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省2001-2006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广东省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2001-2006年登革热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2001-2006年广东省共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2 897例,报告外地病例320例,年发病率在0.01/10万~1.77/10万之间。疫情涉及12个市,主要集中于广州(73.89%)、汕头(6.99%)、阳江(5.10%)、中山(4.78%)等市。3-12月均有病例报告,6-11月为流行期,8-10月为发病高峰期(占88.90%)。男女性别比例为1∶1.07;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数以15~54岁年龄组居多(占73.72%),发病率以20~44、60~69岁年龄人群居高;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农民、学生、工人和离退人员为主。每年均有国外输入病例报告,病例输入地主要以新加坡、印尼、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为主。51起本地暴发疫情中,除1起疫情为登革Ⅱ型病毒引起外,其余均为登革Ⅰ型病毒引起。结论广东省登革热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的传染病,珠江三角洲和粤东地区应为广东省登革热预防控制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2.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及加勒比海地区常发生流行和爆发。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大部分热带地区的登革热或登革出血热的发病率急剧增加。近十年的发病人数已超过以往25年(1956~1980年)病例总数。我国自1978年广东省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1990~200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明确广东省登革热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调查分析1990-2000年登革热病例的分布特征和流行因素,测定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结果 1990-2000年间,广东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9747例,死亡3例。年发病率在0/10万-9.75/10万之间,平均为1.27/10万。流行多呈爆发,疫情涉及13个市(占全省21个市的61.9%)。主要集中在广州,潮州,肇庆和佛山市,呈现高度集中而相对分散特点,敏月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其中1-6月份为散发输入病例,7-12月份为流行期,男性:女性为1.04:1,所有年龄组均易感,四个型别的登革病毒均发生过流行,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同一年份不同地区也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广东省12株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显示广东省登革Ⅰ型代表毒株可分为两个基因亚型。临床表现以典型登革热为主,广东省存在有利于登革热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论 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同国外登革热流行程度相关联。流行呈输入性流行的特征,至今仍无证据表明已成为地方性疾病。  相似文献   

4.
自1978年广州市发现登革热以来,已发生由4个型引起的多次流行。每次均为单一血清型。而1991年该市首次出现两个血清型别的登革热交替流行。4~8月中下旬以散发性的登革Ⅳ型流行为主,8月下旬起为局部流行,病原体为登革Ⅰ型病毒。共发病258例,死亡3例。首例发生于4月28日,终末病例是11月13日,主要集中在9月份,占  相似文献   

5.
3株登革病毒1型广东分离株NS 1基因序列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热 (Denguefever ,DF)是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 ,严重者表现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 ,后者死亡率可达 5 %。广东省自 1978年以来 ,先后有 10多次登革热暴发流行。目前认为 ,我国登革热为传入性 ,但登革热的病原登革病毒 (DV)流行株的来源还不明确。我们通过测定我国广东省DF病人血清中分离的 3株DV - 1的NS 1基因序列 ,比较其核苷酸及其编码氨基酸的差异 ,探讨 1999、1997和 1995年在广东流行的登革热的可能来源。1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试剂为pUCmT载体、3SGelPurificationKi…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首次出现两个血清型登革热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4~11月,广州市发生了两个血清型别的登革热流行,病例数258例,发病率4.35/10万;死亡3例,病死率1.17%。前期以散发的登革Ⅳ型为主,后期呈局部性登革Ⅰ型病毒流行。在分离到的51株登革病毒中,登革Ⅰ型病毒45株,Ⅳ型6株。123例双份血清补结试验结果表明,有74例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4倍升高,其中Den-1为60例,Den-4为14例。DHF/DSS病例占9.67%。实践证明,广州市对登革热流行采取的预防监测系统的控制措施,已达到监测散发病例的水平,两个血清型别的流行在国内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1990~1994年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的流行病学新加坡1990~1994年登革热(DF)和登革出血热(DHF)发病率为32.9~100.1/十万。DHF占报告病例的1.9~16.6%。16例死于登革休克综合征(其中12例经血清学证实),病死率为...  相似文献   

