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准确分析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方法 2013年7月16日襄阳市某公司职工食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资料来源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襄阳市中医院、襄阳市铁路中心医院门诊部的就诊登记及个案调查登记病例,襄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分析)、现场卫生学调查,调查资料用SPSS13.0统计分析。结果在采集的23份标本中有9份标本分离出沙门菌,通过沙门菌血清学鉴定检查出其为肠炎沙门菌,未检出其他肠道致病菌。结论该次事件为沙门菌食物中毒,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防止沙门菌污染食品,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和检测结果,查明中毒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采集剩余食品、环境样品、发病者生物标本,按GB/T 4789-2010《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检测。结果就餐者约560人,有60人出现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患者有共同进餐史、临床症状相似;采集的20份样品中,11份经细菌分离、生化试验与血清学检测符合肠炎沙门菌。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结合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断是一起进食肠炎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中毒。结论应针对农村家宴加强食品卫生知识宣传,加强监管,减少类似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一起由西式糕点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对分离出的沙门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和分子分型分析,为溯源提供依据,也为今后处理此类事件提供借鉴。方法采集患者粪便标本和剩余食物标本,分离致病菌并对病原菌分离鉴定,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所分离的5株肠炎沙门菌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并用PCR方法对其毒力基因inv A、ipa B和sef A进行检测。结果 2份剩余的肉松面包和3份患者粪便标本均检出肠炎沙门菌,血清型为9,12:g,m:-。5株肠炎沙门菌PFGE图谱完全相同,同源性为100%。inv A、ipa B和sef A 3种毒力基因均被检出。结论结合本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菌株分离鉴定结果和PFGE检测结果,证实本次食物中毒是由肠炎沙门菌污染肉松面包引起,且菌株均携带多种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菌实验室检测,查明食物中毒的原因。方法对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人标本6份(粪便4份,肛拭子2份),按GB/T 4789-2010《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等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就餐者230人,有37人(16.1%)发生急性肠炎。患者有共同用餐史、临床症状相似、抗生素治疗有效、无传染性、未进食者不发病;6份标本中3份细菌分离、生化试验与血清学试验符合肠炎沙门氏菌标准。结论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结果,证实是一起由肠炎沙门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同一酒店先后发生的两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学检测及溯源分析,明确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方法根据GB 4789—2010对采集的102份样品进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学分型,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鉴定符合的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用Bio 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两起食物中毒事件患者的肛拭子中分离出8株肠炎沙门菌,从厨师肛拭子中分离出2株肠炎沙门菌。对此10株肠炎沙门菌进行API细菌鉴定,结果显示这10株肠炎沙门菌的生化特征均一致,进一步的PFGE实验结果显示分子分型条带完全一致。结论这两起接连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是由同一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通过PFGE分型技术可以直观的判断所分离沙门菌的亲缘关系,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查明一起食物中毒原因,以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方法采集4份可疑食品标本,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沙门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毒素检测。结果从牛肉酱标本中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用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结论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为一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一起群体性学生食物中毒原因,为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诊断依据。方法依据GB 4789-2010《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及《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标准手册》,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共采集9份病例大便样品、3份呕吐物、18份血样、2份从业人员肛拭样品,1份三明治、2份面包、1份鸡蛋、1份火腿、1份肉松。在9份病人大便及1份三明治中检出肠炎沙门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肠炎沙门菌污染食物三明治引起;食物中毒检测应选择最容易检出相关结果的样品如病人粪便和剩余食品重点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现场调查一起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方法对该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患者和事件发生餐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肛拭、就餐食物和食物加工环节涂抹物等28份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22名就餐者中,8例发病;潜伏期最短5 h,最长23 h;主要症状为头晕、恶心和呕吐等。28份标本检出沙门菌8株,主要来自患者肛拭、羊肉和砧板涂抹物;8株菌株生化试验及血清学鉴定结果一致,均为鼠伤寒沙门菌。结论该事件为一起食用鼠伤寒沙门菌污染的羊肉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9.
