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评价MRI对儿童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10天~11岁,平均3.9岁)经临床确诊为CVST患儿的MRI及MRV表现.对所有病例均行MRI及MRV平扫,其中1例行增强MRI(CE-MRI)和增强MRV(CE-MRV)扫描. 结果 14例横窦受累,12例上矢状窦受累,11例乙状窦受累,1例蝶顶窦受累.MR平扫6例表现为T1WI等高信号、T2WI高信号;3例表现为T1WI等高信号、T2WI低信号;3例表现为T1WI、T2WI等信号;1例T1WI高信号、T2WI等信号;2例T1WI和T2WI血栓显示不明显.增强扫描表现为脑静脉异常强化,静脉窦壁表现为环形、三角形或平行状强化,而静脉窦内血栓无强化,呈不规则充盈缺损或空三角征.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显影不规则、狭窄或中断、侧支血管形成,邻近深静脉及浅静脉迂曲扩张.结论 MRI结合MRV,特别是增强MRI和MRV是诊断儿童CVST的有效手段,对于临床及时诊断治疗及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MRI平扫、3D Bravo序列增强扫描及DSA。结果:23例中发病部位为上矢状窦10例,乙状窦6例,直窦3例,横窦4例。其中多个静脉窦同时受累12例,占52.17%;上矢状窦受累10例,占43.48%;横窦受累4例,占17.39%。MRI平扫示脑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T1WI及T2WI呈不同信号改变,其中4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14例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5例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3例均行3D Bravo序列增强扫描,静脉窦呈环形、圆形或三角形强化,静脉窦内血栓无强化,呈充盈缺损状;11例行DSA检查受累静脉窦表现为不规则显影、静脉窦狭窄影或不显影,且与3D Bravo序列增强扫描检出的发病部位及血栓数量一致。结论:MRI平扫联合3D Bravo序列增强扫描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快速、无创且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MRI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2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CT平扫发现静脉窦区高密度影,MRI平扫见正常的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增强MRI见空三角征,3D CE-MRV显示静脉窦内稍高信号充盈缺损影.结论 MRI、CE-MRI、3D CE-MRV联合运用可以提高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准确率,CT扫描用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初筛及并发症的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在诊断脑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临床随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部疾病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资料。MRI检查包括T1WI、T2WI、T2-磁共振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SWI。分析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评价SWI在诊断脑部疾病中的优劣。结果海绵状血管瘤19例,SWI检出19例,检出率100%;T1WI序列检出8例,检出率42%。动静脉畸形出血12例,SWI序列、T2-FLAIR及T2WI序列检出12例,检出率均为100%,T1WI序列检出10例,检出率83%,SWI与其他序列对比无明显差别。静脉窦血栓检出3例,SWI除检出静脉窦血栓外,还可以显示周围引流静脉。急性脑梗死6例,其中3例SWI显示有出血,常规T1WI检查序列仅1例显示。脑肿瘤5例,其中3例SWI较T1WI、T2WI更好地显示其内出血和周围引流静脉。结论SWI能够清晰显示血流缓慢的静脉血管及微小出血灶,在显示病灶的内部结构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能发现常规MRI不能显示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静脉窦血栓(CVST)及其继发的脑实质损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静脉窦血栓患者的常规MRI、DWI和MR静脉成像。结果 6例MRI和DWI显示静脉窦血栓直接征象,其中4例T1显示等及低信号,DWI为高及稍高信号;2例显示T_1、T_2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10例显示脑实质损害间接征象,其中8例表观扩散系数(ADC)呈高信号,DWI为稍高信号;2例ADC呈稍低信号,DWI为稍低信号;6例高信号内出现不同形状低信号出血。结论 DWI在显示静脉窦血栓的直接征象上与常规MRI比较无明显优势,而显示的继发脑实质损害主要为血管源性水肿及脑出血,不同于缺血性脑梗塞,DWI可对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MRI联合磁共振静脉成像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DSA确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37例中有30例行常规MRI检查,29例行MRV(2D TOF)检查.结果:30例常规MRI检查中28例静脉窦有异常信号,其中26例MRI表现为静脉窦T1WI、T2WI高信号,2例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并部分伴有脑组织梗死、出血.29例MRV检查均发现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结论:MRI与MRV结合对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具有高度敏感性,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11例CVST患者,男3例,女8例,年龄19~56岁,平均39.4岁。使用Philps NT-5型0.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常规行SE T1WI、TSE T2WI及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检查,其中7例行相位对比(PC)法2D静脉血管成像。