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灌注成像(PWI)对TIA疾病的治疗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市中心医院经临床表现、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确诊TIA患者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根据PWI结果对TIA患者进行分期,并分析脑灌注异常与患者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颅内血管狭窄是PWI阳性最重要的因素(P=0.000);从症状发作到MRI扫描的时间是灌注阳性的重要变量,时间越短,PWI越容易出现阳性;PWI阳性与冠心病(P=0.0.037)和高血脂(P=0.000)有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其他血管危险因素无关(P0.05);PWI阳性与偏瘫(P=0.000)有关,与其他症状无关;PWI阳性与TIA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无关;根据PWI血流参数分期,Ⅰ期TIA6例,Ⅱ期TIA9例,Ⅰ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患侧灌注参数TTP、MTT与健侧比较显著较高(P0.05),而CBF、CBV未见明显改变(P0.05);Ⅱ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患侧灌注参数TTP、MTT与健侧比较显著较高(P0.05),患侧CBF与健侧比较显著较低(P0.05),而CBV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 PWI能够显示TIA患者发作间期的脑灌注异常,其可为TIA的诊断、治疗提供进一步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CT灌注成像技术(CTP)观察脑出血患者的脑血液动力学变化规律及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的影响.方法 对41例幕上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5 h~14 d同步行头颅CT平扫和CTP检查,观察时间、血肿体积、水肿范围、发病期间的血糖水平、同步平均动脉压(MBP)对脑出血患者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和这种血液动力学变化与脑出血患者SSS相关性.结果 (1)血肿周围水肿带内、水肿带外(距离水肿边缘1 cm内)、同侧皮层区间不同病理区域脑血流量(分别为CBF1、CBF2、CBF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时间呈波动性变化;CBF1、CBF2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334,P=0.035),与CBF3无直线相关关系(r=0.027,P=0.870;r=0.142,P=0.383).另外水肿带内CBF1和脑血容量(CBV1)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803,P=0.000),但与达峰时间(PT1)无相关关系(r=-0.52,P=0.752).(2)CBF1的下降程度与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范围呈直线负相关关系(r=-0.501,P=0.001;r=-0.589,P=0.000),与发病期间的血糖水平、MBP无相关关系(r=0.141,P=0.386;r=0.014,P=0.930).(3)血肿周围灌注损伤范围(参数图灌注缺损范围-血肿范围,此范围内的CBF<20mL/100 g·min)与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范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449,P=0.003;r=0.645,P=0.000),与发病期间的血糖水平、MBP无相关关系(r=-0.047,P=0.769;r=0.141,P=0.378).(4)脑出血患者同步的SSS与血肿体积、血肿部位、CBF的下降程度、CBV的下降程度呈相关关系(r=-0.418,P=0.007;r=0.542,P=0.000;r=0.376,P=0.017;r=0.312,P=0.051),与血肿最大平面的灌注缺损范围、水肿范围无相关关系(r=-0.283,P=0.073;r=-0.163,P=0.308).结论 (1)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带内、外及同侧皮层血流减低均降低,但趋势不一致.(2)血肿周围水肿带内存在着缺血性损伤(CBF<20mL/100g·min),其范围和程度均血肿大小、水肿范围有关,随时间波动变化,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3)出血部位、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带内脑灌注水平影响脑出血患者的SSS.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全(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VAH)对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脑灌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12—2015-07年龄≥30岁并行头颅磁共振灌注成像和头颈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的头晕或眩晕患者244例。获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灌注图,测量一侧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及对侧镜像区的灌注参数值(CBF、CBV、MTT、TTP),计算椎动脉直径较小侧/对侧镜像区的灌注参数相对比值(rCBF、rCBV、rMTT、rTTP)。定义VAH为椎动脉直径≤2mm,或双侧椎动脉不对称比≥1.7:1,分为VAH组和non-VAH(Nonhypoplasitic vertebral artey)组,对临床资料和小脑、延髓灌参数相对比值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14例患者,男女各57例;VAH组31例(27.2%),左侧5例(16%),右侧26例(84%);Non-VAH组83例。2组间VA直径较小侧与对侧的rTTP和rCBF≤0.85的例数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5,0.031);rCBF倾向于有统计学差异(P=0.098);rCBV、rMTT及rCBV≤0.85例数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VAH可以造成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域低灌注改变,且以TTP延长或CBF降低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区与病灶周围区灌注参数的变化,探讨可能干预治疗的作用靶点。方法选择2015-03—2016-03连续入组的发病时间在72h以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入院后24~48h内行磁共振灌注检查,灌注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应用视觉评定法判断是否存在灌注异常将患者分为灌注正常组和异常组;采用图像融合技术和同心圆定标法确定位于病灶区和病灶周围区的兴趣区(ROI)和其镜像区(ROM),自动计算ROI、ROM信号值;以ROI/ROM作为灌注参数相对值即rCBV、rCBF、rMTT、rTTP进行比较。结果共入组患者158例,灌注异常113例,灌注正常45例,异常率72%。与灌注正常组比较,无论病灶区还是病灶周围区,灌注异常组患者均表现为rCBV升高(CBV与信号值成反比)、rCBF减少、rMTT和rTTP延长,与灌注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灌注异常组患者病灶区和病灶周围区CBV减少存在低灌注;MTT和TTP延长存在血流淤滞;而灌注正常组患者则表现为CBV增加出现高灌注;MTT和TTP正常,无明显血流淤滞。