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研究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功能的改变。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55例高血压患者和46例健康人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记录颈动脉中内膜的厚度(IMT);M-型超声观测颈总动脉前后壁运动曲线,并测量舒张期和收缩期内径,计算僵硬度指数口、扩张性(distensibility)和顺应性(compliance),经心率和脉压矫正后的前壁加速度(AGi)、减速度(DCi)等参数。结果高血压患者比健康人平均IMT增厚,僵硬度指数增大,扩张性和顺应性降低(P〈0.001),加速度和减速度降低(P〈0.001)。僵硬度指数、扩张性、顺应性、加速度和减速度等指标与脉压相关(P〈0.001)。结论本研究显示高频超声所检测的多项参数能反映颈动脉血管功能变化的特征,是无创诊断动脉硬化的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妍妍 《新医学》2009,40(10):656-65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脉压测量结果将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2组,A组36例,动态脉压小于60mmHg(10mmHg=1.33kPa),B组36例,动态脉压等于或大于60mm—Hg。2组患者均采用VP.1000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进行踝动脉和肱动脉血压测量,计算踝臂指数,并采用HP-5500型超声诊断仪行颈部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分析动态脉压、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A组动态脉压为(50±8)mm-Hg,B组为(70±10)mmHg,A组的踝臂指数明显高于B组(P〈0.05),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明显轻于B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9,P〈0.05),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负相关(r=0.38,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相关,监测脉压和踝臂指数可早期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老年患者80例,分为三组:单纯高血压组(EH组)2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EH合并DM组)21例,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病例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血糖及血胰岛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观察指标包括: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厚度,并计算Crouse积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者颈总动脉IMT、颈动脉分叉处IMT、Crouse积分显著增高;EH合并DM组颈总动脉IMT、Crouse积分显著高于EH组(P〈0.01)。颈动脉斑块积分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重指数(BMI)和空腹血糖呈正相关。结论超声能很好反映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糖尿病和高血压同时存在时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炎性介质的关系。【方法】测量9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并计算动态脉压,根据脉压分为两组:脉压小于60mmHg的低脉压组和脉压大于或等于60mmHg的高脉压组,同时测量IM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脉压组的颈动脉IMT、hs—CRP、IL-6和动态脉压均显著高于低脉压组(P〈0.05);动态脉压与颈动脉IMT(r=0.374)、IL-6(r=0.456)、hs—CRP(r=0.51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高脉压组患者颈动脉IMT水平显著高于低脉压组,动态脉压与IMT、hsCRP、IL-6呈正相关。故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的24h脉压、颈动脉IMT和hs—CRP、IL-6对估计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0例冠心病患者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僵硬系数(β),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斑块发生率分别为86.2%和25.0%,前者显著多于后者(P〈0.005);冠心病组软斑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扁平斑和硬斑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颈动脉IMT、β显著高于后者(P〈0.05)。颈动脉IMT与β呈正相关(r=0.785,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及评价冠心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张志翔  周全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48-225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炎症因子及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1例及血压正常者4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高血压组分为伴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40例和无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51例。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脂。【结果】①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高血压组hs—CRP、IL—1、TNFa、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硬化组hs—CRP、IL-1、TNF-α、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O.05),③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hs—CRP(r=0.426;P〈0.05)、IL-1(r=0.327;P〈0.05)、TNF-α(r=0.284;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hsCRP及LDL-C是影响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形成与血压增高、炎症因子及血脂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7.
