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ZR2(泽布替尼+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老年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泰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ZR2方案治疗的16例老年(>65岁)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疾病转归。结果 16例患者中, 男性11例, 女性5例, 年龄[M(Q1, Q3)]76岁(70岁, 78岁);Ann Arbor分期Ⅲ~Ⅳ期10例。1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9例, 部分缓解4例。16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 Ⅲ~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7例)、血小板减少(2例), 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后骨髓造血恢复;Ⅱ级及以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5例)、肝功能异常(3例)、外周神经炎(2例), 经相应处理后均改善。2例患者因疾病进展退出此方案治疗, 1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因合并疾病死亡。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深静脉血栓, 无心脏和肾脏不良反应。结论 ZR2方案治疗老年DLBCL患者有一定效果, 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及来那度胺方案治疗老年原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3月收治的1例伴有多个预后不良因素且对免疫化疗耐药的老年DLBCL患者的治疗经过,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 女性, 70岁, 因右颈部肿物, 活组织检查确诊为DLBCL, 接受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及来那度胺方案治疗后疾病快速获得缓解, 且缓解时间持久, 同时不良反应可耐受。结论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及来那度胺方案治疗老年不适合自体移植的复发难治DLBCL患者安全有效, 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侵袭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 复发难治DLBCL患者预后较差, 临床尚缺少有效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对复发难治DLBCL患者进行有效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目前的新药/技术研究包括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抗体偶联药物(ADC)治疗等。文章就第6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关于DLBCL的靶向药物/细胞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突变情况、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11例心脏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NovaSeq测序平台对5例患者基因突变进行检测, 通过公共数据库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确定致病性基因突变位点。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 采用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1例心脏DLBCL患者中男性5例, 女性6例;年龄[M(Q1, Q3)]61岁(45岁, 70岁);均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原发性2例, 继发性9例;Ann Arbor分期Ⅲ~Ⅳ期9例;乳酸脱氢酶(LDH)升高10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分9例。11例患者中, 9例接受了以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长春新碱、泼尼松)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 其中8例获得完全缓解(CR), 1例疾病稳定(SD);1例接受了IR2(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生殖系统来源淋巴瘤诊疗过程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以腹痛起病, 术后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59岁女性, 临床表现为腹痛, 影像学资料提示子宫占位性病变, 之后行子宫附件切除术后病理支持DLBCL。按照淋巴瘤诊疗指南治疗后患者腹痛明显缓解, 治疗有效。结论生殖系统肿瘤诊疗过程中, 要注意与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防止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合并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腹膜后淋巴结及肾脏受累的DLBCL与PTCL复合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71岁女性, 以腹膜后巨大肿物为临床表现, 伴有胸腔积液。行两次穿刺活组织检查, 进行常规病理、TCR及IG克隆性分析, 并对胸腔积液行流式细胞学分析, 同时行常规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 后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病理结果可见异常B细胞及T细胞分布, TCR及IG克隆重排均阳性, 胸腔积液可见异常表型的B细胞, 诊断为复合性淋巴瘤(DLBCL合并非特指型PTCL), 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后肿瘤得到一过性控制, 但最终患者死于疾病进展。结论复合性淋巴瘤比较罕见,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诊断过程中需留意不同寻常的病理表现。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 治疗需兼顾不同类型或重点治疗恶性度高的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7-H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2013年5月至2019年5月于临沂市中心医院初诊的103例DLBCL患者的石蜡包埋肿瘤组织进行检测。分析B7-H3蛋白的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与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的关系, 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PFS和OS的因素。结果 DLBCL患者B7-H3蛋白阳性率为68.0%(70/103)。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治疗效果、B症状、病理类型等临床病理特征分层患者间B7-H3蛋白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的5年PFS率和5年OS率分别为24%和32%, B7-H3阴性患者和阳性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47%和14%(P<0.01), 5年OS率分别为50%和24%(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B7-H3阳性为DLBCL患者PFS(HR=2.685, 95%CI 1.503~4.789, P=0.001)和OS(HR=2.262, 95%CI 1.248~4.098, P...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87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治DLBCL组), 选择健康体检者78名为对照组。比较初治DLBCL组和对照组Lp(a)的水平, 及治疗后获得不同疗效的DLBCL患者Lp(a)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分析血清Lp(a)预测DLBCL患者疗效的效能, 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确定最佳临界值。根据最佳临界值, 将DLBCL患者分为低Lp(a)组和高Lp(a)组, 比较不同Lp(a)水平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Lp(a)水平DLBCL患者无复发生存(RFS)和总生存(OS)。结果初治DLBCL组患者Lp(a)水平为(0.24±0.09)g/L, 对照组为(0.09±0.06)g/L, DLBCL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 P=0.019)。87例患者中, 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54例,...  相似文献   