改善灌注异常组患者病灶和病灶周围区CBV成为临床干预治疗的可能靶点。结论改善病灶区和其周围区域的CBV,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能的治疗靶点和客观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其对脑灌注的影响。方法 46例单侧MCA闭塞患者,均行320排CT血管成像(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检查,根据侧支循环分布状况分为侧支循环丰富组和侧支循环减少组,获取双侧MCA供血区的各项脑灌注参数值,即局部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局部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flood,CBF)、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用Rcbv、Rcbf、Rttp、Rmtt表示患侧与健侧各灌注参数的比值。对比分析健患两侧的脑灌注差异及两组患者脑灌注的不同。结果相比健侧,患侧MCA供血区TTP明显延长(P0.05),CBV、CBF略升高(P0.05),MTT略延长(P0.05)。侧支丰富组Rcbv、Rcbf均高于侧支减少组(P0.05),Rmtt低于侧支减少组(P0.05),Rttp高于侧支减少组(P0.05)。结论丰富的脑侧支循环可以有效地改善闭塞MCA远端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CTP)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对2014-01—2016-01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3例脑梗死患者采取CT全脑灌注成像检查,测量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IP)与健侧镜像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值,计算梗死核心区及IP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3例患者中,头颅平扫发现9例早期脑梗死征象,其余24例未发现异常。33例患者行CTP成像均发现异常灌注区,其中25例存在IP;与健侧镜像区对比,CBV无显著差异(P0.05),而TTP、MTT值明显延长,CBF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梗死核心区对比,CBF、CBV升高,TTP缩短,M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P区与梗死核心区rCBF、rCBV、rTTP、rMTT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超急性期(发病6h以内)、15例急性期(发病6~72h)中11例、8例亚急性期(发病72h~14d)中4例存在IP。缺血半暗带分期:Ⅰ2期6例,Ⅱ1期12例,Ⅱ2期7例。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可通过注射一次对比剂获得常规CT、CTP、CTA数据,对脑梗死患者的病变部位、范围及有无IP等提供明确的影像学依据,且可对IP进行分期,为临床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能,且显著降低了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7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的多模式CT影像学特点。方法采用320排多层螺旋CT对76例AICVD(发病时间24h)患者急诊进行CT平扫(NCCT)+CT灌注成像(CTP)+CT血管成像(CTA)一站式扫描检查,分析灌注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变化及CT血管成像(CTA),并于入院后3d内行头颅MRI,评估其脑灌注特点及血管影像。结果在获取的76例CTP数据中,通过感兴趣区识别划分筛查,有59例患者有明确的异常CTP,有17例患者未发现明确感兴趣区。59例异常CTP中包括急性脑梗死4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异常CTP特点:发病在4.5h以内的4例患者CTP表现为患侧CBF均较健侧下降,CBV正常或者轻度增高,MTT、TTP延长;发病时间在4.5~6h内的4例:其中2例CTP表现为CBF降低,CBV正常,MTT、TTP延长,2例表现为CBF降低,CBV轻度降低,MTT、TTP延长;发病时间在6~24h内的39例:其中30例梗死区与CTP异常脑灌注区部位一致,均表现CBF明显降低,CBV明显降低,MTT、TTP延长;12例TIA患者CTP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MTT、TTP延长,CBF正常或减低,CBV升高。CTA发现责任动脉重度狭窄5例,血管闭塞10例,7例可见血流缓慢,排空延迟及侧支血管形成。结论多模式CT能够对AICVD提供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及血管情况、供血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临床诊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主要用于评估大脑半球卒中,多模式CT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脑血流变化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I).方法 用64层螺旋CT对25例CCCI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CTPI检查,感兴趣区(ROI)选择双侧豆状核、丘脑、额、颞、顶、枕叶、放射冠区,测量其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CCI组各个脑区的CBF、CBV均显著降低(P<0.05 ~0.01),MTT、TTP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CI组额叶、深部白质的CBF、CBV比其他脑区明显降低(均P<0.05);而左右侧各脑区CTPI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CCI患者各脑区的CBF、CBV明显降低,以额叶和深部白质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多模态CT脑成像技术来评估人尿激肽原酶(human urine kininogenase,HUK)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灌注及侧支循环,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acute an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75例,分为HUK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第14天行两组患者的CT脑灌注成像(computer technology perfusion,CTP)和CT脑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观察两组CT脑灌注成像各参数(CBF、CBV、MTT、TTP)值及CTA侧枝血管的变化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CT脑灌注参数CBF、CBV均升高,参数MTT、TTP降低。HUK治疗组梗死区14 d后CBF升高较对照组明显(t=2.470,PO.05);(2)HUK治疗组14 d后病灶侧MTT、TTP下降较对照组明显(t=2.126,t=2.213,P均O.05);(3)HUK治疗组14 d后CTA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动态观察侧支血管数量增多较对照组明显(χ2=4.265,PO.05);(4)HUK治疗组14 d后NIHSS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t=4.330,P0.01)。