李妍妍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9):1171-117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心肌重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别测定24h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三组:PP1组(脉压〈51mmHg),P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分析各组病例间超声心动图特点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随着脉压增高,左室质量指数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增高,PP3〉PP2〉PP1(P〈0.05);EF斜率降低,PP3〈PP2〈PP1(P〈0.05);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增高可导致左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而对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影响。保持合理的脉压,可减轻和改善心肌重构,改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脉压评价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方法动态监测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并计算脉压,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管壁、管腔、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大小及血流情况,对脉压及颈动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0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分级越高,脉压越大,斑块检出率越高,颈动脉内径、IMT及阻力指数也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测量脉压预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预防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频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结构与功能改变的评价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46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老年人颈动脉行二维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颈动脉内-中膜有无增厚、有无斑块、斑块数目和回声情况,测量舒张期内-中膜厚度(IMT);M-型超声记录颈总动脉前后壁在收缩期和舒张期运动幅度变化,测量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内径,计算内-中膜横截面积(IMSCA)、僵硬度β指数、扩张性(distensibility)和顺应性(compliance)等参数。结果脑梗死患者比健康老年人斑块数目及低回声斑块检出率增加,最大IMT和平均IMT增厚,内-中膜横截面积、收缩期内径和舒张期内径、僵硬度指数增大,扩张性和顺应性降低(P<0.05)。IMT与僵硬度指数、扩张性和顺应性无明显相关性。IM-SCA、僵硬度指数、扩张性和顺应性与脉压相关(P<0.01),而与收缩压、舒张压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高频超声是无创诊断颈动脉早期动脉硬化的简便有效的方法,颈动脉IMT结合僵硬度、扩张性和顺应性等指标可反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特征,可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颈动脉硬化指标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依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D)的变化将103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三组:IMT≤0.11cm为A组(51例);IMT〉0.11cm,无斑块为B组(39例);IMT〉0.11cm,有斑块为c组(13例)。正常对照为D组(30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功能指标二尖瓣E峰/组织多普勒E峰(E/Era)、二尖瓣E峰/左室血流传导速度(E/vp)、二尖瓣E峰/A峰(E/A)、E峰减速时间(DT)、肺静脉反流速度(PVAR)。高频线阵探头测量颈动脉IMT、扩张系数(DC)、僵硬度指数(SI)、脉压差(PP)。结果A、B、C组肾移植患者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Em、E/Vp、E/A、DT和PVA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Em、E/Vp与颈动脉DC呈负相关(r=-0.876,P=0.000;r=-0.814,P=0.ooo),E/Era与颈动脉SI、IMT及PP呈正相关(r=0.887,P=0.000;r=0.690,P=0.016;r=0.529P=0.046),E/Vp与颈动脉SI、IMT及PP亦呈正相关(r=0.811,P=0.000;r=0.674,P=0.015;r=0.0537,P=0.040);左室舒张功能指标PVAR与颈动脉DC呈负相关(r=-0.601,P=0.011),与颈动脉IMT、颈动脉SI、PP呈正相关(r=0.635,P=0.031;r=0.611,P=0.023;r=0.601,P=0.030);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A、DT与颈动脉各参数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均为0.000,P均〉0.05)。结论肾移植后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E/Era、E/Vp与颈动脉弹性参数DC、SI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功能,探讨管径增大指数(AI)、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ewv[3)与动脉弹性功能的关系。方法高血压病患者90例,均分为三组:A组肱动脉脉压差〈60mmHg,B组脉压差为60~80mmHg,C组脉压差≥80mmHg。测量患者颈动脉ET参数:硬化指数(B)、压力一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AI、PWV[3及肱动脉脉压差,比较不同脉压差组问颈动脉弹性功能参数的差异。