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病理特点。方法:本次纳入分析的样本选为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18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对CD34、bcl-2、CD99、S-100、EMA进行检测,观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大部分肿瘤具有清晰的界限,部分肿瘤出现完整或者部分包膜,切面多表现出灰白色,实性,质地略硬等特点。HE镜下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不一致排列模式,呈现出旋涡状、车辐状、波浪状的结构,肿瘤细胞呈短梭形或者卵圆形;肿瘤细胞呈现出不规则排列或者柬状排列,形成细胞疏松区以及细胞密集区。CD34表达率100%,bcl-2(+)表达率94.44%,CD99表达率88.88%,S-100弱(+)表达率为5.55%,EMA表达率为5.55%。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具有多态性生长以及细胞分布不均匀的特点,CD34、bcl-2、CD99指标对于病理诊断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2.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孝琼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607-2609
[目的]分析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的特点,以提高对其临床病理特点的认识。[方法]收集孤立性纤维肿瘤患者16例,采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6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9例,共发生在9个部位,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及引起的压迫症状。主要病理改变:肿瘤最大14cm×9cm×5cm,最小的为2cm×2cm×1cm。镜下:肿瘤细胞为卵圆,短至长梭形细胞,呈束状,车辐状或散乱排列,细胞疏密不均,肿瘤细胞间有粗大的胶原纤维束。免疫组化结果:Vimitin和CD34阳性率100(16/16),CD99阳性率87,SMA阳性率25(4/16),EMA阳性率19(3/16),S-100阳性率13(2/16)。[结论]SFT可发生全身各部位,需与其他多种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诊断,诊断主要靠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大部分SFT为良性,部分可复发或发生远处转移,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术后的定期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o fthe pleura,SFTP)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3例SFTP的CT、MR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对照分析。结果肿瘤表现为胸膜下结节或肿块,边界清楚,肿块可有分叶,CT平扫肿瘤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增强扫描肿块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并可见明显强化的曲线状血管影。MR检查3例,T1WI表现为低信号、等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在T1WI和T2WI序列上2例可见病灶内有蚓状低信号流空血管。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瘤细胞排列呈短席纹状、条束状,部分排列紊乱;间质血管丰富,部分区域间质黏液样变性。结论SFT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治疗方法的认识.方法:对报道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和讨论.结果:该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排黑便,上腹部CT、磁共振和胃镜检查均提示十二指肠肿瘤,行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十二指肠梭形细胞瘤,免疫组化结果示肿瘤细胞CD117( ),CD34( ),结合蛋白(一),S-100蛋白(一),肌动蛋白(一),最后确诊为十二指肠良性同质瘤.结论:十二指肠问质瘤临床少见,症状无特异性,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来确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为CD117( ),CD34( ),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提高对巨大胸膜肿瘤手术治疗方式的认识.方法 分析总结23例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为巨大胸膜肿瘤.1例复发性巨大肿瘤因严重侵犯周围器官,为完整彻底切除肿瘤而采用了正中切口+侧胸后外侧切口,术中出血量大,约达8000 mL.其余22例均采取肿瘤所在侧胸腔侧胸后外侧切口.结果 23例胸膜肿瘤均予手术完整切除,所有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6天.