结论 HUK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人颞叶癫痫发作间期单侧和双侧痫性放电CT灌注成像的变化。方法将21例颞叶癫痫患者根据视频脑电图监测分为单侧痫性放电组11例、双侧痫性放电组10例,两组患者均在发作间期行CT灌注成像检查,计算每例患者双侧颞叶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 me,MTT)的灌注参数,并比较每组患者颞叶CBF、CBV、MTT以及两组的CBF、CBV、MTT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I)。结果21例患者头颅CT平扫均无异常,每组患者发作间期双侧颞叶CBF、CBV、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BF不对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9,P=0.035),CBV和MTT不对称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侧痫性放电组中,痫性放电侧颞叶脑血流量较对侧有所减低,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93,P=0.063)。结论颞叶癫痫CT灌注成像显示颞叶区发作间期单侧痫性放电较双侧痫性放电脑血流量不对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外侧裂入路、经颞上沟入路及经颞中回入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经外侧裂组(n=34)、经颞上沟组(n=36)和经颞中回组(n=35)。术后3 d及术后2周分别行基底核区CT灌注成像,分析3种不同手术入路术后术区相对局部脑血容量(r CBV)、相对局部脑血流量(r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 d,经外侧裂组的r CBV、r CBF明显高于经颞上沟组及经颞中回组,MTT明显少于其余两组(P0.05),经颞上沟组及经颞中回组的r CBV、r CBF、MT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3组间的r CBV、r CBF及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外侧裂入路术后脑组织血流灌注状态及预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经颞上沟入路和经颞中回入路,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诊治及评估预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04—2015-12在我院进行诊治的77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给予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检查,并根据CT、MRI检查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2组,分析2组患者的发病情况及血管成像检查结果、CT灌注成像参数。结果 CI组患者的CBV、CBF较健侧明显下降(P0.05),TTP和MTT较健侧明显延长(P0.05);TIA组与健侧相比仅有TTP及MTT明显延长(P0.05),CBV和CBF无明显变化(P0.05);总血管狭窄发生率为66.23%;发生血管狭窄患者CTPI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出现血管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能够为临床医师及时诊断、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CT脑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6-05收治的36例烟雾病患者,于术前、术后对所有患者行CT脑灌注联合血管成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为血管重建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对术前、术后侧额、颞叶的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进行定性和定量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1例行直接重建,术后侧额、颞叶CBF、CBV增加,TTP延长,MTT无显著变化,吻合血管通畅;35例行间接重建,术后侧额、颞叶CBF、CBV增加,TTP、MTT降低,侧支吻合血管形成,术后TTP、MTT平均值低于术前,CBF、CBV平均值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脑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应用于烟雾病血管重建术,术前可掌握患者靶组织的灌注状态、血管形态及脑组织缺血程度,术后可评判血管吻合情况和脑血流量改善情况,有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后疗效的观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CT灌注成像的方法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及其远隔区域脑血流变化情况。方法 对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治疗后2周颅脑CT灌注扫描及计算机辅助系统制作颅脑CT灌注参数图,对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blood volume,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并与正常侧对应参照点进行比较。结果 血肿周围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血肿边缘区rCBF、rCBV显著低于血肿外层区,血肿边缘区MTT较血肿外层区明显延长(P <0.05),血肿边缘区及外层区rCBF、rCBV、MTT较相应镜像点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显著降低,CT灌注成像可显示血肿周围异常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可为脑出血临床救治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320层CT灌注成像探讨窦旁脑膜瘤瘤周水肿产生机制.方法 45例窦旁脑膜瘤患者根据MRI检查T2相表现,分为二组:A组29例,肿瘤周围有不同程度水肿表现;B组16例,无瘤周水肿.术前行320层CT检查,将容积数据导入Toshiba公司的4D~灌注专门软件包进行后处理.得出灌注图像及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结果 二组瘤组织CBF、CBV、MTT无明显差别(P>0.05),肿瘤组织的TTP:A组(13.8±1.4)s、B组(19.1±2.4)s,二组相差显著(P<0.01).瘤周脑组织TTP:A组(0.5 cm、1.5 cm):(27.7±3.6)s、(24.1±3.2)s,B组:(14.8±1.3)s二组间有显著差别(P<0.01).灌注成像与CTA图像融合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肿瘤组织、脑组织、引流静脉以及与窦的关系,A组可见肿瘤引流静脉迂曲、引流不畅.