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天跃 《中国临床研究》2011,24(4):323-324,260
目的观察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12例术前均行胸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的图像进行薄层和三维重建处理。结果 CT平扫示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位于右肺7例,左肺5例;边缘光整8例,有浅分叶4例;肿块密度均匀9例,病灶内见点状钙化3例。增强扫描均明显增强。结论 CT薄层和三维重建处理能清晰显示肿瘤良性表现,增强扫描显示肿瘤明显增强,与邻近血管关系密切是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多层螺旋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雷剑  蒋海清  田云生 《上海医学影像》2006,15(3):202-203,189
目的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CT表现的认识,探讨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经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并已病理证实为FNH的病例,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7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CT平扫7个病灶呈低密度,2个为等密度;CT强化特点:病灶动脉期快速显著增强而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为等密度,7个病灶检出瘢痕。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显示FNH的增强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34例肝血管瘤患者,均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检查,观察患者肝血管瘤的一般情况,包括数量、分布、形态、大小、CT值等,分析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和特征。结果34例患者CT平扫显示肝血管瘤病灶多为类圆形的低密度阴影,而且病灶内部密度均匀、具有清晰的边界,CT值在33~50Hu之间。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斑状或结节状、C型强化,和腹部主动脉接近;门静脉期病灶强化向中心延伸;延迟期出现部分强化或完全强化,密度均高于或等于肝实质。针对肝血管瘤患者,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明确病灶的性状,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陈俊波  方文强 《临床医学》2006,26(4):53-54,F000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及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胰岛素瘤的价值。方法对6例(7个瘤体)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胰岛素瘤的患者术前行胰腺MSCT双期增强扫描,2例追加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并比较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动态增强扫描肿瘤的检出情况及影像表现。结果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发现肿瘤4例,1例漏诊,另1例平扫、动脉、门脉期均呈等密度未检出,2例经动态增强扫描后均清晰显示。结论螺旋CT多期及动态增强扫描提高了胰岛素瘤的检出率,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有较高的价值,动态增强扫描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0例(55个病灶)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同时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对比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的诊断效果。结果 40例(55个病灶)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良性病变24个(43.64%),其中肝血管瘤13个(54.17%),局灶性结节增生7个(29.17%),肝囊肿3个(12.50%),肝腺瘤1个(4.17%);恶性病变31个(56.36%),均为肝细胞癌;两种检查方式在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肝囊肿、肝腺瘤等方面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的诊断符合率(93.55%)高于CT平扫(5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的准确性(94.55%)、灵敏度(93.55%)与特异性(95.83%)均高于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较CT平扫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灵敏度与特异性,可为该病的诊断提供良好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瘤(SFr)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FT患者的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接受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SFT的MSCT表现为孤立、边界清楚的单发肿块。瘤体较小时,CT平扫常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多表现为均匀显著性强化;瘤体较大时,CT平扫常因内部囊变、坏死呈不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多表现为显著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或分层样强化。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SFT病灶的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SF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对肝转移瘤介入治疗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SCT对肝转移瘤(HM8)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3例HMs患者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多层螺旋CT(MSCT)平扫,然后行双期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结果:平扫发现病灶78个:增强扫描于动脉期发现病灶102个、门脉期发现病灶105个.