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腺法新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NSCLC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对照组48例,2组均给予联合化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胸腺法新皮下注射,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T细胞亚群联合测定,并观察合并感染发生情况。结果(1)免疫功能变化比较:对照组治疗后CD_4+及CD_8+及CD_8+变化不明显(P>0.05),CD_4+变化不明显(P>0.05),CD_4+/CD_8+/CD_8+比值降低(P<0.05);治疗组CD_4+比值降低(P<0.05);治疗组CD_4+及CD_4+及CD_4+/CD_8+/CD_8+升高(P<0.05),CD_8+升高(P<0.05),CD_8+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组CD_4+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组CD_4+及CD_4+及CD_4+/CD_8+/CD_8+高于对照组(P<0.05)。(2)感染发生率比较:治疗组发生感染性疾病16例(30.77%),对照组发生感染性疾病18例(37.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1,P<0.05)。(3)生存时间比较: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12.9个月vs.11.9个月,P<0.05)。结论胸腺法新能降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感染发生率,降低因合并感染而发生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和血清瘦素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UA患者112例,其中合并代谢综合征组(观察组)患者59例和无代谢综合征组(对照组)患者53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4+、CD_8+、CD_8+、CD_4+、CD_4+/CD_8+/CD_8+)及NK细胞的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瘦素(LEP)水平。比较2组患者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和病死率,分析代谢综合征对UA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CD_3+)及NK细胞的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瘦素(LEP)水平。比较2组患者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和病死率,分析代谢综合征对UA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CD_3+、CD_4+、CD_4+、CD_8+、CD_8+及NK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CD_4+及NK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CD_4+/CD_8+/CD_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LE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再发心绞痛比例高于对照组(33.9%vs.17.0%,P<0.05),心源性病死率亦高于对照组(27.1%vs.11.3%,P<0.05)。结论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免疫调节功能受损较重,血清瘦素水平较高,这可能是导致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心源性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对失血性休克复苏致急性肺损伤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LTB4、LTC4和总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孟鲁司特的肺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失血性休克复苏致急性肺损伤模型组和孟鲁司特治疗组。制备失血性休克复苏急性肺损伤模型。模型组休克1 h后开始复苏并回输全部血液和2倍失血量的乳酸林格氏液;治疗组大鼠在放血前30 min接受孟鲁司特7mg/kg腹腔内注射,在复苏之前同样的剂量再注射一次。复苏后2 h处死大鼠分离气管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采用ELISA试剂盒定量测定BALF中LTB4和LTC4,使用双缩脲法测定总蛋白含量;肺组织取样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BALF中LTB4、LTC4水平及总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肺组织病理改变为中度肺损伤(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BALF中LTB4、LTC4水平及总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为轻度肺损伤(P<0.05)。结论:孟鲁司特能够降低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BALF中LTB4、LTC4水平及总蛋白含量,从而减轻肺损伤,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CD4+与CD8+比值(CD4+/CD8+)、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白细胞介素6(IL-6)对感染性休克病人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感染性休克病人77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检测病人诊断感染性休克第一个24 h内的CD4+/CD8+、NT-proBNP及IL-6、最高乳酸(Lac)水平,并记录病人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是否合并基础病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性休克病人发生死亡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将CD4+/CD8+、NT-proBNP及IL-6分别与APACHEⅡ评分进行直线相关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ROC)曲线分析CD4+/CD8+、NT-proBNP及IL-6对感染性休克病人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感染性休克死亡组NT-proBNP及IL-6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平面肌神经阻滞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择期需要进行胸腔镜下肺切除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5,切口局部浸润镇痛)和观察组(n=35,超声引导下前锯平面肌神经阻滞联合肋间神经阻滞镇痛)。选取麻醉苏醒后2、12、24、48h的VAS疼痛评分、患者术前、术后1d、2d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CD3+、CD4+、CD8+以及CD4+/CD8+水平、术后48h补救性镇痛情况、患者的康复情况以及住院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镇痛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2h、12h、24h、48h的安静和咳嗽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d、2d的PCT、CD3+、CD4+、CD4+/CD8+水平较对照组低,而观察组CD8+  相似文献   

6.
