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儿童残疾评估量表(thepediatricevaluationofdisabilityinventory,PEDI)观察脑外伤患儿住院康复 期间自我照料、运动及社会功能之间和内部改变的方式和程度,并检查其功能状态的变化及年龄与功能损伤严重 程度之间的关系。79例脑外伤患儿入院时自我照料水平比其运动和社会功能要高,出院后3者均有显著改善,并 且以运动领域的改变最显著,年龄与恢复程度无关,功能状况与PEDI分数改变呈中度负相关。住院康复期间运动 恢复最佳,功能缺陷越严重的儿童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2.
袁丽平  何金华  刘华  潘英  熊英 《医学临床研究》2021,38(12):1840-184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儿童脑外伤的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49例肢体功能障碍的脑外伤患儿,根据是否给予早期康复治疗将其分为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n=22)和观察组(予以早期康复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n=27).比较两组患儿康复治疗1个月、3个月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患儿康复治疗过程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康复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儿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康复治疗1个月,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康复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1.1%(3/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8%(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6,P=0.047<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外伤患儿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同时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和脑外伤上肢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定量评价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和脑外伤中的康复效果。方法:9例脑卒中和脑外伤患者使用夹板固定限制健侧手,患侧手进行每日6小时康复训练,共2周;在治疗前2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Carrol上肢功能评定和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定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和治疗前及基线相比,两种评价方法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和脑外伤上肢功能有显著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综合康复治疗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刘蓓  范晓华 《中国康复》2005,20(4):224-225
目的:探讨脑瘫儿童接受不同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年龄、瘫痪程度和智力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81例脑瘫患儿分为2组,综合组58例采用以Bobath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传统组23例采用针灸、按摩等传统康复技术治疗。治疗前后依据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康复训练6个月后,2组患儿综合功能均显著提高(P〈0.01),综合组优于传统组(P〈0.05)。年龄、瘫痪程度、智力水平对疗效有负性影响。结论: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脑瘫优于传统治疗;患儿的年龄、瘫痪程度和智力对功能恢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脑外伤偏瘫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对脑外伤偏瘫的功能恢复和ADL的影响。方法:采用以促进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疗法对29例脑外伤偏瘫患者进行系统治疗,平均伤后29.5±16.1天接受治疗,共治疗39.03天。结果:治疗前后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经卡方检验,P<0.001,ADL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后经配对t检验,P<0.00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改善脑外伤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减轻残疾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早期系统康复对新鲜肱骨髁上骨折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早期系统科学康复治疗与未经早期康复治疗对肘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7月,经骨科手法或手术复位石膏固定28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治疗组),术后24~72 h开始康复治疗;另一组10例未经早期康复治疗,2~6月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导致的肘关节功能障碍来我科就诊(对照组)。经系康复统治疗后进行ROM(关节活动度)评定。结果治疗组肘关节ROM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疗程短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早期系统科学的康复治疗不仅利于患儿骨折本身的愈合治疗,也可最大程度地恢复肘关节的运动功能,缩短患儿的康复周期。  相似文献   

7.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2例0~3岁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CIMT治疗,用低温板材塑形制作限制性器具,限制健侧手活动,对患儿进行集中、大量、重复的练习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每天4h,每周6d,疗程2个月。治疗前后采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精细运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CIMT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可提高患儿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敏  孟玲  刘燕 《现代护理》2006,12(20):1955-1956
目的观察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对脑外伤偏瘫患者的影响,强调早期康复,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术后或入院1~3d和治疗4周对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积分法进行评估。结果68例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后,肢体活动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上肢和下肢的功能活动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的患者应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应贯穿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使伤残者最大程度地尽早恢复,早日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中药介入治疗对脑外伤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55 例脑外伤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7)和对照组(n=28)。对照组采用颅脑外伤常规康复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疗程8 周。在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erg 平衡量表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运动功能评分和平衡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和常规康复方法结合,对脑外伤后的运动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脑瘫患儿家庭康复护理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小莉 《护理学报》2006,13(5):62-63
目的评价脑瘫患儿家庭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65例患儿按出院时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单日出院的33例患儿进行家庭康复护理训练为家庭康复护理组,双日出院的32例患儿仅采用常规出院指导为常规康复护理组。两组均进行常规的院内治疗,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对患儿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综合疗效评定和Milani的正常儿童发育表中的运动发育指数MQ评分评价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家庭康复护理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康复护理组,P<0.05。治疗第2疗程后运动发育指数MQ评分家庭康复护理组显著大于常规康复护理组,P<0.01。结论针对性的家庭护理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治愈率及有效率,减少患儿的病残率,促进脑瘫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李敏  孟玲  刘燕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12(20):1955-1956
