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2.
目的观察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用于胸腰段脊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52例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Cobb角度、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等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比较Cobb角度、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结论针对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进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安全性较高,治疗效果较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胸腰段脊椎骨折通过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进行治疗的方法以及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4年4月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资料28例实施回顾性分析,28例患者全部实施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方法,记录患者治疗之前以及治疗之后的椎体后缘高度、Cobb角度以及前缘高度等治疗效果。结果 28例患者治疗之前和治疗之后的椎体后缘高度、Cobb角度以及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之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与治疗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安全性高,治疗效果相对较明显,能够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对胸腰段脊椎骨折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34例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并进行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Cobb角的变化以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比较.结果 术后即刻及术后半年的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半年进行脊髓神经功能分级评定显示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 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是治疗胸腰脊椎骨折并神经损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和总结胸腰段椎体骨折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并植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脊柱后路正中切口,应用手法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对伤椎复位、内固定并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结果:伤椎平均复位率在95%以上,脊柱损伤局部稳定性得以重建。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并植骨治疗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符合脊柱稳定的生物力学要求,是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非常好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行后路跨节段内固定常规外侧植骨治疗,比较治疗疗效。结果2组术后3个月时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较术前增高(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为明显(P<0.01)。2组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观察组E级为90.00%,高于对照组66.67%(P<0.05)。术前评估为A~D级而术后升高2个级别者,观察组为36.67%高于对照组的13.33%(P<0.05)。结论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能较大程度恢复伤椎高度及Cobb角,复位良好,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钉棒系统固定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1年3月进行治疗的12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钉棒系统固定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60例和对照组(AF系统内固定组)60例,后将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脊髓功能恢复程度及术前术后脊柱畸形情况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脊髓功能恢复程度及术后脊柱畸形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钉棒系统固定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并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腰脊椎骨折并神经损伤的总体治疗效果情况,为后期骨科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最大限度上提高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改善神经损伤效果。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收治治疗的胸腰脊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性回顾分析,这些患者均采用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以及神经损伤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处理。结果:对参与实验研究患者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的具体恢复情况、Cobb角变化以及神经损伤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提高了胸腰脊椎骨折患者的生命安全。结论:临床治疗数据结果显示,对于存在胸腰脊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患者来说,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外侧植骨融合的治疗方法是最为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胸腰段爆裂骨折治疗中应用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行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1年随访,对术前、术后1年神经功能、AMS评分及术后骨折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年患者Cobb角、AMS评分与椎体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各相应数据间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3.04%。结论在胸腰段爆裂骨折治疗中行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使骨折快速恢复,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前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椎管狭窄合并双下肢全瘫或不全瘫患者进行经前路切开复位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探查减压手术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复查X片及CT均复位满意,椎管减压彻底;随访时间最长两年,最短八个月,植骨均已融合,无断钉松动等并发症,脊髓及神经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前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固定牢固,减压彻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 评价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②方法 对43例患者行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手术.骨折节段:T11 6例,T12 15例,L1 12例,L2 7例,L3 3例.椎体楔形压缩骨折28例,爆裂型骨折15例.术后对其影像学、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进行评价.③结果 住院期间未见切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症状加重.随访6~30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断钉、断棒及椎弓根钉松动现象.术后摄X线片观察椎体高度较术前平均增高36.7%,后凸畸形角(Cobb角)平均恢复19.3°,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1.7级.脊柱椎体排列及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④结论 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能让骨折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后路椎体截骨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后路椎体截骨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8个月,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程度、后凸畸形角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达到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严重并发症。与治疗前对比发现,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下降,后凸畸形角度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体截骨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手术效果满意,患者疼痛和畸形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问植骨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来我院骨科进行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6例,按照治疗的不同方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n=58),分别实施经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治疗。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1d、2d、3d及7d的VAS疼痛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较低(P〈0.05)。两组治疗后的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均明显升高,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脊髓神经功能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具有显著的远期临床效果,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并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对87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并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手术前后随访观测VAS评分、后凸角度、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5.3±12.5)个月.无内固定失败的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大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1-2级的改善。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5.3±0.7)分与(2.8±0.5)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后凸角度分别为(-3.1±6.2)。与(0.7±0.4)°,显著低于术前(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并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伤椎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评价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46例于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另取46例无神经症状的患者(对照组)行单纯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疗效及相关指标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s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手术优良率为25例(54.3%),实验组为39例(84.8%),后者显著优于前者(P<0.05)。对照组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老年胸腰段脊椎柱骨折采取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显著,内固定失败率低,可在临床推广试用。 相似文献
17.
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48例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在我院诊断并采用经椎弓根植骨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损伤节段:T1 12例,T2 29例,L1 17例,L2 11例,L3 4例,L4 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15d,均为爆裂性骨折。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完整。结果患者术后伤椎前后缘压缩率、脊柱后凸Cobb角、椎管狭窄程度、上下终板成角均优于术前(P〈0.01)。结论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效果佳,稳定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2):65-67+71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置钉技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7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后正中入路治疗,实验组给予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置钉技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指标、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差异。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120.53±15.69)m L、术后引流量(69.95±17.86)m L、VAS评分(2.43±0.93)分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周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置钉技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创伤小、安全性高,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椎体高度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重建及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陈旧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例胸腰椎陈旧性爆裂骨折,采用侧前方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支撑植骨融合和前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固定术治疗。结果:15例患者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22.6个月。术前脊柱矢状位后凸Cobb角为14.8°±2.4°(6°~36°),术后2周后凸Cobb角为4.5°±0.8°(-2°~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局限性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5~9分,平均(7.2±1.3)分,术后2周VAS评分1~3分,平均(2.2±0.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病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减压植骨重建及钉棒固定更有利于神经减压及重建脊柱稳定,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伤椎置钉单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86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均采用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系统(AF)组(46例)和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组(50例),前者采用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后者采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最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椎前后缘高度均显著高于术前,而术后Cobb角均显著低于术前,组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组间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SS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AF组,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F及GSS的临床应用效果相近,尤以GSS的治疗效果更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高、复位效果佳等众多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