术后随访3个月~3年,均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类较罕见的肿瘤,主要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确诊;根治性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手段.对巨大胸膜肿瘤手术时需高度关注切口选择、出血量及循环变化,术中及术后需麻醉科、ICU及血库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卵巢孤立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结合文献对1例双侧卵巢孤立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卵巢孤立性粒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肿瘤,迄今查到14例报道.本例表现为右卵巢被灰绿色肿物取代,大小10.0cm×8.5 cm×6.0 cm;左卵巢大小4.8 cm×3.0 cm×2.2 cm,部分被肿瘤取代.肿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或列兵样排列.细胞分化程度不等,以原始未成熟细胞为主,可找到幼稚嗜酸粒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0)(+)、CD117(+)、CD43(+)、CD79α(-)、CD3(-).结论 仅凭常规形态学观察,卵巢孤立性粒细胞肉瘤易误诊为淋巴瘤、颗粒细胞瘤等.细胞分化程度不等,列兵样排列、幼稚嗜酸粒细胞的出现是重要的诊断线索.免疫组化是获得正确诊断的主要依据.即使病变位于局部仍需行抗白血病化疗.  相似文献   

7.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多见于育龄期女性,主要发生于肾脏、肝脏和胃肠道等部位,发生于阔韧带的病例罕见,临床上易与阔韧带肌瘤等混淆,需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明确诊断。报告1例因下腹痛1周收住入院的患者,影像学检查示右侧盆腔肿物。腹腔镜探查术中见右侧阔韧带一大小约9 cm×8 cm的实性占位,术中病理回报梭形细胞肿瘤,瘤细胞较丰富。行腹腔镜下肿物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切除术,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阔韧带PEComa,术后随访10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tumor,SFT)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5例sFT病例进行大体观察、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5例SFT分别发生于下腹壁、右侧腹膜后、右肺、右胸腔及右腋,临床表现为肿块压迫所致的症状,肿块大小4.5cm×4.5cm×4cm~18cm×14cm×12cm,光镜下肿瘤细胞由梭形细胞构成束状、编织状排列,间质内有多少不一的胶原纤维,无特殊的组织构型及形态的多样性为其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CD34、Vimentin、CD99、bcl-2、均为阳性,S-100、desmin、SMA、EMA、均阴性,CK在例4中呈局灶阳性。结论SFT是一组形态多样、无特殊组织构型及有多少不一胶原纤维的梭形细胞肿瘤,其特殊的免疫表型,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但SFT的确诊必须结合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膜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收治的4例RAM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运用全自动免疫组化仪进行AE1/AE3、Vimentin、HMB45、Melan-A、S-100、SMA、CD10、CD34、Ki-67免疫标记染色,同时进行随访调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RAML患者中女3例,男1例.3例有腹部疼痛不适的临床症状,1例体检时发现.肿物均大于10 cm,与肾脏界限不清.临床均行“肿物+患侧肾脏切除术”.光镜下肿瘤由脂肪、平滑肌细胞及厚壁血管构成,但三种成分比例相差较大,其中1例腹膜后肿物合并肾脏病变.免疫表型:AE 1/AE3均阴性;Vimentin、HMB45、Melan-A、SMA、CD34均阳性;S-100 3例阳性,1例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5%.结论 RAML是一种少见的腹膜后良性间叶性肿瘤,具有复杂多样的组织学形态,特殊的免疫表型结合镜下表现可明确其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对2例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临床病理观察、免疫组化检测等.结果 2例均以"盆腔包块、阴道流血"主诉入院,人胎盘催乳素(HPL)阳性(++),人细胞角蛋白(CK)阳性(++),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局灶阳性.病理诊断: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肿瘤浸及子宫壁.结论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来源于中间滋养细胞,瘤细胞在肌壁间广泛浸润穿插于肌纤维间,肿瘤组织中广泛纤维素物质沉积和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壁是其特征性表现.诊断要结合临床、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1.