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的一个重要传播途径,多数报告指出其传播方式主要是在分娩过程中经产道污染所致。关于宫内传播问题目前未获一致意见。为此我们选择母亲HBsAg阳性引产的死胎肝组织及胎心血应用固相放射免疫测定(SPRIA)、VB染色、免疫电子显微镜(IEM)技术进行了胎儿体内HBsAg的检测,对其宫内传播问题进行了试验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母婴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探讨HBV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意义。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4年1月-2007年9月于住院分娩的孕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突变与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从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中扩增得到包括HBV前C/C区和前S/S区基因的2.5kb基因片断或前S/S区1.2kb基因片断,克隆、测序,分析测序结果,比较母婴HBV基因序列的差异。结果4对发生宫内感染的母婴HBV序列共得到43株,都属于HBVC基因亚型、adr血清亚型。HBV前S/S区序列中,新生儿序列的差异性低于母体(P〈0.05)。4对母婴问序列的平均相似率分别为99.47%、99.39%、99.37%和99.46%;母婴序列具有高度一致性;每对母婴序列间的进化距离都比较小,核苷酸差异率分别为0.4、0.8、1.2和0.3。母婴序列间均存在1个或数个核苷酸位点的差异,母体内的优势株和新生儿体内的优势株不完全相同。结论母体内的优势株或弱势株都可以通过宫内传播感染新生儿,可能与其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提示HBV的宫内传播存在基因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HBV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BV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在α=0.05水平上,孕妇DR3、婴儿DR3、母婴DR3同阳性、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孕妇血清HBeAg阳性和胎盘感染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是HBV官内感染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4.71(1.62~13.66)、3.91(1.18~12.94)、5.96(1.14~31.15)、6.59(2.72~15.97)、4.53(1.93~10.64)和2.51(1.12~5.60);在α入=0.05,α出=0.10水平上,进行HBV宫内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DR3(OR=4.65,1.44~15.05)、孕妇血清HBV DNA(OR=6.56,2.65~16.23)被引入回归方程,为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且两因素间未显示交互作用;其他因素的暴露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别.随着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的增加,其发生宫内感染的危险性呈现增高趋势(χ2=16.74,P<0.os).结论 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孕妇HLA-DR3阳性和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且两因素间未显示交互作用,HBV宫内感染率随孕妇血中HBVDNA含量增高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宫内跨胎盘传播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HBV母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上海市宝山区154名HBsAg阳性产妇和297名HBsAg阴性产妇分别开展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并采集母亲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来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及HBV DNA滴度。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与HBV DNA阳性者定义为HBV跨胎盘传播。[结果]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脐带血HBV阳性率为8.4%。HBsAg和HBeAg双阳性产妇的新生儿HBV阳性率高于HBsAg单阳性产妇的新生儿HBV阳性率(20.0%比3.7%,P<0.05),相对危险度(RR)为5.41。随着母亲外周血HBV DNA水平的提高,跨胎盘传播的发生率也逐步提高。[结论]HBeAg可经过胎盘屏障直接传递至脐带血,而HBsAg则受到一定程度的\ 相似文献
9.
宫内传播中乙型肝炎病毒前S/S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宫内传播中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前S/S基因结构 ,探讨HBV基因变异与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 根据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感染与否 ,将其HBsAg阳性母亲分为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 ,经PCR扩增HBV前S/S基因 2 848- 835位核苷酸序列 ,克隆、测序 ,比较 2组基因结构的差异。结果 全部HBV株序列都属于C基因亚型、adr亚型 ,宫内感染组中母婴序列的相似性达 99.2 %~ 1 0 0 .0 %。 2组患者在前S1区、前S2区和S区均有各自的突变位点 ,S区“a”决定簇表位几乎没有突变发生。非宫内感染组中nt2 90 9、nt399、nt2 93和nt483突变出现较多 ,而在宫内感染组尤其是新生儿的序列中出现较少。而且非宫内感染组前S2区 (P <0 .0 5)、S区 (P <0 .0 1 )和前S/S区 (P <0 .0 5)突变率也高于宫内感染组。结论 引起新生儿宫内感染的HBV前S/S基因异质性较低 ,提示前S/S区突变率低的HBV株可能容易引起新生儿的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的关系。方法将62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胎儿为观察组,60例HBsAg阴性孕妇及其胎儿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孕妇血清HbsAg、HBeAg、及经利凡诺尔引产的胎儿心脏血清HBsAg,用Southern印记杂交法检测两组孕妇血清HBV-DNA和胎儿肝细胞HBV-DNA。结果观察组62例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eAg阳性26例,HBV-DNA阳性44例;其胎儿HBsAg阳性9例(14.52%),HBV-DNA阳性10例(22.73%)。对照组60例HBsAg阴性孕妇血清中,HBeAg阳性4例,HBV-D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胎儿HBsAgl例(1.67%),HBV-DNA检测结果均阴性。胎肝HBV-DNA的整合与孕妇HBV-DNA存在相关(x2=4.88,P<0.05)。结论 HBV可以进入宫腔内感染胎儿,同时证明孕妇HBeAg和HBV-DNA阳性是胎儿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而母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将我院1999年1月-2001年12月3 a间在我院分娩的2 886例孕妇静脉血和新生儿脐血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乙肝五项)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ELISA法对159例孕产妇及新生儿血分别检测HBsAg,HbeAg进行HBV宫内传播率的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者16例,HBV宫内传播率994%(16/159),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宫内传播率1739%(16/6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母血HBeAg阳性、性别、产后出血、产程及羊水污染选入模型(剔除P值为010),OR值(OR95%可信区间)分别为843(204—3476)、486(133—1738)、143(103—196)、112(100—125)及014(002—105)。 相似文献
13.
