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筛选出2018年10月-2019年9月于在我院进行诊治处理的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记录、对比两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比例、单核细胞绝对值、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血常规指标水平。结果对检测结果展开分析后可知,两组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血常规指标水平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等血常规指标水平呈现明显的提升趋势(P<0.05),而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等血常规指标水平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P<0.05)。结论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指标会发生明显变化,对血常规指标进行监测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儿童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为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以2017年1—12月某院就诊并符合筛选条件的发热儿童328例为研究对象,依初步诊断结果将所有患儿分为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87例)、单纯流感感染组(149例)和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组(92例),比较三组患儿血液指标和血清免疫指标。结果 328例发热患儿中,87例(26.5%)为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1~6岁儿童。与单纯流感组相比,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出现咳嗽、咳痰和肺炎征象的情况明显偏多(P0.05)。与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相比,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出现咳嗽、咳痰情况明显多。与单纯流感组和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相比,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体温处于中高热状态人数明显较高,患儿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更长,单核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IgG、IgA、IgM、C3和C4阳性异常情况所占比例明显较高。结论该地区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于秋冬季节,临床表现多出现较长时间的中高热症状,同时咳嗽、咳痰的征象相对普通流感更为严重,免疫指标检测结果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儿童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为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7年1-12月某院就诊并符合筛选条件的发热儿童328例为研究对象,依初步诊断结果将所有患儿分为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87例)、单纯流感感染组(149例)和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组(92例),比较三组患儿血液指标和血清免疫指标。结果 328例发热患儿中,87例(26.5%)为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1~6岁儿童。与单纯流感组相比,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出现咳嗽、咳痰和肺炎征象的情况明显偏多(P<0.05)。与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相比,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出现咳嗽、咳痰情况明显多。与单纯流感组和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相比,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体温处于中高热状态人数明显较高,患儿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更长,单核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IgG、IgA、IgM、C3和C4阳性异常情况所占比例明显较高。结论 该地区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于秋冬季节,临床表现多出现较长时间的中高热症状,同时咳嗽、咳痰的征象相对普通流感更为严重,免疫指标检测结果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4.
郎会利  宋庆红  李风 《现代保健》2011,(14):183-184
目的通过对喘息性疾病的婴幼儿患者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同时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检测IgE和嗜酸粒细胞计数,并对有喘息症状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随诊,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喘息的关系及其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的530例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IgE测定及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并对患儿进行随访。结果喘息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于非喘息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的IgE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组,85例有喘息症状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随访中29.41%(25例)均为哮喘。这部分患儿的特应性体质表现及家族过敏史与患病密切相关。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密切相关,也是婴幼儿反复发生喘息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邢梅芳 《现代保健》2014,(31):57-60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的变化,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儿童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对164例儿童,其中感染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患儿78例;对照组:同期86例正常体检儿童,分别做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组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下降,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血小板计数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和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结合儿童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的变化有助于推断肺炎支原感染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邹攀 《现代养生》2014,(16):61-62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进行血常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儿科支原体感染患儿100例作为观察组,与同期门诊体检患儿1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进行血常规检查并详细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所占比例、单核细胞绝对值等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淋巴细胞比例以及绝对值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无意义。结论:通过血常规变化的比较,可以初步的判定小儿是否感染肺炎支原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川崎病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的病因之一,除了常见的心血管问题之外,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少有报道。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6月在该科确诊为川崎病患儿187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片及超声心动图等,对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方法在确诊为川崎病的187例患儿中,发生支原体感染性肺炎28例(14.8%),支原体抗体>770 U/ml,并与完善同样检查的非支原体感染的川崎病患儿52例(对照组)比较,血清支原体抗体均被检测,分析支原体感染性肺炎合并川崎病组与非支原体感染合并川崎病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性,并对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热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冠脉扩张的程度等方面,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支原体感染性肺炎合并川崎病组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补体C3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实变和胸腔积液在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当川崎病尤其是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血液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补体C3浓度明显增高时,需考虑有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有益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MP-IgM阳性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儿童各60例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结果健康男童血清IgGI、gA水平比女童高,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童血清IgM水平比女童稍高,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MP阳性患儿血清IgG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IgA水平较对照组稍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而血清Ig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健康男童血清IgG和Ig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女童(P<0.01),而血清IgM的水平无明显差异,可能与男童对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强于女童有关;患儿血清IgM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IgA升高不明显,IgG水平则低于对照组,显示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可能在MP感染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驻马店市某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4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儿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2组患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IgG,IgM,Ig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IgG,IgA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IgG,Ig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效果显著,且能改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喘息患儿血清IL-5水平的变化,探讨IL-5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纳入研究对象分组,肺炎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儿20例为观察组,肺炎支原体肺炎无喘息患儿20例为无喘息组,非肺炎支原体肺炎无喘息2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和无喘息组血清MP-IgM定性检测均为阳性。采用ELISA方法检测每组患儿血清IL-5水平,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无喘息组、对照组依次为:血清IL-5(ng/L):45.89±12.65,36.25±9.86,27.53±8.45。