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钱燕燕 《吉林医学》2014,(23):5205-5205
目的:分析生化酶谱检测对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216例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患者,分为使用生化酶谱检测的检查组与B超检测的对照组,每组108例。并将这两组的检测结果和常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得知生化酶谱检测对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作用。结果:生化酶谱检测组与B超检测组中的216例肝硬化患者,均满足原发性胆汁肝硬化诊断指标。通过生化酶检测确诊出98例,检测率达90.74%;通过B超检测出75例,检测率为69.44%。结论:生化酶谱检测技术对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的检测率高达90%以上,临床效果明显好于B超检测,且方法简单易操作,对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具有显著的临床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雷州地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结果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Olympuslx10生化分析仪检测39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人和412例无肝脏疾病的健康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r-谷氨酰转肽酶(r-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按胆红素(DBIL)、总蛋白(TP)、总胆汁酸(TBA)球蛋白(GLB)、白蛋白(ALB)/球蛋白(A/G)及AST/ALT比值。结果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ALT、AST、AST/ALT、ALP、TPDBIL、TBIL、TBA、TBA、r-GT和GLB显著高于对照值(P<0.05)、ALB、AIG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功能检测结果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IL15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IL15与疾病发生发展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30例PBC、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疾病对照)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15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IL15蛋白水平,并分析IL15与PBC患者肝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和健康对照组相比,PBC组和疾病对照组IL15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PBC患者IL15的蛋白表达水平与总胆红素(TBIL)、r-谷氨酰基转移酶(r-G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599,P〈0.01;r=0.407,P〈0.05;r=0.452,P〈0.05)。结论IL15的表达与PBC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与肝内胆管损伤及其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PBC的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肝病患者245例,根据所患疾病种类不同,将患者分为PBC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和肝病对照(LDC)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AMA-M2、抗SP100以及GP210抗体,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血清中抗SLA抗体,采用IIF法检测血清抗AMA。结果 PBC患者的AMA、AMA-M2、抗GP210、抗SLA的阳性率(93.21%、87.65%、25.93%、14.20%)均高于AIH患者(19.05%、7.14%、9.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BC患者的AMA、AMA-M2及抗GP210的阳性率(93.21%、87.65%、25.93%)均高于LDC患者(9.76%、2.44%、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MA阳性PBC患者的抗SP100、抗GP120及抗SLA阳性率(42.38%、30.46%、2.65%)低于AMA阴性PBC患者(63.64%、71.43%、0.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MA、AMA-MZ、抗GP210、抗SLA等抗体在PBC与其他肝病中的表达不同,AMA对PBC的诊断具有标志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4):119-121
目的 探讨肝脏免疫学血清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按照不同疾病分类,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40例PBC患者为研究组,另选择慢性病毒性肝炎40例为对照组,所选患者均做血清免疫学及肝功能检测,并对所选患者的肝纤四项、血清免疫球蛋白等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PBC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及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血清免疫学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肝功能指标情况分析,研究组的ALT、IgM、Ⅳ-c、HA、PCⅢ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ST、IgA、IgG、L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探讨肝脏免疫学血清检测在PBC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对患者早期风险评估及预后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诊治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2月我院诊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2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在初诊时均发生肝功能异常。血清IgM增高者占最多,有17例(77.27%)。均应用熊去氧胆酸13~15rag·kg^-1·d^-1口服,辅以保肝治疗。22例患者在随访6个月时,好转率68.18%(15/22),死亡率9.09%(2/22)。结论 PBC多见于中年女性,肝活检病理学检查能够起到显著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自身抗体、血清酶谱、免疫球蛋白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PBC患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9项指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抗线粒体分型,应用生化法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球蛋白.