8.
佛山市石湾区1990~1999年病毒性肝炎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山市石湾区为广东省病毒性肝炎 (以下简称为肝炎 )高发区 ,根据疫情资料 ,近年来肝炎报告发病率一直居于各种传染病之首。现对佛山市石湾区1990~ 1999年肝炎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防治对策。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 1990~ 1999年佛山市石湾区辖内的四个镇、一个办事处的急性传染病年报表及甲、乙类传染病年报表 ;人口资料来自佛山市石湾区统计局。2 结果2 1 流行概况   1990~ 1999年石湾区肝炎发病累计 35 6 6例 ,死亡 4例 ,平均年发病率为 2 71 6 1/十万 ;1991年发病率最高 ,为 5 46 72 /十万 (6 0 8例 ) ;1995年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西双版纳州2013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西双版纳州传染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登革热暴发疫情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西双版纳州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328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294例,输入性病例34例(老挝19例、缅甸9例、泰国5例、广州1例),年报告发病率为115.30/10万,无死亡病例。发生2起暴发疫情,疫情涉及到全州2县1市。发病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89岁,以20~49岁青壮年为主;男性604例,女性709例;职业以商业服务、家政及待业和离退休人员居多。检出4个血清型登革热病毒,其中本地感染流行株为登革Ⅲ型,境外输入性病例病毒株,老挝为登革Ⅱ型,缅甸为登革Ⅰ、Ⅳ型。[结论]西双版纳州登革热防控形势严峻,存在境外输入传染源和适宜媒介伊蚊生存繁殖的生境条件,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防止登革热疫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1959-1994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广州市历年传染病流行病学资料及病毒性肝炎的专题调查报告,分析广州市1959~1994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动态,其发病率在35.4~390.1/十万之间,出现二次高峰,第一次是1959-1960年,发病率为390.8/十万和323.1,十万,第二次是1975-1978年,发病率为214.1/十万~251.6/十万。死亡率波动在0.16~0.57/十万。在传染病发病腰位排列中,除六十年代居第四位外,其余各统计年代均占第一或第二位。发病呈散发,市区发病率较郊县高85.7%。无明显季节性。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以20-40岁中青年为主。病原学分型以乙型肝炎为主,甲型肝炎次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的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为今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的流行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实验室资料来自广东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结果2006年广东省疫情监测报告系统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010例,年发病率为1.10/10万,无死亡病例,其中发生10例以上的暴发疫情共14起。疫情涉及广州、汕头、佛山等7个市。全省从8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共经历3个发病高峰,3个高峰依次降低。病例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以20~39岁为主(41.5%),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人员、工人、农民、学生为主。14例输入性病例的输入地来自柬埔寨、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7个国家。实验室检测发现,2006年广东省登革病毒的流行株均为登革Ⅰ型,各1例输入性病例分别分离出登革Ⅰ、Ⅲ型毒株,其与本地检测的流行株无关联。结论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流行呈波及面广、输入病例与本地传播并存、散发与多点暴发并存及季节性等特点,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广东省已成为地方性登革热流行区。  相似文献   

12.
美洲登革热人们知道登革热是加勒比地区的地方性流行病已有很多年了。最近以前只见登革2型和3型病毒,直至1977年初从牙买加的病例首次分离出登革1型病毒。这个病毒不久在全部加勒比地区扩散开来,在1977和1978年造成暴发,其后在1979年逐渐停息。在1977年牙买加、古巴、巴哈马群岛、多米尼加、海地等都报告最大病例数。1978年在波多黎各登革2型引起的一次暴发已发生大量病人,当时登革7型传到本岛给流行以新的势头。同年,由1型引起的暴发也发生于巴巴多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圣基斯及其他岛屿。在南美洲和中美洲,1977  相似文献   

13.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所致,其并发症为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是由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目前登革热在热带、亚热带的6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15亿人口中流行,登革出血热(DHF)已经是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地方性流行及儿童的10种主要死亡病因之一,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的病死率更高。1956~1992年泰国、缅甸和印度尼西亚3个国家报告DHF272393例,死亡15216例,平均死亡率5.6%。DHF还向另一半球扩散,1981年古巴报告  相似文献   