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各地报告不一〔1,2〕,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的研究证明其流行病学模式易变〔3〕。因此 ,应从切断传播途径入手防治本病。为了解母婴垂直传播丙肝病毒情况 ,我们进行了HCV感染孕妇的新生儿HCV传播因素的分析。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2 0 0 0年 2月~ 2 0 0 2年 2月 ,就诊我院产科门诊经抗HCV及HCV -RNA检测 ,有任意一项阳性的孕妇 5 8例 ,对其所分娩的新生儿出生时采脐静脉血5ml,分离血清 ,备检。 ( 2 )抗HCV的检测 :对孕妇外周血和新生儿脐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抗HCV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血清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方法]以1998年1月~2005年12月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980例及她们所分娩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取新生儿脐带血和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注射乙肝疫苗前静脉血各2m l,制备血清,采用ELISA法同时测定脐带血和静脉血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结果]脐带血组980例中有250例HBsAg阳性,阳性率为25.5%;12例抗-HBs阳性,阳性率为1.22%。静脉血组980例中有50例HBsAg阳性,阳性率为5.10%;96例抗-HBs阳性,阳性率为9.79%。提示,出生24h内脐带血HBsAg阳性率高于静脉血,而抗-HBs阳性率则低于静脉血。表明新生儿脐带血和出生24h内静脉血HBsAg和抗-HBs检出率不同,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新生儿出生后,免疫系统逐渐发生变化,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开始清除乙型肝炎病毒,从而血清HBsAg减少。新生儿出生后表现出一定的自然清除乙型肝炎病毒的能力。由于本组新生儿均行乙肝疫苗接种,未能进一步观察其自然清除乙型肝炎病毒的能力,但是我们检测了其中855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出生24h到72h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仅发现43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5.03%,其余新生儿均未发现HBVDNA,间接支持新生儿出生后有一定的自然清除乙型肝炎病毒能力的推论。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为了掌握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探讨HBV相关抗体在胎儿体内产生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筛选出HBsAg阳性孕妇及引产胎儿153例 ,HBsAg阴性孕妇及胎儿65例 ,共218例。然后用多聚酶链技术对孕妇 -引产胎儿HBV宫内感染进行检测。结果HBsAg阳性孕妇HBVDNA宫内感染率为53.59 %(82/153) ,HBsAg阴性孕妇静脉血中6.15%(4/65)检出HBVDNA阳性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母亲血中HBsAg、HBeAg、抗 -HBc同时阳性其相应胎儿HBVDNA感染率为92.5%(74/80) ,46例抗 -HBs阳性的胎儿血有5例检出HBVDNA阳性。结论HBV宫内感染率较高 ,HBsAg阴性孕妇也可能发生HBV宫内感染 ,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及其影响因素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新生儿的转归情况,并探讨影响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HBsAg阳性母亲及新生儿进行随访。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夹心法检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分析比较新生儿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的差异,并对母亲HBeAg阳性与宫内感染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慢性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随访到214对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有10例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其中2例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母亲既往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既往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在新生儿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中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值分别为6.68和14.80,P<0.05)。母亲既往HBeAg阳性在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组和非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组中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母亲既往HBsAg和HBeAg双阳性、既往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可能导致新生儿宫内感染危险增加,母亲既往HBeAg阳性可能导致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 相似文献
18.
张振开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9(1):59-61
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重要途径。现行的免疫接种措施虽可阻断大部分HBV母婴传播,但仍有免疫失败发生,宫内感染是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应用先进的生物学技术,结合流行病学方法,对乙型肝炎宫内传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RIA和斑点分子杂交法,对21例HBsAg阳性和9例HBsAg阴性母亲之水囊引产胎儿,进行HBV宫内感染的研究。发现HBsAg阳性母亲的4例胎儿肝组织中检到HBV-DNA,其中2例心血亦检到HBV-DNA,另2例胎儿的肝匀浆检出HBsAg。HBsAg阴性母亲的胎儿肝组织均未检出HBV-DNA,证实了HBV宫内感染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途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和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父婴垂直传播的途径与方式的相关因素。方法:2003年1月~2004年7月对3042例在园儿童进行HBV免疫状况调查,并对HBsAg(+)儿童父母的家庭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接产医院、生活习惯等进行调查。结果:查出HBsAg(+)儿童58例,按其感染机制、传播途径等相关因素,将58例阳性儿童分成4种类型,第1类型为母亲HBV(+)的阳性儿童,占44·83%;第2类型为父亲HBV(+)的阳性儿童,占32·76%;第3类型为父母亲均为HBV(+)的阳性儿童,占12·07%;第4类型为家族旁系HBV(+)和父母及家族中都无HBV(+)的阳性儿童,占10·34%。调查资料显示,父亲HBV(+)的阳性儿童位居第2,明显高于第4类,从相关因素中看出父亲HBV(+)与子代HBV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HBV可引起父婴传播,应重视父婴传播的研究,用更科学有效的方法阻断HBV的流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