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耳穴压豆对产妇第一产程镇痛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将93例产妇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耳穴压豆进行镇痛,对照组采用呼吸镇痛法镇痛,观察2组产妇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结局。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及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针刺联合耳穴压豆能增加产妇第一产程的镇痛效果,缩短产程,且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呼吸法及耳穴按压用于初产妇第一产程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1)以公认的Keele标尺图评级法及VRS疼痛分级法作为镇痛效果评定标准,对105例产妇针刺配合呼吸法及耳穴按压分娩镇痛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并与105例呼吸法及耳穴按压的分娩产妇的疼痛进行了对比,(2)通过记录产妇产程、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体重,来观察针刺配合呼吸法及耳穴按压对母婴的影响,(3)通过观察针刺配合组治疗前后及相应时间产妇外周血中β-内啡肽及5-羟色胺浓度变化,探讨该方法的镇痛机理。结果:针刺配合呼吸法及耳穴按压能有效减轻第一产程分娩疼痛,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母婴无不良影响且能缩短产程。本方法能明显提高产妇外周血中β-内啡肽(β-EP)及5-羟色胺(5-HT)浓度。结论:针刺配合呼吸法及耳穴按压作为分娩镇痛手段,具有操作方便、安全,镇痛效果可靠,无副反应等优点,适合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潜伏期进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方式下孕妇分娩的结局与新生儿预后。方法将80例孕妇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0例孕妇在潜伏期进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即在宫口开1~2 cm时硬膜外间隙实施分娩镇痛,对照组40例孕妇在宫口开到3 cm以上时开始实施分娩镇痛。比较2组产程时间、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分娩方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孕妇第一与第二产程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孕妇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顺产率、阴道助产率、镇痛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观察组孕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2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潜伏期进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可以有效缓解孕妇分娩疼痛,缩短产程并降低剖宫产率,还可以有效改善新生儿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李海霞 《新中医》2015,47(4):253-254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针刺配合呼吸法对产妇第一产程镇痛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产妇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仅给予呼吸法进行分娩镇痛处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联合针刺处理。采取keele标尺图评级法评估第一产程2组产妇的镇痛效果,同时记录2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采用新生儿评分量表(Apgar)评估2组产妇新生儿质量。结果:观察组镇痛干预1h后产妇镇痛有效率为100%,其中缓解32例,占53.3%,基本不痛28例,占4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新生儿体重及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分娩镇痛中,采用针刺、耳穴压豆联合呼吸法,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对产妇无创伤,无副作用,可明显缩短产程,缓解分娩疼痛,可接受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采用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输注阻滞麻醉对150例产妇行分娩镇痛作为观察组,对同期未加干预,自然临产后的非药物性安慰法进入产程的15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镇痛结果、产程时间、产后2小时出血量、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两组镇痛效果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产程较对照组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产后2小时出血量无差异(P〉0.05)。分娩方式有显著性差异(P〈0.01)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芬太尼硬膜外输注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可靠,缩短产程,降低了剖宫产率,不增加产后2小时出血量,也不增加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注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可靠,缩短产程,降低了剖宫产率,不增加产后2小时出血量,也不增加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麻醉镇痛分娩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分娩(VBAC)产妇妊娠结局,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麻醉镇痛分娩的可行性。方法:选取VBAC成功的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研究组在麻醉镇痛分娩基础上辅以中药穴位贴敷。比较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焦虑情况、疼痛评分、满意率及新生儿结局等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焦虑、疼痛程度轻、产程时间短、产后出血量少、满意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程中应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麻醉镇痛分娩法,可减轻焦虑、疼痛、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提高满意率;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比单纯麻醉镇痛分娩对VBAC产妇的妊娠结局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足月自然分娩过程中,针刺穴位与硬膜外麻醉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纳入符合自然分娩的研究对象199例,随机分为4组。针刺组采用针刺穴位方法;硬膜外组实施硬膜外麻醉;复合镇痛组采用针刺穴位联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镇痛干预。主要观察指标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比较干预全程(宫口3 cm即0 min、30 min、60 min和宫口全开时)产妇分娩疼痛,同时记录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宫口扩张速度、第二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Apgar评分以及产后出血量(2 h)。全程监测第一产程中血?