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大隐静脉(SV)单支桥和序贯桥的血流情况以及靶血管位置对血流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接受单一OPCAB手术的412例患者的464支SV桥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支桥206支,双支序贯桥241支,三支序贯桥15支。比较SV单支、双支及三支桥的平均血流及搏动指数,以及单支与双支桥在不同靶血管上的血流情况。结果:SV双支和三支序贯桥的血流高于单支桥[分别为(43.4±22.5),(43.7±19.2)和(28.9±18.7)mL/min,P<0.001,P=0.047],双支和三支序贯桥之间无明显差别(P=0.96)。三者之间的搏动指数(PI)值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6±1.2,2.5±1.6,2.8±0.9,P=0.49)。以右冠主干为靶血管的SV单支桥血流高于后降支(P=0.047)和左室后支(P=0.042),收缩期血流时间高于对角支(P=0.003)、钝圆支(P=0.013)和后降支(P=0.002),而PI值低于后降支(P=0.033)和左室后支(P=0.032)。以对角支为靶血管的单支桥血流小于除左室后支外的其他冠状动脉分支(均P<0.05),以后降支-左室后支为靶血管的SV桥收缩期血流量显著低于以后降支-对角支和后降支-钝圆支为靶血管的SV桥。结论:SV双支和三支序贯桥的平均血流约为单支桥的1.5倍,对角支血流小于除左室后支外的其他冠状动脉分支。  相似文献   

2.
曹卫东  高晓丽  赵亮  姜华 《新疆医学》2011,41(12):109-11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大隐静脉作为最常用的移植血管仍被广泛采用。目前最常使用的方法是全程切开大隐静脉采集术,由于创伤大,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皮下血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对减少下肢切口并发症的效果.方法:2003年8月~2004年2月对56例CABG的病人采用内窥镜取大隐静脉,在膝关节中部切一2cm切口,应用VasoView5内窥镜血管采集系统游离获取大隐静脉.结果:平均获取大隐静脉桥血管2.3支,平均耗时(50±20)分钟.全组病人无下肢皮肤切口感染,下肢水肿,淋巴管炎和脂肪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平均卧床时间2~3天.结论: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能够减少创伤,明显降低术后下肢并发症,尤其对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减轻术后下肢切口疼痛,提高病人术后活动能力,减少卧床与住院时间,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中应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的手术技巧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行择期CABG术患者118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内窥镜大隐静脉获取术(EVH)组(40例)和全程切开大隐静脉获取术(OVH)组(78例)。对2组患者高危因素和术后合并症进行比较,并对EVH组所取静脉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2组患者下肢切口合并症高危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合并症总发生率EVH组较OVH组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静脉获取时间相当,获取的静脉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H组更多地采用了序贯吻合血管桥技术以保证完全再血管化的需要。组织学评估结果显示,内窥镜获取的大隐静脉内膜完整,质量可靠。2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5.8个月,均未再发生心肌梗死。冠状动脉CT检查结果显示,EVH组桥血管共73支,仅2支存在局限性轻度内膜增生,未见桥血管闭塞。结论EVH技术在降低术后下肢伤口合并症方面有明显优势,适用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内窥镜大隐静脉获取术可能成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常规静脉获取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在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拟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336例,按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75岁)98例,低龄组(年龄<75岁)238例,两组患者术中均采用内窥镜取大隐静脉,比较两组取材及手术时间、取材质量、下肢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两组的静脉血管桥长度、大隐静脉修补次数、切口长度及切口缝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龄组获取大隐静脉时间及手术总时间短于低龄组(P<0.05),术后下肢麻木、皮下血肿、水肿、切口中度以上疼痛发生率也低于低龄组(P<0.05).结论 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作为一种微创取血管的方法,取材质量良好、切口小、并发症少,用于CABG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75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吻合桥血管近端的顺行序贯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62例患者行OPCABG,将桥血管与升主动脉吻合后备用,再行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最后进行桥血管与其他靶血管顺行序贯式吻合。结果吻合到左前降支的桥血管:带蒂左乳内动脉57支,桡动脉2支,大隐静脉3支。采用大隐静脉桥血管顺行序贯吻合其他靶血管,3支桥47例,2支桥15例。术后1例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其余61例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经3~36月随访,无新发心绞痛,生活质量提高。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顺行序贯移植术,可以避免体外循环和心脏停搏心脏停搏的弊端;每完成一个桥血管吻合口,即恢复该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更早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序贯吻合技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患者中4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序贯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6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序贯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基本顺利,无序贯桥血管不通畅情况,未发生围术期心梗,死亡1例(3.3/%),胸部切口愈合不佳1例,胸部切口感染1例,电解质严重紊乱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3/30)。术后近期随访除死亡1例外,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活动量明显增加而无明显不适。结论序贯吻合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更加有效和简单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少,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并探讨学习曲线,重点关注初学者易发生的问题及对早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接受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使用内窥镜技术获取大隐静脉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A组(初学组20例)、B组(熟悉组20例)、C组(进步组20例)、D组(成熟组23例),分析各组之间患者围术期及随访结果差异,明确学习曲线周期。【结果】该组患者年龄为(60.22±8.06)岁,体质量为(69.77±11.66) kg,其中合并高血压24例、糖尿病26例、亚急性脑梗14例。A组相对于后三组获取大隐静脉长度与时间比值明显较小(P<0.001),静脉主干损伤数量明显较多(P=0.006),并且随访1年时静脉桥通畅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之前技术操作培训是必要的,能有效规避初学者造成的血管损伤,实际获取的过程中大概需要亲自操作20例,并认真总结技术技巧就可以较为熟练地进行相关操作。  相似文献   

9.