结论 320层CT灌注成像对窦旁脑膜瘤血流灌注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肿瘤组织TTP延长可能是产生瘤周水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参数对星形细胞肿瘤分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对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收治的53例脑肿瘤患者进行CTP检查,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为星形细胞肿瘤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CTP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机行灌注扫描,在AW4.2P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测定肿瘤最大灌注区和对侧正常组织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手术获取脑肿瘤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星形细胞肿瘤高级别组CBF、CBV和PS值均明显高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表明,CBF、CBV和PS值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4、0.876和0.914,而MTT无鉴别作用,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455.采用CBF=62.635 mL/(100 g·min),CBV=4.310 mL/100 g和PS=5.925 mL/(100 g·min)作为分界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敏感性均为84.2%,特异性分别是81.8%、81.8%和91.9%.结论 多层螺旋CTP参数CBF、CBV及PS值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该院外伤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6例(观察组)以及同期轻型脑外伤60例(对照组),均于伤后24 h内进行头颅256排CT灌注成像检查,并比较两组的脑血流灌注率(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及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等。结果观察组伤后24 h内脑基底节区、脑干、额叶、顶叶CBF低于对照组,MT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脑干区、额叶、顶叶区CBF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呈正相关(rs=0.902,rs=0.891,rs=0.859,rs=0.786)。基底节丘脑区CBV与GOS评分有关。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的CBF值下降,MTT值延长,且CBF值与预后呈正相关,全脑CT灌注成像对早期判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2):149-153]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高压氧治疗前、后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和梗死体积的变化,系统评价早期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使用CT灌注成像测定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参数,MRI测定梗死体积。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CBF、CBV、MTT、TTP及脑梗死体积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患者治疗15d后2组患者CBF、CBV提高,MTT、TTP下降,梗死体积明显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P<0.01),高压氧治疗组疗效更好,2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共4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急性期和亚急性早期(10 d)28例,亚急性晚期和慢性期(≥10 d)13例]行头部MRI检查,包括T_1WI、T_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3D-ASL,计算并比较各序列阳性率;对3D-ASL图像进行处理获得脑血流量(CBF)图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并选取兴趣区,比较病灶侧与镜像侧CBF值和ADC值,以及病灶所在脑区外脑叶患侧与健侧额颞顶枕叶和小脑CBF值和ADC值。结果41例患者中28例(68.29%)呈异常表现,3例T_1WI呈低信号,8例T_2WI呈高信号,14例DWI呈高信号,27例3D-ASL呈病灶高灌注、1例呈病灶低灌注。3D-ASL阳性率[68.29%(28/41)]高于T_1WI[7.32%(3/41);,P=0.000]、T_2WI[19.51%(8/41);,P=0.000]和DWI[34.15%(14/41);,P=0.004]。急性期和亚急性早期(10 d)病灶侧CBF值高于镜像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61±7.19)ml/(min·100 g)对(63.32±4.83)ml/(min·100 g);t=2.690,P=0.012],而双侧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晚期和慢性期(≥10 d)病灶侧与镜像侧CBF值和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所在脑区外脑叶比较,患侧与健侧额颞顶枕叶和小脑CBF值和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早期3D-ASL即呈现病灶高灌注,且3D-ASL诊断病毒性脑炎的阳性率高于其他MRI序列,故可以作为病毒性脑炎的重要辅助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实验性脑出血模型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于右侧基底节注射自体动脉血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前肢伸置和转身运动测验评价大鼠行为学变化,尼氏染色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形态变化,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计数血肿周围组织TNF-α和IL-6表达阳性细胞数目及分布范围。结果脑出血后大鼠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感觉损伤和动作不对称,给予前列地尔治疗后其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且于实验第5、7和14天时行为功能恢复程度接近对照组(P<0.05或P<0.01)。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呈现"挤压区",其外侧细胞水肿、轮廓不清;经前列地尔治疗后炎性细胞浸润和神经元肿胀不同程度改善,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脑出血同侧正中裂旁皮质区神经元数目逐渐增加,至治疗结束时接近正常水平(P=0.650)。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高表达TNF-α和IL-6,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血肿周围组织,血肿远隔部位和健侧几乎不表达;经前列地尔治疗后,二者表达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并于治疗第7(P=0.035,0.023)和14天(P=0.024,0.020)时接近正常水平。结论前列地尔对脑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改善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反应、减少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神经元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