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氏Ⅱ类 1分类是较常见的错类型 ,临床主张双期矫治 ,即生长活跃期矫治上下颌骨之间的矢状不调 ,待恒牙完全建后矫正错位牙齿。作者对收治的 13例替牙期或恒牙列初期的安氏Ⅱ类 1分类患者 ,用改良Andresen矫治器进行矫治 ,并对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 ,探讨其对牙颌面软硬组织的影响。1 材料和方法13例安氏Ⅱ类 1分类错患者 ,男性 9例 ,女性 4例 ,年龄 8~ 12岁 ,平均 10 9岁 ,混合牙列期或恒牙初期 ,均为面下 1/ 3短、下颌后缩 ,有Ⅱ°以上深覆和深覆盖 ,磨牙关系远中或安氏Ⅱ类 1分类的亚类。牙…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错耠下颌第一前磨牙拔除后下颌牙的自然调整变化。方法:20例因正畸需要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安氏I类错殆和安氏Ⅱ类错殆各10例。第一前磨牙拔除后6个月内下颌先不进行矫治,上颌行MBT矫治技术娇治。分别测量两组病例拔牙后30min、4个月时拔牙间隙近、远中方向最小径,比较分析两者拔牙间隙变化情况和Spee’s曲线曲度。结果:拔牙4个月后与拔牙后30min比较,两组拔牙间隙最小近远中径减小了1.35mm和1.26mm(P〈0.01),Spee's曲线曲度也有显著性改变,分别减小了0.28—0.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BT技术治疗安氏I类和安氏Ⅱ类拥挤错殆,可以通过下颌第一前磨牙拔除后下颌牙白行调整,减小拔牙间隙,改善Spee's曲度。  相似文献   

3.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口周肌肌电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前口周肌(上口轮匝肌、下口轮匝肌、颏肌)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方法 选择20例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表面肌电仪对矫治前口周肌在下颌息止位、唇闭合、咬合、吞咽等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进行检测.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进行肌电幅值的定量分析比较,并与相关颅面、牙牙合头影测量参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下颌息止位与咬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相比,口周肌肌电活动在统计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唇闭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上口轮匝肌和颏肌的肌电活动幅值明显高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吞咽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口周肌肌电活动幅值均高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不调以及上下切牙的唇向倾斜和前突,与功能活动中口周肌肌电活动的异常增高密切相关,是影响唇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方丝弓联合上颌斜面导板矫治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恒牙列早期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 16例处于恒牙列早期的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 ,用方丝弓矫治器联合颌斜面导板对其矢状向、垂直向及横向不调进行治疗 ,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磨牙关系中性 ,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 ,下颌后缩面型得到改善 ,头影测量的相关项目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在恒牙列早期治疗可以取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男、女患者的颅面硬组织特征。方法选取30例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男女各15例,11-13岁,平均年龄12.36岁,利用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系统对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与正常均值比较,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男、女患者的SNB、SL、上颌长度、下颌体长度、Co—Go、N—Me、N-ANS、ANS—Me、UI-NA(mm)、U1-NA、L1-NB(Inln)、L1一NB减小,ANB、UI—L1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颅面硬组织的主要结构特征是下颌位置靠后且水平向、垂直向发育不足,颅面垂直高度减小,提示我们对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应早期治疗,以促进下颌水平向、垂直向的生长发育。对于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男性患者,改变下颌旋转方向,使下颌顺时针旋转,利于深覆[牙合]的矫治和面部比例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安氏Ⅰ类拥挤拔牙矫治后磨牙及切牙位置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经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后磨牙及切牙位置的变化。方法 :选用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连续收治的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患者 2 0例 (男 8,女 12 ) ,年龄 14~16岁。均采用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 ,用方丝弓细丝弓技术矫治 ,牙性支抗。在矫治前后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对磨牙及切牙位置进行测量比较分析。结果 :上颌磨牙牙冠平均前移 3 .15mm ,上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 2 .5 5mm ;下颌磨牙牙冠平均前移 4.3mm ,下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 1.78mm。结论 :牙性支抗 (弱支抗 )控制下 ,安氏Ⅰ类错牙合牙列拥挤拔牙矫治后上下磨牙及切牙位置均有明显变化 ,且相对RL线磨牙前移较切牙后移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研究临床应用快速上颌扩弓矫治器配合固定矫治器矫治Ⅲ类错畸形 ,探讨此类方法的作用效果。方法 :采用上述方法 ,不拔牙矫治替牙列后期、恒牙列早期Ⅲ类错畸形 38例 ,测量和分析治疗前、后上下颌石膏正畸模型和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的变化情况 ,并作常规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上颌模型中 ,上牙弓弧度、前、中、后宽度、上牙弓中段长度均有明显增加 ,具有显著性差异。下颌模型中 ,下牙弓中、后段宽度改变也有显著性差异 ,但下牙弓弧度、前段宽度、前、中、后长度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头影测量显示 ,  NA角度增大 ,   角度缩小 ,ANB角缩小 ,具有显著性差异 ,SNA角增大 ,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快速上颌扩弓之后配合方丝弓、直丝弓矫治器和合适的Ⅲ类颌间牵引 ,能有效地增加上下牙弓横向宽度和牙弓弧度 ,促进上颌骨向前的改建发育和上下牙弓的协调性变化 ,有效地改善Ⅲ类错合畸形的关系 ,增加容貌美和扩大不拔牙矫治的适应范围。是替牙列后期、恒牙列早期Ⅲ类错畸形矫治的一种有效而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改变的差异.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33例,其中上颌拔除2个前磨牙(甲组)18例,双颌拔除4个前磨牙(乙组)15例,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其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两组SNA、SNB、ANB矫治前后的变化无明显差异.