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宁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2,14(1)
①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wd)与房性心律失常(AR)的相关性.②方法 通过12导联心电图同步测定80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wd),并与60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③结果 房性心律失常组的Pmax和Pwd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当Pmax≥110ms,Pwd≥40ms时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④结论 测量P波离散度(Pwd),尤其是将P波离散度(Pwd)与P波最大时限(Pmax)结合观察,对房性心律失常(AR)的预测具有很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P波离散度与房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P波离散度 (Pwd)与房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将 2 2 1例病人分为偶发房性心律失常组 ( 61例 ) ,阵发性房速、房扑组 ( 5 0例 ) ,阵发性房颤组 ( 42例 ) ,正常对照组 ( 68例 ) ;采用纸速 5 0mm/s的 12导同步心电图记录 ,测定最大P波时限 (Pmax) ,最小P波时限 (Pmin) ,二者差值为Pwd ;均作超声心动图检查 ,测量左心房内径 (LADd)。观察各组Pmax、Pmin、Pwd的变化情况及其与LADd的相关性。结果 ①偶发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Pmax、Pmin、Pwd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 ,而阵发性房速、房扑、房颤的Pwd、Pmay明显高于正常组与偶发房性心律失常者 (P <0 .0 0 1)。②Pmax、Pwd与LADd有良好的正相关 (P <0 .0 0 5和P <0 .0 5 ) ,而Pmin与LADd之间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Pwd的增加、Pmax的延长可作为一种预测房性心律失常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9-11
目的探讨体表12导联心电图P波离散度(Pd)和P波最大时限(P_(max))对房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频发房早、短阵房速患者102例设为房性心律失常组,通过12导联心电图同步检查测定P波离散度(Pd)和P波最大时限(P_(max)),并与健康体检者106名(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房性心律失常组的Pd[(41.5±5.2)ms vs(31.4±5.0)ms]和P_(max)[(111.4±7.2)ms vs(105.2±6.7)ms]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与P_(max)≥100 ms比较,将Pd≥40 ms作为预测房性心律失常的指标时,其敏感度(85.3%vs 71.6%)、特异度(85.9%vs 57.6%)及诊断符合率(85.6%vs 64.4%)均明显升高(P均0.05);与Pd≥40 ms比较,当采用Pd≥40 ms联合P_(max)≥100 ms作为诊断指标时,其敏感度(91.2%vs 85.3%)明显升高,而特异度(53.8%vs 85.9%)和诊断符合率(72.1%vs 85.6%)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P波离散度对临床预测房性心律失常有重要价值,联合P_(max)检测能提高对房性心律失常诊断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含特发性)心房颤动及房性心律失常(频发房性早搏或多源性房性早搏伴/不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观察测量3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和30例阵发性房律失常患者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并与34例正常人(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和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且两组患者中多数患者P波离散度≥4ms。 相似文献
5.
6.
P波离散度 (Pdisp或Pd)是指同步纪录的 12导联心电图中 ,不同导联测定的P波最大时限 (Pmax)与P波最短时限的差值。当Pd >4 0ms时 ,提示心房内存在非均质性电活动。现普遍认为Pd是预测心房颤动或房性心律失常可靠的心电图指标[1- 3 ] 。本文探讨各种不同类型房性心律失常的P波离散度差异及其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择全部病例分为 4组 ,Ⅰ组 10例 ,为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指发作持续时间 <1mon ,并自行终止者 ) ,男性 7例 ,女性 3例 ,年龄 2 3岁~ 5 8岁。本组均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 ,并均经心… 相似文献
7.
