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8—2012年麻风病新发病例特征,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探讨工作的重点和对策。方法对2008—2012年全省新发现麻风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共发现麻风病新病例243例,年均发现率0.13/10万,男多于女,主要集中在40~59岁(47.7%),平均延迟期32.72月。病人85.0%为被动发现,流动人口13例(5.3%)。分型:多菌型(MB)135例,少菌型(PB)108例,型比为56%,发生Ⅱ级畸残51例,畸残比为21%。PB新发病例Ⅱ级畸残比高于MB。结论福建省处于麻风低流行区,仍需加强麻风病早期的发现与治疗,加强对大众的麻风知识宣传和医务人员培训,同时还要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监测力度,控制传播,减少畸残发生。  相似文献   

2.
龙令杏 《现代预防医学》2014,(23):4227-4229
目的分析1949-2013年锦屏县麻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早日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描述性分析1949-2013年麻风病资料。结果 66例麻风病例中,男性53例(占80.30%),女性13例(占19.70%),死亡47例,存活19例;66例麻风病例均为农民;结核样型麻风(TT)21例,界限类结核样型麻风患者(BT)1例,中间界线类麻风患者(BB)8例,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患者(BL)1例,瘤型麻风患者(LL)26例,未定型麻风9例;多菌型(MB)38例(占57.58%),少菌型(PB)28例(占42.42%);19例存活麻风病例中畸残1个部位1例,畸残2个或2个以上部位8例。结论锦屏县麻风病呈低流行态势,巩固防控成果,早日实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界限类偏瘤型伴Ⅱ型麻风反应误诊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减少误诊。方法根据麻风病及Ⅱ型麻风反应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组织液查找麻风杆菌、组织病理检查等全面综合分析作出诊断。结果病例确诊前曾被多家医疗机构误诊,确诊后用MDT方案治疗2年,皮疹渐消,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医疗机构对病人进行诊疗时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进行皮肤查菌和病理等检查,掌握诊断技能并提高对麻风病的警惕,做好与其它皮肤病和结缔组织病的鉴别诊断,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龙岩市1998-2012年基本消灭麻风病达标后近15年来麻风病的发病特点和防治对策,为低流行状态下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龙岩市1998-2012年新发现麻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8-2012年新发现麻风病人25例,年均发现率0.062/10万,疫情较稳定;发现方式以皮肤科门诊为主(56.0%),主动发现占32.0%;多菌型与少菌型比为1.8∶1;2年以内早期病例占71.4%,Ⅱ级畸残率16.0%,男女比为4∶1,35-45岁中青年病例占53.6%,农民占80.0%,病例主要集中在长汀县(52.0%)。结论龙岩市麻风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状态下,但疫情下降不明显,局部地区流行较重,主动发现和早期病例诊断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安徽省儿童麻风的发病特征,了解全省儿童麻风病流行状况,为儿童麻风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全国麻风病疫情监测系统,收集整理1949~2013年安徽省儿童麻风病患者的个案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949~2013年安徽省登记新发麻风病人共8 104例,其中儿童221例(占2.7%),86.3%的病例在1978年以前发现。0~14岁儿童病例中,男性158例,女性63例,各年龄均有发病,平均延迟期中位数为13.0个月,四分位数间距25.5个月,延迟期≤24个月152例(占68.8%),2级畸残94例(占42.5%),延迟期越长,畸残率越高,查菌阳性70例(占31.7%),以结核样麻风和瘤型麻风为主,发现方式以皮肤科就诊为主。结论儿童麻风病是体现麻风病流行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加强安徽省的主动发现工作,早期发现儿童麻风病例,有利于发现和控制潜在传染源,缩短延迟期,减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掌握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方法 对龙岩市1985~2004年麻风病年终报表进行分析.结果 麻风病患病率从1985年的0.128/万下降到2004年的0.031/万,发现率从1985年的0.336/10万,下降到2004年的0.07/10万;新发现麻风病89例,多菌型44例,少菌型45例,型比为0.98:1;畸残率为11.24%;二氨二苯砜(DDS)单疗复发12例,联合化疗(MDT)无病例复发;发现方式主要以皮肤科为主,占50.56%.结论 发病年龄主要在青壮年,无儿童麻风发现.龙岩市麻风流行仍然存在,消灭麻风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启东市新发麻风病例发病情况及畸残情况。方法对2000-2014年麻风病个案病例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启东市2000-2014年新发麻风病5例,无复发病例,均为女性农民,年龄25~48岁,散发,其家属均未感染。4例病例首诊单位为当地乡镇卫生院,1例为启东市人民医院,均有误诊误治情况。5例病例中无畸残1例,Ⅰ级畸残1例,Ⅱ级畸残2例,Ⅲ级畸残1例,畸残发生率为80.00%。结论启东市麻风病呈低流行状态,新发病例畸残发生率较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麻风病人发生畸残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掌握桃源县麻风病疫情和麻风畸残现状,为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史调查、临床监测、细菌监测等方法对全县麻风病例和重点人群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新发现多菌型患者2例。