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分析小儿结肠幼年性息肉的内镜检查情况及诊治方法。方法总结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就诊的小儿结肠幼年性息肉患者36例临床资料,并系统分析内镜诊断与切除息肉的相关资料。结果36例中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6岁,年龄2-13岁;共有45枚息肉,其中26枚位于直肠,16枚位于乙状结肠,降结肠2枚,横结肠1枚;31例有血便,15例贫血,肛门物脱出5例。息肉切除后未观察到穿孔、出血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小儿幼年性息肉多发生在学龄前阶段,病变多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常见症状是血便及贫血。无痛肠镜在其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帽状息肉病的临床、内镜特征,并评价其内镜下切除治疗效果,对2017年6月—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帽状息肉病的14例病例(共56枚息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男8例,女6例;年龄14岁~74岁,其中<60岁7例,≥60岁7例;7例(50.0%)伴消化道症状;息肉多发4例,单发10例(71.4%);息肉位于直肠42枚(75.0%),乙状结肠13枚(23.2%),横结肠1枚;山田分型Ⅰ型44枚(78.6%),Ⅱ型3枚,Ⅲ型5枚,Ⅳ型4枚;内镜下息肉表面可见明显白色帽状覆盖物41枚(73.2%)、明显充血发红23枚,其中两者均可见8枚;2例行ESD治疗、12例行EMR治疗,均完全切除,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7例伴消化道症状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缓解;11例(78.6%)随访期间完成肠镜复查,均未见息肉复发。由此可见,帽状息肉病无性别、年龄发病差异,息肉多单发,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形态以山田Ⅰ型为主,表面多有白色帽状覆盖物,患者可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内镜下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小儿结肠息肉的内镜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结肠镜检查对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经内镜高频电凝切除术对小儿结肠息肉的治疗价值,23例下消化道出血的小儿接受了肠镜检查并应用内镜高频电凝切除术切除所有结肠息肉,结果显示:23例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均为结肠息肉.本组病例中共发现并切除结肠息肉29个,其中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占72.4%(21/29);单发息肉占87.0%(20/23).病理学检查显示:幼年性息肉占69.2%(20/29);炎性息肉占20.7%(5/29);脉瘤性息肉占10.3%(3/29).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作者认为:明确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最好的方法是结肠镜检查,经内镜高频电凝切除术是治疗小儿结肠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于1985-01/1999-06我院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725例,计1772枚的内镜表现,病理所见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男512例,女213例,年龄24岁~86岁,平均5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腹部不适、腹泻、便秘,用结肠镜检查.结果息肉≤0.5 cm的占29%;直径0.6 cm~2.0 cm的占58%;直径>2.0 cm的占13%;息肉位于直肠32%;乙状结肠占33%;降结肠占14%;横结肠占12%;升结肠占5%;盲肠占4%.病理腺瘤样息肉占72%.结论大肠息肉多发于左半结肠,病理上以腺瘤样息肉多见.腺瘤样息肉应镜下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在切除胃肠道息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82枚息肉)行EMR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40枚胃息肉及40例患者42枚结肠息肉经EMR 治疗后,病变均完整切除,无出血、感染和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EMR是临床上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大肠幼年性息肉的结肠镜下特点、结肠镜下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行结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大肠幼年性息肉70例,对其结肠镜下病变特点、结肠镜下操作方法、围手术期处理、术后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我院结肠镜检查7512例,发现大肠息肉的806例,病理活检诊断大肠幼年性息肉并坚持随访2年的病例70例。本研究发现,70例患者的大肠幼年性息肉以单发息肉为主[66(94.29%)],其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52(74.29%)]。70例患者均经过完备的术前检查和肠道准备,由医护给予专业术后指导。全部大肠幼年性息肉患者均采用内镜下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抬举后圈套切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大肠幼年性息肉病变以单发为主,主要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通过完备的术前检查、充分的肠道准备、恰当的术后医嘱,在电子结肠镜下使用注射后圈套法切除大肠幼年性息肉是安全的、治疗是彻底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广基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8月到2014年1月由结肠镜诊断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息肉切除的324例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切除息肉均符合EMR指征。观察手术并发症、处理措施和术后病理结果,分析EMR治疗结肠息肉的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共切除463枚息肉,直径6~45 mm,大于20 mm的息肉共65枚;息肉最易发生部位为直肠;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除2例不完全切除外均完整切除,标本完整切除率为99.6%。