对直径<1 cm的病灶检出,动态增强扫描明显优于平扫(P<0.05).CT表现: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按强化病灶数目多少分别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弥漫性强化、不均匀强化、无强化.血管重建显示情况: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3级以下肝动脉,与DSA完全相符,显示率达100%;对4级以上肝动脉显示14例,显示率为60.9%.门静脉显示: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为较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能提高HMs的检出率.动态增强扫描在检出率方面优于平扫,尤其在直径<1 cm病灶的检出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7年1-12月我院治疗的肺部占位患者1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者均行病理学检查、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肺内病灶MSCT增强扫描、平扫CT值,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MSCT平扫、增强扫描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结果:经病理学检查发现148例肺内占位患者中肺癌、肺结核球、炎性假瘤各86例、32例、30例;以病理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MSCT平扫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6.89%、68.60%、64.52%;MSCT增强扫描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19%、90.70%、87.10%;较MSCT平扫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相比,MSCT增强扫描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内病灶炎性假瘤、肺结核球、肺癌MSCT平扫CT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内病灶MSCT增强扫描CT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增强扫描有助于对肺部肿瘤进行良好区分,利于提升肺癌诊断准确性,为肺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确切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膀胱癌,分析多层螺旋CT对肿瘤大小及数目的显示情况、病灶的强化程度以及判断侵犯范围的准确性。结果:30例膀胱癌CT表现为癌肿位于膀胱壁,结节直径约0.5~5.5 cm大小不等突向腔内软组织影,其中8例同时伴膀胱壁局限性增厚。另有1例患者仅表现为局限性膀胱壁不均匀增厚。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膀胱癌最具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作为膀胱癌的常规检查项目,检查技术关键在于薄层和增强多期扫描,这对于发现病灶、大体分型、分期和定性诊断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同层动态扫描技术诊断肝外胆管癌及胆管外浸润的价值,比较MSCT同层动态和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胆管癌病变性质及病变范围的诊断能力。方法39例患者行MSCT同层动态扫描,MSCTMPR在MSCT同层动态扫描后立即进行,在同层动态和MPR图像上分别评价病灶强化特征,评价两种方法对梗阻的病因及有无动脉、门静脉和肝脏浸润的诊断能力,并进行同层动态扫描和MPR检查对比。结果MSCT同层动态扫描诊断22例肝外胆管癌,MSCTMPR诊断18例肝外胆管癌,MSCT同层动态扫描与MSCTMPR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MSCT同层动态扫描对全部13例动脉、门静脉直接浸润均可诊断,MSCTMPR分别诊断5例动脉侵犯和9例门脉浸润,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肝外胆管癌动脉侵犯在80S和120S显示13例,门脉侵犯在120S和200S显示13例,肝脏侵犯在120S和200S时显示全部5例,MSCT同层动态扫描各时间段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肝外胆管癌梗阻的病因诊断,MSCT同层动态扫描不优于MSCTMPR;MSCT同层动态扫描对动脉、门静脉浸润显示能力高于MSCTMPR;肝外胆管癌动脉、门脉和肝脏侵犯分别在80-120s、120-200s及120-200s显示最佳。  相似文献   

11.
张伯生 《华西医学》2004,19(4):644-645
肝海绵状血管瘤为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为7.3%。大多数没有症状,多为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主要应与恶性肿瘤鉴别。本文通过对收集的3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评价其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选择本院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24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全部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 CT平扫显示均为单发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呈等或低密度表现。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明显强化(13例均匀强化,11例不均匀强化,16例患者病灶中可见增粗的肝血供动脉);门脉期病灶均呈略高或等密度灶;延迟期病灶呈等或低密度灶(20例呈等密度灶,4例呈低密度灶)。病灶中心瘢痕呈逐渐延迟强化。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形态及密度情况,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 例 FNH 的CT表现,所有病灶均行16层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本组共检出28个病灶,22例单发病灶,3例2个病灶,均为结节或分叶状肿块,平扫为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27病灶动脉期除去中心疤痕外,全部病灶均为显著均匀性强化,CT值为99~149HU,平均124HU,1个病灶呈中度不均匀强化,8例中心或周边见增粗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表现多样,16例为稍高密度,8例为等密度,1例为稍低密度;8例病灶见典型的中心疤痕,其中2例延迟期疤痕强化.CT正确诊断21例,准确率为84.0% 结论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大多数FNH的病理特征及血供特点,对典型FNH能够做出正确诊断,非典型FNH要和肝细胞肝癌、肝血管瘤、肝细胞腺瘤、纤维板层样肝癌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微小细胞癌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2021年2月到2022年6月,选取77例疑似肝微小细胞癌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配合研究、具备多层螺旋CT扫描指征、活检穿刺病理学检查指征,在医院配合完成多层螺旋CT常规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及活检穿刺病理学检查,以最后一项检查为诊断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参数及图像特征。