何玲珠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3(6):513-514
P波离散度(P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P波持续时间变异的程度,它反映心房复极的不均匀性[2].即P波最大时限(Pmax)与P波最短时限(Pmin)的差值(Pd=Pmax-Pmin).最大P波时限常与房内和房间传导阻滞有关.近年来,研究较多是预测房颤价值比较肯定的指标,房内传导时间正向或逆向传导时间均在50 ms左右,当房内或房间传导阻滞时,体表心电图出现最大P波时限增加(≥110 ms)或P波双峰,峰间距离>40 ms.有房内或房间传导阻滞时,激动容易发生折返,并引发房性心律失常,该指标对预测房性心律失常及房颤发生的敏感性高达85%.本文通过分析测量10例房颤组10例房性频发性早搏(含多源性房早伴或不伴房性心动过速)及15例正常人群P波离散度P波最大值,探讨P波离散度与房颤、房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P波离散度Pdisp或Pd是指同步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中,不同导联测定的P波最大时限与P波最短时限的差值。当Pd>40毫秒时,提示心房内存在非均质性电活动。现普遍认为Pd是预测心房颤动或房性心律失常可靠的心电图指标。本文探讨各种不同类型房性心律失常的P波离散度差异及其意义。1临床资料资料选择全部病例分为4组:I组10例,为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是指发作持续时间<1个月,男7例,女3例,年龄23~58岁。本组均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并经心脏电生理、心脏B超、胸部X线片、临床检查排除各种器质性心脏病。Ⅱ组阵发性… 相似文献
9.
10.
P波离散度对房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wd)与房性心律失常(AR)的关系。方法无器质性心脏病的AR患者26例分为A组,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AR患者30例分为B组,测量其体表心电图的Pwd、P波最大时限(Pmax)及左心房舒未直径(1Ad)并与30例健腺对照组C组对比分忻。以Pmax≥110ms和Pwd≥40ms为阳性标准,评估Pmax、Pwd和Pmax+Pwd对AR的预测价值。结果 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Pmax、Pwd、LAd均前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max≥110ms时,预测AR的敏感性为84.4%,特异性为82.5%,阳性预测值为81.8%;Pwd≥40ms时,预测AR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86.2%,阳性预测值为85.9%:当Rmax≥110ms+Pwd≥40ms时,预测AR的敏感性为78.7%,特异性为89.5%,阳性预测值为88.2%。结论 体表心电图Pwd是预测AR的有效指标,而当Pmax与Pwd两者相结合时预测AR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P波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并发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并发阵发性房颤 (PAF)与体表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 (Pmax)、P波离散度 (Pd)的关系。方法 :观察 2 9例急性心肌梗塞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 (观察组 )的Pmax和Pd ,并与 2 7例急性心肌梗塞无阵发性房颤患者 (对照组 )比较。结果 :①Pmax、Pd :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 (Pmax :12 5 0 1±7 6 8ms比 10 8 92± 6 32ms ,P <0 0 1;Pd :4 7 2 1± 9 90ms比 30 0 1± 6 95ms ,P <0 0 1)。②Pmax >110ms和Pd >4 0ms预测PAF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准确性分别为 86 4 %、82 1%、91 6 %和 88 8%、85 6 %、92 1% ;当Pmax >110ms且Pd >4 0ms预测PAF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准确性分别为78 1%、88 2 %、94 0 %。结论 :Pmax延长和Pd增加可能是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并发PAF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46例冠心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心电图QTc离散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冠心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c离散度明显增加(t=3.158,P<0.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VA)及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运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检测114例有或无心室肥厚患的QT离散度及校正值(QTd、QTcd)。