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量化颈椎曲度的概念,探讨X线片报告对颈椎曲度的语言描述不准确的弊病,介绍一种方便实用的颈椎曲度表。推广使用X线片颈椎曲度的数字报告方法。方法:利用圆的性质及三角函数的原理,制作了颈椎曲度表。结果:语言描述颈椎曲度只是对颈椎曲度的一个大概测定,是个模糊的概念。利用颈椎曲度表便于查询用于说明颈椎曲度的弧度数字,以指导明确治疗效果。结论:语言描述颈椎曲度的方法,已失去了对临床预防治疗颈椎病的指导意义而应被废止。颈椎曲度对照表的推出,将使数字报告法的推广应用变的更加容易和准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椎曲度改变的原因和形成原理.方法:对颈椎侧位颈椎曲线测量进行分析.结果:颈椎曲度的改变为颈椎曲度减小、生理前凸曲度消失(变直)或反向弯曲(后凸),发生率很高且呈低龄化.结论:颈椎软组织的急性或慢性损伤造成的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的挫伤、断裂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均可引起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低龄化颈椎曲度改变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维持颈椎正常前凸状态的软组织前后力量平衡失调而造成属功能性改变,可恢复;中高年龄层的患者主要是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以及椎间盘,椎体骨质产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如韧带的断裂,椎间盘脱出,椎体骨质和椎间关节特别是钩椎关节的增生而造成,属器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生理曲度随年龄的变化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择年龄10~86岁的健康志愿者120例,按年龄段分为6组。在透视状态下摄标准颈椎侧位片,分别测量各年龄段C1~C7的垂直距离、C2~C7各椎体之间的距离、颈椎曲度值(Borden测量法)及弧弦距至第7颈椎后下缘垂直距离,并进行比较。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C1~C7的垂直距离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20~29、40~49岁年龄组颈椎C1~C7的垂直距离明显大于60~86岁年龄组(F=2.730,q=3.414~4.421,P0.05)。不同年龄组间颈椎曲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60~86岁年龄组弧弦距至第7颈椎后下缘的垂直距离出现明显下移,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F=3.533,q=4.481~5.270,P0.01);而其他各年龄组间弧弦距至第7颈椎后下缘的垂直距离无明显差异(P0.05)。60~86岁年龄组C5-6椎体之间的距离明显小于其他年龄组(F=3.526,q=2.964~5.146,P0.01),其他各年龄组间C5-6椎体之间的距离无明显差异(P0.05);各年龄组其他椎体之间的距离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60岁以后C5-6椎间隙后缘距离呈锐减趋势,从而导致颈椎生理曲度的曲顶位置下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颈椎曲度改变的原因和形成原理。方法 :对颈椎侧位颈椎曲线测量进行分析。结果 :颈椎曲度的改变为颈椎曲度减小、生理前凸曲度消失 (变直 )或反向弯曲 (后凸 ) ,发生率很高且呈低龄化。结论 :颈椎软组织的急性或慢性损伤造成的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的挫伤、断裂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均可引起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低龄化颈椎曲度改变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维持颈椎正常前凸状态的软组织前后力量平衡失调而造成属功能性改变 ,可恢复 ;中高年龄层的患者主要是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以及椎间盘 ,椎体骨质产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如韧带的断裂 ,椎间盘脱出 ,椎体骨质和椎间关节特别是钩椎关节的增生而造成 ,属器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颈椎曲度异常的康复护理和疗效巩固问题,据脊柱生物力学、解剖学及临床分析颈椎曲度异常的差异与圆柱形颈椎枕使用欠科学化的问题,提出依据颈椎曲度异常的差异而科学地选择和使用圆柱颈椎枕,促进曲度的重建和恢复,巩固疗效并维持脊柱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久坐人群颈椎曲度与椎体形态变化特点,从而为临床诊治特定人群颈椎疾患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4年3月。2009年3月在我门诊部就诊患者194例,均有每日久坐工作≥4h,男女不限,就诊时有不同程度颈部不适或已确诊颈椎病;将其按颈椎曲度形态随机分成四组:正常组(62例)、前曲组(35例)、变直组(68例)和反张组(29例)。结果颈曲变直组、反张组与正常组在椎体矢状径比、椎体变形指数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颈椎曲度发生变直和反张改变时,椎管出现狭窄,椎体显著变形。结论颈椎曲度的改变与椎体变形密切相关,并可能是颈椎病进展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右江医学》2016,(2):214-217
<正>颈椎曲度简称颈曲,为人体脊柱最上端的生理弧度,使颈椎富有弹性,具有保证人体重心平衡和缓冲外界冲击震荡的功能,是维持人体运动协调不可或缺的因素[1~2]。将各颈椎椎体后缘画连续圆滑一直线,此弧线即颈曲。正常生理性颈曲为前凸弧线,曲度约为(12±5)mm。笔者从颈曲测量方法、颈曲异常研究、颈曲在治疗中的地位、颈曲改变的治疗方法这几个方面对近年来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颈曲改变的临床治疗提供最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总结近几年影响颈椎生理曲度的相关文献,从职业因素、年龄因素、疾病因素及颈椎手术因素等方面综述了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文献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病房护士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以下称颈椎曲度变直),与其工作性质和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调查通过了解病房护士颈椎曲度变直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病房护士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以下称颈椎曲度变直),与其工作性质和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调查通过了解病房护士颈椎曲度变直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经常会有因为脖子酸痛、颈肩僵硬疼痛或者间断头晕等症状的病人来医院就诊,一般医生都会建议做一个颈椎X光片或者颈椎CT、核磁共振等,而很多病人都会在自己的影像报告上看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者反张这样的描述.