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多频稳态诱发电位评估中度感音神经性聋儿童的应用效果,以供参考。方法:以2009年9月~2012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中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62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检测(ASSR)和纯音听阈测试(PTA),比较两者不同频率下测试阈值的差异。结果:与PTA相比较,ASSR在0.5kHz、1.0kHz、2.0kHz、4.0kHz的测试阈值均较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0.5kHz频率下差异最大。结论:采用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对中度感音神经性聋儿童进行听力评估,测试结果客观,可为患儿验配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ASSR)在感音神经性聋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4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均进行ASSR、听性脑干反应(ABR),40 Hz听觉相关电位(40 Hz AERP)测试。结果:0.5 k Hz、1.0 k Hz、2.0k Hz、4.0 k Hz ASSR引出率分别为100.0%、100.0%、95.6%、88.2%,40 Hz AERP下的97.1%,均显著高于ABR的60.3%,P<0.05,0.5 k Hz ASSR下的反应阈与40 Hz AERP反应阈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83,P<0.001,Y=0.891X±29.7,1.0 k Hz ASSR下的反应阈与40 Hz AERP反应阈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74,P<0.001,Y=0.942X±13.11;2.0 k Hz ASSR下的反应阈与ABR反应阈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90,P<0.001,Y=0.880X±10.244;4.0 k Hz ASSR下的反应阈与ABR反应阈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96,P<0.001,Y=0.931X±11.5。结论:ASSR、ABR及40 Hz AERP均可作为客观的听阙评估的有效手段,但对于重度耳聋患者ASSR具有更高的检出率,0.5、1.0 k Hz ASSR反应阈与40 Hz AERP反应阈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2.0、4.0 k Hz ASSR反应阈与ABR反应阈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成人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听觉稳态诱发反应(ASSR)和纯音听阈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成人感音神经性聋患者33例(65耳),行ASSR阈值纯音听测试。结果:ASSR、纯音听阈值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听阈有显著相关性,0.5、1.0、2.0、4.0 kHz频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769、0.772、0.743、0.756。ASSR阈值较行为阈值高,ASSR阈值与纯音听阈间差值多在3.0~10.0 dB HL之间,在0.5、1.0、2.04、.0 kHz频区间分别为:4.77、8.83、6.49、3.67 dB HL,随频率增高,两者的差异有缩小趋势。结论:成人感音神经性聋患者ASSR阈值与纯音听阈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测试ASSR阈值可推断出被检查者纯音听阈的阈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ASSR)在突聋听力检查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在长航总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并符合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制订的突聋诊断依据的双耳突聋患者20例,上述患者在同一天内的安静或自然睡眠状态下分别进行ASSR、听性脑干反应(ABR)和纯音测听检查,分析ASSR与纯音测听和ABR的相关性。结果 0.5、1.0、2.0、4.0 k Hz ASSR与纯音测听相关性分别为0.834、0.921、0.961、0.935。其中0.5 k Hz ASSR阈值与纯音测音阈值的差值在10~20 d B,其余频率差值在5~15 d B。除0.5 k Hz外,其他几个频率段ASSR与纯音测听结果均有较高的相关性(P<0.05)。ASSR与Click ABR的比较表明两种测试方法所得结果具有较高的相关性(P<0.05)。结论 ASSR频率特异性好,刺激强度高,能同时测试左右耳共8个频率的听阈,是一种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客观测听方法。ASSR与纯音测听和ABR有极高的相关性,在突聋诊断和听力损失程度评定中有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和行为测听在幼儿听力评估中的相互关系。方法 取30个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患儿(排除传导性聋)。分别测试其500Hz、1000Hz、2000Hz和4000Hz的行为测听阈值和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通过计算两者的回归系数,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 可以观察到行为测听闻值和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我们可以用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来预测行为测听阈值。同时发现,预测的剩余标准差随着频率的增加而降低。结论 在幼儿可以用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来预测行为测听阈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听觉诱发电位与噪声性聋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使用纯音测听(PTA)、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脑干诱发电位(BAEP)、40 Hz听觉诱发电位(40 Hz AEP)检测45例职业性噪声聋患者(轻度聋24例,中度聋21例)和25例听力正常者(对照组),对PTA结果与ASSR、BAEP、40 Hz AEP反应阈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对照组PTA、ASSR、BAEP、40 Hz AEP值与轻度和中度噪声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A阈值与各听觉诱发电位反应值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722、0.670、0.835)。