结果A、B、C三组间收缩压依次增高,B、C组收缩期颈动脉内径(Ds)、舒张期颈动脉内径(Dd)较A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β、Ep、AC、AI较A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与年龄、IMT、脉压差呈正相关,与Ds—Dd呈负相关;PwVB与年龄、收缩压、脉压差、Dd呈正相关,与Ds—Dd呈负相关。结论AI、PWVβ随脉压差增大而增大,参数异常早于脉压差增大,二者结合能较敏感地早期反应动脉弹性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98例拟诊冠心病并行冠脉造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管腔狭窄程度分为非冠心病组(50例)和冠心病组(148例);并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48例)、双支病变组(56例)及多支病变组(44例)并进行Gensini积分。所有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IMT及斑块Crouse积分情况,并对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AD组多支病变、双支病变、单支病变亚组及对照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分别为45.06±7.27、30.83±4.50、24.83±4.94和13.75±1.74,颈动脉IMT分别为(2.13±0.32)mm、(1.68±0.14)mm、(1.12±0.13)mm和(0.93±0.17)m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分别为2.85±1.21、1.62±0.14、1.03±0.09、0.29±0.0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Crouse积分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范围有密切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筛查CAD和评价抗动脉硬化治疗疗效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血压水平高低、脉压差大小、平均血压值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461例因动脉硬化所致慢性疾病住院的老年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选对象通过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两组(颈动脉斑块组1012例和无颈动脉斑块组449例),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记录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分别计算每个患者的脉压差(PP)、平均动脉压(MBP),并分析这些数据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非颈动脉斑块组[(80.5±5.4)岁与(77.3±5.9)岁,t=-4.233,P〈0.01];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比较,24h的SBP[(132.2±17.0)mmHg与(127.5±16.0)mmHg,t=-4.893,P〈0.001]、PP[(60.8±13.4)mmHg与(55.9±12.5)mmHg,t=-5.021,P〈0.001]、MBP[(92.6±10.3)mmHg与(91.0±9.9)mmHg,t=-3.987,P〈0.01]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斑块组的发病率与年龄(OR=1.061,P=0.0001)、心肌梗死(OR=1.896,P=0.0135)、高血压分级(OR=1.177,P=0.0019)、高血脂(OR=1.353,P=0.0335)、心脏收缩功能降低(OR=2.466,P=0.0001)、下肢动脉斑块(OR=5.453,P=0.0001)密切相关。结论在老年男性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SBP升高、PP增大、MBP的升高密切相关,而与舒张压的水平关系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15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按照昼夜血压下降率分为2组,<10%为非杓型组(72例),≥10%为杓型组(78例)。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及性质,并对斑块进行分级。计算不同脉压水平[≤60 mmHg(1 mmHg=0.133 kPa)、61~89 mmHg、≥90 mmHg]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结果杓型组高血压病患者中检出斑块61例,位于双侧20例,右侧15例,左侧26例,斑块检出率为78%(61/78);非杓型组高血压病患者中检出斑块68例,位于双侧38例,右侧14例,左侧16例,斑块检出率为94%(68/72)。非杓型组斑块检出率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7,P<0.01)。杓型组中硬斑30例、软斑13例、混合斑8例,非杓型组中硬斑12例、软斑24例、混合斑32例;杓型组中斑块分级为0级、1级、2级、3级的患者分别为17、33、13、15例,非杓型组中0级、1级、2级、3级的患者分别为6、8、25、33例。2组患者斑块性质及斑块分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9、8.75,P均<0.01)。43例患者脉压≤60 mmHg,斑块检出率为72%(30/43);65例脉压为61-89 mmHg,斑块检出率为88%(57/65);42例脉压≥90 mmHg,斑块检出率为98%(41/42)。脉压≤60 mmHg、61-89 mmHg、≥90 mmHg的高血压病患者斑块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5,P=0.00)。结论脉压增大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不同类型冠状动脉斑块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患者90例,根据斑块形态,冠心病患者分为三组,即Ⅰ型病变(表面光滑)组30例,Ⅱ型病变(表面不规则)组30例和Ⅲ型病变(长段不规则)组30例,另设冠脉造影正常的30例为对照组.采用高频超声探测各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软斑指数(PI),硬斑PI及总斑PI.[结果]冠心病组CCA-IMT、软斑PI、硬斑PI、总斑PI高于对照组 (P〈0.01);冠心病Ⅱ型病变组软斑PI、总斑PI明显高于Ⅰ型、Ⅲ型病变组(P〈0.01), CCA-IMT、硬斑PI高于Ⅰ、Ⅲ型病变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型病变组与Ⅲ型病变组相比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特别是软斑)的检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  相似文献   

16.