大隐静脉因取材方便,吻合操作较容易,移植后血流量大,是目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重要的移植血管材料。但如果游离大隐静脉时操作不当,则可能导致静脉内皮细胞损伤、胶原纤维暴露,从而使静脉桥内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集,甚至血栓形成,是术后早期静脉桥堵塞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作者20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对比内窥镜和常规切开两种方法采集的大隐静脉组织学变化。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110例,分为内窥镜静脉采集组(EVH组,48例)和常规切开静脉采集组(CVH组,62例),比较两种静脉采集方法的切口局部并发症情况,光镜下观察静脉管壁的结构完整性,应用扫描电镜观察静脉内膜,评估内膜损伤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H组患者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VH组(P〈0.05),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两种方法采集的血管组织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VH组对静脉壁的损伤情况与CVH组相似,但能够明显减少患者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创大隐静脉的获取技术及相关问题.方法 应用VasoViewR5内镜血管采集系统获取大隐静脉,观察30例患者在获取前、获取中及获取后动脉血气变化,尤其是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变化.分析获取过程中的技术要点,观察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大腿部片状瘀斑1例,大隐静脉分支粗大者电凝后分支出血1例,下腹部皮下气肿1例,1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及慢性呼吸衰竭者术中PCO2>60mmHg,其余患者均无二氧化碳潴留;无高碳酸血症和气体栓塞发生,无伤口感染及皮下血肿形成.大隐静脉获取时间为21~55min,平均37min.获取大隐静脉前、获取中及获取后动脉血pH值分别为7.44±0.10、7.35±0.11和7.35±0.13;PCO2分别为(34.8±3.63)、(47.8±17.1)和(45.6±10.1)mmHg;氧分压、氧含量、氧饱和度和剩余碱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内镜血管采集系统获取大隐静脉方法实用、安全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在65岁以上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提取桡动脉(RA)与大隐静脉(SVG)差异,以便进一步探讨65岁以上老年人应用RA的优越性.方法 从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对171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时同时采集左乳内动脉(LIMA)、RA与SVG,比较RA与SVG取材时间、血管的长度及术中桥血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密切随访.结果 共取材SVG与RA各171支.人平均远端吻合口数为3.2±0.4.RA与SVG取材时间、取材的长度、术中桥血流分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9±10)min vs (28±8)min,(18.2±1.5) cm vs(21.3±5.7)cm,(41±19)ml/min vs(34±9)ml/min,均P>0.05],但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切口感染、切口血肿、切口渗液、切口感觉异常、肢体肿胀感的发生率低于大隐静脉,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5岁以上老年CABG患者中采集RA优于采集SVG,RA可望在老年CABG患者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4月在郑州大 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接受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2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EVH)66例为研究 组,男性35例,女性31例,年龄60.30±7.92岁,体质量69.77±10.66 kg;同期行开放获取大隐静脉(OVH)的139例为对照组,男性 109例,女性30例,年龄59.20±8.37 岁,体质量71.16±9.91 kg。结果20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VH组围术期死亡2例,死亡 率为3.03%;OVH组死亡5例,死亡率为3.60%,两组围术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OVH组围术期发生急性心梗3 例,发生率为2.16%,EVH组1例,发生率1.52%,亦无统计学差异;低心排综合征OVH组4例(2.88%),EVH组2例(3.03%),无 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OVH组有8 例再发心绞痛,发生率为8.80%;EVH组5 例,发生率为8.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3)。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再发心梗;2年静脉桥血管通畅率,OVH组为83.59%,EVH组为82.22%,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73)。结论EVH在减低术后下肢伤口并发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中期通畅率同常规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异,而远期临床效 果仍需进一步临床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内窥镜下与常规切开采集大隐静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中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4月,对124例采用内镜下取大隐静脉行CABG(EVH组),在膝关节中部做2cm切口,应用米道斯内窥镜血管采集系统游离获取大隐静脉,并与同期110例采用传统切开法取大隐静脉行CABG(常规组)进行比较,对比2组总手术时间、术后下肢切口并发症、恢复行走时间、患肢疼痛麻木感及肿胀、术后住院天数、手术费用。