结论 ASSR、BAEP、40 Hz AEP检测能为职业性听力损伤的诊断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即听觉稳态反应(ASSR)在城市社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婴幼儿测试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3月-2008年2月对72例(144耳)〈3岁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婴幼儿分别行ASSIR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婴幼儿ABR均未引出V波,而ASSR在0.5、1.0、2.0、4.0kHz引出72耳电位反应,引出率分别为66.67%(48/72)、86.11%(62/72)、88.89%(64/72)、94.44%(6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SR在0.5、1.0、2.0、4.0kHz的阈值分别为(82.56±9.26)、(90.31±6.94)、(88.12±7.93)、(88.62±8.12)dBHL。结论:ASSR有助于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婴幼儿的残余听力客观评估。尤以高频听闽为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VAS)患儿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ASSR)测试分析,探讨其ASSR特点.方法 对40例(80耳)听性脑干反应(ABR)最大刺激强度95dBnHL未引出波形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进行ASSR测试,其中20例(40耳)为LVAS患儿,另20例(40耳)非LVAS患儿作为对照组.将两组5个频率ASSR的引出率、平均反应阈进行比较.结果 在0.25、0.5 kHz,LVAS患儿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引出率明显高于非前庭导水管扩大患儿,2个频率引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0.5、1 kHz,LVAS与非LVAS患儿平均反应阈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VAS多频稳态反应的特点是低频残余听力,对0.5、1 kHz语言频段刺激较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听性脑干反应(ABR)及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在评估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患儿的听力状况及脑干听通道功能受损情况中的作用.方法 对ZKS患儿38例76耳度同龄健康儿童20例40耳进行ABR及ASSR测试.结果 ZKS组患儿的ABR Ⅰ、Ⅲ、Ⅴ波潜伏期,Ⅰ~Ⅲ及Ⅰ~Ⅴ波峰间期较时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KS组ASSR各频率反应阈值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应用ABR和ASSR,可以为定量定性的评估ZKS患儿听力损失状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海琼 《吉林医学》2014,(23):5153-5154
目的:探讨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选择成人感音神经性聋患者38例,在同一天进行纯音听阈、听性脑干反应(ABR)和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MASSR)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各频率上,ABR、MASSR阈值明显高于纯音听阈测试(P<0.05),在0.5 kHz和1.0 kHz上MASSR反应阈要高于ABR反应阈(P<0.05);ABR、MASSR与纯音听阈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ABR和MASSR均可用于具有频率特性的客观听阈的评估,且在低频区域MASSR对客观听阈评估的准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听力测试组合在婴幼儿听力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两次耳声发射听力筛查未通过的疑似听力障碍及家长发现对声音敏感性差的360例(720耳)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婴幼儿进行声导抗(AIM)、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反应(ASSR)等相关客观听力检查,统计患儿的听力评估状况.结果 360例(720耳)婴幼儿中,出现听力损失83例(141耳),听力损失发生率为19.6%(141/720).AIM测试检出异常40耳,异常率5.6%(47/720),ABR测试检出异常130耳,异常率18.1%(130/720),DPOAE测试检出异常132耳,异常率18.3%(132/720),ASSR测试检出异常133耳,异常率18.5%(133/720).采取AIM测试的听力异常检出率与实际检出率相比明显较低(P<0.05).其他检测方法的听力异常检出率与实际状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测试项目的增加,对听力异常的检出率呈现上升状况.141耳中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33耳,占94.3%,传导性听力损失8耳,占5.7%.141耳ABR反应阈值状况为:28耳正常,占19.9%;7耳轻度异常,占5.0%;27耳中度异常,占19.1%;21耳重度异常,占14.9%;58耳极重度异常,占41.1%.结论 临床上采取多种听力测试组合能提高婴幼儿听力损失检出率,且采取ABR+DPOAE+AIM+ASSR联合测试时能评估婴幼儿听力损失程度及性质状况,在实际听力评估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黄飞  徐伶丽 《广西医学》2011,33(7):829-830
目的 探讨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与纯音听阈测试(PTA)在听力残疾评定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ASSR测试与纯音听阈测试对279例听力残疾评定者进行听力评定.结果 279例听力残疾评定者经PTA、ASSR检测,伤残率分别为98.6%(275/279)、97.1%(271/279).诊断为伪聋4例,夸大性聋21例.两种...  相似文献   

13.