以40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作对照.结果:48例PBC患者ANA、AMA和AMA-M2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ALP、γ-GT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 05).PBC患者免疫球蛋白增高以IgM为主.结论:PBC患者有胆汁淤积表现(血清ALP和γ-GT异常升高),有高滴度的ANA、AMA和AMA-M2抗体,这些表现有助于PB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任殿礼 《医学综述》2001,7(9):556-557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是一种以妇女为主 (男女之比为 1∶9)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其特点为肝内胆管进行性破坏 ,伴随门脉周围炎症 ,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PBC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抗体 ,即抗线粒体抗体 (antimitochondrialantibodies,AMA)密切相关 ,其发病机制不详 ,并且尚无确定的药物治疗。对那些症状难以控制者和终末期患者 ,肝移植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措施。1 流行病学PBC的发病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的地区差异性 ,据估计 ,PBC的流行率为 …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常常误诊为病毒性肝炎、淤胆型肝炎等,或诊断为肝功能异常原因待查,或因其他原因而误诊.以往认为该病在我国罕见[1],近年来随着认识的提高及诊断技术的进步,此病的报告逐渐增多.本文回顾分析18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寻找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s。方法: 首先,将PBC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标本各3例各自混合,采用Illumina GAⅡx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上述2组样本,筛选出PBC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miRNAs;其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差异表达的miRNAs在扩大标本中进行验证。最后,预测miRNAs的靶基因并进一步分析其作用。结果: 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出143条miRNAs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22条差异倍数>2倍。经过qRT-PCR验证,miR-122, miR-141, miR-34a在PBC组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测序结果表达趋势一致。靶基因预测结果显示,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miRNAs主要通过与蛋白质结合发挥信号转导的作用。结论: PBC患者存在差异表达的miRNAs,且其对PBC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多聚酶连反应(PCR)技术检测了104例慢性乙肝病毒性肝病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PNA,并与放免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PCR检测结果更能客观地反应HBV在体内存在的状态,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有HBV感染;104例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DNA的检出率为28.8%,而血清中HBV-DNA阴性的20例患者有7例PBMC中检测出HBV-DNA,占35%。因此,在检测血清HBV标志物及HBV-DNA的同时检测PBMC中的HBV-DNA可进一步防止HBV传播与输血后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人血清HBV DNA水平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人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的关系。方法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应用FQPCR法,抗原、抗体检测应用ELISA法。抗原、抗体分别与DNA定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BeAg的OD值与DNA定量呈正相关(P<0.001),HBeAg的OD值与HBV DNA定量不相关(P<0.2),抗-HBe与DNA定量呈负相关(P<0.001)。结论血清HBeAg的OD值可很好反映体内HBV的复制程度,HBeAg的OD值与病毒复制程度无关。HBeAg转化为抗-HBe后病毒复制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3.
乙肝患者血清中HBV DNA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敏  翁宇  陈筱慧 《广西医学》2003,25(4):509-511
目的:了解HBV感染时,HBV DNA阳性的不同血清学指标组合情况。方法:对370份HBV DNA阳性的血清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学测定。结果:HBsAg、HBeAg、HBeAg、HBcAb均阳性的标本216例,占58.4%;HBsAg、HBcAb均阳性的标本63例,占17%;HBsAg、HBcAb均阳性的标本48例,占13%;HBsAg、HBeAg均阳性的标本30例,占8.1%;HBsAb、HBcAb均阳性的标本6例,占1.6%;HBsAg、HBeAg、HBeAb、HBcAb均阳性的标本6例,占1.6%;HBsAb阳性1例,占0.3%。结论:单凭HBsAg和HBeAg阳性来判断肝脏中HBV复制及有无传染性是不够的,是造成部分慢性乙肝漏诊;同时HBV DNA含量的监测,更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四川省自贡市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慢性乙肝患者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9月—2018年6月159例经本院确诊的慢性HBV感染者,且HBV-DNA水平含量在 103 IU/mL以上,根据疾病诊断将慢性HBV感染者分为三组:慢性乙型肝炎组(CHB)、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组(LC)、乙肝相关性肝癌组(HCC)。采用多通道实时荧光探针PCR法检测乙肝病毒的3种基因型(B、C、D型),同时检测HBV-DNA及HBV的五项标记物。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文研究显示B基因型115例(72.3%),C基因型43例(27.0%),B/C混合型1例(0.6%),D基因型0例;B基因型的HBV-DNA水平高于C基因型(P<0.05);慢性HBV感染患者中,男、女组均以B基因型为主,B基因型和C基因型分布在年龄、性别、HBeAg阳性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相关性肝癌组(HCC)的C基因型比例明显高于CHB组和LC组(P<0.05)。