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问叶性肿瘤,其中小肠间质瘤(small bowel stromal tumors,SBST)占胃肠道间质瘤的第二位。SBST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性肿瘤,由于其临床起病隐匿、特异性不强、病变部位深、容易漏诊或误诊。现将本院l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 ,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1 985年以前 ,由于病理技术的限制 ,许多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由于残留有平滑肌或神经束 ,而被误诊为平滑肌源或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 ,GIST成为消化道临床病理学的研究热点。由于临床上对GIST认识 相似文献
4.
《郧阳医学院学报》2015,(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对小肠间质瘤导致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导致小肠出血的CT影像资料,结合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综合分析。结果:17例小肠间质瘤位于空肠,8例位于回肠,24例平扫表现为腔内型软组织肿瘤,大小约1~3.8 cm,平均1.7 cm,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坏死囊变不强化。1例平扫表现腔内外软组织肿块,大小约5.6 cm×4.8cm×3.4 cm,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片状未见强化低密度影。12例显示肿瘤血供,8例肿瘤血管来自于肠系膜上动脉空肠支,4例来自于回肠支。1例显示空肠近端间质瘤动脉破裂,动脉期肿瘤边缘片状造影剂,静脉期范围扩大。结论:多层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动脉破裂出血的直接征象有所欠缺,但能分析小肠出血的原因,并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6.
7.
杨轶涵廖旺娣张振东舒徐陈幼祥龙顺华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58(5):72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经外科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219例S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131例,女性88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45例,空肠96例,回肠78例。入院首发症状:消化道出血95例,腹痛106例,腹胀7例,腹部包块5例,肠梗阻3例,消瘦2例,腹泻1例。贫血154例,其中极重度贫血4例,重度贫血28,中度贫血75例,轻度贫血47例。误诊86例,男47例,女39例。诊断符合率:B超19.23%,小肠镜55.56%,胶囊内镜37.5%,消化道钡餐造影33.33%,CT平扫41.02%;CT平扫加增强41.13%。177例行R0切除,肝转移4例,累及网膜2例,累及膀胱2例,累及胆囊浆膜壁1例,累及直肠1例,累及输尿管1例。20例行淋巴结清扫术,病理均提示反应性增生。极低危险度34例,低危险度55例,中危险度31例,高危险度99例。术后口服格列卫治疗106例,6例改用舒尼替尼治疗。术后复发19例,复发后死亡16例。结论 SIST空肠多见,主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和腹痛,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小肠低张CT更易发现直径小的SIST,手术联合术后分子靶向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病理检查提示(小肠)胃肠间质瘤,大小3cm×3cm×2.5cm,伴坏死,核分裂相0-1/50HP,核异型性轻度。免疫组化:S11-203:S-100(-),Actin(-),NSE(-),CD117(+),CD34(+),SMA(+)。术后恢复良好,随访4月未见再出血。结论小肠间质瘤较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小肠镜、CT等均具有较高的术前诊断价值,确诊尚需病理检查,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11.
患者,男,80岁,冈黑便2d于2004年6月29日收入院,伴轻度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反酸,暖气。入院体检:体温37℃,呼吸18次/min,脉搏80次/min,血压120/70mm-Hg(1mmHg=0.133kPa),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s征阴性,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次/min,双下肢无浮肿,直肠指俭:未触及包块,指套表面未见黏液、脓液、血液。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早先,由于病理技术的限制,许多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由于残留有平滑肌或神经束,而被误诊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GIST成为消化道临床病理学的研究热点。由于临床上对GIST认识不足,常使GIST的确诊和及时治疗遇到困难。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GIST作一小结,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1病例报告患者男,59岁,因“反复解暗红色血便3年”多次入院,出血量大,经内科治疗有效,血CEA、凝血四项正常,多次行胃、结肠镜检查,全消化道造影和全腹部CT未见病灶,行胶囊内镜检查提示空肠黄色瘤。本次便血1h入院,腹部体检无特殊。急诊行肠系膜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出血征象,转外科手术剖腹探查结合术中内镜检查,术中见回肠距回盲瓣约150cm处直径约3.0cm肿块,突出浆膜层外生长,质硬,表面结节样,切开肠壁见肠道腔内约1.2cm溃疡,表面见血痂,予以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交界性间质瘤,免疫组化:CDll7(+),CD34(+),S100(-),Actin(-),PCNA50%(+),ToPoⅡ10%(+),P53(-)。 相似文献
15.
肠系膜巨大淋巴管瘤伴自发性破裂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0岁。因“腹痛20h”急诊入院。查体:T38℃,P128次/min,R21次/min,BP102/80mmHg。心、肺无明显异常,腹部不对称,左中腹饱满,可见肠型,未见包块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扪及,全腹压痛,尤以左侧腹明显;伴反跳痛及肌紧张,呈板状腹。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B超提示:肠潴留。腹部立卧位平片提示: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小肠间质瘤的CT资料,复习其CT表现特点。结果 8例患者,病灶位于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3例,术后病理证实良性2例、恶性5例、交界性1例。CT表现呈类圆形,可见分叶,其中黏膜下型1例,肌壁间型2例,浆膜下型5例;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增强。结论小肠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总结小肠间质瘤,提高诊断及处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2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小肠间质瘤良、恶性之比1:5.4。恶性间质瘤的直径大于良性间质瘤。隐性失血、隐匿消瘦、脐周隐痛、腹部肿物是小肠间质瘤的最常见表现。术前确诊为小肠肿瘤59.4%。27例恶性间质瘤中66.7%(18/27)行小肠肿瘤根治术,25.9%(7/27)行小肠肿瘤切除的减瘤荷手术,7.4%(2/27)行姑息手术。27例恶性间质瘤切除标本中6例发生淋巴转移,4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小肠问质瘤是较少见消化道肿瘤。多种检查方法合理应用可提高术前确诊率、术中对判断性质困难者应行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1病例介绍
患者,女,62岁,主诉:黑便10 d,晕厥3 d.患者面色苍白,未触及腹部包块,无腹痛及其他症状、体征.全血细胞计数显示,红细胞比容31%,平均血细胞体积75 fl(正常范围80~98 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4.6 Pg(正常范围26~34 Pg).铁分布显示一个低水平的血清铁28 g/dl(正常范围31~144 g/dl).铁传递蛋白饱和度7.9%(正常范围15%~50%).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无异常.口服、静脉内给予比剂后,行腹盆腔增强CT:800 ml泛影葡胺和泛影酸钠口服,100 ml碘海醇(每毫升含300 mg碘)静脉内注射,速率3 ml/s.注射至扫描开始有70 s的延迟.扫描参数:120 kVp,180 mAs,螺距1,层厚3 mm. 相似文献
20.
<正>异位胰腺是位于正常胰腺解剖部位以外的胰腺组织,其患病率约为0.25%,而其发生在空肠则更为少见,多数由外科手术、内镜检查或尸检偶然发现。异位胰腺可引起高淀粉酶血症、胃肠道出血、腹痛、梗阻和癌变等。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空肠异位胰腺误诊为小肠间质瘤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