结果:VA检出率为28.95%;VA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有显性差异(P〈0.05);室上性心律失常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无显性差异(P〉0.05);114例中,心室肥厚或扩大患的QTd、QTcd与心室正常有显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价P波离散度及左房内径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发生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 4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按是否伴有房颤分为房颤组(n=20)和无房颤组(n=22),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波最小时限并计算P波离散度,同时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对这些指标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房颤组较无房颤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及左房内径明显增加(P0.01);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患者比较,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140ms、P波离散度40ms、左房直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P波最大时限140ms、P波离散度40ms和左房直径增大是预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PHD)病人心电图QT离散度 (QTd)与心功能不全 (CDF)的关系。方法 PHD病人 38例 ,按病情分为心功能不全Ⅰ级 12例 ,Ⅱ级 17例 ,Ⅲ级 9例。测量常规 12导联心电图QT ,并与对照组 30例进行比较。结果 CDF各级QTd、QTcd分别为Ⅰ级 5 2 .1± 12 .89ms,6 5 .1± 17.2 8ms;Ⅱ级 6 6 .2± 12 .8ms,76 .5± 2 0 .2ms ;Ⅲ级 88.8± 16 .6ms,116 .2± 19.1ms ;对照组为 31.9± 9.1ms,33.6± 10 .4ms,各组与对照组、各组之间比较均为P <0 .0 1。结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DF早期 ,心电图QTd、QTcd显著增加 ,可作为肺源性心脏病早期诊断依据之一 ;QT越大 ,病情越重 ,预后越差 ,动态观察可判断病情、提示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 (AMI)后QT离散度 (QTd)的演变及其对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量 34例AMI后患者不同时期和伴室性心律失常时的QTd ,并与健康对照组 (90名 )相比。结果 AMI后患者的QTd在急性期 (72± 18ms)明显大于亚急性期 (5 8± 17ms,P <0 .0 1) ,亚急性期大于陈旧期 (49± 2 1ms,P <0 .0 1) ,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36± 10ms,P <0 .0 1)。陈旧期内心功能Ⅰ级、Ⅱ级者的QTd(36± 14ms,41± 15ms)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Ⅲ~Ⅳ级者的QTd(6 6± 2 0ms)明显延长 (P <0 .0 1)。 9例AMI伴室速 /室颤 (VT/VF)者的QTd(91± 18ms)显著长于急性期不伴VT/VF者 (70± 14ms,P <0 .0 1)。结论 AMI后 0~ 3天QTd显著延长 ,随梗塞愈合渐趋正常 ,QTd显著延长是预示危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不良之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的心率变异(HRV)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2月~2006年2月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62例和正常人56例分别做24h动态心电图,经电脑系统分析得出HRV时域和频域分析参数,做12导联心电图,测定QT间期及QTd。结果:2型糖尿病组的HRV各项参数均低于正常人组,QTd均大于正常人组(P<0.05)。2型糖尿病组的QTd与SDNN、SDANN、SDNN-index均存在着负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损坏较重,对2型糖尿病患者常规做24h动态心电图,测量QTd有助于早期发现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 (pd)能否预测高血压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 方法 观察 41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高血压病患者 (Ⅰ组 )的最大P波时限 (Pmax)、最小P波时限 (Pmin)、Pd、左房内径 (LAD)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并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 42例高血压病患者 (Ⅱ组 )比较。结果 Pmax:Ⅰ组非常显著高于Ⅱ组 [(1 2 5± 1 4 )ms比 (1 1 2± 1 2 )ms,P <0 .0 0 1 ] ;Pd:Ⅰ组非常显著高于Ⅱ组 [(51± 1 2 )ms比 (36± 8)ms,P <0 .0 0 1 ]。Pmin、LAD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Pmax、Pd、LVEF均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Pd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Pmax、LVEF和Pd均可能预测高血压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d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肌梗塞后伴发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室晚电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频心电检测仪记录41例心肌梗塞后病人的体表心室晚电位,并于心室晚电位检查前或后一周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用于评价室性心律失常的程度。结果:室性早搏Lown分级大于或等于Ⅲ级的病人和Lown分级Ⅰ Ⅱ级的病人比较,其QRST、D40显著延长而V40明显降低(P<0.05及P<0.01)。Lown分级大于或等于Ⅲ级组的心室晚电位阳性检出率要显著高于Lown分级Ⅰ Ⅱ级组和未检出室性早搏组。Lown分级Ⅰ Ⅱ级组和未检出室性早搏组比较,二者的心室晚电位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室性早搏的严重程度反映了心肌梗塞后心肌缺血或心脏电生理改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