刘素艳  王静  苑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553-6555
目的探讨老年人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变化特点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对唐山市3 850名老年人集中体检,PP水平分为四个层次,≤60 mm Hg,60~80 mm Hg,80~100 mm Hg和〉100 mm Hg。PPI水平分为四组,≤0.400,0.401~0.500,0.501~0.600和〉0.600,分析各组血压指标特点及与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关系。结果随着收缩压的增加,PP、PPI相应增加(P〈0.001)。随着PPI水平增加,舒张压呈下降趋势(P〈0.01)。脑卒中和冠心病患病率的增加与PP、PPI水平的提高有关(P〈0.05)。结论 PP和PPI反映了老年人的血压变化特点,并与心脑血管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超声检查在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超声检测100例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斑块,根据冠脉造影(CAG)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CAG阳性组和CAG阴性组,并调查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①CAG阳性组颈总动脉的IMT较CAG阴性组显著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颈总动脉的IMT≥0.8mm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76.6%,特异性92.4%,阳性预测值90%,阴性预测值81.7%;颈总动脉的IMT诊断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3(P〈0.01)预测临界点为0.775mm。颈动脉斑块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90%,特异性70.3%,阳性预测值72.4%,阴性预测值88.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颈总动脉的IMT的显著增厚,以IMT≥8mm作为预测冠心病的临界值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颈总动脉的IMT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Crouse斑块积分法量化评价颈动脉硬化(CAS)的严重程度,并以Crouse斑块积分值分组进行血压、血脂及血尿酸(BUA)水平的比较和相关性分析,探讨血压、血脂及BUA水平与CAS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61名城镇居民,年龄35~75岁。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并记录双侧颈动脉内各个独立斑块的厚度并将所测得的所有独立斑块厚度相加后作为Crouse积分。同时检测记录血压值和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BUA水平。依据颈动脉超声Crouse积分结果将261例受试者分为正常对照组140例(n=140),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组44例(n=44)和斑块形成组77例(n=77)。并分别对3组的血压、TC、TG、HDL-C、LDL-C、BUA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TC、LDL-C及BU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TG、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形成组的SBP、LDL-C及BUA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均P0.05),而两组间TG、TC和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斑块形成组中,受试者的SBP、LDL-C和BUA水平与Crouse积分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P0.05),而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DBP、TG、TC、HDL-C水平与Crouse积分均没有相关关系(均P0.05)。进一步通过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值发现:上述三者对Crouse积分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LDL-C(b=0.397,P0.01)、SBP(b=0.376,P0.01)和BUA(b=0.220,P0.05)。结论应用颈动脉超声Crouse积分法在颈动脉斑块定量评价上可靠性相对较高;SBP、TC、LDL-C及BUA水平均与CAS的发生有较密切关系,而HDL-C、TG和DBP水平与CAS关系不确切。BUA是影响CAS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大动脉顺应性和颈动脉硬化改变的情况及相关性。方法分层随机抽取血压正常高值1组、2组、高血压组、正常血压组各400例,共160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四组间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和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riVeT)及斑块形成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与BaPWV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随着血压从正常向高血压转变,BaPWV呈上升趋势,正常血压组为(1369.3±191.89)cm/s、血压正常高值l组(1489.0±218.04)cm/s、血压正常高值2组(1598.1±266.42)cm/s、高血压组(1747.1±342.65)cm/s,组间及两两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IMT增厚率、斑块发生率血压正常高值1、2组与正常组及高血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各血压组当合并颈动脉斑块时,PWV较无颈动脉斑块时均升高(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分组、吸烟、高胆固醇血症、BaPWV、血压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的发生密切相关,OR值分别为O.395、1、3.445、7.054、21.30、17.782、1.388、1.293、1.397、1、1.192、1.212、1.772。结论BaPwV与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呈正相关,因此,BaPWV可作为评估高血压前期动脉硬度有效且简便易行的指标。但如二者能早期联合应用可更早、更好地评估动脉硬化程度,为高血压前期早期干预,降低高血压发病率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