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其中消化道出血7例(1.5%),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息肉切除术后综合征5例(1.1%),无消化道穿孔。直径大于20 mm的息肉EMR术后12个月复查肠镜,无复发。结论采用EMR治疗即使是直径大于20 mm的结肠息肉也是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幼年性息肉(juvenile polyp, JP)及幼年性息肉综合征(juvenile polyposis syndrome, JPS)患儿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JP或JPS,年龄≤14岁的83例患儿的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3.98%(78/83)的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为便血。结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单发息肉患儿77例(92.77%),其中1例患儿有JP家族史;2~4枚息肉者2例(2.41%),均无JP家族史;≥5枚息肉者4例(4.82%),2例有JP家族史。单发息肉患儿中,息肉形态均为0-Ⅰ型,多分布于左半结肠,其中直径≤3 cm者73例(94.81%)。2~4枚息肉患儿中,息肉形态均为0-Ⅰ型,直径0.8~1.5 cm,主要分布于左半结肠。结直肠息肉≥5枚患儿中,2例有JP家族史;2例有胃多发息肉。5例JPS患儿中,1例患儿检测到BMPR1A基因突变。结论 JP和JPS患儿临床上多表现为便血,息肉多为0-Ⅰ型,对于JPS患儿,应行全结肠镜检查及早期行胃镜检查,以制定个性化监测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人大肠息肉的治疗效果,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适应证、并发症等进行讨论.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共完成老年人大肠息肉EMR手术277例,共计413枚.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定期内镜随访1~60月,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 413枚息肉中393枚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治愈率为95.2%;15枚(占3.6%,15例患者)术后病理示浸润癌再追加外科开腹手术.术中出血16例(5.8%),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5例(1.8%),其中3例经内镜下止血成功,2例经输血及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无穿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癌变分别占25.7%(106/413),19.1%(79/413),50.4%(208/413),4.8%(20/413),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升高(P<0.01).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 EMR是一种安全和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老年人大肠息肉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非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切除结直肠息肉标本存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和癌变可能,通过分析安徽省立医院非ESD切除结直肠已发生HGIN和癌变息肉的临床特征,为结直肠息肉选择最佳治疗方式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于该院本部及南区所有行内镜下非ESD切除结直肠息肉的住院患者,分析术后病理已发生HGIN和癌变息肉的危险因素及内镜下特征。结果 结直肠息肉非ESD切除患者共计9446例,其中已发生HGIN159例(1.68%, 159/9446例);发生癌变83例(0.88%, 83/9446例),HGIN和癌变共计发生率2.6%(242/9446例)。小于45岁HGIN和癌变合计占总体发生率8.7%(21/242例)。切除息肉标本为HGIN和癌变无法确定其切除部位、息肉大小、息肉形态合计发生率分别16.1%(40/248枚)、19.8%(49/248枚)、14.1%(35/248枚)。年龄(≥60岁)、息肉部位(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大小(≥1 cm)是息肉癌变危险因素;亚蒂、长蒂息肉是结直肠息肉HGIN和癌变的危险因素(P<0.0...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内镜高频电、激光及微波治疗胃肠道息肉的疗效观察.方法选用我院自1985/1998间,在内镜高频电切除食管、胃、十二指肠息肉37例,43枚;切除结肠息肉87例,121枚;内镜下激光切除胃息肉15例,26枚;结肠息肉4例,5枚;内镜下微波切除胃息肉12例,14枚;结肠息肉14例,20枚.共169例,229枚.各组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息肉分布在上消化道息肉以鲁多发,在结肠以直肠、乙状结肠多发病理特点以炎性增生性息肉为多见.结果高频电组:一次或分次切除息肉,成功率在98%.15d后复查,118/164枝形成溃疡,占71.95%.激光组:小的息肉一次可切除,大的息肉成功率为50%,15d后复查,18/31枚形成溃疡,占58.06%.微波组:一次切除率1cm以下达100%,2cm以上为50%.15d后复查,18/34枚形成溃疡,占52.94%.结论胃肠道息肉好发部位为胃及直肠、乙状结肠,以炎性增生性息肉为多见.切除方法,对较大、有蒂息肉以高频电凝电切为恰当,较小、无蒂息肉选用激光或微波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12.
小儿结肠息肉内镜下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结肠息肉内镜下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复发几率。方法对116例小儿结肠息肉病例的内镜、病理特点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肠息肉分布主要集中于远端结肠,其中直肠占58.62%、乙状结肠占28.45%、降结肠占6.03%、横结肠占3.44%、升结肠占2.58%、盲肠占0.86%。大肠息肉病理类型中最常见为幼年性息肉占80.17%,其他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Peutz-Jeghers息肉、家族性息肉分别占7.75%、6.89%、2.58%、1.72%。复发息肉均为多发性息肉。结论小儿大肠息肉以幼年性息肉为主,分布主要集中于远端结肠,多发性息肉易出现复发。  相似文献   

13.