-内啡肽和5-HT水平变化。结果 VAS评分显示,较之对照组,其他三组皆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硬膜外组和复合镇痛组下降程度相似,而针刺组下降幅度稍逊色;比较产程相关指标,针刺组产妇宫口扩张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第二产程时间针刺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综合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针刺组跟硬膜外组比较,未有使用助产催产;第一产程中产妇血?-内啡肽,针刺组和复合镇痛组观察到不同程度上升(P0.05),而硬膜外组与对照组则没有观察到显著变化(P0.05)。结论 针刺镇痛可减轻分娩痛,缩短产程,同时不影响第二产程及各项产妇胎儿安全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头针联合脉冲波疗法治疗分娩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0例初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在产程过程中给予GT-4A分娩镇痛工作站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镇痛效果、产妇VAS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产后出血量、缩宫素使用率和分娩方式。结果:治疗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治疗组VAS评分改善更明显(P 0. 05)。治疗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产程时间(354. 87±28. 55) min显著短于对照组(397. 86±33. 21) min(P 0. 05);治疗组产妇产后出血量(127. 63±18. 52) m L显著低于对照组(146. 69±24. 83) min(P 0. 05);治疗组缩宫素使用率(21. 67%)显著低于对照组(41. 67%)(P 0. 05)。治疗组剖宫产率(8. 33%)显著低于对照组(21. 67%)(P 0. 05)。结论:采用头针联合脉冲波疗法治疗分娩镇痛,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并且能够改善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并且能够降低剖宫产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视察针刺配合呼吸法及耳穴按压用于初产妇第一产程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1)以公认的Keele标尺图评级法[1]及VRS疼痛分级法[2]作为镇痛效果评定标准,对90例产妇针刺配合呼吸法及耳穴按压分娩镇痛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并与90例呼吸法分娩产妇的疼痛进行了对比,(2)通过记录产妇产程、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体重,来观察针刺配合呼吸法及耳穴按压对母婴的影响,(3)通过观察针刺配合组治疗前后及相应时间产妇外周血中β—内啡肽及5—羟色胺浓度变化,探讨该方法的镇痛机理。结果:针刺配合呼吸法及耳穴按压能有效减轻第一产程分娩疼痛,与呼吸法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母婴无不良影响且能缩短产程。本方法能明显提高产妇外周血中β—内啡肽(β—EP)及5—羟色胺(5-HT)浓度。结论:针刺配合呼吸法及耳穴按压作为分娩镇痛手段,具有操作方便、安全、镇痛效果可靠、无副反应等优点,适合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针刺及耳穴按压用于初产妇第一产程分娩镇痛的效果,通过分析本方法的镇痛效果,以及探讨其镇痛作用机制,从而提出了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的分娩镇痛方法,并进一步研究了针刺及耳穴按压分娩镇痛的作用机制。方法:(1)以公认的Keele标尺图评级法[1]及VRS疼痛分级法[2]作为镇痛效果评定标准,对105例产妇针刺及耳穴按压分娩镇痛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并与105例呼吸法分娩产妇的疼痛进行了对比,(2)通过记录产妇产程、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体重,来观察针刺及耳穴按压对母婴的影响,(3)通过观察针刺配合组治疗前后及相应时间产妇外周血中β-内啡肽及5-羟色胺浓度变化,探讨该方法的镇痛机理。结果:(1)针刺及耳穴按压能有效减轻第一产程分娩疼痛,与呼吸法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母婴无不良影响且能缩短产程。(2(本方法能明显提高产妇外周血中β-内啡肽(β—EP)及5-羟色胺(5-HT)浓度。结论:(1)以针刺及耳穴按压作为分娩镇痛手段,具有操作方便、安全,镇痛效果可靠,无副作用等优点,适合基层临床应用推广。(2)其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中枢镇痛系统与对子宫的直接作用共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娩球助产联合按压合谷穴对初产妇分娩疼痛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我院分娩符合标准的初产妇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3例。两组均按照产程的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干预组采用分娩球助产联合按压合谷穴治疗,对两组初产妇分娩镇痛的效果、分娩结局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宫缩疼痛VAS评分、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宫缩强度、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球助产联合按压合谷穴可缩短初产妇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同时该方法低价格、低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耳穴按压法对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5例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联合组和呼吸法组,针刺联合组采用针刺穴位联合耳穴按压的方法镇痛采,呼吸法组除采用呼吸法外不采取任何措施,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结果针刺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呼吸组(P<0.05),针刺联合组在针刺后1小时以及第一产程末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呼吸法组(P<0.05);针刺联合组的产程缩短(P<0.05);针刺联合组产妇血清中的β-内啡肽(β- endorphin,β-EP)、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A)及5-羟色胺(5- hydroxy tryptamine ,5-HT)浓度明显高于呼吸法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耳穴按压法能有效缓解第一产程分娩疼痛,镇痛效果可靠,安全性高,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自然镇痛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无痛分娩对于产妇疼痛程度、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影响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以2010年5月-2011年2月自愿实行腰硬联合麻醉无痛分娩的初产妇140例为观察组,以同期分娩的无镇痛的初产妇14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排尿时间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两组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在第二、三产程、剖宫产例数、低位产钳例数、产后出血例数、产后排尿例数及新生儿窒息例数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分娩镇痛,可明显减轻分娩疼痛、缩短第一产程,对产妇及新生儿无明显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痛分娩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田金艳  张晓静  谢斯炜 《新中医》2013,(11):104-106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三阴交、昆仑穴在足月孕产妇自然分娩过程中缩短产程,减轻产痛的作用。