观察组与无喘息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IL-5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喘息组与对照组血清IL-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儿血清IL-5水平有着显著变化,IL-5水平升高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喘息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感染肺炎支原体对婴幼儿喘息发作的影响,为预防婴幼儿喘息发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医院治疗的196例被不同病原菌感染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婴幼儿41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组婴幼儿3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婴幼儿84例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婴幼儿32例;比较不同病原体感染组患者喘息类型构成,检测四组婴幼儿总免疫球蛋白E含量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支原体组一次性喘息患儿31例占36.9%,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一次性喘息患儿11例占26.8%,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一次性喘息患儿9例占23.1%,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一次性喘息患儿8例占25%;支原体组多次性喘息患儿38例占45.2%,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多次性喘息患儿15例占36.6%,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多次性喘息患儿12例占30.8%,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多次性喘息患儿13例占40.6%;支原体组无喘息患儿15例占17.8%,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无喘息患儿15例占36.6%,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无喘息患儿18例占46.2%,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无喘息患儿11例占34.4%,不同病原菌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感染肺炎支原体能够对婴幼儿喘息发作产生促进作用,当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喘息发作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影响因素,预测其发生发展。方法 2018年1月—2021年6月安徽省濉溪县医院收治的3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是否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分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组及普通支原体肺炎(GMPP)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发生的因素。结果 RMPP患儿的发热天数、喘息天数、病程均长于GMPP患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水平、合并肺实质改变、病毒共感染的比例均明显高于GMP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喘息天数过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RP水平过高是影响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没有病毒感染是防止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喘息天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指标可有效预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儿外周血IgE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测定100 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IgE水平,其中伴喘息组36例,不伴喘息组64例,对照组50 例为非支原体感染、不伴喘息的支气管肺炎患儿组,比较支原体肺炎组和对照组、支原体肺炎伴喘息组和非喘息组的IgE水平并进行分析。 【结果】 支原体肺炎组患儿Ig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支原体肺炎伴喘息组显著高于不伴喘息组(P<0.001)。 【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IgE抗体明显升高,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儿外周血具有高水平的IgE。  相似文献   

14.
陈雪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21-1522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1~10月住院的支气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0例及无喘息症状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50例,检测外周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对比两组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并对比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与支原体抗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40例哮喘患儿中,有21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52.5%;而50例对照组患儿中有14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28.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支原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论: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盐酸丙卡特罗联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对支气管肺炎患儿肺功能、分泌型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SLPI)及D-二聚体(D-dimer, D-D)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2021年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108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患儿使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盐酸丙卡特罗片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反应、体征、肺功能指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SLPI、D-D、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水平及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指标,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呼气峰流量(PEF)、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_(1))、用力肺活量(FVC)、淋巴细胞指标及SLPI水平高于对照组,咳嗽、发热、喘息、肺部啰音、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2、D-D、IgA、IgG及Ig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时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盐酸丙卡特罗联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能够改善支气管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改善患儿的肺功能,炎症反应,SLPI、D-D水平,免疫功能水平,血常规指标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与IgE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血清Ig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8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恢复期进行血清IgE水平测定,并对非肺炎支原体感染不伴有喘息的呼吸道感染患儿58例及正常对照组儿童50例检测血中IgE水平。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gE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儿童和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IgE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恢复期其血清IgE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恢复期血清IgE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儿童及非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gE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时血清IgE水平升高,且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咳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免疫指标变化情况及其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分析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9月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13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85例确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为感染组,其他128例为非感染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及体质量等;记录其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水平,包括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降钙素原(PCT)等;记录并比较患儿免疫指标水平,包括T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同时记录并对比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患病率,并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川崎病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感染组血清hs-CRP、PCT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儿血清WBC、ESR、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儿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CD8~+水平低于非感染组,CD4~+/CD8~+、总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感染组患儿Ig G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Ig M、Ig 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感染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川崎病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损伤发生呈正相关关系(P0. 05)。结论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川崎病患儿,其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紊乱情况更严重,炎症反应剧烈,并发冠状动脉损伤风险更高,临床应重视此类患儿的防治,避免漏诊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体内血清免疫球蛋白、炎症因子指标水平变化,并分析各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8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并根据患儿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将其分为轻度组(27例,CPIS<6分)、重度组(53例,CPIS≥6分);另回顾性分析同期在医院体检的80例健康儿童的体检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观察组研究对象及轻度组、重度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炎症因子水平;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抗人白细胞介素8(CXCL8)水平与CPIS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研究对象血清IgM、CRP、IL-6、CXCL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IgG水平低于对照组;与轻度组比,重度组患儿的血清IgM、CRP、IL-6、CXCL8水平均更高,血清IgG水平更低;经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gM、CRP、IL-6、CXCL8水平均与CPIS呈正相关(r=0.437、0.39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变化及血清总IgE水平,以阐明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病人采用回顾性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20例(包括肺炎及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儿30例;正常对照组25例.抗凝静脉血、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计数;ELISA方法检测血清总IgE.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低于支气管哮喘组(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E水平增高,在持续性咳嗽和支气管哮喘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余晖  高晓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175-2176,2178
目的研究儿童哮喘的发生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某院治疗的哮喘患儿145例为哮喘患儿组,选择同期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43例为对照组。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的检测,常规测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检测),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总IgE检测。结果哮喘患儿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MP-IgM阳性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血清总IgE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7岁的患儿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密切相关,应注意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