肠镜下结肠巨大息肉切除1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镜下结肠巨大息肉切除的临床可行性及操作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6年5月在解放军第211医院消化科经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直径>2cm结肠巨大息肉患者155例(171枚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171枚息肉中经内镜黏膜切除(EMR)103枚(整块切除89枚,分2块切除14枚),均为1次肠镜完成。68枚带蒂息肉行高频电圈套切除17枚,采用银夹加高频电圈套切除33枚,行尼龙套扎加电凝电切18枚。并发症:即时出血量<20mL者5例;20~50mL者3例。1例创面距直肠7cm处息肉,切除24h后迟发出血300mL,经及时处理后止血。结论结肠巨大息肉可以经内镜切除,在超声微探头辅助下依息肉形态采用不同的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结直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为结直肠癌前病变,结肠镜检查检出并切除息肉对结直肠癌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上海市嘉定区1 613例结直肠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结直肠息肉的内镜监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1月—2014年8月上海瑞金医院北院内镜中心检出的2 652枚结直肠息肉纳入研究,对息肉临床病理特征、活检与内镜切除标本病理诊断符合率以及随访期间息肉再次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652枚结直肠息肉中75.3%(1 996枚)为远端结肠息肉,腺瘤性息肉占77.5%(2 056枚),其中39.1%(804枚)发生上皮内瘤变。447枚息肉同时取活检并在切除后送病理检查,两次病理诊断总体符合率为60.4%,其中腺瘤性息肉符合率为68.1%。术后1.5年复查结肠镜再次检出息肉并送病理检查共218枚,腺瘤性息肉占74.3%,近端结肠和直径≤1.0 cm的息肉再次检出率分别显著高于远端结肠和直径1.0 cm者(12.3%对6.9%,9.0%对4.5%,P均0.01)。结论:腺瘤性息肉在结肠镜检查检出的息肉中占比较高;应重视息肉切除后标本的病理检查和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摘除大肠息肉142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为探讨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大肠息肉的意义 ,我们采用OlympusCLE 10纤维结肠镜 ,PSD 10型高频发生器 ,OlympusWSD 9u圈套器 ,WFD Iu热活检钳 ,对 14 2例先行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之后 ,根据息肉情况 ,采用①直接对 <0 .5cm以下息肉行热活检钳电凝 ;②直接圈套法切除 ;③分块分次切除。并对切下息肉回收送病理检查。结果 :14 2例患者 2 0 2枚息肉全部摘除 ,未发生肠出血。发生肠穿孔 1例 ,均门诊随访未住院观察。术后标本送病理。息肉 2 0 2枚 ,其中单发 95例 ,占 6 7% ,多发 4 7例 ,占 33%。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 ,形态包括有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结肠镜下诊治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案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84例结直肠息肉患儿资料,统计分析临床症状、息肉特征,给予结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半,统计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儿童结直肠息肉患儿便血发生率100%、息肉乙状结肠分布率38.39%、直肠分布率45.54%、大息肉发生率58.93%、幼年型息肉发生率72.62%、单发型息肉发生率75.00%,较其他临床特征、息肉特征发生率高(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14%,随访1年半复发率为3.57%,均行二次结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痊愈。结论便血是儿童结直肠息肉就诊的主要指征,息肉多位于直肠、乙状结肠,以幼年型、大息肉、单发为主要特征,采取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祁门县地区结肠息肉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以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黄山市祁门县人民医院就诊并接受肠镜检查的1 959例患者,对内镜诊断为结肠息肉的373例患者以及其中接受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治疗的2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 959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有373例检出结肠息肉,息肉检出率为19.04%,男性多见,男女比为1.66∶1,平均发病年龄为(55.56±12.71)岁;结肠息肉以单发、山田分型Ⅰ型及Ⅱ型为多见;息肉大小以1.5 cm为多见;好发部位是直肠及乙状结肠;病理分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201例患者共切除息肉335枚,所有患者均顺利切除,术中部分患者有出血,采用钛夹等内镜下措施成功补救,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201例息肉切除患者中有59例完成了内镜随访检查,随访率为29.4%,随访时间为3个月~4年。59例随访的患者中有10例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6.9%。结论内镜下治疗是目前结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易行的治疗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息肉切除术后易复发,需重视息肉切除后的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内镜下表现,分析癌变相关因素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电子结肠镜检查或治疗的77例结直肠癌变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探讨影响结直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及其内镜下治疗策略。结果77例癌变结直肠息肉中,9例伴发结肠癌。60例有临床症状,症状发生率为77.9%(60/77)。息肉癌变主要分布在乙状结肠,多发生于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行电子结肠镜电切法切除44例,其中完全切除38例。结论年龄〉60岁患者和乙状结肠息肉癌变发生率明显增高,选择性对属于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的癌变息肉行电子结肠镜下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入选的154例胃肠道无蒂及亚蒂息肉的患者,均采用EMR方法进行镜下治疗,对所有不同部位的息肉标本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息肉均成功切除,术中2例出血,经电凝止血钳成功止血后予钛夹夹闭创面;无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炎性息肉48枚(11.32%)、增生性息肉74枚(17.45%)、腺瘤性息肉300枚(70.75%),腺瘤性息肉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枚(0.47%);所有息肉均切除干净,复查无残留。[结论]EMR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与单纯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80例(139枚)难治性消化道息肉患者,按照息肉切除方式,分成EMR组38例(67枚)和电切组42例(72枚),观察2组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EMR组完整切除率为97.4%,显著高于电切组的76.1%;而电切组总并发症发生率35.7%明显高于EMR组的10.5%(P0.05)。[结论]消化道难治性息肉行EMR治疗与传统单纯高频电切术治疗比较,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内镜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