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肌内注射粉剂大观霉素是临床上抗淋球菌感染常用的治疗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因推不动药而导致注射失败,有时需要拔出针头重新注射多次才能成功,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有时由于过于用力推药,造成针头与针筒分离使药液外溢而造成浪费。通过十多年的临床实践,笔者体会到要使操作顺利,提高一针成功率,必须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曹鸿霞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3,(6):62-64
目的观察对接受肌内注射治疗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从护士形象、语言交流、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护理几方面谈护理体会。结果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后,患者对护士产生信赖感,对医院产生安全感,处于有利于治疗的心理状态。结论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与患者进行心理的交融,给紧张、焦虑、痛苦的患者带来安慰,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达到预期的治疗、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临床基础护理技术肌内注射操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 280例接受肌内注射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肌内注射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结果 比较2组护理工作满意度后表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人性化的舒适护理,客观上保证了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感,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治疗常见细菌感染、哮喘、骨骼肌疼痛和维生素B12缺乏时,家庭医生通常选择口服药物或肌内注射药物。目前缺乏对这两种给药途径效果的比较研究,因此,对何时选择肌内注射途径给药仍不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护理介入对肌内注射晕针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肌内注射治疗的7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施行护理介入以分析护理前后患者发生晕针率及对护理介入的满意程度。结果经过护理介入后,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总满意度为98.08%,明显高于护理前患者满意度(P0.05);护理前后患者晕针发生率分别为1.67%、0.51%,他们之间的差距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实施前后患者血压之间差异显著,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血压明显优于护理介入前(P0.05)。结论对肌内注射患者施行相应的护理介入,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发生晕针率、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还能改善患者的血压状况,值得在今后的肌内注射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品管圈(QCC)在提高儿童留置针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中的效果与体会。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通过主题选定、拟定活动计划、目标设定、现况分析,制定静脉穿刺流程并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留置针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活动前。结论品管圈不仅提升了护士的留置针静脉穿刺技能,而且使大家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了科室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增强了科室团队的凝聚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李全喜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6,(4):55-56
为防止肌内注射在注射部位形成硬结,我们自1992年开始,通过临床数万人次应用,并随机抽样1240人次,对改进肌内注射方法作了分析总结,报告如下。一、传统方法传统的肌内注射方法是:选择臀部外上1/4区,快进针,快出针,慢推药。根据临床观察发现:进针的痛觉比推药敏感,推药的感觉比进针痛持久,出针的并发症比进针和推药多(青紫、出血、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活动,对留置胃管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加以纠正,提高置管一次成功率,保证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方法在本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品管圈QCC,圈名为卫献圈),运用品管工具分析,通过研究留置胃管失败的因素,在本科室两个病区各层次护士统计了253次留置胃管,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0.1%,通过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加强技能培训。结果留置胃管253次,一次成功率达到98%,提高了7.9%。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改善了病人对护士留置胃管技术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尝试通过运用“品管圈”这一工具,提高门诊收费窗口准确率.方法 统计分析造成门诊收费长款的原因,通过采取措施后,分析每万笔门诊收费业务长款笔数是否减少.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每万笔门诊收费业务长款笔数由活动前的0.93笔降至0.49笔.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切实提升收费员自身素质,减少门诊收费长款笔数,以及提高收费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在门诊输液中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营造团队愉快的工作氛围,提高该科室人员参与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将品管圈培训模式引入科室的质量管理工作中,严格按品管圈活动的10大步骤实施各项活动。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应用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使病人满意度从91.3%升高至96%;静脉穿刺缺陷由13.7%下降至6.3%。圈员的责任心、责任荣誉、团队精神、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品管手法均有明显的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医患纠纷,充分得到了医院的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品管圈在提高儿童输液室护士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效果.方法:我院儿童输液室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这段期间内开展了以"提高儿童输液室护士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儿童输液室护士对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及总结,然后针对具体的问题,制定了合理有效的整改方案,并在后续的工作中对整改方案进行了严格实施.选取在本次品管圈活动开展期间收治的60例输液患儿作为观察组,在活动开展前一年间收治的60例输液患儿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6.7%,对照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3.3%,两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儿童输液室护士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贾永太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4,20(3):340-340
某男,40岁,流行病学医师,既往身体健康,无过敏史。在防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期间,单位统一组织职工注射人血免疫球蛋白。药品为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规格为10%,1.5ml/支,批号为P200305023-11。剂量为3ml/人,臂部肌内注射。注射后6h后自觉双前臂及双大腿内侧和 相似文献
13.
静脉主射即由静脉直接注入药物,5分钟后可生效,能迅速减轻和缓解疾病的临床症状,是治疗儿科疾病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儿科静脉注射常有周围静脉注射和头皮静脉注射两种。达到一针见血,提高儿科静脉注射成功率,对于儿科护理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总结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为我院儿科住院病例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最大者8岁,最小者2个月。均为支气管肺炎患者。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咳痰,喘息或呼吸困难等。在静脉注射有效抗菌药物后,症状明显减轻直至病愈出 相似文献
14.
护理质量管理在提高医疗水平、促进患者康复、满足患者需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CU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安全及预后。品管圈对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难题及患者需求的热点问题,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改善护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品管圈提高医院患者满意度,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推进医院发展.方法 运用品管圈质量管理工具,在医院组建"品管圈"活动小组,以主题评价方式确定核心主题,确定目标,对问题进行真因分析,提出整改对策.结果 改善前患者满意度为72.23%,改善后为91.15%,目标达成率100.48%,完成率为26.19%.结论 品管圈... 相似文献
16.
肌内注射后继发双侧臀部软组织结核1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例 患者,男,23岁,既往体健.于1999年3月因感冒发热,行右臀部肌内注射退热剂治疗1次.2个月后注射部位出现肿痛、伴全身低热.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两周,无明显效果,于1999年7月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两周切口愈合.此后,因局部反复出现肿痛、脓肿形成,先后4次行清创引流术,每次间隔约2~4月不等.于2001年4月出现双侧臀部肿痛,第6次行清创引流术,术中见左臀部脓肿经左侧坐骨大孔进入盆腔,从骶前间隙、右侧坐骨大孔与右臀部原发病灶相通.骨盆X线平片及CT扫描未见骨性破坏.脓腔造影、CT扫描检查:双侧臀部脓肿经骶前间隙相通.胸片检查未见异常. 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血沉114 mm/h,C-反应蛋白28 mg/L. 相似文献
17.
1例因肌内注射后发生干酪样坏死1例患者。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制定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03年4月~2004年7月,我院结核病人因长期肌内注射链霉素引起的硬结,采用仙人掌外敷以治疗局部肿痛,其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1病例 患者孙庆玉,男,56岁,因周身出现水疱糜烂、伴口腔溃疡以"疱疹样天疱疮"收入院,入院后给予抗炎、激素、支持等对症治疗.周身成群分布的水疱,尼氏征阳性,部分水疱破溃,形成糜烂面,口腔黏膜溃疡. 相似文献
20.
出血性疾病是止血、凝血过程异常所致皮肤、黏膜和内脏自发J睦出血或轻微外伤后流血不止。重症者可在短期内死亡,是儿科常见危重症。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和维生素K缺乏症。其中,由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者因发病例数少,基层医务工作者对该类疾病不了解,缺乏必要的检查条件,容易造成漏、误诊。我院曾收治小儿凝血功能障碍致肌内注射后血肿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