目的 观察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对脑外伤偏瘫患者的影响,强调早期康复,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术后或入院1~3 d和治疗4周对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积分法进行评估.结果 68例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后,肢体活动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上肢和下肢的功能活动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脑外伤的患者应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应贯穿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使伤残者最大程度地尽早恢复,早日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远程家庭康复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出院的痉挛型脑瘫儿童40例,随机分成常规家庭康复组(对照组)和远程家庭康复组(观察组),每组20例。常规家庭康复组患儿按照康复治疗团队制定的家庭康复方案,接受家庭康复训练;远程家庭康复组患儿按照康复治疗团队制定的个体化远程家庭康复方案,通过远程视频方式,定期通过视频随访问诊及指导,在家属帮助下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对2组患儿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odified Ashworth muscular tension assessment scale,MAS)以及踝关节关节活动度测量(range of motion,ROM)予以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BBS、MAS以及踝关节ROM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行为期12周的康复训练后,两组患儿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肌张力明显降低(P0.05);远程家庭康复组患儿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踝关节关节活动度、肌张力改善效果优于常规家庭康复组(P0.05)。结论:远程家庭康复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杨全兴 《现代康复》1999,3(3):319-319
重度脑外伤后大部分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预防合并症促进功能康复,减少致残程度。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药物治疗量度脑外伤康复期患,儿童组疗效明显优于成人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儿童脑外伤后肢体痉挛性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脑外伤后肢体痉挛性运动障碍的患儿4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注射A型肉毒毒素+康复训练组22例(其中上肢痉挛12例、下肢痉挛10例)。对照组:单纯康复训练组22例(其中上肢痉挛10例、下肢痉挛组12例)。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12周时用改良Ashworth量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同期比较,其改良Ashworth量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上肢痉挛患儿改良Ashworth评估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估优于下肢痉挛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儿童脑外伤后痉挛性运动障碍的改善有较好作用,且上肢痉挛者获益可能优于下肢痉挛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CE)对脑瘫患儿综合能力的影响。方法100例3~8岁脑瘫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CE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脑瘫儿童实用技能记录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ADL及实用技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CE可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语言沟通能力、社交能力、认知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的影响。 方法将10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对照组、运动治疗组及综合康复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早期抗抑郁药物(氟西汀20 mg/d)治疗,其中运动治疗组还给予运动疗法,综合康复组则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量表(MESSS)、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和Barthel指数对患者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8周治疗后,发现综合康复组患者在抑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认知功能及ADL能力方面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运动治疗组及对照组(均P<0.01)。 结论综合康复干预有助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康复治疗模式与传统康复治疗模式的效果差异。 方法 选取2个不同的儿童康复病区划分为应用组和对照组,应用组的康复团队经过系统的ICF-CY培训后,利用ICF-CY脑瘫核心分类组合简明通用版对脑瘫患儿进行评定,然后根据ICF-CY评定结果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对照组的康复团队则不进行ICF-CY培训和评定工作,直接采用传统的康复治疗模式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开始时(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治疗后),对2组患儿进行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评分、粗大运功功能量表(GMFM)评分及辅助器具应用比较。 结果 经3个疗程治疗后,在功能性技能和照顾者协助方面,2组患儿的PEDI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功能性技能:应用组t=10.370,P<0.001;对照组t=15.157,P<0.001;照顾者协助:应用组t=21.352,P<0.001;对照组t=8.757,P<0.001),且应用组患儿治疗后的PEDI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功能性技能方面:t=3.860,P=0.001;照顾者协助方面:t=3.401,P=0.001)。2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评分均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应用组t=17.07,对照组t=20.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治疗后2组GMFM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1,P=0.454)。除下肢矫形器外,应用组使用其它日常生活辅具的患儿亦明显多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92,P<0.001)。 结论 基于ICF-CY的脑瘫康复治疗方案明显优于传统康复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小脑电刺激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脑瘫儿童的康复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诊治的180例脑瘫患儿展开分析,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小脑电刺激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比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实施康复护理对其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病毒性脑炎且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儿,按患儿家长意愿分为康复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儿急性期均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后48h开始实施针对性康复护理,对照组在临床医学治疗结束后实施康复护理,在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前后,用Fuglmeyer运动机能和Ashworth痉挛量表对每例患儿进行评定,观察2组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结果经过2~3个月的康复护理,2组患儿的FMA值均较前显著提高,但康复组FM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在急性期实施康复护理,对患儿运动功能恢复和纠正肢体痉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偏瘫型脑性瘫痪儿童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且预后较好,但目前对其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却较少,从而影响其康复治疗效果,进而影响患儿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偏瘫型脑性瘫痪儿童在站立与步行时,常由于一侧肢体肌张力异常、肌肉力量不协调和肌肉控制能力差而出现患侧髋关节后伸、内旋,膝关节过伸,踝、足趾跖屈;在步行周期摆动期时,患侧膝关节不能自主屈曲,使患侧下肢长度相对变长,以髋外展、骨盆上提代偿而出现异常步态;支撑期,足不能用力蹬地,推动身体向前运动困难。我科近年来对利用肌肉控制能力训练辅以Bobath、Vojta和Rood等神经生理学疗法提高偏瘫型脑性瘫痪儿童站立与步行功能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