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 包括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CD3和G蛋白偶联孤儿受体C类第5组成员D(GPRC5D)×CD3在内的双特异性抗体(BsAb)用于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新药Teclistamab(BCMA×CD3)于2022年成为首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治疗RRMM的BsAb, 埃纳妥单抗(Elranatamab)也于2023年获得批准。靶向BCMA×CD3的BsAb包括Alnuctamab、WVT078、ABBV-383、Linvoseltamab和F182112以及靶向GPRC5D×CD3的Talquetamab和LBL-034目前正在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结合第65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告, 对BsAb治疗RRMM的研究进展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2.
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已经在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中显示出显著疗效。随着CAR-T疗法的快速发展, 靶向BCMA的CAR-T疗法不断优化, 新靶点、双靶点和通用型CAR-T等新产品相继出现, 第64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更新了多项相关临床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3.
4.
苯达莫司汀是氮芥的双功能衍生物, 由于其特定的活性模式和可接受的毒性, 以及对烷基化剂耐药患者的临床活性, 成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一个选择。苯达莫司汀单药或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免疫调节剂在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均有广泛应用;苯达莫司汀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中的应用, 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 增加了缓解深度。现就苯达莫司汀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miRNA-2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55例MM患者以及20名健康对照者资料。MM患者中初诊未治20例, 完全缓解(CR)15例, 临床复发20例。收集所有受试者血液样本,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NA-21的相对表达水平, 分析miRNA-21相对表达水平与MM患者β2-微球蛋白(β2-MG)、肌酐、血红蛋白、清蛋白、t(4;14)突变、13q14突变及预后的关系。选择MM细胞株LP-1, 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正常骨髓CD138阳性浆细胞为对照细胞, qRT-PCR检测两组细胞miRNA-21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MM组血清miRNA-21的相对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1.50±0.10比1.03±0.06, t=7.04, P=0.002)。初诊未治MM患者和复发难治MM患者血清miRNA-21均高表达(分别为1.50±0.10、3.13±0.32),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04、10.22, 均P<0.05)。获得CR...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凝血功能异常的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2020年收治的2例伴凝血功能异常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诊疗经过,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在多发性骨髓瘤起病时均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其中1例出现出血症状, 1例无出凝血症状。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积极治疗后, 2例患者的凝血功能均有好转, 且在多发性骨髓瘤达完全缓解的情况下凝血功能恢复正常, 但其后随着多发性骨髓瘤控制不佳, 凝血功能也再次发生异常。结论伴凝血功能异常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与疾病控制程度有关, 且可出现严重出血症状, 需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新辅助免疫治疗可降低可切除肺癌患者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风险, 延长患者生存期, 其疗效优于新辅助化疗。小样本研究表明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方案相比于新辅助免疫单药方案的主要病理缓解率更高, 但其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更高、治疗周期更长, 可导致手术的延迟、增加术中并发症的风险。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方案选择、手术时机、疗效评估等问题仍未有定论, 多项新辅助免疫治疗单药及联合方案的Ⅲ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期待通过长期随访数据进一步验证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免疫治疗在难治性肿瘤的临床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 但在临床应用中依然存在治疗结果的个体差异性和耐药性问题。肠道菌群是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免疫调节因素,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其对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以肠道菌群为靶点, 提高肿瘤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应答效果, 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尽管随着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等靶向新药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法的广泛应用, MM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 但疾病仍会复发进展。近年来免疫治疗在MM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抗体偶联药物及双特异性抗体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均展现了显著的有效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双特异性抗体能同时结合T细胞上的CD3和恶性浆细胞表面的靶分子, 是复发难治MM患者有效的免疫治疗药物。文章结合第64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对双特异性抗体治疗MM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以肾功能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MM)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收治的1例双打击M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 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64岁男性, 以血肌酐进行性升高1周入院。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 患者被诊断为MM λ轻链型, Durie-Salmon分期Ⅲ期, B组, 国际分期系统(ISS)/修订的ISS(R-ISS)分期Ⅲ期, 极高危。遂采用B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联合血液透析治疗2个疗程, 患者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未见原始和幼稚浆细胞。后单纯BD方案联合化疗3个疗程, 完全脱离血液透析, 期间骨髓细胞形态学示完全缓解。结论 BD方案联合血液透析能够显著提高双打击MM的治疗效果, 且患者不良反应小, 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型免疫治疗时代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3月至2021年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29例IgD型MM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和疗效, 特别是新药和新型免疫治疗的效果。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 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患者中位年龄58岁, <65岁20例(69.0%);合并肾功能损害12例(41.4%), 合并髓外侵犯6例(20.7%)。所有患者一线应用含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的联合方案治疗, 总体有效率为82.8%(24/29)。