14.
根据广州市历年传染病流行病学资料及病毒性肝炎的专题调查报告,分析广州市1959~1994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动态。其发病率在35.4~390.1/十万之间,出现二次高峰,第一次是1959~1960年,发病率为390.8/十万和323.1/十万,第二次是1975~1978年,发病率为214./十万~251.6/十万.死亡率波动在0.16~0.57/十万。在传染病发病顺位排列中,除六十年代居第四位外,其余各统计年代均占第一或第二位.发病呈散发,市区发病率较郊县高85.7%。无明显季节性。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以20~40岁中青年为主.病原学分型以乙型肝炎为主,甲型肝炎次之。  相似文献   

15.
九十年代初 ,广州市发生了两次登革热的局部流行 ,发病率低。 1 995年 ,广州市发生了Ⅰ型登革热暴发流行 ,疫情波及七区一县级市 ,病例数达 5 5 0 5例 ,发病率创历史新高。现将九十年代中期广州市登革热发病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1 发病概况九十年代中期第一次局部发病发生于1 994年 9月 ,于广州市某大院发生了一起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小规模暴发 ,罹患率为 1 2 3% (1 3/1 0 6 )。经疫情紧急处理 ,未引起大院外流行。从急性期病人血清中分离到 2株Ⅰ型登革热病毒[1 ] 。第二次流行起于 1 995年4月 ,从首例确诊至 8月中旬 ,市区仅确诊 …  相似文献   

16.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虫媒传染病中分布最广,发病最多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热和亚热带地区,近几年来,本病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卷土重来,发病呈上升趋势,给人们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本文就国外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流行态势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登革热流行病学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登革热病毒感染是目前常见的由节肢动物引起的疾病。近年来登革热病例正在迅猛增加,这种致命的传染病已威胁到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健康安全。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上每年约发生1亿例登革热,50万例登革出血热,25000人死亡。而且在亚、非、南美的热带地区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登革热病毒可引起多种疾病,从登革热到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此病毒可通过蚊子传播,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一种耐冷伊蚊可对温带地区儿童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肝炎发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了摸清我县肝炎的流行规律,控制发病,现将我县1980~1991年中报告的肝炎病例作如下分析。 1980年,以来,共报告肝炎病例4979例,发病率在67.82~175.56/十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18.47/十万。占各种传染病的比例在8.28~60.28%之间,由1980年第5位,自88年后上升至首位病例。 全县各乡镇均有发病、以散发为主,且以集镇所在地区和交通方便、流动人口较大的平原地区为多,发病率浦阳镇占313.94/十万,城关区占102.61/十万,黄宅区占67.08/十万,浦东区占128.54/十万,浦西区占111.19/十万,平湖区占83.11/十万。全县12年平原区发病牢平均为130.29/十万,山区为96.05/十万。  相似文献   

19.
登革热(dengue fever,简称DF)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简称DHF)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与我国南部沿海省份隔海相望的东南亚诸国,几乎每年都有病例的发生,甚至暴发,呈地方性流行.1978年首次在广东省佛山市报道登革热暴发疫情,继而,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等省(自治区)也先后报道 [1],尤其广东省近期频频发生登革热疫情,究竟是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暴发疫情,还是本地已形成了地方性流行?对此,笔者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广东省某市1964-2016年法定传染病发病谱变化趋势,为制订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不同年代、不同传播途径的法定传染病发病谱变化趋势。结果 1964-2016年,广东省某市累计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9种共计1 128 322例,报告死亡病例93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 418.55/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1.17/10万。60~80年代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麻疹、流感、痢疾、百日咳、病毒性肝炎为该时期传染病发病谱的主要优势病种。90年代至今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病毒性肝炎、淋病、梅毒、肺结核为该时期传染病发病谱的主要优势病种。肠道传染病从70年代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发病率最低为9.80/10万。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从70年代开始发病下降,2010-2016年回升与登革热疫情流行有关。免疫规划相关传染病发病大幅度下降。结论 1964-2016年广东省某市传染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总体呈现下降趋势。53年间传染病发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时期传染病防控工作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