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侧延髓梗死(M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总结2例延髓内侧梗死的病因、症状、影像学特点及治疗转归,分析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结果 延髓内侧梗死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多,合并有椎动脉形态异常.临床可表现为多个综合征,头MRI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治疗时注意调控血压及使用抗凝药物.预后与部位有关.结论 MMI容易被漏诊.颅脑MRI可清晰显示脑干结构,对早期诊断MMI非常重要,同时也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3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构音障碍、感觉异常,其中1例患者伴有呼吸衰竭。1例患者初期怀疑吉兰-巴雷综合征。"心"形、"Y"形及"V"形高信号为其典型的MRI扩散加权成像的影像特征。结论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为临床少见的后循环缺血病变,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及漏诊。MRI扩散加权成像为其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例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头晕、构音障碍、四肢瘫痪,2例伴眼球活动障碍,2例出现嗜睡及感觉障碍,1例曾怀疑"脑干脑炎"。MR扩散加权成像示延髓及脑桥层面新发梗死,矢状面T2像示病灶均位于脑桥延髓交界区,血管检查显示椎动脉发育不良或动脉粥样硬化表现。结论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为罕见的卒中类型,其在MRI上有特殊的形态学表现,病情危重,早期易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早期诊断率。方法收集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例患者和国内报道的11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资料,对1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临床表现多样,多为急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的四肢无力,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深浅感觉异常,偏瘫,病情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系列影像学特征表现为,双侧延髓内侧高信号,类似"心型"外观。结论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临床罕见,预后差,易误诊,对于四肢瘫患者,临床医师应密切观察病情演变,多开拓临床思路,尽早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将有助于临床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最先由Spiller于1908年报道,大致分为经典Dejerine综合征、感觉运动性卒中、单纯轻偏瘫和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BMMI)。延髓有丰富的血供,临床中梗死概率较小,仅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0.17%,BMMI更罕见,约占MMI的14%[1-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了2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患者,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为心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孤立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因分型。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3年12月至2017年1月间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40例孤立中脑梗死患者,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动脉供血范围及MRI影像学特点,将中脑梗死分为前内侧、前外侧、外侧及背侧梗死,分析各型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病因分型等的差异。结果 40例患者中,前内侧区梗死患者23例,前外侧区14例,外侧区1例,混合部位梗死2例。常见体征为构音障碍23例(57.5%),肢体和(或)步态共济失调18例(45.0%),眼球活动障碍和(或)上睑下垂15例(37.5%),肢体运动障碍14例(35.0%)。前内侧区梗死患者与其他部位梗死患者中枢性面(或)舌瘫(3/23比8/17)、眼球活动障碍(15/23比0)及病因分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0例患者中,短期预后良好38例(95.0%),预后不良2例(5.0%)。结论孤立中脑梗死主要表现为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及眼球活动障碍。眼球活动障碍发生于前内侧区梗死。前内侧区梗死常见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小血管病变,而其他部位梗死病因常为大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7.
延髓外侧梗死在临床中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交叉性感觉障碍,而表现为感觉平面节段性发展的延髓外侧梗死罕见,且易与脊髓病变相混淆。作者报道1例疑似脊髓病变的延髓外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既往文献对伴有感觉障碍平面的延髓外侧梗死的分类、梗死部位、责任血管、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为诊治类似病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3例延髓梗死(MI)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徐州市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例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同时7例患者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5例患者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1例患者行MRA及CTA检查。结果13例MI患者中4例为延髓内侧梗死(MMI),9例为延髓外侧梗死(LMI)。9例LMI患者中6例表现为Wallenberg综合征,2例表现为Avellis综合征,1例表现为Babinski-Nageotte综合征。4例MMI患者中,1例表现为经典Dejerine综合征,1例表现为Jackson综合征,1例表现为单纯轻偏瘫,1例表现为双侧MMI综合征。LMI、MMI患者中由椎动脉和/或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者分别占7/9、3/4。13例患者中2例因呼吸循环衰竭而自动出院,其余11例经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但均遗留不同程度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结论 MI可分为MMI和LMI,其临床表现与梗死部位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MI的主要原因;MRI对MI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延髓梗死28例临床特点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玮  胡文立 《山东医药》2011,51(12):73-75
目的探讨延髓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延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本组患者大部分出现眩晕、呕吐、共济失调、Horner征、感觉障碍等症状。MRI结果显示,患者除出现延髓外侧区受损症状外,还可伴有延髓腹内侧区、小脑、桥脑等多部位病变。血管检查多表现为椎动脉狭窄。结论头晕、感觉障碍、共济失调、Horner征等是延髓梗死的常见表现。MRI检查的诊断敏感性高。CTA能够提供较准确的血管病变部位及程度。  相似文献   

10.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在临床中患病率较低,但致残率较高,发病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其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深感觉障碍、吞咽障碍、构音障碍等。作者报道1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既往文献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影像学改变及早期针对性康复训练对患者的构音及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转归与侧支循环代偿与后期精准康复密切相关,尽早识别及康复治疗能提高患者的预后程度。  相似文献   

11.
