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系统性评价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诊断结直肠腺瘤的有效性。方法检索美国医学索引数据库(Medline,1966年1月至2008年10月)、OVID数据库(1996年1月至2008年10月)、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1980年1月至2008年10月)、考科蓝实证医学资料库(Cochrane Library,2008年第3期)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7年1月至2008年10月),并按Jadad质量评分评定随机对照研究(RCT)的质量。用Rev Man4.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7项随机临床试验中共2838例患者满足纳入标准,窄带内镜与常规内镜相比腺瘤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8,95%CI=1.00~1.39,P=0.06)。NBI可显著提高扁平腺瘤检出总数[加权均数差(WMD)0.14,95%CI=0.02~0.26,P=0.02,但NBI系统退镜时间明显延长(合并WMD=1.05,95%CI=0.08~1.22,P〈0.01)。结论NBI可提高结直肠平坦型病变的检出率,并不能提高腺瘤的检出率,而且窄带内镜耗时长。NBI技术需进一步完善后,方能真正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6):8-11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胆囊结石与结直肠腺瘤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8年7月行结肠镜切除结直肠腺瘤的患者125例。所有纳入的结直肠癌切除术后患者分为结直肠腺瘤复发组(n=52)和非复发组(n=73)。主要观察指标为比较两组结直肠腺瘤的复发情况。结果 125例患者中,胆囊息肉患者49例,无胆囊息肉患者76例。平均随访(29.97±12.90)个月,结直肠腺瘤复发率为41.6%(52/12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胆囊息肉(OR=7.30,95%CI:3.56~15.00)、糖尿病(OR=3.48,95%CI:1.72~7.03)、非酒精性脂肪肝(OR=2.49,95%CI:1.34~4.63)患者结直肠腺瘤复发的风险显著增加。胆囊结石不是结直肠腺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5,95%CI:0.47~2.82)。胆囊息肉≥5 mm(OR=9.84,95%CI:4.72~20.52)和多发性胆囊息肉(OR=8.57,95%CI:4.20~17.52)为结直肠腺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内镜下切除结直肠腺瘤的患者如合并胆囊息肉,特别是胆囊息肉≥5 mm和多发性胆囊息肉时,其结直肠腺瘤复发的风险明显升高。具有上述因素的患者可缩短结直肠镜检查的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BI)结肠镜在结直肠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1例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患者(97个病变)行结肠镜检查,分别在普通内镜模式、NBI模式及染色模式下进行检查,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微血管形态分型,将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普通内镜、NBI内镜、染色内镜分别检出病变88个(90.72%)、96个(98.97%)、97个(100.00%),NBI内镜病变检出率优于普通内镜(P<0.05),但与染色内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I内镜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78%、93.50%、90.00%,染色内镜分别为90.72%、90.91%、90.00%,普通内镜分别为80.41%、80.52%、80.00%,NBI内镜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符合率、敏感度均高于染色内镜、普通内镜;NBI内镜、染色内镜特异度相似,均明显高于普通内镜.结论 NBI内镜操作简单易行,有利于平坦型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的发现,可区别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且优于普通内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窄带成像技术(NBI)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及白光内镜在结直肠微小息肉中的诊断差异。方法选择结直肠微小息肉患者126例,分别行NBI放大内镜(46例)、染色内镜(40例)和白光内镜(40例)。比较各组结直肠微小息肉检出率、病理结果、微小息肉的诊断效能。结果NBI组对微小息肉的检出显著高于染色内镜组和白光内镜组(P=0.031);各组微小息肉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NBI放大内镜对于微小息肉的诊断灵敏度和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诊断方法。结论NBI放大内镜在结直肠微小息肉中的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染色内镜和白光内镜,便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与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查找关于评价NBI与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的文献.