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AMF)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主要来源于盆腔软组织间叶细胞。好发于女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使用率低且术前难以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明确诊断。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良好,复发率极低。现报告2例外阴阴道壁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病例,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情况,并回顾相关文献,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静脉平滑肌瘤病(IVL)的CT及MRI特点及诊断.方法 对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IVL患者的CT及MRI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行CT检查(平扫+增强),1例行MRI平扫+增强检查,1例同时行CT、MRI检查.结果 4例行CT检查者中3例表现为盆腔内实性或囊实性肿块伴髂静脉、下腔静脉扩张,血管腔内见不规则充盈缺损,其中2例累及右心房和右心室,1例累及左肾静脉,增强后盆腔肿块及血管腔内充盈缺损影呈较一致性强化,经下腔静脉多平面重建后见充盈缺损影相互延续;1例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单纯表现为髂静脉-下腔静脉扩张,腔内充盈缺损影部分突入右心房内.2例行MRI检查患者中,1例盆腔内肿块T1WI呈中等、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1例髂静脉-下腔静脉扩张,腔内流空效应消失并见低信号肿块影,并呈"蛇头状"突入右心房;1例子宫肌瘤术后患者表现为髂静脉-下腔静脉扩张,腔内流空效应消失并见条索状充盈缺损影.结论 影像学检查能对子宫IVL做出一定诊断,并准确描述病变范围及用于肿瘤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女性间质瘤与妇科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2例间质瘤误诊为妇科肿瘤病历资料,并复习文献资料.结果 33篇文献资料共报道误诊病例61例,与本文2例合计63例,其中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51例,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 12例.①临床特征:两者均以发现腹、盆腔包块居首,均有腹痛,腹胀、腹部饱满不适等症状;妇科检查:GIST盆腔包块18/18,位置较高2/18;EGIST盆腔包块3/7,阴道后壁包块2/7;②辅助检查:2例GIST、4例EGIST CA125升高,均恶性.仅2/47GIST多次B超定位不同,提示包块可能来源于肠道;5/15 GIST CT检查提示包块来源于肠道可能;③间质瘤主要来源、转移部位及合并症:GIST:小肠36/51,转移附件/子宫5/51,合并妇科肿瘤6/51.EGIST:腹腔内4/12,卵巢3/12.④病理检查与免疫组化:GIST:高度恶性35/51.EGIST:高度恶性4/12;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1/12.两者阳性表达前三项为CD117、CD34、Vimentin.结论 女性间质瘤特别是低位、肿瘤较大者,具有很大移动性,恶性EGIST与妇科肿瘤特征相似.建议妇科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完善检查,必要时多次B超联合CT等检查,提高术前诊断率;术后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匡永南 《中国卫生产业》2014,(12):93+95-93,95
目的探讨临床诊治腹膜后肿瘤的方法。方法2010年5月2日27—2013年5月27日,我院接收腹膜后肿瘤者14例。14例腹膜后肿瘤者均经手术切除诊治,依照检查(影像学)结果选取腹部切口入路,尽可能将转移的淋巴结、周围被肿瘤侵犯的组织器官、肿瘤完整切除。结果在行手术诊治的14例腹膜后肿瘤者中,无死亡人员。10例完整切除,其中,5例完全切除恶性肿瘤,6例完全切除良性肿瘤;2例联合脏器切除,其中,1例小肠部分切除,1例结肠部分切除;2例姑息性切除;1例病理活检。结论腹膜后肿瘤的病状主要表现为腹胀及痛、腹部包块,临床中的病症诊断、手术方式都要结合影像学检查而定,手术切除是对腹膜后肿瘤行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对患者行完整切除肿瘤术,可提升诊治效果,使腹膜后肿瘤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长。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盆腔肿物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常因术前难以判断肿物的来源和性质,而行剖腹探查术。其探查结果多数肿瘤源于子宫、卵巢、阔韧带等内生殖器官,少数来自消化道和腹膜,罕见来自腹膜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在临床上极为少见。本院自1985年1月至1999年1月,15年间因盆腔肿物剖腹探查648例,妇科肿瘤628例占96.9%,非妇科肿瘤20例占3.1%,其中除1例盆腔游走肾外,余19例源于消化道8例占1.2%,源于腹膜4例占0.6%,来自PRT7例占1.1%(见表1)。