感觉障碍是延髓梗死最重要的症状之一。由于延髓外侧梗死 (LMI)和延髓内侧梗死 (MMI)影响的感觉传导路不同 ,故临床表现有所差异。作者系统观察了 55例延髓梗死 ,比较了两者感觉障碍的预后。选择 1997年 4月至 1998年 10月到Asan医疗中心就诊的 55例经MRI证实有与临床表现相符的延髓梗死患者 ,随访时间 >6月 (除外同时存在LMI和MMI及以后出现中脑、丘脑梗死者的患者 )。其中男性 4 3例 ,女性 12例。平均年龄 59( 35~ 86)岁。4 5例在急性期 ( <5天 ) ,10例在恢复期 ,均接受了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 ,对感觉 (痛觉、温度觉、…  相似文献   

12.
Avellis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延髓综合征,其主要症状为同侧软腭、咽喉肌麻痹及对侧偏身浅感觉障碍.Avellis综合征常见于延髓梗死患者,病变部位在疑核及脊髓丘脑侧束,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或闭塞是最常见的病因.作者报道2例延髓梗死所致Avellis综合征患者,并对国内文献报道的12例Avellis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病变血管与梗死部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影像资料。根据影像学方法,将Wallenberg综合征病变血管分为椎动脉病变及小脑后下动脉病变。根据磁共振,将延髓背外侧纵向分为上、中及下三部,横向分为A、B、C、D及E五个部位,分析病变血管与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 26例患者中,椎动脉病变14例,小脑后下动脉病变12例;椎动脉病变中动脉夹层3例,动脉瘤1例。Wallenberg综合征梗死病灶纵向分布最常见部位是延髓中部(84.62%),其次是延髓下部(34.62%),最后是延髓上部(23.08%);在延髓梗死灶的横向分布方面,Wallenberg综合征梗死灶最常见的部位是延髓背外侧的A部(84.16%),其他依次为B部(80.77%)、C部(46.15%)、E部(34.62%)及D部(26.92%)。椎动脉病变组与小脑后下动脉病变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出现延髓中段梗死(P=0.033)及延髓A部(P=0.003)和B部(P=0.012)梗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椎动脉病变也是导致Wallenberg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动脉夹层是常见的血管病变;椎动脉病变导致的Wallenberg综合征梗死病灶更加容易累及延髓中段,延髓背外侧的A及B部位。  相似文献   

14.
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其与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延髓内侧梗死(MMI)的临床特征,初步探讨其与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有临床症状并经MRI证实的单纯MMI患者18例,其中10例接受头部CT血管成像检查,4例接受全脑DSA检查。观察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MMI与脑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①18例中,病变单纯累及延髓内侧的腹侧6例(主要引起对侧肢体运动障碍)、中部2例(主要引起感觉障碍)、背侧4例(主要引起眼球震颤及眩晕);其余6例损害整个延髓内侧。②有15例在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上均发现病灶;有2例只在T2WI上发现病灶;1例患者的T1WI、T2WI呈等信号,1周后复查MRI,在T2WI发现病灶。③18例MMI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者8例,其中6例接受CT血管成缈DSA检查,均未见椎动脉病变。不合并糖尿病者10例(均合并高血压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其中8例接受CT血管成像/DSA检查,7例发现有椎动脉病变。结论MMI主要损害延髓腹侧。MRI是目前诊断延髓梗死的首选方法;在糖尿病基础上引起的小血管及椎动脉病变可能参与了MMI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分型、治疗及预后判定。方法回顾分析38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以眩晕、恶心、饮水呛咳、构音障碍、Horner征、共济失调、交叉性感觉障碍为常见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延髓梗死分型的诊断有较高价值,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为血管介入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分型中LMI型最常位于延髓中部,而MMI型位于上部者最多;LMI较MMI预后相对良好。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典型,预后良好,头颅MRI和DSA检查对其诊断有较高价值,对其治疗病情评价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纪术忠  许力  陈育华 《内科》2007,2(6):909-910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眩晕(66.7%)、构音障碍(60%)、吞咽困难(47%)、Horner征(73.3%)、共济失调(53.3%)及交叉性感觉障碍(53.3%)为常见临床表现。15例行MRI检查均显示延髓背外侧梗死,11例采用抗凝、抗血小板、活血化瘀治疗,4例采用东菱抗栓酶治疗,其中10例于7~10d后症状缓解,1~2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4例遗留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1例死亡。经治疗眩晕、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恢复较快,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恢复最慢。