳早有提及,而历代医家很少研究,以为病本热邪,必伤阴液,故侧重救阴方面,而救阴与救阳的用药,基本上又是矛盾对立的,治疗稍差,生死立判。现把有关热  相似文献   

9.
有的医学家为了说明“伤寒”、“温病”这两大类外感病在病因病机、证候治疗上有很大的不同,因而有“风寒由皮毛而入……温热由口鼻而入”(《外感温热篇》沈尧封按),“风寒先受于足经……风温先受于手经”(前书章虚谷按),“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外感温热篇》),伤寒六经与温病三焦“有一纵一横之妙”(《温病条辨·凡例》),“伤寒所以不可不发汗,温热病则断不可发汗”(《温病条辨·卷四·论汗》)等等说法。这些提法,从鉴别对比的角度看,固然言简意赅,有  相似文献   

10.
温热病“热与津”的消长变化关系是温热病辨证论治的核心。近读《温病述义》(郭谦亨著),颇受教益。文中指出:温病是感受四时温热与湿热毒邪,以热盛津伤和湿阻气机为病机特点的一类急性热病。分别以“清热解毒、护阴养液”、“清热利湿、宣化分消”为总的治疗原则。并指出:“它是以病因的温热或温热的特性和病变的特点为依据。此外,还始终贯穿了热与津、湿与气在机理及辨证论治中的辩证关系”。本文仅就“热与津”在温热病中的消长变化及辨证论治的特点,谈谈个人学习体会,不妥之  相似文献   

11.
1 消渴病伤津耗阴的机制中医理论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津液代谢失调是消渴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变机制[1]。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三消一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纵观中医学对消渴病的临床治疗与理论探讨,可以将消渴病阴津耗伤的机制归纳为火盛伤津耗阴与多尿伤阴。1.1 热盛伤津耗阴火盛伤阴是消渴病的主要发病机制。阳气过盛,机能亢奋,必然使物质消耗增加,以致伤阴耗液。如《儒门事亲》云:“消之证不同,归之火则一也。”刘河间、李东垣也认为“燥热”导致津液不足是消渴病的根本病机。张…  相似文献   

12.
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以发热为主症,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养阴法的合理运用在温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则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论述了"治未病"思想对温病养阴法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以发热为主症,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养阴法的合理运用在温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则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论述了"治未病"思想对温病养阴法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温病是由外感温热之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温病病因有兼寒挟湿、患病体质和病理变化具有特殊性,治疗中寒凉过度,以致温病治疗有运用温热药物的可能性.从其概念来言,其病因是温热之邪,发热是其特征.其治疗上必以寒凉药为主的方药.这些温热药在温病治疗方剂中的配伍机制及作用,值得探讨,其配方遣药可谓匠心独具.现归纳于下,求请杏林同侪不吝正鹄.  相似文献   

15.
滋阴疗法曾滥觞于历代古典医籍中。自《内经》以降,下迄仲景、丹溪、景岳诸贤哲,其论滋阴者,都有精辟的论述。《黄帝内经》:“损者益之”、“虚者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王太仆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从而为滋阴疗法确立了基本法则。汉代张仲景根据外感六淫阴阳胜复的特点,认为伤寒之邪不但可以化寒伤阳,亦可化热伤阴,故在温热救阳的同时,也重视益阴护津,并将养阴方药巧妙化裁于其它治法当中,为养阴法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首载“伤寒”治逆之论,并创订救逆方法;但对温病救逆之沦、方欠详。盖逆者,治法与病机不合而误治之谓。清·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诸温热家,潜心研究温病规律,创制温病理论体系,使热病的治疗渐臻完善,然救逆诸法,散见于论、治之中;惟吴坤安先生所著《伤寒指掌》,有专篇论述,爰就吴氏有关内容作进一步归纳研讨,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口渴是温病的常见症状,它主要反映了“温热病邪耗伤阴津”这一温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温病发展过程中,病变阶段不同,口渴的具体情况又有区别:病在卫分,表现为口微渴;病在气分,大渴且喜冷饮:病在营血,口干而不甚渴饮;病入下焦肝肾,仅口燥咽干。口渴一症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表现呢?通过学习,现提出个人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希指正。病在卫分——口微渴温为阳邪,必伤阴津。然卫分阶段,由于邪热不炽,病程较短;病位甚浅,限于肌表皮  相似文献   

18.
<正> 《温病学》(1979年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认为:“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笔者认为此说作为“温病概念”不够全面,难以概其全貌。“概念”,在《辞源》中解释为:“就种种观念,概括其相类似者,而成一共同之观念也。”就温病的概念来讲,也当从多种类型的热性病中,找出其相类似的特点,以概括之,至于这“相类似点”从什么角度去寻求、去归纳?笔者认为,当从病因和临床表现两个大的方面去考虑。一、就病因而言,温病的病因应以“感受温邪为主因”作为温病的“相类似点”概括之。因为温病的病因,就目前讲,仍跳不出“外感不外六淫”  相似文献   

19.
温病重滋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为阳邪”,“阳盛则阴病”,在温病发热过程中,体内阴液或多或少总要遭受损耗的,而阴液损伤程度的深浅又直接关系到温病的预后与转归。吴鞠通云:“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耗之尽则阳无以恋,必气绝而死矣。”王孟英亦云:“耗之未尽者尚有一线之生机可望,若耗尽而阴竭,如旱苗之根已枯,沛然下雨,亦曷济耶!”  相似文献   

20.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邪为阳邪,最易耗伤人体阴液。人体的阴液包括津液和精血,生理情况下,精、血互为滋生,精足则血旺;反之,血耗则精亏。温病的阴伤包括津液、营阴、血液、阴精的耗伤。在温病的初期,以津液耗伤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特别是在温病的后期,则以营阴、血液的耗伤为主,其中也包括津液的耗伤。阴液的存亡对病变的发展和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当温邪伤阴后,每可导致阳热亢盛,加重阴伤。由于阴液不足,加上血液受邪热煎熬后,可引起脉道涸涩,血行不畅,从而形成瘀血或加剧出血。阴液大伤还可导致人体抗邪、透邪外出的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