一起由肠炎沙门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食物中毒病原菌的检测鉴定。[方法]采集食物中毒肛拭、可疑食物、涂抹标本共18份,按照GB/T4789.4-2003和WS/T9-1996进行检测。[结果]其中7份肛拭中同时检出肠炎沙门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在菜勺、菜盆、操作台4份涂抹标本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结论]此次食物中毒是由肠炎沙门菌和奇异变形杆菌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查明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今后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某餐厅就餐的人员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暴露、发病等信息,采集相关食品及病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并进行相关卫生学调查。结果共确认病例99例,累计罹患率为39.3%。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100.0%,99/99)、腹痛(94.9%,94/99)、发热(90.9%,90/99)、恶心(75.8%,75/99)和呕吐(71.1%,71/99)。共采集病例粪便标本、餐厅食品及物体表面涂抹标本等标本42份,其中19份检出肠炎沙门菌。结论该事件为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餐饮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卫生操作流程,提高卫生安全意识,监管部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追查可疑食物和污染环节,为类似事件的处置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采集剩余食物和病人肛拭子标本16份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引起中毒的可疑食物。结果该事件共发病42例,罹患率32.3%(42/130),潜伏期平均14.5h;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伴发热、恶心、呕吐和乏力等,经补液抗菌等治疗均康复出院。实验室检测结果:从7份食物和3份肛拭子标本中检出肠炎沙门菌(其中盐水鸭的菌落最显著)。相关食品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盐水鸭(OR=5.64)、卤味拼盘(OR=5.00)和蒸猪脚包(OR=6.69)是中毒可疑食品。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判定该事件是一起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应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保障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一起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方法据GB4789《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检验标本。结果从3份患者肛拭子和4份剩余食物中检出韦太夫雷登沙门菌。结论据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依据《食物中毒诊断及技术处理总则》,确认为一起由韦太夫雷登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细菌性食物中毒进行快速检测,为食物中毒调查和应急处理提高依据.方法:采集16份相关标本,其中病人肛拭3份、粪便标本1份、呕吐物1份、剩余食物3份、食物加工人员手涂抹液1份和工作台具涂抹液7份,前增菌后,提取核酸,在LightCycler荧光定量PCR仪上利用实时荧光PCR技术进行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0157、副溶血弧菌病原菌的快速检测和筛查,同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利用Vrr: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可疑菌进行生化反应检测,以及进行血清学试验.结果:11份标本沙门菌实时荧光PCR检测阳性,其他细菌荧光PCR检测阴性;该11份荧光.PCR阳性标本分离的菌株经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仪鉴定为沙门菌,99%的概率,血清型都为AF、O9、Hg、Hm,为肠炎沙门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由肠炎沙门菌引起的,应大力整顿熟食市场,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宣传健康教育,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一起私立幼儿园由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学检验,快速准确查明原因,为食物中毒处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参照GB4789-2010等标准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对检出菌进行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在3名患儿的粪便、2份留样食品(黄金蛋炒饭和凉拌洋白菜)及鲜鸡蛋外壳中检出肠炎沙门菌。结论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原学检测结果证实这是一起由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加强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控制食物污染源,全面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沙门菌食物中毒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一起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病原菌检测及溯源分型分析。方法常规分离沙门菌,对分离到的肠炎沙门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14名食物中毒学生标本检出肠炎沙门菌4株;57名食堂工作人员肛拭标本检出肠炎沙门菌6株、纽波特沙门菌1株;9份冷冻预包装食品中检出肠炎沙门菌1株。对11株肠炎沙门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学生、食堂工作人员检出的10株菌株PFGE条带完全一致,与1份冷冻预包装食品中检出的肠炎沙门菌的PFGE聚类分析的同源性为86%。结论这起食物中毒是由肠炎沙门菌引起,通过PFGE分型分析,本次食物中毒与预包装食品肠炎沙门菌污染无关联。PFGE可有效应用于食物中毒溯源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分析,查明一起疑似群体食物中毒原因。方法采集样品19份(食物7份、病人肛拭子12份),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病原分离鉴定,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9份样本均检出肠炎沙门菌,其生化、血清学试验结果均一致。结论根据病人临床症状、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是一起由肠炎沙门菌污染食物引起的中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查明农村家宴一起食物中毒原因,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方法对某村民欧某家邻里聚餐后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参加聚餐者24人中有14例(58.3%)符合病例定义,2019年5月27日6:00至7:00发病的占28.6%;主要症状发生率:腹痛85.7%、腹泻和发热71.4%、呕吐64.3%、头痛50.0%、恶心42.9%;潜伏期3~23h;对进餐者进食的12种食物进行病例对照分析显示,12种食物均无相关危险性,采集8份肛拭子检测出4份肠炎沙门菌(50.0%);综合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学调查,患者有共同进餐史,有类似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是肠炎沙门菌交叉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结论建议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农村食品安全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大农村家宴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以避免此类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一起幼儿园发生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为今后防控细菌性食物中毒提供参考。方法对16例患儿进行流行病调查,并采集患儿及密切接触者共17份粪便样本,经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挑取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琼脂培养,采用标准诊断血清进行细菌血清分型。结果患儿中发热及腹痛症状占100.00%,腹泻占93.75%。实验室检测显示,17份样本中14份检出血清学型别相同的肠炎沙门菌,阳性检出率为82.35%。结论该起群体性发热、腹泻事件为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管,强化食品安全意识管理,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建立健全因症因病报告制度是预防沙门菌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查找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方法: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判断。结果: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进食奶油蛋糕暴露率有统计学差异(2χ=34.89,P=0.000)。17件样本中检出肠炎沙门菌。结论:这是一起因食用了被肠炎沙门菌污染的奶油蛋糕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1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结果。方法对出现临床症状的进餐人员及临床诊断病例开展流行病学及卫生学调查。结果该起食物中毒的罹患率为16.05%(61/380),42.62%(26/61)的病例食用过凉拌豇豆,凉拌猪蹄,6份剩余可疑食物标本肠道致病菌检测中3份凉拌菜检出沙门菌。结论该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可能是食用被沙门菌污染的凉拌豇豆、凉拌猪蹄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