那么什么是颈椎曲度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对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置入,无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0例,颈椎外伤伴有急性椎间盘突出症18例,外伤性颈椎不稳10例,43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固定,22例患者为双节段固定,3例患者为三节段固定。本组随访4-36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了32.5%,经过术前和术后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颈椎的前弯角度较术前变化率为125.9%,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显著差异性(P<0.01);未见颈椎间不融合病例。结论PCB系统在临床应用中不仅有助于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并且有助于长期维持,提高了椎间融合率和颈椎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是确保颈椎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条件。由于颈椎周围复杂的神经、血管等解剖情况,颈椎生理曲度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的改变,都将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病理改变,继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本文拟对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是导致我国青少年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外治法对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改善及颈椎病的治疗种类繁多,诸如正骨手法、理筋手法、牵引、针灸治疗、中药敷蒸、中药冲击松解疗法、热敏灸等都有很好的效果。随着康复医学的兴起,康复锻炼对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善疗效可观,枕头对颈椎生物力学可以产生影响,从而改善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5.
符雷 《海南医学》2007,18(4):160-160
2004年2月至6月,我科就诊了三位头痛、头晕的患者,检查发现颈椎位置结构异常是造成青壮年患者头痛、头晕的主要原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的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发病的影响。方法:将200例颈椎病患者与200例正常人员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两组人员均行X线颈椎侧位片摄片,研究观察两组人员在X线颈椎侧位片下颈椎曲度的形态。结果:有颈椎病的患者出现颈椎曲度异常187例,占93.50%,正常13例,占6.50%;对照组颈椎曲度异常77例,占38.50%,正常123例,占61.50%。结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病患者中普遍存在颈椎生理曲度异常,这对颈椎病的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静 《中国医药导报》2007,4(3X):109-109,112
目的:分析单纯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X线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35例病例均摄颈椎正侧位、双斜位,部分患者加摄过伸过屈侧位(摄标准侧位片时患者立位的头颈部体位为听鼻线平行于水平面),在颈椎侧位片上测量椎体前缘序列弧线的弧弦距和应力线。结果:初诊时发现颈椎生理曲度轻度变直26例,明显变直或消失9例,经过几年再次复诊时发现均见明显的颈椎病X线征象。结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X线表现,在排除外伤等其他因素后,可提示为颈椎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生理曲度的X线改变与其应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颈椎生物力学的认识。方法对30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过伸及过屈侧位,左、右斜位的x线片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是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颈椎病影像学表现,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颈椎的旋转、椎体角位移位和椎体间滑移,只能在颈椎各侧住照片中完全显示出来。结论颈椎生理曲度的生物力学改变与其应力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旨在分析颈椎滑脱时曲度值的改变,并寻找较好的表述方法。材料与方法:选择114例正常及69例C3滑脱的颈椎侧位片,采用Borden法和文献^1测量法测量,分别得出正常组及C3滑脱组的D1、D2值,并计算D1-D2的差值。结果:正常组D1值10.33±4.20mm、D2值3.80±2.03mm;D值6.25±3.17mm,C3滑脱组D1值13.01±3.69mm、D2值2.65±2.00mm;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椎曲度异常与颈交感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318例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分为无交感症状组(n=284)和有交感症状组(n=34),采用Borden法测量两组患者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的颈椎曲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有交感症状组患者颈椎曲度异常发生率为67.6%(23/34),明显高于无交感症状组的50.7%(144/284)(P<0.05).结论 颈椎曲度异常可能是影响颈交感症状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