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目的 为了解广州市番禺区华支睾吸虫流行情况,于2000年6月~2002年10月在番禺沙湾镇的紫坭村和石基镇的前锋村开展了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粪便检查人群华支睾吸虫卵;华支睾吸虫感染静脉采血作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核心抗体检测和腹部B超检查;开展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调查。结果 华支睾吸虫总感染率13.7%。其中紫坭村感染率18.2%;前锋村感染率8.O%;男性感染率为22.3%,女性感染率为6.6%,以20~50岁年龄组最高。华支睾吸虫感染HBsAg阳性率为20.9%,HBeAb阳性率为40.3%;42.4%感染出现不同的肝胆道病变;在当地鱼塘的鱼苗中找到华支睾吸虫囊蚴;解剖当地犬、猫中,均发现华支睾吸虫成虫。结论 番禺区是华支睾吸虫重点流行区之一,且华支睾吸虫已对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2.
大鼠抵抗华支睾吸虫重复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支睾吸虫也称肝吸虫,成虫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引起人体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东南亚,我国近年估计有1 000多万人感染肝吸虫[1],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一般认为人体感染后无保护性免疫,流行区人群常常发生再感染和重复感染[2].近来发现初次感染治愈的大鼠产生很强的抵抗再感染力 [3,4].但有文献报道初次感染后未治疗大鼠对重复感染无明显抵抗[4,5].为了弄清大鼠是否能抵抗华支睾吸虫重复感染,我们将10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分2~5次感染大鼠,结果发现大鼠能抵抗华支睾吸虫重复感染.此外,我们还观察了不同初感染时间对重复感染的影响,发现初感染后1周抵抗力开始出现,第4周时达到高峰,重复感染虫体发育比迟缓,现将实验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概况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17  
吴德  余新炳  吴忠道 《热带医学杂志》2002,2(3):277-279,269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华支睾吸虫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性疾病。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其它终宿主的肝胆管内,虫体的代谢产物及虫体本身的机械刺激,可引起胆管,特别是引起次级胆管的炎症反应,中度感染胆管可出现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如合并细菌感染,可引起胆管炎和胆管肝炎,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晚期可发生肝硬化。虫卵、死亡的虫体及其碎片可能构成结石的核心,诱发结石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华支睾吸虫感染可使原发性肝胆管癌患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重组蛋白在华支睾吸虫病诊断上的价值,探索以重组蛋白替代天然抗原用于ELISA等血清学方法诊断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可能性。方法 分别使用重组华支睾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CysB)与华支睾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CAA),以ABC-ELISA检测华支睾吸虫病、其它寄生虫感染及健康人血清特异性IgG.比较两种抗原用于检测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共检测了112份华支睾吸虫感染血清,使用重组抗原CysB与成虫粗抗原CA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9%(104/112)及94.6%(106/112);分别检测健康人血清56例、日本血吸虫病血清20例及肺吸虫病血清10例.对于两种抗原,华支睾吸虫特异性IgG检测阴性率均相同.上述三类血清的阴性率分别为96.5%(54/56)、95%(19/20)及90%(9/10)。结论 华支睾吸虫重组蛋白CysB用于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成虫可溶性抗原(CAA)的诊断应用价值相近,有望成为应用于华支睾吸虫病诊断的替代抗原之一。  相似文献   

5.