结果:MRI可清晰显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出现各期信号不同的血栓)和间接征象(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等),MRV可更好地显示阻塞静脉窦。结论:常规MRI结合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建立模型在鉴别子宫内膜癌与子宫黏膜下肌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3年8月-2022年1月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黏膜下肌瘤病例93例, 其中子宫内膜癌51例,子宫黏膜下肌瘤42例。应用Python软件Pyradiomics包将T2WI、ADC、对比增强T1WI(CE-T1WI)图像勾画的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65)和测试集(n=28),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对训练集数据进行特征降维,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代入Logistic回归机器学习方法构建模型,通过对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进行分析,探讨T2WI、ADC、CE-T1WI及T2WI、ADC联合CE-T1WI四组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经过降维和筛选,分别在T2WI、ADC、CE-T1WI组中提取24、27、26个影像学特征。构建的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黏膜下肌瘤模型中,T2WI、ADC、CE-T1WI及T2WI、ADC联合CE-T1WI组的训练集和测试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88、0.93、0.99和0.90、0.67、0.85、0.94。结论:基于T2WI、ADC和CE-T1WI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对鉴别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黏膜下肌瘤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0T MRI与MR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DSA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10例患者在常规MRI检查上均有不同脑区的皮质、皮质下脑组织静脉性脑梗死的MRI表现,8例伴明显脑肿胀;7例患者的静脉窦内有异常信号,其中6例MRI表现为静脉窦内T1WI、T2WI高信号,1例T1WI高及稍高信号、T2WI低信号。9例MRV检查均发现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结论3.0T MRI结合MRV是诊断和随访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可替代创伤性的DSA检查。  相似文献   

1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8例经临床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其MR影像学表现。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表现有如下特点:(1)常为多处静脉窦同时受累;(2)形成血栓的静脉窦增粗、流空效应消失,呈现等或短、混杂T1、短或长T2信号影,典型表现为“白三角”征;(3)在急性期做增强扫描可见“黑三角”征;(4)MR静脉成像显示:栓堵的静脉窦影缺失。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比较典型的MR影像学特点;MRI检出本病优于CT,且能作出早期诊断;MRI增强扫描及MR静脉成像在本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精囊出血的MR表现 ,提高对精囊出血病变的认识。方法 :对 5例精囊出血的病例分别采用轴位T1WI、T2 WI、T1WI脂肪抑制序列及矢状位T2 WI序列行MR检查 ,并回顾性分析MRI表现。结果 :精囊出血表现为条状、结节状或纡曲短T1、长T2 异常信号 ,T1压脂后病灶显示更清晰并同周围组织区分开来。结论 :各种序列结合使用的MRI是精囊出血的可靠的非创伤性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2.
联合MRI常规与弥散成像判断多发性硬化斑块的病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MRI常规与弥散成像(DWI,DTI)联合应用,在判定多发性硬化斑块病理基础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4例脑部多发性硬化病例进行联合MRI常规及弥散加权(DWI)、弥散张量成像(DTI)。其中1例为继发进展型(SP型),13例为好转-复发型(RR型)。首次发作期(急性斑块)成像者5例,缓解期(慢性斑块)成像者9例。分析常规MRI T1WI、T2WI及DWI、DTI成像后所获得的ADC图、FA图上的信号改变,量化分析DTI成像中的平均D值及各向异性指数AI值。结果:急性与慢性MS斑块MRI表现明显不同。急性MS斑块较大,斑块内信号不均匀,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中心为数毫米至2cm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异常信号影,呈T1WI低、T2WI高信号,推测病理为脱髓鞘或轴索丢失。周围为片状不规则形T1WI略低、T2WI略高信号影,考虑为水肿。发作MS斑块DWI可呈现高信号,e指数ADC图亦可呈现高信号,但范围后者明显小于前者。斑块中心平均D值升高、AI值明显下降,周围ADC值亦升高,但不如前者明显,AI值无明显改变,支持常规MRI关于斑块病理的推测。慢性MS斑块较小,多呈小片状或宽条状分布于侧脑室旁,T1WI呈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呈近等信号、e指数ADC图呈等或略低信号。斑块平均D值不同程度升高,AI值下降,提示为脱髓鞘或轴索丢失,而无水肿存在。结论:联合MRI常规与弥散成像可以判断多发性硬化斑块的病理,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MS斑块病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1.5T MRI检出大鼠痫性脑损伤的能力。材料和方法:Wistar大鼠30只,毛果云香碱350mg/kg腹腔注射,诱发反复强真-痉挛全面大发作持续状态,HF染色,光镜下观察癫痫持续不同时间脑组织损害程度,并与1.5T MR成像对比(MRI参数:SE序列T1加权像:重复时间=500ms,回波时间=15ms;FSE序列T2加权像:重复时间=400ms;用表面线圈,层厚2.2mm,无间隔)。结果:癫痫持续时间与脑损伤呈相关性改变。癫痫持续3d后,可见颞叶、海马区严重神经元脱失、胶质增生和脑水肿,MR扫描除在1只发作持续18h的大鼠左颞区检出长T1、长T2异常信号外(光镜提示为在灶),未发现其余动物脑的结构异常和信号变化。