乙组上切牙内收与上唇的变化更为显著,颏前点明显前移,下唇凸度明显减小,乙组面型突度变较甲组更为显著.结论上颌单颌拔牙适用于下唇和下切牙凸度小、下颌无拥挤或轻度拥挤的轻中度骨性和牙源性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双颌拔牙适用于中重度拥挤的中度骨性和牙源性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矫治前口周肌(上口轮匝肌、下口轮匝肌、颏肌)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方法选择20例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表面肌电仪对矫治前口周肌在下颌息止位、唇闭合、咬合、吞咽等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进行检测。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与个别正常对照组进行肌电幅值的定量分析比较,并与相关颅面、牙头影测量参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下颌息止位与咬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与个别正常对照组相比,口周肌肌电活动在统计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唇闭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组上口轮匝肌和颏肌的肌电活动幅值明显高于个别正常对照组;吞咽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组口周肌肌电活动幅值均高于个别正常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不调以及上下切牙的唇向倾斜和前突,与功能活动中口周肌肌电活动的异常增高密切相关,是影响唇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改变的差异。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33例,其中上颌拔除2个前磨牙(甲组)18例,双颌拔除4个前磨牙(乙组)15例,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其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 两组SNA、SNB、ANB矫治前后的变化无明显差异。乙组上切牙内收与上唇的变化更为显著,颏前点明显前移,下唇凸度明显减小,乙组面型突度改变较甲组更为显著。结论 上颌单颌拔牙适用于下唇和下切牙凸度小、下颌无拥挤或轻度拥挤的轻中度骨性和牙源性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双颌拔牙适用于中重度拥挤的中度骨性和牙源性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牙比正常的安氏3种分类经不同的拔牙模式治疗后全牙比的变化。方法:选取252例前牙比正常的患者模型,计算各组拔牙前和模拟4种模式拔牙后的全牙比,了解其变化规律。结果:相同拔牙模式的3种错牙合组矫治后的全牙比之间无大的差别;与拔牙前相比较,3种错牙合组拔牙后的全牙比均有所减小;在安氏Ⅰ类组与Ⅲ类组中,除了第2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3组(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第4组(上颌拔除第二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5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二前磨牙)间全牙比的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组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安氏Ⅱ类组,不同拔牙模式的全牙比之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前牙比正常的安氏不同错牙合畸形进行拔牙矫治时,前磨牙的拔牙模式会对拔牙后的全牙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上颌拔除两个第二前磨牙.上下颌粘结直丝弓矫治器,下颌全牙列平面塑料(牙合)垫,排齐整平牙列后,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前后分别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结果:15例患者拔牙间隙关闭,安氏Ⅲ类错(牙合)纠正,SNA平均增加1.40,SNB平均减少2.50,ANB由-2.80增加到1.10.结论:在恒牙早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能促进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骨向前方生长,可有效改善侧貌外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骆男、女患者的颅面硬组织特征.方法 选取30例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铪患者,男女各15例,11~13岁,平均年12.36岁,利用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系统对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与正常均值比较,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男、女患者的SNB、SL、上颌长度、下颌体长度、co-Go、N-Me、N-ANS、ANS-Me、Ul-NA(mm)、U1-NA、Ll-NB(mm)、L1-NB减小,ANB、U1-L1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叉.结论 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颅面硬组织的主要结构特征是下颌位王靠后且水平向、垂直向发育不足,颅面垂直高度减小,提示我们对安氏II类2分类患者应早期治疗,以促进下颌水平向、垂直向的生长发育.对于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男性患者,改变下颌旋转方向,使下颌顺时针旋转,利于深覆(牙合)的矫治和面部比例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扩大上 /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 2分类错 ,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 2分类错成人病例 15例 ,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 /下颌牙弓以及Ⅱ类牵引的方法 ,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变化并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治疗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不明显 ,下颌骨矢状方向SNB平均增加 2 .5 0 ,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增加了 10 .6 % ,下前面高增加了 17.5 % ,上下切牙唇倾 ,下颌磨牙宽度明显近移 ;模型测量治疗前后覆明显减小 ,上下颌尖牙、前磨牙和上颌磨牙宽度明显增加 ,下颌磨牙增加不明显。下颌尖牙和磨牙平均近移 4 .1mm和 3.6mm。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I类。结论 :成人安氏Ⅱ类 2分类错可以通过扩大上 /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 ,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恒牙早期安氏III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恒牙早期安氏III类错病例,上颌拔除两个第二前磨牙。上下颌粘结直丝弓矫治器,下颌全牙列平面塑料垫,排齐整平牙列后,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恒牙早期安氏III类错。治疗前后分别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结果:15例患者拔牙间隙关闭,安氏III类错纠正,SNA平均增加1.40,SNB平均减少2.50,ANB由-2.80增加到1.10。结论:在恒牙早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安氏III类错能促进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骨向前方生长,可有效改善侧貌外形。  相似文献   

16.