对纳入文献采用Meta-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得出NBI及碘染色的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95%CI,并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从而评价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共采用13篇文献,包含病例975例.NBI的汇总灵敏度为0.88(95%CI=0.86~0.90),汇总特异度为0.79(95%CI=0.76~0.82).碘染色的汇总灵敏度为0.95(95%CI=0.93~0.97),汇总特异度为0.45(95%CI=0.40~0.49).两者的AUC值分别为0.938 6、0.952 9.比较两者的AU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9,P>0.05).结论 NBI与碘染色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准确性相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狄连君  陈有享  赵逵  李红平  闫兆平 《重庆医学》2011,40(19):1889-1891
目的 系统性评价阿司匹林预防结直肠腺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结合所有随机双盲安慰剂数据对照试验来评价阿司匹林对结直肠腺瘤的预防作用,检索Medline(1966年1月至2009年1月)数据库,OVID(1996年1月至2009年1月)数据库,Embase(1980年1月至2009年1月)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诊断Barrett食管的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间48例经胃镜检查病理诊断的Barrett食管患者,分别在普通内镜模式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病变轮廓并计算图像清晰度评分,在病变处靶向下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普通内镜模式下发现病变33例(68.8%),NBI模式下发现病变41例(85.4%),NBI模式对病变的检出率高于普通内镜模式(P<0.05).普通内镜模式下病变轮廓清晰度评分总分为61分,而NBI模式下总分为114分,两者图像清晰度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NBI优于普通内镜.结论:NBI技术操作简便,对Barrett食管病变轮廓显示清晰,有助于对病变处进行靶向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可能影响结直肠腺瘤内镜摘除术后的复发因素,为结直肠腺瘤内镜摘除术后的定期随访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华东医院消化科住院行内镜下结直肠腺瘤摘除术且术后随访结肠镜的患者相关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脂肪肝情况、胆囊切除史、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相关代谢指标、腺瘤个数、腺瘤大小、腺瘤部位、腺瘤病理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结直肠腺瘤内镜摘除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 共纳入283例患者,低危腺瘤复发率为39.3%,高危腺瘤复发率为56.3%,总复发率为52.7%。单因素分析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基础腺瘤个数是结直肠腺瘤内镜摘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均<0.001,OR值分别为2.802和2.789,95%CI分别为1.660~4.728和1.667~4.668),多因素分析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基础腺瘤个数是结直肠腺瘤内镜摘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均<0.001,OR值分别为3.316和2.799,95%CI分别为1.869~5.884和1.578~4.963)。结论 结直肠腺瘤内镜摘除术后的复发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基础结直肠腺瘤的个数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和普通肠镜在大肠新生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患者进行了NBI检查.内镜插至回盲部,发现病变后先普通肠镜下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和毛细血管形态;后切换至NBI,再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和毛细血管形态;并对比观察病变和周围正常黏膜.结果 NBI下可更清晰地观察结、直肠黏膜毛细血管网;对于病变腺管开口的观察,NBI组清晰和非常清晰率达82.7%,明显优于普通肠镜组的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观察结、直肠病变和周围正常黏膜,NBI组清晰可见和非常清晰可见百分率达93.5%,明显优于普通肠镜组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技术对大肠新生性病变的观察明显优于普通肠镜,且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0.