结论:随着动物大发作持续时间延长,痫性脑损害加重,大鼠癫痫持续3h以上,有明显的海马神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肾脏与肾脏周围占位性病变的MRI信号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1例肾与肾周占位病变患者均经PHILIP 1.0NT型MR机行常规横断面T_1WI和T_2WI检查,加扫冠状位T_1W及冠状位T_2W压脂,MRI诊断结果经病理证实。结果:神经母细胞瘤1例,病灶呈长T_1,长T_2信号,内有坏死、囊变、出血;肾透明细胞癌3例,病灶呈等T_1、等T_2信号,有假包膜征;血管肌脂肪瘤2例,病灶呈短T_1长T_2信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病灶呈稍长T_1、长T_2信号,形态不规则或分叶状;肾血管瘤14例,病灶呈长T_1、长T_2信号,分叶状。结论:肾与肾周占位病变MRI检查具有特异性,MRI信号反映了占位病变的组织成分,从而可准确显示病变部位,并能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颅内转移性肿瘤的MRI表现及临床表现,提高对颅内转移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分析我院1993年2月至2003年2月间收治的140例颅内转移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及其MRI影像表现。结果:①肺癌最常发生颅内转移(本组占54.3%);②脑转移瘤常常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本组为58.6%);③脑转移瘤MRI表现:以多发病灶转移为主(84.3%),转移部位多位于幕上(82.1%),转移灶常见水肿带(87.9%)和占位效应(57.1%),T1WI以低信号为主(79.3%),T2WI以高信号为主(81.4%),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均出现强化效应。结论:癌症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脑转移瘤均应及时行头部MRI检查,MRI检查对于早期诊断颅内转移性肿瘤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增强T1WI及增强T2FLAIR两种序列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9月~2010年3月34例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确诊为脑转移瘤的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平扫及SET1WI和T2FLAIR增强扫描,比较两种序列上转移瘤的数目、大小和部位以及转移瘤的强化显著性、病变强化区的边界等,并分析两者间偏差的原因。结果:34个病例,MRI平扫共检出129个病灶,增强T1WI发现194个病灶,而增强后T2WI FLAIR共发现185个病灶,4例增强后T2FLAIR较增强后T1WI显示的病灶多,6例增强后T2FLAIR显示的病灶少于增强后T1WI,25例两者显示的病灶相同,增强后T1WI因为脑浅表层血管混淆而漏诊误诊7个病灶,在对比增强后T2FLAIR均可明确诊断。大多数转移瘤在T1WI的强化程度高于T2FLAIR序列。转移瘤的肿瘤与灰质、肿瘤与白质的CR(对比率)以FLAIR序列为高,而转移瘤的肿瘤与灰质、肿瘤与白质的CNR(对比噪声比)以T1WI为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增强后T2FLAIR序列可以有效显示脑转移灶,很好地鉴别大脑浅表部位的血管和转移瘤,增强T1WI序列能更明显地显示转移瘤的强化,两者同时使用,可以提高转移瘤的检出率与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 FLAIR在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PVL脑瘫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观察PVL在MRI各序列的表现特点,记录病灶部位及数量,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92例均表现为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内斑片状、结节状、条状T1WI低信号,T2WI及FLAIR高信号,其中57例囊变病灶在FLAIR上表现为中心低信号、周边高信号;FLAIR对脑室旁病灶、脑表面病灶、较小病灶、脑室壁边缘、室壁与相邻病灶关系的显示具有优势。FLAIR序列对病灶的检出率为100%,与T2WI、T1W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侧脑室旁≤3mm病灶的显示,FLAIR与T2W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侧脑室旁3mm病灶的显示,FLAIR与T2W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FLAIR与T1W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LAIR序列对儿童PVL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MRI诊断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MRI对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资料.结果全部病例行CT和MRI检查.36例非出血性挫伤灶中,位于胼胝体16例,脑干8例,小脑蚓部2例,放射冠8例,内囊4例,额、颞叶20例.CT扫描仅2例(5.6%)显示出低密度灶.MRIT1WI均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MRI是诊断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最佳的影像学手段,对临床正确诊断本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臀肌挛缩症的MRI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臀肌挛缩症(GMC)的MRI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的臀肌挛缩症11例,均行X线平片及MR检查,常规行MRT1WI及T2WI,所有患者均加扫轴面及冠状面快速梯度回波(FFE)T2WI;5例行CT检查。结果 T1WI及T2WI显示11例受累臀肌萎缩;8例臀中、小肌萎缩明显,3例臀中、小肌萎缩、消失。FFE-T2WI显示11例患侧从髂骨至股骨粗隆间的挛缩纤维索条影,呈条带状低信号;阔筋膜张肌萎缩,与臀中、小肌分界不清。4例受累髋关节囊明显增厚。X线显示7例骨盆左侧倾斜,1例右侧倾斜,1例左侧股骨大粗隆轻度不规则。5例CT扫描显示3例骨盆倾斜,2例双侧臀肌大小不对称。结论 MRI能直接显示臀肌挛缩纤维索条影,指导临床治疗;FFE-T2WI序列是GMC的特异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