结果总手术时间EVH组为(273.5±34.7)分,常规组为(279.1±27.9)分,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EVH组术后下肢切口并发症(12例)与常规组(37例)相比明显减少;EVH组患肢疼痛麻木感16例及肿胀20例与常规组(分别为48、57例)相比明显减少;EVH组恢复行走时间(2.6±0.2)天比常规组(3.8±1.3)天明显缩短;EVH组术后住院天数(10.4±0.7)天比常规组(13.3±2.6)天明显缩短;EVH组手术费用比常规组增加约1.3万元。结论 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能够减少创伤,明显降低术后下肢并发症,减轻术后下肢切口疼痛及肿胀、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但增加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糖尿病对原位大隐静脉血管病变的影响并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TNFAIP8)家族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新鲜的大隐静脉标本(CABG术中留取),按患者健康状况分为正常对照组(NG组)和糖尿病组(DG组),检测每条血管的物理特性及血管细胞与组织学形态特征,以及TNFAIP8和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因子2(TIPE2)在原位大隐静脉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血管物理特性:组织含水量无差异(P>0.05),热皱缩温度NG组>DG组(P<0.05), 断裂强度 NG组>DG组(P<0.01);血管细胞与组织学形态特征:生物学稳定指数NG组>DG组(P<0.01);弹性纤维含量(RE) NG组>DG组(P<0.05);胶原纤维含量(RC) DG组>NG组(P<0.05),血管管壁僵硬度(C/E)、血管中膜结缔组织基质在环行平滑肌中的体积密度(CC/MC) DG组>NG组(P<0.01);TNFAIP8和TIPE2在各组原位大隐静脉血管中均有表达及分布,DG组>NG组。结论 糖尿病对原位大隐静脉血管病变有不利影响,而TNFAIP8家族在糖尿病原位大隐静脉病变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术(CCABG)中右冠状动脉(RCA)狭窄程度与大隐静脉(SV)桥血流量的相关性。方法  将行CCABG治疗的89例患者按RCA狭窄程度 (<75%、75%~95%、>95%)分为3组,A组15例、B组53例、C组21例,常规用SV与RCA吻合,吻合完毕,得血流动力学稳定后用即时超声血流探测仪直接测量并记录SV桥血流波形、平均流量、搏动指数(PI)及平均动脉压,进行SV血流量的对比研究。结果  C组SV桥平均血流量(43.8±19.1)mL/min,显著高于A组(26.3±12.8) mL/min和B组(35.6±17.0)mL/min(P<0.01);B组SV桥平均血流量大于A组(P<0.01);C组PI值(1.72±0.81)小于其他两组(P<0.01),B组PI值小于A组[(2.9±0.98)vs(3.8±1.4),P<0.05];3组间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ABG中,RCA狭窄程度越高,SV桥血流量越大,PI值越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中应用内窥镜小切口采集大隐静脉(SVG)的微创技术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术(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EVH)。观察手术情况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平均采集时间为(35.6±11.8)min,全组大隐静脉无损伤,术后无下肢切口感染、裂开、液化、疼痛,术后早期下肢的水肿不明显,平均卧床2d,术后平均住院天数6d。结论:内窥镜辅助下微创大隐静脉采集术创伤小,能明显减少术后下肢切口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5):60-64
目的 分析术前超声定位引导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大隐静脉获取质量和速度的应用效果。方法 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自2018年8月~2019年10月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术前将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定位组和对照组。共入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78例,超声定位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一般资料、获取静脉桥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定位组在术前对患者双侧大隐静脉全长进行扫描,测量大隐静脉直径并定位。对照组术前不行超声定位。记录从切开腿部皮肤至缝合完成的时间作为获取时间。记录术后腿部切口愈合情况,观察有无渗出、愈合不良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果 超声定位组平均获取时间为(48±4)min,对照组为(59±6)min,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定位组1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血肿,对照组2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血肿,1例患者术后发生淋巴管损伤,4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1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两组术后切口并发症总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通过术前运用血管超声定位大隐静脉的方法指导年轻医生进行获取,能够显著缩短获取时间,减少皮瓣的产生,降低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该方法简单、有效、经济、无创,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