鉴于来自消化道和腹膜的肿物文献上已有零散报道,现仅就7例PRT的临床资料和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以引起同道的关注,提高术前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讨论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诊断在临床上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共计31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且经过临床病理实验室检查确诊,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I与多层螺旋CT检查,术后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经术后病理证实,31例患者胃肠道外间质瘤共计32处(1例患者存在两处病灶),9处位于盆腔、6处位于左肾上腺区、8例位于腹膜后、9例位于腹腔,MRI检查病灶检出31处,检出率为96.88%,7处位于盆腔、5处位于左肾上腺区、9例位于腹膜后、10例位于腹腔,30处诊断为胃肠道外间质瘤,比例为93.75%,1处诊断为恶性肿瘤,无误诊病例;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共检出29处病灶,检出率为90.63%,9处位于盆腔、6处位于左肾上腺区、6处位于腹膜后、9处位于腹腔,25处诊断为胃肠道外间质瘤,4处仅诊出为恶性肿瘤,3处误诊,误诊率为9.34%,MRI检出率高于CT。结论 MRI检查可以较为准确筛查出胃肠道外间质瘤,CT检查在肿瘤定位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贫血。术前诊断率10.8%。良性13例,交界性8例,恶性25例(其中肿瘤直径≥5cm的占20例,肿瘤直径〈5cm的5例。)术中未见淋巴结转移。CD117、CD34为主要诊断依据。随访6~48月,良性和交界性的患者无复发,恶性患者中2例胃恶性间质瘤死于肝转移,1例结肠恶性间质瘤死于局部复发、腹腔转移。结论GIST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内镜和CT是临床检查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切除范围决定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的结果和肿瘤大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颗粒细胞瘤(GC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本院2016年收治的1例乳腺颗粒细胞瘤进行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由实性巢团或条索状排列的圆形或多角形细胞组成,胞浆丰富、嗜酸性。免疫组化:S-100和CD68(+),CK、ER、PR(-),Ki-67(1%+)。结论乳腺颗粒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需与乳腺大汗腺癌、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浸润性脂质分泌性癌等恶性肿瘤进行鉴别。临床、细胞学及冰冻快速病理检查均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应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部局灶型Castlman病的CT与MR影像特征与病理基础,提高对这种罕见疾病的认识和了解,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腹盆腔局灶型Castlman病患者的CT和MR表现及相应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病理2例为浆细胞型,8例为透明血管型。4例位于腹膜后(其中1例位于肾周脂肪裳),4例位于小肠系膜,1例位于大网膜,1例位于右肾下极髓质。4例病灶中央可见树枝状、结节状钙化(包含MR双低信号无强化钙化影),4例较大肿块(直径>5cm)中央出现裂隙及放射状CT低密度区及MR T1WI低信号区,9例病灶周围可见渗出。8例周围可见增粗迂曲血管影。5例周边可见卫星结节子灶。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可见明显强化,其中3例呈渐进性持续强化,7例呈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接近于邻近动脉,延长期强化缓慢消退,4例可见包膜样边缘延迟强化。结论:腹部局灶型Castlman病少见,其影像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以透明管型为主。且具有一定影像学特征。腹盆腔孤立性肿块,周边可见卫星结节灶,增粗迂曲管影及不同程度渗出,增强扫描病灶高强化、缓慢消退是腹盆腔局灶型透明血管Castlman的...  相似文献   

20.
张崇辉  冯晓云 《工企医刊》2013,26(4):340-343
目的探讨分析发生于胃粘膜下的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2例胃粘膜下IMT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例IMT中男性1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84岁、19岁。肿块均位于胃窦部粘膜下。组织学主要表现为梭形细胞肿瘤,主要为纤维母细胞与肌纤维母细胞,二者混杂排列,呈束状、编织状,间质为大量炎症细胞。肿瘤细胞vimentin均(+),1例SMA(+),1例desmin(+),而CD117、CD34、S-100均(-)。结论胃粘膜下IMT是比较少见的良性肿瘤,但少数具有复发倾向及恶变潜能,主要由梭形细胞和炎症细胞组成,需与梭形细胞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