10.
微RNA(miRNA)通过与靶标基因mRNA的3′非编码区结合, 在转录水平后调节基因的表达, 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miRNA的表达水平与DLBCL的临床分期、分型、预后评估、治疗效果密切相关。miRNA具有作为DLBCL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巨大潜力, 并且因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基于miRNA的治疗有望为DLBCL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泽布替尼治疗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前瞻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专科医联体北京市朝阳区三环肿瘤医院收治的10例至少接受过含利妥昔单抗一线全身系统性治疗的难治DLBCL患者。所有患者接受替雷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滴注, 第1天)和泽布替尼(160 mg口服, 2次/d, 第1天至第21天)治疗, 21 d为1个周期, 其中6例2线治疗, 4例≥3线治疗。后续研究方案补充可同时联合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滴注, 第1天)。如果未发生疾病进展或其他需要退出研究的事件, 则入组后12个月达到主要终点。随访至2023年3月, 总结随访结果时疗效, 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0例患者中, 男性6例, 女性4例;年龄[M(Q1, Q3)]55岁(50岁, 69岁);均为Ⅲ~Ⅳ期。10例共完成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泽布替尼90个周期治疗, 治疗周期数为8个(2个, 24个)。完全缓解4例, 部分缓解3例, 疾病稳定1例;随访时间19个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1例肾上腺IV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老年男性, 初期表现为不明原因反复发热, 通过综合不同时期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肾上腺活组织检查等结果, 确诊为肾上腺IVLBCL。经过多个疗程R-COP方案联合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治疗后, 患者达到完全缓解。结论 IVLBCL较为罕见, 并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PET-CT及病理活组织检查有助于对其诊断。R-COP方案联合BTK抑制剂治疗双表型IVLBCL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线巩固治疗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远期疗效。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13例经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获完全缓解的高危DLBCL患者, 其中40例化疗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线巩固治疗(移植组), 73例化疗后未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线巩固治疗(非移植组)。对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并进行比较。结果移植组与非移植组患者2年OS率分别为90.0%、91.8%, 3年OS率分别为84.9%、80.1%, 5年OS率分别为80.9%、72.8%, 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7);2年PFS率均为85.0%, 3年PFS率分别为82.2%、61.8%, 5年PFS率分别为82.2%、60.0%, 两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移植组无一例发生早期移植相关死亡。结论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代,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线巩固治疗能改善化疗敏感的高危DLBCL患者的PFS, 并可能改善OS, 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CH)的潜在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DLBCL伴LC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63岁女性, 经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查后诊断为DLBCL伴LCH。R-CDOP方案治疗4个疗程达完全缓解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最终因重症肺炎和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DLBCL和LCH的病变组织均是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 考虑DLBCL和LCH可能存在潜在的克隆关系, 但尚未完全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复发难治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应用西达本胺联合DICE(顺铂、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地塞米松)方案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5年12月至2019年4月接受西达本胺联合DICE方案治疗的18例既往多线治疗的复发难治B-NHL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患者近期疗效, 统计不良反应。结果 18例患者中, 男性13例, 女性5例, 中位年龄56岁(25~71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3例, 套细胞淋巴瘤4例, 灰区淋巴瘤(GZL)1例;Ann Arbor分期Ⅱ期4例, Ⅲ期5例, Ⅳ期9例;西达本胺联合DICE方案二线治疗4例, 三线使治疗8例, 四线及以上治疗6例。西达本胺联合DICE方案治疗完全缓解率为16.7%(3/18), 部分缓解率为16.7%(3/18), 总有效率(ORR)为33.3%(6/18)。性别、年龄、病理类型、Ann Arbor分期、预后评分、乳酸脱氢酶、骨髓浸润及西达本胺联合DICE方案治疗线数分层患者间O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其中, Ⅲ~Ⅳ级粒...  相似文献   

16.
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是过去几十年来肿瘤治疗中最显著的进展之一, 彻底改变了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的治疗模式, 有效提高了该类患者的生存率。但由于CAR-T细胞治疗较高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 以及部分患者在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病情未缓解或在短期内疾病快速进展, 研究者们正在寻找一些联合治疗措施如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的持续缓解时间, 其中放疗已在多项研究中被证明可与CAR-T细胞治疗联合改善患者预后。本文综述了放疗协同CAR-T细胞治疗在R/R DLBCL患者中的理论依据、放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放疗与CAR-T细胞治疗的顺序、放疗的靶区及剂量等, 以期为放疗协同CAR-T细胞治疗在R/R DLBCL患者中的应用及方案的优化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来那度胺作为免疫调节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其不仅能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还通过炎症因子、NK细胞、调节T细胞等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此外,多项基础及临床研究均证实来那度胺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治疗中也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对初诊还是复发/难治DLBCL患者,来那度胺单药或联合R-CHOP等方案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综述来那度胺在治疗DLBCL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21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0例女性生殖系统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检测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 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30例女性生殖系统DLBC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8岁(23~77岁)。8例(32%)首发症状为腹痛、腹胀及腹部包块。13例(45%)病变累及附件区(含卵巢、输卵管), 其中9例为单侧受累。21例(70%)存在多结外受累, 22例(73%)Ann Arbor分期Ⅲ~Ⅳ期, 8例(27%)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 22例(73%)乳酸脱氢酶(LDH)升高, 21例(70%)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5分。30例患者中, 11例(37%)采取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R-CHOP方案为基础的化疗。30例均可评估疗效, 完全缓解率为83%(25/30), 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69.7%...  相似文献   

19.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类异质性较高的恶性肿瘤。目前, 多种指标被用于预测DLBCL的预后。然而,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药及新型治疗手段使得现有的风险预测模型预后价值有限, 无法精确指导治疗。随着高通量技术的飞速发展, 有关DLBCL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各种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出现为深入了解该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治疗优化及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对近年来DLBCL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进行综述, 主要涵盖血清及血浆、分子遗传学、肿瘤微环境等方面, 旨在为DLBCL的精准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营养控制状态(CONUT)评分对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09年10月至2022年1月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7家医疗中心确诊的654例初诊晚期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方案治疗。按照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配为训练集(458例)和验证集(196例)。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根据清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总胆固醇计算CONUT评分。根据MaxStat统计量确定CONUT评分的最佳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总生存(OS)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ONUT评分分别联合国际预后指数(IPI)、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预测OS的效能。结果 654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8.1个月(95%CI:35.3~40.9个月), 5年OS率为49.2%。根据MaxStat统计量确定CONUT评分的最佳临界值为6分, 将患者分为营养状况正常组(CONUT评分≤6分)(489例)和营养状况不良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