21例复发难治患者中, 二线及以上方案选择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治疗12例, 其中9例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以上疗效;选择新药达雷妥尤单抗治疗5例, 其中1例获得完全缓解(CR)。29例患者中位OS时间为48个月(95%CI 17~79个月), 一线治疗后中位PFS时间为9个月(95%CI 3~15个月), 二线治疗后中位PFS时间为11个月(95%CI 1~21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诊断为MM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例1最初有ITP的临床表现, 后来被诊断合并有MM。例2诊断为ITP并冒烟型骨髓瘤。2例患者在接受泼尼松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有所恢复, 例1接受PCD(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诱导治疗后, 获得完全缓解。结论 MM患者血小板减少不仅是由于骨髓内浆细胞的异常增殖所致, 还要考虑与ITP进行鉴别诊断。糖皮质激素治疗MM同时对ITP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征及应用达雷妥尤单抗为主方案联合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2月收治的1例接受达雷妥尤单抗治疗的IgD型MM进展伴髓外浸润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74岁女性, 经骨髓穿刺及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查诊断为IgD型MM, 先后给予V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RD(来那度胺、地塞米松)和ID(伊沙佐米、地塞米松)方案治疗。2020年6月患者出现多发皮下结节, 评估病情为疾病进展伴多发髓外浸润, 给予达雷妥尤单抗+PAD(脂质体多柔比星、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治疗, 患者皮下结节较前明显缩小伴部分消失, 一般情况较前改善。但患者处于恶病质状态, 治疗欠规范, 病情反复并持续进展, 最终死亡。结论 IgD型MM发病率低, 生存期短, 尚无统一治疗方案, 尽早应用达雷妥尤单抗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细胞毒性药物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会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高危多发性骨髓瘤(MM)的效果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7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44例确诊并行allo-HSCT的高危M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总有效率、复发率、非复发相关死亡(NRM)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等;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移植后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44例患者移植后有38例可评估疗效。中位随访时间111个月(0~216个月), 其中22例生存, 22例死亡, 21例复发。移植前完全缓解(CR)率29.5%(13/44), 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45.5%(20/44), 部分缓解(PR)率22.7%(10/44), 疾病稳定(SD)率2.3%(1/44);移植后CR率71.1%(27/38), VGPR率13.2%(5/38), PR率13.2%(5/38), 疾病进展(PD)率2.6%(1/38)。5年OS率、PFS率分别为51.8%、47.8%, 10年OS率、PFS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15.
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性基序结构域(TIGIT)是近年新兴的免疫检查点蛋白, 研究表明TIGIT能够使免疫细胞功能障碍, 减弱抗肿瘤效应, 导致肿瘤免疫耐受与免疫逃逸。通过阻断TIGIT可以逆转免疫细胞衰竭, 发挥抗肿瘤效应, 有望成为新一代多发性骨髓瘤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达雷妥尤单抗单独或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19例MM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单独使用达雷妥尤单抗2例, 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来那度胺+地塞米松(DRD)方案6例, 联合脂质体多柔比星+地塞米松(DVD)方案1例, 联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依托泊苷+顺铂(DECP)方案2例, 联合伊沙佐米+地塞米松(ID)方案3例, 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BD)方案2例, 联合地塞米松(DD)方案3例, 分析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1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8例, 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1例, 部分缓解(PR)5例, 疾病稳定(SD)1例, 疾病进展(PD)4例, 总反应率(ORR)73.7%(14/19)。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0.42个月(95%CI 8.04~12.79个月), 中位总生存时间52.06个月(95%CI 37.85~66.27个月)。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例, 3级淋巴细胞减少3例, 2级贫血5例, 2级恶心、呕吐7例, 输液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继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2017年7月及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2例多发性骨髓瘤继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达完全缓解, 7~8年后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给予VDCP方案治疗后达完全缓解, 总生存时间长于1年。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着生存期延长, 第二肿瘤的发生逐渐增多, 需定期随访, 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8.
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为代表的细胞治疗在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领域取得了很多突破进展, 尤其是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自体CAR-T、双特异性CAR-T和通用型CAR-T等在多项MM的临床研究中均获得了良好疗效, 第63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更新了多项相关临床研究数据, 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泊马度胺联合环磷酰胺、地塞米松(PC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蚌埠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采用PCD方案治疗的20例复发难治MM患者临床资料, 并选取同期29例采用其他方案(包括DECP方案13例、VCD方案16例)治疗的复发难治MM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4个周期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个周期后, 20例PCD组患者的总缓解率(ORR)和临床获益率(CBR)分别为70.0%(14/20)和85.0%(17/20), 其中完全缓解(CR)5例, 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4例, 部分缓解(PR)5例, 微小缓解(MR)3例, 疾病稳定(SD)2例, 疾病进展(PD)1例;29例对照组患者的ORR和CBR分别为41.4%(12/29)和65.5%(19/29), 其中CR 2例, VGPR 3例, PR 7例, MR 7例, SD 5例, PD 5例;两组OR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 P=0.048), CB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0, P=0.129)。两组肾功...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自从索拉非尼开辟了HCC靶向治疗的新时代, 全球的药物研发人员在HCC系统治疗上的探索做出了许多的努力与贡献。近年来, 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其联合治疗方案在晚期HCC中进行了许多大样本、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免疫联合靶向以及双免疫联合的治疗效果相较于靶向或免疫单药具有显著的优势, 在延长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的同时也具有令人满意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