《中华医学杂志》2022,(22):1682-1682
全世界约有一半人口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危险因素。据报道, 幽门螺杆菌也与胃癌以外的恶性肿瘤有关, 如结直肠肿瘤等。为评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肿瘤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截至2019年9月发表的关于结直肠腺瘤、进展期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研究, 进行荟萃分析。最终48项研究纳入荟萃分析, 包括171 045例患者, 其中24项、8项和31项分别报告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腺瘤、进展期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的风险。结果显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腺瘤的风险显著相关(OR=1.49, 95%CI:1.37~1.62);与进展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显著相关(OR=1.50, 95%CI:1.28~1.75);也与结直肠癌的风险显著相关(OR=1.39, 95%CI:1.27~1.52)。尽管这项基于观察性研究的荟萃分析不能显示因果关系, 但它表明, 结直肠腺瘤、进展期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内镜下特征联合Ki67判断早期结直肠癌(early colorectal cancer, ECC)黏膜下浸润深度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9年09月—2022年01月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诊断为非浸润性高级别瘤变(high-grade neoplasia, HGN)、黏膜内癌(intramucosal carcinoma, MC)和黏膜下浸润癌(submucosal invasive carcinoma, SMIC)的13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分析ECC的白光内镜下特征、基于NBI内镜下的JNET分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到Ki67的表达,探讨内镜下特征联合病理免疫组化判断ECC浸润深度的准确性。结果MC组病灶直径>30 mm占比最高(P<0.05),SMIC组病灶表面存在中央凹陷的占比显著高于HGN组、MC组(P<0.05)。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位于左半结肠及直肠、表面存在中央凹陷、黏膜颜色较周围正常黏膜颜色红和Ki67阳性细胞比率>25%是结直肠病灶发生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JNET分型联合Ki67阳性细胞比率评估黏膜下深层浸润具有非常高诊断价值(AUC=0.952,95%CI: 88.32%~102.16%)。结论本组ECC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难以准确判断SMIC的浸润深度,而JNET分型联合Ki67阳性细胞比率可提高评估黏膜下浸润深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Tao S  Lu Q  Jiang B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0):1417-1419
目的应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技术寻找平坦型病变,比较大肠黏膜隆起型病变与平坦型病变肿瘤情况。方法16457例患者通过放大结肠镜检查来寻找大肠隆起型与平坦型病变。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对大肠隆起型和平坦型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1)共检出腺瘤和癌变2218例,平坦型170例(7.67%)。(2)隆起型肿瘤平均直径为(29±9)mm,平坦型肿瘤平均直径为(17±14)mm。(3)隆起型和平坦型肿瘤发生在左侧结肠分别为1630例(79.59%)和140例(82.35%)。(4)隆起型和平坦型肿瘤性病变中发生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状腺瘤的例数分别为1051例(51.34%)和95例(55.55%),87例(4.25%)和29例(19.96%),180例(8.79%)和30例(17.54%)。(5)隆起型和平坦型腺瘤中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变例数分别为638例(31.15%)和44例(25.88%),337例(16.46%)和34例(20.00%),45例(2.20%)和16例(9.41%)。结论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变率的发现率平坦型病变明显高于隆起型病变。大肠黏膜腺瘤平坦型病变与隆起型病变相比,恶性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全面检索各中文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国内公开发表的和学位论文中关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与CRP有关的临床资料,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ger软件(Revman4.2),对所纳入的研究数据的计数资料进行Meta分析,根据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计算比值比及其95%的可信区间,并行敏感性分析及偏倚性分析。计量资料计算加权均数差(WMD)及其95%的可信区间。结果 共有19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计数资料统计结果示,CRP>100mg/L[OR=2.37,95%CI=(1.49,3.77),P=0.0003];计量资料统计结果示,WMD=19.02,95%CI=(11.98,26.05), P<0.00001。结论 CRP与中国川崎病患儿发生冠脉病变密切相关,CRP>100mg/L为其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Few studies have used body mass index (BMI), waist-to-hip ratio (WHR)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WC) at the same time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besity and colorectal adenoma.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strength of association between colorectal adenoma and obesity using not only BMI, but also WHR and WC.
Methods  Subject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1322 asymptomatic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lonoscopy for cancer screening from January 2006 to June 2008.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blood test results, and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from each subject were analyzed.