方法:将80侧足月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2组各40例,针刺组针刺双侧合谷、三阴交及昆仑;对照组不予任何催产镇痛及其他治疗措施,待其自然分娩。观察总产程及各个产程时间;潜伏期及活跃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子宫活动力;宫口扩张速度;产时出血量、产后2h出血量。结果:2组总产程、第1产程、第2产程、第3产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2组潜伏期和活跃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2组子宫活动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宫口扩张速度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产时出血量、产后2h出血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gAS镇痛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促进产程进展方面的总有效率针刺组81.5%,对照组55.0%..提示针刺组在总产程及各个产程时间、VAS评分、子宫活动力、宫颈扩张速度、产时出血量、产后2h出血量各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合谷、三阴交、昆仑穴针刺对足月孕产妇具有催产镇痛作用、能减少产程及产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硬膜外和自控硬膜外麻醉镇痛在分娩中的效果。方法:84例顺产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第1产程中对照组给予常规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自控硬膜外麻醉。结果:两组产妇均顺利分娩和出院。观察组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第1产程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控硬膜外麻醉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对于降低分娩时间,提高产妇舒适度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考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对产妇分娩的阵痛效果、产程进展及母婴状况的影响。方法:随即选择150例有分娩镇痛要求。无产科并发症及麻醉禁忌症的单胎初产妇为观察组。给予硬膜外麻醉,并随即选择同期条件相似未给予任何镇痛方法的150例初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痛、产程进展、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后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第一产程时间及分难免方式有显著性提高(P〈0.05),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可到加速产程、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镇痛分娩降低初产妇剖宫产率的作用。方法:选取中山市坦背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1200例自然分娩头位单胎初产妇病例,按照是否采取镇痛分娩进行分组,镇痛分娩组和无镇痛分娩组均为600例产妇,比较两组产妇转剖宫产率、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1)和无镇痛分娩组对比,镇痛分娩组剖宫产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的时间、产后24 h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较轻,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镇痛分娩降低初产妇剖宫产率的作用显著,能够在不延长产程和不增加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前提下,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8.
肖勇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9):86-87
目的:对产妇进行硬膜外麻醉以观察她们对分娩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400例待产初产妇,将她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无病分娩,对照组不采取任何镇痛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镇痛效果、阴道分娩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及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等。结果:观察组镇痛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7.5%,表明产妇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第一产程较对照组缩短4min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经对孕妇出血量和新生)LAPgar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孕妇出血量和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危险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低浓度局麻药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行硬膜外麻醉,具有较强的分娩镇痛效果,缩短了阴道分娩产程,而且产后孕妇即可行走,对病人极为方便,适宜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阻滞联合针刺分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初产妇共8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阻滞,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分娩镇痛,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分娩镇痛效果,并比较两组产妇各个产程的时间及剖宫产情况。结果:观察组各时段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个产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联合针刺分娩镇痛具有可行性,可作为初产妇的主要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6月-2018年5月300例产妇临床资料,其中150例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镇痛分娩纳入观察组,150例在分娩过程中不给予任何止痛药物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不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妇疼痛程度、产后出血率、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761.16±206.3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863.74±198.48)min(P 0.05);观察组产妇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58.67%)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4.67%)(P 0.05);两组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分娩镇痛能够缩短第一产程减轻产妇疼痛程度,降低剖宫产率,而对产后出血与新生儿对胎儿窒息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