收集教学实验后死亡家犬肝脏24只,以手工分叶挤压法作犬华支睾吸虫寄生部位的解剖观察,结果23只查有犬华支睾吸虫寄生,其虫体在犬肝各叶的检出情况为:肝左叶19例(79.19%)为最高,肝中央叶17例(78.83%),肝右叶16例(66.67%)胆束13例(54.17%)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州市花都区华支睾吸虫病的人群感染现状及流行特征,研究当地华支睾吸虫病的感染因素,为当地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8月~10月对花都区各乡镇常住居民进行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华支睾吸虫特异性抗体;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粪便虫卵;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与华支睾吸虫感染相关的内容.[结果]共调查1 800人,粪检检获华支睾吸虫卵者705人,平均感染率为39.17%,平均每克粪便虫卵数(EPG)为367.男性感染率为43.06%,女性感染率3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组均有感染,成年人感染率较高,各年龄组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职业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存在显著差异,以渔民、饮食服务人员和商人感染率最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9.2%的被调查者吃过淡水鱼生,48.5%的家庭生熟食物所使用的刀具、砧板没有分开,80%以上的居民对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知之甚少.[结论]广州市花都区仍然是华支睾吸虫重点流行区之一,居民的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是华支睾吸虫流行的重要因素,应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综合性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华文睾吸虫在豚鼠体内的发育情况。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豚鼠后1h,在其小肠内脱囊为童虫,3h后进入胆总管和肝胆管中发育;第5d童虫口吸盘开始增大,并出现生殖器官雏形;第8d其睾丸、卵巢、子宫等生殖器官隐约可见;第10d睾丸分支,卵巢边缘有浅沟;第15d卵黄腺排列整齐;第20d虫体发育完全成熟;第22d在豚鼠粪中查到华支睾吸虫虫卵。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江门市新会区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现状,确定华支睾吸虫病的高危人群,提供当地华支睾吸虫病感染因素的线索.方法 采用免疫酶联吸附法检测血清中华支睾吸虫特异性抗体;采用改良加藤氏法检测粪便虫卵;采用消化法检测淡水鱼中华支睾吸虫囊蚴;进行问卷调查华支睾吸虫感染相关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同时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分析影响华支睾吸虫感染的相关流行因素.结果 共调查1 720人,华支睾吸虫平均感染率为18.14%,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P<0.001).各年龄组均有感染,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调查常见淡水鱼6种共273尾,6种淡水鱼体内均查到华支睾吸虫囊蚴.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吃半熟鱼习惯及外出饮食等行为是最重要的危险因子.结论 新会区华支睾吸虫病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积极开展综合性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9.
广州番禺区1998~2002年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状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番禺区人群华支睾吸虫分布状况及流行特点,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番禺区各乡镇的地理分布,选择东南西北中各一个镇辖内1~3个自然村的人群及部分中学生作为调查点,用清水沉淀法或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粪检华支睾吸虫虫卵,并计算每克粪便虫卵数;对餐饮业重点人群采血进行华支睾吸虫抗体检测。结果:5年共粪检10715人,华支睾吸虫感染1597人,感染率为14.90%。重点人群华支睾吸虫抗体检测127530人,阳性12278人,阳性率9.63%。2002年番禺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比1988年上升了76.35%。结论:华支睾吸虫已对当地人们身体健康构成严重的危害,感染人数有增无减。应加强宣教工作,提高个人的自我防护意识,把好“虫从口入”关;采取有效的综合防制措施,阻断华支睾吸虫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目前肇庆地区常见食用淡水鱼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情况。方法从肇庆所辖的四会市和端州区两地采集鲩鱼和鳙鱼样本,用胃蛋白酶消化法检查鱼肉中的华支睾吸虫囊蚴。结果共检查鲩鱼328尾,其华支睾吸虫的平均感染率约为48.78%,阳性鱼平均感染度约为4.66。共检查鳙鱼331尾,其华支睾吸虫的平均感染率约为37.46%,阳性鱼平均感染度约为2.94。