听神经病     
目的 :介绍一种特殊的感音神经性听力疾患—听神经病 ,探讨其临床特征及听力学特点。方法 :报道 5例听神经病患者 ,2例为成人 ;3例为儿童。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患者进行纯音测听、脑干电反应测听、耳声发射、耳蜗电图及语言辨别率等听力学检查。结果 :5例均主诉听力下降 ,听力学检查纯音听阈为轻、中度感音神经性聋 ,与纯音测听不相符的语言辨别率明显下降 ,不能引出脑干诱发电位 (ABR) ,耳蜗电图基本正常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POAE)基本正常。提示外毛细胞功能正常 ,病变可能在听神经。结论 :听神经病是一种主诉听力下降 ,纯音听阈为轻、中度感音神经性聋 ,不能引出脑干诱发电位 (ABR)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正常的听力疾患 ,临床上应与其他感音神经性聋区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听觉稳态诱发反应(auditory steady state response, ASSR)与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 LVAS) 患者进行听力测试,探讨其ASSR和ABR的听力学特点。方法对63例(121耳)确诊为LVAS和同期来我院就诊的20例非LVAS感音神经性聋患儿进行ASSR和ABR测试,分别记录结果,分析并观察其特点。结果LVAS组:ASSR 在0.5~4?kHz阈值呈上升趋势,直至4?kHz反应阈消失,近成直线关系,随低频听阈值的升高,斜率值减小;给出最大刺激频率中,1?kHz反应阈最后消失;当ASSR听阈介于50~80?dBHL时,若ABR以dBnHL为单位,其对应的反应阈数值小于ASSR听阈数值;当ASSR听阈>100?dBHL时,ABR 109.6?dBnHL已不能引出V波;84耳ABR最大声刺激未引出V波, 其对应ASSR仍可全部或部分频率引出反应阈。非LVAS组:0.5~4?KHz阈值曲线多为平坦型, 2~4?kHz均值与ABR V波反应阈相近。结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ASSR 0.5~4?kHz各频率反应阈值呈升高趋势直至消失,其数值与ABR反应阈数值大小具有阶段性改变,其改变区间在80~100?dBHL。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高低频残余听力对人工耳蜗术后言语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诊断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且术前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存在残余听力的102例患儿, 采用言语可懂度分级 (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 得分, 判断术前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高低频残余听力对人工耳蜗术后语训1 a言语恢复的影响.结果 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高频组术后语训1 a言语可懂度分级 (SIR) 得分 (3.93±0.8) 分, 而低频组术后语训1 a言语可懂度分级 (SIR) 得分 (3.20±0.94) 分, 且高频组与低频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高频组 (1.0, 2.0 kHz) 术后语训1 a言语可懂度分级 (SIR) 得分为 (3.93±0.8) 分, 而低频组 (0.5, 1.0kHz) 术后语训1 a言语可懂度分级 (SIR) 得分 (3.20±0.94) 分, 且高频组与低频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术前为高频残余听力的患儿术后言语恢复情况较术前为低频残余听力的患儿恢复情况好, 故高频残余听力对人工耳蜗术后言语恢复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种听力测试组合在婴幼儿临床听力评估的应用。方法: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0月本听力学中心接受各基层医院2次耳声发射(OAE)筛查未通过的疑似听力障碍和家属发现对声音反应不敏感的婴幼儿共680例(1360耳),平均诊断年龄8个月,对680例婴幼儿进行声导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耳蜗微音电位(CM)等客观听力检查。结果:(1)680例(1360耳)婴幼儿听力损失119例(214耳)发生率15.73%(214/1360),其中ABR正常而DPOAE异常23耳,自愈6例(10耳),3月龄单项ABRⅤ波反应阈在40~60dBnHL,经过对症治疗后,6个月龄反应阈为30 dBnHL.单项ABR异常检出率14.78%(201/1360),DPOAE异常检出率15.74(214/1360),ASSR异常检出率15.29(208/1360),声阻抗异常检出率2.05%(28/1360);(2)680例(1360耳)婴幼儿听力损失214耳,其中感音神经性耳聋201耳,占93.92%(201/214),传导性听力损失13耳占6.07%(13/214,),201耳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ABR反应阈值轻度异常7耳占3.27%(7/214);中度异常38耳占17.76%(38/214);中重度异常40耳占18.69%(40/214);重度异常40耳占18.69%(40/214);极重度异常76耳占35.51%(76/214),其中听神经病4例(8耳)。