儿童骨性Ⅲ类错早期颅面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氏Ⅲ类错是临床常见的错畸形 ,它严重影响儿童颅面部正常生长发育 ,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重。近年来有学者对儿童骨性Ⅲ类错的颅面形态进行了研究 ,发现该错早期已具有成人安氏Ⅲ类错颅面形态大部分的特征[1] ,表现为颅底结构、面部矢状和垂直向关系和牙及牙槽、软组织外形不同程度的异常。由此探讨机制 ,为早期矫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一、颅底形态的异常通常认为颅底结构决定髁状突的位置 ,而髁状突的生长方向影响下颌生长旋转。颅底影响下颌骨旋转的机制为 :颅基角小时 ,髁状突靠下和前 ,使下颌前移并发生前旋 ,反之则后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颌骨前后向不调指数(APDI)与上、下颌骨矢状向的位置关系,以利于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测试对象共100例,其中正常(牙合)成人组20例,正常(牙合)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指标为,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及APDI值.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人群的APDI均值在85°以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APDI均值在90°以上,青少年的各项测量值相对成人小,需行正颌外科的患者,APDI均值超过100°.APDI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PDI均值超出正常标准值越多,上、下颌骨骨性矢状向畸形就越严重.APDI值是评价骨性安氏Ⅲ类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较为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安氏Ⅱ~2非拔牙矫治前后的牙颌面软硬组织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对 18例非拔牙固定矫治的安氏 2错患者 ,其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 X线头影测量进行了分析比较 ,结果发现 :矫治后患者的前牙闭锁矫正 ,上下前牙明显唇向倾斜 ,上切牙唇倾角正常 ,下切牙偏唇倾 ;深覆矫治机制主要通过上下后牙升高和前牙唇倾的钟摆效应 ;矢状不调的矫治主要通过下颌位置前移 , 类骨面型得以改善 ;垂直方向上 ,下颌平面角、前后面高比值、下颌角均无明显改变 ; 类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矫治后原来异常的生长方向得到矫正。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使用McNamara分析法评价安氏Ⅱ类 1分类错拔牙矫治前后颌骨及牙位的变化趋势 ,以便指导临床更准确地制定治疗计划。方法 :对 30例恒牙期安氏Ⅱ类 1分类错拔除四个双尖牙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 ,用McNamara分析法进行计算机测量分析 ,并对其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 :矫治前后上下颌骨与颅骨的相对位置关系无明显变化 ;上下中切牙舌向移动有统计学意义 ;有效下颌长度、前下面高矫治后有所增加 ;上下颌骨长度差矫治后更加接近正常值。结论 :安氏Ⅱ类 1分类错通过拔除四个双尖牙矫治 ,可明显改善牙齿的唇倾度 ,从而代偿性的改善上颌前突的面形 ,同时拔除下颌双尖牙并未影响下颌骨的增长 ,此方法适用于无明显骨性上颌前突及无明显下颌后缩的症例。  相似文献   

20.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矫治中决定拔牙的形态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时,是否需要拔牙是困扰正畸医生的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作者通过对73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的X线头影测量的分析,将拔牙组和非拔牙组的各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下列结论:①拔牙组的拥挤度比非拔牙组拥挤度大。②拔牙组的下切牙唇倾度比非拔牙组小,下切牙更加竖直。③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相比.上下唇相对于Ricketts审美平面更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