至此,桃源县累计登记麻风病发病206人210例(其中4人各复发1次),未愈死亡51人,未发现迁入病例,已愈155例,愈后死亡48人,外迁8人,存活99人(现症4例,已愈95人)。存活者畸残率62.2%,Ⅲ级畸残11例。结论桃源县麻风病疫情形势仍很严峻,必须进一步采取强有力措施,做好防治工作,以保护人群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发现麻风病患者2级畸残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1—2019年深圳市宝安区慢性病防治院新发现的95例麻风病患者,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麻风病2级畸残的影响因素。结果: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纳入的变量有2条以上神经损害( OR=9.58,95%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全面了解永定县现存麻风治愈者的畸残情况,为实施《麻风康复“十五”实施方案》提供康复医疗工作资料。方法 按照全国麻风畸残分级登记表内容,对现存麻风治愈者进行登记、检查、统计与分析。结果 全县麻风畸残率为69.01%,男性麻风畸残高于女性,患病病期在2a以上的畸残率高于2a内,多菌型病人Ⅰ级畸残占比例高,少菌型Ⅱ级以上畸残占比例高,四肢畸残率高于面部,各年龄段畸残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早发现、早规则治疗麻风病人,正确处理麻风性神经损害,加强麻风病人的自我护理督导,是减少麻风畸残发生与发展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宋瑛  郑禄祥 《职业与健康》2006,22(20):1719-1720
目的了解掌握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方法对龙岩市1985—2004年麻风病年终报表进行分析。结果麻风病患病率从1985年的0.128/万下降到2004年的0.031/万,发现率从1985年的0.336/10万,下降到2004年的0.07/10万;新发现麻风病89例,多菌型44例,少菌型45例,型比为0.98:1;畸残率为11.24%;二氨二苯砜(DDS)疗复发12例,联合化疗(MDT)无病例复发;发现方式主要以皮肤科为主,占50.56%。结论发病年龄主要在青壮年,无儿童麻风发现。龙岩市麻风流行仍然存在,消灭麻风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攀枝花市1950—2014年麻风病流行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50—2014年新发现麻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全市1950—2014年共新发现麻风病2 562例。发病率最高为4.57/万(1985年);发现率最高为55.01/万(1959年);患病率最高为22.89/万(1971年)。之后疫情逐年缓慢下降,1980年后5年平均发现率及发病率下降到1/万以下,2005年后下降到0.1/万以下。男女之比为2.31∶1;发病主要以20~50岁年龄组为主。多菌型(MB)1 379例,占总病例的53.82%。晚期发现病例占43.60%,畸残率为36.61%。全市3个县区达到基本消灭麻风标准,两个县区仍为流行县。结论全市麻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达到消除麻风危害目标,防治工作仍需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13.
麻风病对周围神经损害达80%以上,其中无痛性而缓慢地发生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者达50%以上,防治中忽视这种损害是导致麻风病人畸残的主要原因。我们在麻风病联合化疗中应用《麻风病畸残基础记录》定期检查观察,发现23例无痛性神经炎,及时采用强的松治疗,疗效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一般情况:23例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1岁;多菌型12例,少菌型11例,他们均是联合化疗中现症麻风患者。2.神经受损情况:23例中有45条神经受损,其中面神经2条,尺神经15条,正中神经4条,腓总神经5条,胚后神经19条。神经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江苏省2015年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全省新发及现症麻风人的发现、管理、临床症状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新发病人13例,发现率约0.16/100万,复发病人1例,迁入1例;现症病人97例,患病率约0.12/10万。13例新发现病例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平均48.75岁;农民8例,民工4例,离退休职工1例。查菌阳性11例,阴性2例;多菌型12例,少菌型1例,型比为92.31%;早期发现10例,传染源不明11例,家内传染2例。二级畸残患者2例,畸残率为15.38%,平均诊断延迟期为24.48个月。结论江苏省麻风病疫情继续保持低流行态势,仍有极少新发病人诊断延迟期较长,还需进一步加强隐匿病人的发现力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当前盐城市盐都区麻风病治愈存活者的生活和健康现状。方法使用"麻风病治愈存活者随访报告卡"和"麻风病患者及其治愈存活者健康档案调查表"对盐都区麻风病治愈存活者进行入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32名麻风治愈存活者中,男女性别比2.77∶1,平均年龄(73±8)岁,文盲、半文盲172人(51.81%),未婚者高达19.58%,职业以农民为主。临床型别以少菌型为主265人(79.82%),畸残者158人(47.59%)。生活能够自理者277人(83.43%),劳动能力丧失者73人(21.99%)。麻风畸残者与无畸残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963和16.392,P0.01)。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万元者144人(43.38%),麻风畸残者中高收入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无畸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87,P0.01)。医疗保障主要为新农合258人(77.71%),慢性病总患病率为50.30%。