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致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是Wallenberg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本病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后循环急性梗死的临床、影像学和预后特征,作者对过去3.5年内住入初级监护中心和洛桑卒中登记处登记的后循环急性多发性梗死病人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病人发生卒中后13d内(大多在1周内)经MRI(T_1、T_2、质子加权影像及钆增强影像)证实梗死灶,以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研究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基底动脉、双侧颅内椎动脉、近段小脑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并结合文献分析造成梗死的潜在病因。 结果 236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病人中27例(11%)为后循环急性多发性梗死,男18例,女9例,年龄32岁~87岁。9例有缺血性心脏病史,1例有非瓣膜性房颤,11例有高血压,6例有多种危险因素,6例未发现危险因素。在后循环急性多发性梗死前,3例曾发生后循环TIA。这些病人有梗死灶2个~7个(平均3.6)。25例小脑梗死中20例、17例脑干梗死中4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侧和双侧脑干梗死患者临床影像学特征和病因,并重点分析双侧脑干梗死灶的分布模式及其可能的脑卒中机制。方法选择头颅弥散加权成像所证实的急性梗死灶累及脑干的患者338例,其中单侧脑干梗死组286例,双侧脑干梗死组52例。结果与单侧脑干梗死组比较,双侧脑干梗死组患者临床症状较重和短期预后较差,且多发脑干梗死灶(73.1%vs 5.6%)、合并小脑梗死(53.8%vs 5.6%)和合并大脑后动脉梗死(26.9%vs2.8%)更为多见(P0.01)。大血管粥样硬化是双侧脑干梗死患者最常见的脑卒中病因(基底动脉粥样硬化19例;椎动脉粥样硬化21例)。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所致双侧脑干大梗死(47.4%vs 14.3%)、单发脑干大梗死(31.6%vs 4.8%)和脑干大梗死横跨脑干中线(47.4%vs 4.8%)较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所致双侧更多见(P0.05,P0.01);而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所致双侧多发脑干内部小梗死较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所致双侧更多见(52.4%vs 10.5%,P0.01)。结论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双侧脑干梗死的梗死灶分布模式存在不同之处,提示上述两种情况下的脑卒中机制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延髓内侧梗死(MMI)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其责任血管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MMI住院患者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吸烟)及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侧别、征象、责任血管等)、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情况。依据头颈部CT血管成像和(或)MR血管成像结果诊断责任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并将其分为轻度(狭窄率50%)、中度(狭窄率50%,且远端血管显影良好)、重度(节段性显示不清)、闭塞、发育不全(全程均匀性狭窄)。对MMI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形态描述:"点"、半"Y"、"Y"、半"心"、"心"形。出院时对所有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17例MMI患者中,运动障碍16例,偏瘫12例,四肢瘫痪合并呼吸困难4例(均为双侧MMI),构音障碍、感觉障碍各11例,吞咽障碍10例,舌瘫10例,面瘫8例,恶心呕吐5例,意识障碍3例。(2)15例行CT血管成像或MR血管成像的MMI患者中,合并椎动脉狭窄或闭塞9例,且均出现椎动脉颅内段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椎动脉合并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者3例;椎动脉发育不良者2例;血管无异常1例。(3)"点"形3例,半"Y"形或"Y"形6例,半"心"形或"心"形8例。(4)17例MMI患者中,梗死灶累及单侧7例,双侧10例;累及延髓上部16例,中部8例,下部1例;17例患者均累及腹侧,其中腹侧+中侧+背侧受累者10例,腹侧+中侧受累者4例,腹侧受累者3例。结论 MMI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梗死灶多累及延髓上部腹侧,影像学可表现为"点"、半"Y"、"Y"、半"心"、"心"形,责任血管最多见于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综合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MMI的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预后。方法纳入胼胝体梗死患者11例,对其临床特征及头颅CT、MRI表现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结果胼胝体梗死患者中,梗死范围局限于胼胝体的局限病灶患者占27.3%,合并胼胝体外梗死的弥散性病灶患者占72.7%。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可表现为失语、肌力减退、智能障碍、小便失禁、感觉障碍、意识障碍、共济失调、情感障碍等症状,病变除累及胼胝体外还多合并基底节区、额叶、顶叶、颞叶等部位梗死。随访1年,患者痊愈或症状改善为10例(90.9%),恶化1例(9.1%)。结论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头颅MRI对胼胝体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