结论肇庆地区的淡水鱼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华支睾吸虫感染,其中鲩鱼的感染情况较鳙鱼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试用抗-HuCD8+T细胞单克隆抗体方法 去除中国恒河猴体内CD8+T细胞效果,为建立CD8+T细胞缺失恒河猴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抗-HuCD8+T抗体cM-T807在0、3、7 d注射2只中国恒河猴,不同的时间取外周血,腹股沟和腋下淋巴结.制备CD3/CD4/CD8标记的外周血和淋巴细胞悬液,流式法测定恒河猴外周血和淋巴结中CD8+T细胞的去除效果.结果 注射了cM-T807的中国恒河猴,24 h后,外周血中的CD8+T细胞缺失99.9%,持续27 d;168 h后,淋巴结中CD8+T细胞缺失约90.0%,持续21 d. 结论 首次证实抗-HuCD8+T细胞抗体cM-T807能有效去除中国恒河猴体内CD8+T细胞,为建立CD8+T细胞缺失动物模型(CD8+T Cells del)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重组戊型肝炎病毒抗原免疫恒河猴及其对病毒攻击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组抗原免疫恒河猴的抗体应答情况及其对病毒攻击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的戊型肝炎(HEV)病毒3个不同的片段,分别为Agl(ORF2 C端431aa)、Ag2(ORF2 C端128aa片段)、Ag3[ORF3 122aa与ORF2 6287-6404碱基编码的39aa片段以及C端128aa依次以(Gly)n短臂连接的嵌合抗原]免疫恒河猴,用ELISA方法检测IgG抗体水平,3周后达到较高水平应答时,用HEV阳性粪便样静脉注射进行攻击,经肝脏病理切片观察、血清IgG、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测定及粪便排毒的RT-nPCR检测来评价抗原对病毒攻击的保护作用。结果:对照组3只猴中两只发现肝脏组织产生明显的病理性改变,而免疫了抗原的试验组12只猴正常;对照组均在攻毒后3-4周发生ALT异常,为正常值的10-20倍,而试验组有部分猴不同程度轻微的ALT异常,其余正常;试验组免疫抗原后IgG水平迅速上升,滴度可达1:12800;对照组粪便中病毒RNA的检出在攻毒后7-50d左右,而试验组7-21d内以低水平存在。结论:重组的抗原片段诱发机体产生针对HEV的抗体应签,能够抑制HEV感染引起的肝炎症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毒株经静脉及直肠途径感染中国恒河猴后的生物学特性和症状表现,并比较由感染途径不同导致的差异,为该模型系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SIVmac239毒株经静脉感染19只中国恒河猴,经直肠感染6只中国恒河猴,观察至感染后232或168d,比较其抗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特异性抗体滴度、CD4 T细胞数量、血浆病毒载量、淋巴结病理改变以及临床表现的变化。结果所有猴均出现SIV抗体阳转。在静脉感染猴,感染后10d检测到SIV特异的IgM,而直肠感染猴始终未能检测到。在感染后168d,静脉感染猴的SIV特异性IgG的平均水平较直肠感染猴高10倍。在观察期内,直肠感染组的CD4 T细胞数下降不如静脉感染组显著。所有猴的血浆SIV载量均在感染后10~14d达到高峰(107拷贝/ml左右),约2个月后降至平台期(103~106拷贝/ml)。2只静脉感染猴及1只直肠感染猴在感染后150~210d死于猴免疫缺陷综合征,呈快速进展型改变。结论SIVmac239毒株静脉及直肠感染接种中国恒河猴,均可建立慢性的SIV感染,其特征与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的改变相似,均可以作为良好的研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动物模型,尤其有助于预防性或治疗性AIDS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大型哺乳动物猕猴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模型.探讨TGF-β1对同种异体肝脏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作用及机理.方法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对照组及TGF-β1组各5例.对术后生存时间、肝功能、IL-2、IL-10、各时间段移植物的组织切片排斥反应的病理学分级结果及术后肝脏细胞凋亡指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1)对照组移植猕猴平均存活时间为6.60d,TGF-β1组移植猕猴平均存活时间为14.9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变化:对照组移植猕猴术后ALT明显升高,ALB则明显降低;TGF-β1组ALT及ALB均维持于正常稳定水平;(3)细胞因子变化:对照组循环血中IL-2表达水平相对较高,而TGF-β1组IL-10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高;(4)移植物病理排斥反应分级:在移植术后第3天及以后各时间段TGF-β1组排斥反应程度明显比对照组轻;(5)对照组移植猕猴术后肝脏细胞凋亡指数(A)I较TGF-β1组明显升高.结论 (1)TGF-β1可以诱导移植后受体细胞因子网络发生Th1→Th2转变,从而诱导移植后免疫耐受,延长受体生存时间;(2)TGF-β1通过发挥多种免疫效应,在诱导移植耐受中具有重要作用;(3)细胞因子IL-2升高或者IL-10降低可能作为监测移植排斥反应或者免疫耐受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感染SARS-CoV的8只恒河猴进行病毒学、血清学指标检测。方法SARS-CoV经鼻腔接种8只恒河猴,在感染的第1天开始到5、7、10、15、20、30和60天分别安乐处死时,不同时间取咽拭子、血液和脏器,进行病毒分离,RT-PCR检测和抗体测定。结果RT-PCR证实感染病毒检出时间为5~16d,8只猴中的5只分离到了病毒,感染15d后可检测到抗体。结论感染SARS-CoV的恒河猴不仅出现与SARS患者类似的临床和病理学改变,也在一定时期内排毒,出现特异免疫反应,这些指标均可作为药物筛选、疫苗评价等方面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6.