结论 自贡市HBV主要流行B基因型,其次是C基因型;B基因型和C基因型的慢性HBV感染患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cccDNA与现有血清学指标(AST、ALT、TBIL、HBeAg、HBV DN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解放军第309医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58例,采用Roche C6000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eAg;日立Hi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TBI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HBVcccDNA载量。结果血清HBV cccDNA与HBV DNA有很好的相关性(r=0.880,P=0.000)。HBeAg阳性组HBV cccDNA阳性的比例为67.6%,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37.5%(χ2=5.170,P=0.023)。血清HBV cccDNA与肝组织炎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χ2=4.819,P=0.028)。结论血清HBV cccDNA定量检测是评价HBV复制情况和肝细胞损伤程度较为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前S_1抗原及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合成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肽及其免疫抗体制备的试剂,检测19例急性、10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前S1抗原和抗体。结果:前S1抗原及抗体的阳性率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为84.2%和89.5%,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为25.0%和84.2%。前S1抗原在血清学表达上与HBV DNA、HBeAg的阳性符合率分别高达89.3%和87.5%。前S1抗体与抗 HBs在体内有明显相伴随关系。提示:前S1蛋白是HBV在体内复制的可靠标志,而前S1抗体反映疾病的恢复和病毒的清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HBV既往感染者血清中HBV DNA。方法从门诊健康体检者中筛选HBV既往感染者,应用PCR方法检测血清HBV DNA。结果 HBV既往感染者血清HBV DNA阳性率为3.39%,但较HBV携带者低,χ2=146.109,P=0.000。HBV既往感染者血清HBV DNA阳性者血清HBV DNA对数均值为3.93±0.90,明显低于HBV携带者,F=14.846, P=0.000。结论部分HBV既往感染者体内仍有HBV低水平复制,其意义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不同血清学标志物模式(HBV-M)与乙肝病毒DNA含量及乙肝病毒前S1蛋白的关系,为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程度、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对1385例携带不同血清学标志物的乙肝患者进行HBVPre-S1和乙肝5项指标检测,并用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血清HBV-DNA含量。结果:不同HBV免疫模式中HBsAg、HBeAg和HBcAb同时阳性,其HBV-DNA和HBVPre-S1的检出率分别为90.7%和71.1%;HBsAg、HBeAb和HBcAb阳性组的检出率分别为35.8%和27.3%;其他不同血清学模式组也有不同的阳性率。结论:HBV-DNA、乙肝病毒5项标志和HBVPre-S1联合检测,对HBV感染早期诊断,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乙肝病毒DNA荧光定量PCR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的乙型病毒DNA与乙肝病毒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362例血清标本同时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和HBV DNA的检测,按照不同的乙肝病毒标志阳性情况分级后,进行乙肝病毒DNA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分析研究。结果 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 HBeAg HBcAb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97.7%,拷贝数在10^4-10^8之间;HBsAg HBeAb HBcAb阳性组阳性率56%,拷贝数在10^2-10^7之间;HBsAg HBcAb阳性组阳性率54%,拷贝数在10^2-10^7之间;HBsAg HBeAg组阳性率100%,拷贝数在10^7之间;HBeAb HBcAb组3例,有1例阳性,拷贝数10^2;HBsAb组阳性率14.3%,拷贝数在10^3-10^7之间;189例全阴性有2例阳性(1.06%),拷贝数在10^4-10^5之间。结论 HBV DNA在各种模式的HBV标志阳性血清甚至全阴性的血清中均可检出,但检出率相差甚大,从1.06%-100%;HBV DNA乙肝病毒标志中HBeAg阳性者其HBV DNA阳性率及拷贝数较高;HBsAg及其抗体阳性者仍可检出HBV DNA,说明仅仅依靠乙肝病毒标志进行早期诊断以及判断病人是否具有传染性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HBV RNA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2例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分别在第0、7、14、30天以及第2、3、6、9、12个月来本院进行随访,TaqMan探针法定量检测HBV RNA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HBV DNA水平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HBsAg和HBeAg检测,采用酶法进行ALT及AST检测。结果:血清HBV RNA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治疗3个月后下降速度趋缓,从9个月后变化不大。血清HBV RNA水平从0 d到6个月间,各个相邻监测点间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6~12个月两个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患者基线血清HBV RNA与HBV DNA(rs =0.68,P<0.05)、HbsAg(rs =0.64,P<0.05)、HBeAg(rs=0.77,P<0.05)均强相关。在治疗前6个月各时间点,HBV RNA与HBV DNA呈强相关(rs>0.5,P<0.05)。HBV RNA与HBsAg在治疗前3个月呈强相关(rs>0.5,P<0.05),治疗6~9个月时为弱相关(rs=0.23,P=0.31;rs=0.28,P=0.23)。HBV RNA与HBeAg水平在各治疗时间点均为强相关(rs>0.5,P<0.05)。HBeAg(-)患者在治疗30 d时血清HBV RNA与HBV DNA 呈正相关(rs=0.62,P<0.05),在治疗14 d时HBV RNA与HBsAg水平呈正相关(rs=0.60,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与血清HBV DNA、HBsAg、HBeAg在治疗前和治疗初期有明显相关性,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其相关性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