结论盐城市盐都区麻风病治愈存活者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更应关注这一弱势群体,特别是麻风治愈畸残者,应从生活救助、畸残康复、消除歧视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其生存质量,使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东海县近30年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86—2015年历年新登记麻风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东海县1986—2015年新登记麻风病例68例,年均新登记麻风病例2.27例,病例数呈下降趋势。68例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18例,男女比为2.77∶1;发病年龄平均41.68岁;农民占97.06。冬春季节发现病例数(43例,占63.23%)相对高于夏秋季节。累计发生畸残29例,畸残比为42.64%。最长诊断延迟期为66个月,平均为15.85个月,其中1986—2000年为18.47个月,2001—2015年为4.7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东海县近30年麻风病呈低流行下降态势,但麻风畸残比例较高,应加强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全面了解黔南州麻风存活者畸残态势,为畸残预防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以全部麻风存活者为调查对象,按统一的"麻风畸残记录表"逐个检查。[结果]麻风畸残率48.95%、男性48.74%、女性49.55%,汉族51.44%、苗族51.42%、布依族46.06%、水族50.88%,其他民族40.00%,性别及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增加,延迟诊断期的延长麻风畸残率及Ⅱ级畸残构成比随之递增;少菌型畸残率51.51%、多菌型畸残率47.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级畸残构成比少菌型(77.56%)明显高于多菌型(60.85%);贵州省方案和DDS单疗畸残率53.82%,Ⅱ级畸残构成比73.38%,MDT方案畸残率42.74%,Ⅱ级畸残构成比54.40%,贵州省方案和DDS单疗的畸残率、Ⅱ级畸残构成比均明显高于MDT方案;畸残部位Ⅰ级畸残者中一个部位畸残构成比高于Ⅱ级,而Ⅱ级畸残者中多个部位高于Ⅰ级。[结论]麻风畸残发生及发展与年龄增加、延迟诊断期延长、麻风型别、治疗方案有关。Ⅰ级畸残发生部位最多是足,Ⅱ级畸残发生部位最多是手,手、足均为Ⅰ、Ⅱ级畸残次之,畸残Ⅰ级向Ⅱ级发展时亦向多部位损害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安徽省枞阳县麻风病流行状况和发展趋势,为控制麻风病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搜集2008~2009年新发麻风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09年全县新发现麻风患者共3例,其中男2例,女1例;多菌型(MB)2例,少菌型(PB)1例。新发病人均为农民,发病年龄在55~68岁之间。在3例新发病人中确诊时Ⅱ级畸残2例,患者确诊平均延迟期为164个月,全部在麻防专业机构发现。结论枞阳县麻风病处于低流行状态,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1959—2020年米易县麻风病流行特点及其畸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下一步指导麻风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59—2020年米易县麻风病病例防治专项资料、统计年报表、麻风病个人档案资料、《米易县麻风志》、《米易县康复院志》、《米易年鉴》和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的信息,使用SPSS 23.0软件对病例的一般情况和治疗分型、诊断分型、性别、年龄及职业等有关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959—2020年米易县共报告麻风病病例620例,年均发病率以1959—1968年最高,达23.25/10万;多菌型病例占51.13%,诊断分型多为TT型(39.52%)和LL型(37.10%);2级畸残率为34.19%;男性445例(71.77%);职业以农民(91.77%)为主,汉族(85.97%)多于彝族,文盲或半文盲占72.26%。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畸残的影响因素包括延迟期长短(χ^(2)=33.958,P<0.001)、发病年龄(χ^(2)=123.157,P<0.001)、确诊时反应程度(χ^(2)=99.856,P<0.001),将上述变量引入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畸残的影响因素包括诊断延迟2年以上(OR=2.217,95%CI:1.482~3.318)、确诊时有麻风反应(OR=4.477,95%CI:1.310~15.303)以及不明是否有反应(OR=33.32,95%CI:14.289~77.702)。结论 导致麻风病患者发生畸残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因素有延迟期长短和确诊时反应程度等。米易县麻风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仍需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防治策略,积极开展线索调查和走访入户工作,加强对皮肤科和乡村医生的培训,开展可疑症状监测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探讨在低流行状态下如何有效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方法 根据2003-2012年南通市麻风病的发现率,对新发现病例的性别、确诊时年龄、病期、发现方式、型比、传染来源和畸残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在原高流行地区,平均发现年龄为57.15岁,MB型比为70%,平均延迟期为22.75月,传染途径不明的占95%,皮肤科就诊发现的占65%。结论 南通市麻风病处于低流行状态,必须加大原麻风高流行区的麻风防治力度,保持麻防工作的持续性,充分发挥麻风防治三级网络作用,加强麻风防治技术培训,加大群众麻风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大线索调查、密切接触者筛查、家属健康检查的工作力度,使发现方式由“被动发现”向“主动发现”逐渐转变,从而尽早发现病人,治疗病人,减少传播,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