激光诱导恒河猴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激光诱导恒河猴眼底脉络膜血管新生,建立与人类脉络膜新生血管类似的动物模型。方法8只成年恒河猴,采用532nm激光围绕黄斑中心凹光凝,光凝前及光凝后20d、34d、48d进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光凝后49d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和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检查。结果68.8%激光斑形成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为早期强荧光斑,后期荧光素渗漏超越激光光斑边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出现神经上皮下的高反射光团,局部视网膜增厚,病灶可维持长达48d,形成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为含有与增殖相关的CD31、CD105染色阳性内皮细胞成分的纤维血管增殖膜并伴视网膜水肿,色素颗粒内移,外核层缺失。结论激光诱导的恒河猴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成模率高,模型稳定持久,是研究治疗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相关眼底病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Y He 《中华医学杂志》1990,70(9):494-7, 36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obtain fundamental data from rhesus monkey in the course of infection with Chinese mainland strain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 15 normal monkeys were infected by cutaneous exposure to 200 cercariae for each animal. The following items were observed: the dynamic distribution of schistosomulum in the skin; the average of worm recovery rate; the size of mature worms of both sexes; the size of mature eggs from the feces; the mean prepatent period; the duration of egg passage in the feces and the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skin, liver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t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after infection.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rhesus monkey is a permissive host for Chinese mainland strain of S. japonicum and a spontaneous recovery happened due to gradual disappearance of the worms at later stage.  相似文献   

18.
猴免疫缺陷病毒急性及慢性感染淋巴结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急性及慢性感染猴淋巴结的病理改变,以掌握评价抗艾滋病药物、疫苗及免疫调节剂疗效指标,并探索猴艾滋病毒感染及猴艾滋病(SIV/SAIDS)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SIVmax病毒急性及慢性感染恒河猴40只,先后分别在不同时间作淋巴结活检68例次及尸检死亡猴7只的淋巴结,对淋巴结进行病理常规切片、染色、光镜检查。【结果】淋巴结的病理变化可分为3个型:(1)增生型(感染后3~6或9个月);(2)退化型(感染后6~12或14个月);(3)耗竭型(11个月以上及部分中途死亡猴)。猴SIV感染的淋巴结病变与人HIV/AIDS的淋巴结的病变比较,两者的病变极为相似。【结论】猴SIV感染淋巴结病变的3个型可以作为猴艾滋病发生、发展和恶化的观察指标,SIV感染猴模型可以作为抗艾滋病药物、疫苗和免疫调节剂的疗效评价的动物模型和研究艾滋病发病机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国内实验恒河猴和食蟹猴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参考文献中的螺杆菌属16S rRNA和幽门螺杆菌16S rRNA的引物序列,和新设计的"猕猴螺杆菌"16S rRNA特异性引物,在人工养殖的45只成年恒河猴和90只成年食蟹猴粪便样本中,通过q PCR或常规PCR检测来初步调查这两种猕猴中两种螺杆菌的感染情况。结果在恒河猴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率均为100%,在食蟹猴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100%和97.8%。结论证实我国人工繁育饲养的恒河猴和食蟹猴普遍存在"猕猴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几乎同时存在于所有人工繁育的实验猴个体中,可能会对这两种猕猴的健康以及相关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R5-SHIV1157ipd3N4病毒中国猕猴阴道粘膜小剂量多次感染模型,为我国艾滋病疫苗有效性评价提供新的模型构建、应用策略。方法选用10—20TCID50剂量的SHIV1157ipd3N4病毒阴道黏膜途径感染6只雌性中国猕猴,共感染11次,每次攻毒间隔4~7d。定期测定血浆病毒载量和外周血CD4+:CD8+。结果6只中国猕猴经11次病毒攻击后,均建立系统性感染,血浆病毒载量呈阳性;CD4+:CD8+均有下降。结论初步建立了R5-SHIV1157ipd3N4中国猕猴阴道黏膜小剂量多次感染模型,为艾滋病研究提供了更接近于自然感染状态的模型建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