结论:在婴幼儿的听力学评估过程中,随着组合测试项目的增多,听力损失检出率也越多,4项测试组合(声导抗、DPOAE、ABR、ASSR )和5项测试组合(声导抗、DPOAE、ABR、ASSR、CM)听力检查更能准确地对患儿听力进行定性、定量、定位评估,能有效地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临床上最为常用的听觉诱发电位技术是短声诱发的听觉脑于电反应(click—evoked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c—ABR)和40Hz听觉相关电位。近年来具有频率特性的客观测听方法——短音听觉脑干电反应(tonebust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Tb—ABR)、听觉稳态反应(auditorysteadystateresponse,ASSR)也在逐步发展,尤其是ASSR作为一种具有频率特异性、客观、快速的听力定量诊断方法,已成为临床应用及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儿童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听力特点分析(附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听力学特点。方法对6例2.5~8.5岁患有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病儿在初次发病时进行听性脑干诱发反应(ABR)、40 Hz诱发反应、多频稳态诱发反应(ASSR)检查,并在初次发病及最近一次发病时行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声导抗及纯音听阈(或行为测听)检查。结果 6例12耳初诊及最近一次的声导抗检查均为A型鼓室图,镫骨肌反射均未引出。TEOAE检查均未通过。ABR、40 Hz诱发反应、ASSR、纯音听阈检查结果均为中度、重度甚至极重度听力损失,且98 dBnHL click刺激声时ABR检查结果示在潜伏期2.77 ms左右均有显著负反应波(ASNR)出现。纯音听阈结果示在250、500、1 000 Hz时均有气骨导差且均大于15 dBnHL。结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病儿初次发病时一般为双侧中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随后波动性听力逐渐下降直至全聋。ASNR的出现可以作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听力学诊断的参考指标,但确诊仍依靠影像学检查。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纯音听阈可以有低范围的气骨导差,但原因不明。本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及时助听语训,对病儿的言语语言发育是有效的。重视日常防护及发病时尽早治疗,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是可以有效预防或延迟发作的。  相似文献   

19.
朱秋梅  唐凤珠  梁建平 《广西医学》2007,29(12):1874-1875
目的 探讨多频稳态反应(ASSR)对儿童言语和语言障碍的听力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GSI-Audera ASSR测试系统,应用单频刺激的方式,对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86例行ASSR测试.结果 不同程度听力障碍78例,智力迟缓3例,大脑损害(缺血缺氧性脑病)3例,语言发育迟缓2例.结论 ASSR是一种具有频率特性、可靠的客观测听方法,特别适用于儿童言语和语言障碍者进行详细的分频率的听力评估,进一步鉴别语言障碍、发育迟缓或智能落后,为验配助听器并评定助听效果提供听力学依据,是对某些神经性听功能障碍的测定及其发生机理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单侧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探讨其病损部位.方法 对单侧听神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 、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 ,ABR)的听力学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患耳(右耳)纯音听力图为缓降型,听力损失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健耳(左耳)听力正常;患耳的同侧及对侧镫骨肌声反射未能引出,健耳的同、对侧声反射均能引出 .患耳的听性脑干反应各波未能引出,健耳的ABR各波潜伏期正常 .双耳 DPOAE各频率均正常引出.颞骨高分辨率CT未见异常.结论 单侧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与双侧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基本相同.但单侧听神经病以重度聋较多见,应对单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全面的听力学检测 ,需注意与一般单侧感音神经性聋相鉴别.DPOAE 及ABR 对诊断、鉴别诊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