Results  Four hundred and fourteen adenoma cases were identified in 1322 subjects. Using univariate analysis, the prevalence of adenoma was associated with BMI and WHR and was higher among the abdominal obesity group using WC guidelines of the Kore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but not using WC guidelines of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n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general obesity (BMI ≥25 kg/m2) increase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adenoma (odds ratio (OR), 1.4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05–1.94). Also, abdominal obesity by the WC cutoffs and the highest WHR percentile group (WHR ≥0.95)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denoma. Among three measures of obesity, however, only BMI had a persistent association with adenoma after adjusting reciprocally for BMI, WC, and WHR (OR, 1.30; 95% CI, 1.02–1.80; and 1.49; 1.06–2.10, adjusted for WC and WHR,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data suggest that general obesity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colorectal adenoma.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综合评价磁共振灌注成像诊断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万方数据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标准筛选关于磁共振灌注成像对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检索时间为1995-01—2016-10间。采用Meta-disc 1.4系统分析纳入文献的异质性,对诊断效率进行Meta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符合标准的文章,磁共振灌注成像诊断缺血性心脏病的合并敏感度为0.89(95%CI:0.83~0.93),合并特异度为0.88(95%CI:0.82~0.92),合并阳性似然比为6.79(95%CI:4.63~9.98),合并阴性似然比0.15(95%CI:0.09~0.22),合并诊断优势比为52.29(95%CI:27.16~100.70)。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的数值为0.9384。结论磁共振灌注成像诊断缺血性心脏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是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结直肠肿瘤择期手术后应用鼻胃管胃肠减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全面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评价结直肠肿瘤择期手术后鼻胃管胃肠减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献,根据标准纳入文献,提取临床指标,进行meta 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项RCTs(736例),大部分试验的病例组特征上具有可比性.非鼻胃管胃肠减压(non-NGD)组较鼻胃管胃肠减压(NGD)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加权均数差WMD=-1.15,95%CI(-1.87~-0.43),P=0.002],住院时间少[WMD=-2.43,95%CI(-3.75~-1.10),P=0.000 3],虽呕吐发生多[RR=2.12,95%CI(1.19~3.78),P=0.01],但肺部感染发生少[RR=0.17,95 %CI(0.03~0.95),P=0.04].两组发生伤口感染[RR=0.76,95%CI(0.29~1.99),P=0.58]和鼻胃管再置[RR=1.85,95%CI(0.89~3.88),P=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直肠肿瘤手术后不应用鼻胃管是安全的,常规应用鼻胃管并不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益处,反而会增加并发症(如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结直肠肿瘤择期手术后应用鼻胃管胃肠减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全面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评价结直肠肿瘤择期手术后鼻胃管胃肠减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中文和英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文献,提取临床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有8项RCTs(non-NGD:NGD=525:547)被纳入,大部分试验的病例组特征基本上具有可比性。non-NGD组较NGD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WMD=-0.80, 95%CI[-1.31~-0.297], P=0.002),住院时间少(WMD=-2.19, 95%CI[-3.35~-1.02], P=0.0002),虽呕吐(RR=2.34, 95%CI[1.64~3.33], P<0.00001)发生多,但肺部感染(RR=0.20,95%CI[0.06~0.68], P=0.01)发生少,两组伤口感染(RR=0.81,95%CI[0.34~1.92], P=0.64)、吻合口漏(RR=0.53,95%CI[0.15~1.92],P=0.33)和鼻胃管再置(RR=1.18, 95%CI[0.92~3.58], P=0.09)未发现有显著差异。结论 结直肠肿瘤手术后不应用鼻胃管是安全的,常规应用鼻胃管并不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反而会增加并发症(如肺部感染)的发生,提示结直肠手术后没有必要常规行鼻胃管胃肠减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口服茶碱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在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NIH Consensus Statements、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1950至2009年间比较口服茶碱和安慰剂对COPD稳定期患者疗效或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对二分类资料使用相对危险度(RR)进行评估,对单位相同的连续性变量通过计算加权均数差值(WMD)和95%可信区间(CI)进行评估.结果 检索到的2010篇文献中有34篇文献(包括2087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口服茶碱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速和动脉血氧分压均高于安慰剂组,WMD分别为0.09 L(95%CI为0.09~0.09,P<0.01)、0.14 L(95%CI为0.13~0.14,P<0.01)、17.0 L/min(95%CI,为6.9~27.2,P<0.01)、2.89 mm Hg(1 mm Hg=0.133 kPa,95%CI为1.11~4.66,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安慰剂组,WMD为-2.05 mm Hg(95%CI为-3.59- -1.42,P<0.01),6 min步行距离长于安慰剂组,WMD为38.89 m(95%CI为21.55~56.22,P<0.01).口服茶碱组急性加重发生率为14.0%,安慰剂组为19.4%,合并RR为0.74(95%CI为0.59~0.93);口服茶碱组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1%,安慰剂组为8.7%,合并RR为2.54(95%CI为1.37~4.7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与安慰剂比较,口服茶碱治疗可以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动脉血氧分压和运动耐量,但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