结果:活检穿刺病理学显示,肝微小细胞癌的检出率是64.94%。基于活检穿刺病理学结果计算诊断参数,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诊断参数均大于多层螺旋CT常规平扫(P<0.05);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边界清楚、密度不均检出率大于多层螺旋CT常规平扫(P<0.05),多层螺旋CT常规平扫、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密度影检出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肝微小细胞癌应用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准确性更大,相关诊断参数更好,图像特征检出率更大,诊断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MRI多期动态增强中,动脉双期、门静脉期、延长期磁共振T1WI图像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用西门子1.5T Area syngo D13超导型磁共振对32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MRI检查。平扫序列:T1W1采用Flash多次屏气,T2WI采用Haste-fs加多次屏气,动态增强采用T1WI扫描序列。结果:32病例发现肝血管瘤病灶57个,T1WI上呈低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或明显高信号表现。动态增强显示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随时间延长,强化区逐步向病灶中心渗透性强化,直至瘤体完全强化。结论:磁共振成像检查中,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很好显示肝血管瘤,结合其他成像序列,对肝脏血管瘤诊断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CT动态增强扫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尤其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价值。方法 经CT扫描及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41例,均行平扫及强化扫描。常规增强扫描组21例;动脉增强扫描组20例。结果 常规强化扫描组21例,有14例显示不同程度强化,术前正确诊断率为52.38%(11/21);动脉增强扫描组20例,有17例肿瘤大于2cm,并显示“渐进性强化”特点,术前正确诊断率为85.00%(17/20)。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正确诊断率,尤其“渐进性强化”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7月于灌南县中医院接受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检测的80例高度疑似肝脏疾病患者为样本,以病理检验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多层螺旋CT的影像学诊断结果.结果:80例高度疑似肝脏疾病患者中,经病理检查确诊患者有79例(98.7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双侧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双侧肾上腺转移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双侧肾上腺转移瘤40例,2例误诊为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例误诊为双侧肾上腺结核;CT平扫发现双侧肾上腺病灶86个,双侧瘤体大小不等,与肾上腺长轴一致;4个病灶瘤侧可见残存肾上腺结构;平扫呈实性密度40个,CT值25~55 Hu,呈囊实性密度46个,CT值10~35Hu。增强扫描32个病灶呈轻中度均匀强化,36个病灶呈不均匀逐渐强化,18个病灶呈厚环状强化,囊变、坏死区强化不明显。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双侧肾上腺转移瘤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8):3344-3346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CT平扫在肝微小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住院经病理诊断为肝微小细胞癌的30例患者,他们均行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CT平扫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测对肝脏病变密度及边缘的表现,不同检查对小肝癌检出率的对比,以及对比不同时相的肿瘤和肝脏密度差值变化情况。结果肝微小细胞癌在CT平扫时80.00%为类圆形低密度影、20.00%为等密度影,56.67%增强后病灶内密度均匀、43.33%增强后病灶内密度不均匀,66.67%增强后病灶的边界清楚、33.33%增强后病灶的边界模糊;肿瘤和肝脏密度差值在平扫期最小、其次为动脉期、门脉期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时微小肝癌检出率63.33%、动脉期对微小肝癌检出率93.33%、门脉期微小肝癌检出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微小肝癌检出率较CT平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检出肝微小细胞癌概率极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立平  周飞  张铁钢  夏雨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2):1762-1764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胸部X线、CT特征。【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所有病例均摄有胸部正侧位片,9例行普通CT扫描,4例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胸部X线检查所有病灶均表现为边缘光滑整齐结节或肿块性病变,CT扫描病灶无分叶征,无毛刺和空洞,无血管切迹征和胸膜凹陷征。增强后扫描,病灶强化均匀8例,不均匀4例,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平扫CT值(27.6±7.9)Hu,最大强化值(77.3±6.2)Hu。【结论】胸部X线对病灶的发现和定位有价值,CT特别是动态增强CT扫描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高价值,空气新月征的出现则提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