张志刚 《当代医学》2021,27(28):169-170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对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n=30)和对照组(常规液体复苏疗法,n=30),比较两组DIC、MODS发生率及复苏前后凝血功能情况.结果 复苏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低于复苏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IC、MODS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可改善凝血功能,降低DIC、MODS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肺癌根治术患者的免疫功能及苏醒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收治的132例择期行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各44例。A组患者麻醉中采用0.5μg/kg的右美托咪定,B组患者采用1μg/kg的右美托咪定,C组患者采用15 m 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观察三组患者麻醉前(T_1)、气管拔管时(T_2)及气管拔管5 min时(T_3)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血糖、血清肾上腺素的水平,同时记录三组患者麻醉前(T_1)、麻醉结束时(T_4)、术后12 h(T_5)及术后24 h(T_6)的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功能指标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三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均先升高后降低,其中T_2时B组患者的收缩压显著高于A组,T_2时C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A、B组,T_3时C组患者的收缩压也显著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患者T_2时肾上腺素水平显著高于A组,而T_3时血糖及肾上腺素均显著高于A组,同时C组患者T_2、T_3时的血糖及肾上腺素均显著高于A、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4时B组患者的CD_3~+、CD_4~+/CD_8~+及CD_(16)~+_(56)~+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T_5时B组患者的所有指标及T_6时的CD_3~+、CD_4~+、CD_8~+、CD_(16)~+_(56)~+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患者T_4时CD_3~+、CD_4~+、CD_4~+/CD_8~+、CD_(16)~+_(56)~+均显著高于A、B两组,T_5时CD_3~+、CD_4~+、CD_(16)~+_(56)~+高于A、B两组,CD_8~+高于A组,而CD_4~+/CD_8~+明显高于B组,T_6时CD_3~+、CD_4~+、CD_8~+显著高于A、B两组,CD_(16)~+_(56)~+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的右美托咪定能更好地抑制老年肺癌根治术患者的苏醒期应激反应,但是对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未控制性重度失血性休克孕兔肺缺血冉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15只孕兔制成未控制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假休克组(P组)、传统液体复苏组(TFR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LFR组),分别于实验0min、90min、180min和4h检测和比较各组血清SOD、MDA和TNF-α的含量,并在实验4h处死孕兔,比较各组左肺干湿质量比(DW/WW).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两个治疗组血清SOD含量持续下降,TNF-α和MDA的含量持续上升.LFR组SOD和肺DW/WW明显高于TFR组,但低于P组;而LFR组TNF-α和MDA含量明显低于TFR组,但高于P组.结论 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的产生和炎症介质释放,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上产科未控制重度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的理想复苏方案.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9,(12):1601-160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距肌连续阻滞镇痛对肋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肺功能、免疫功能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肋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静脉泵镇痛(对照组)30例和前锯肌连续阻滞镇痛(试验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分别进行了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术毕给予静脉镇痛泵持续镇痛,试验组给予超声引导下前锯肌置管局麻药持续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2 h(T_0)、术后1 h(T_1)、24 h(T_2)、48 h(T_3)肺功能情况,包括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并测试两组患者各时间点深呼吸时VAS评分。测定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液中CD_4~+水平、CD_8~+水平及CD_4~+/CD_8~+比值。结果:试验组在术后1 h(T_1)、24 h(T_2),MVV、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24 h(T_2)、48 h(T_3)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术后1 h(T_1)、24 h(T_2)、48 h,患者体内CD_4~+水平及CD_4~+/CD_8~+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前距肌阻滞较静脉镇痛方式对肋骨骨折老年病人肺功能影响小、镇痛效果明显、且免疫抑制轻,是一种有效的胸科手术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兔失血性休克复苏时视网膜组织及血浆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 及牛磺酸对其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3组(n=8):对照组、休克复苏组、牛磺酸治疗组。采用失血性休 克复苏动物模型分别于休克复苏后3h活杀动物,采集血样及视网膜组织测定NOS及NO的活性和含量并观察视网膜组 织学改变。结果 休克复苏组复苏后3h视网膜组织中NOS活性、NO含量升高(P<0.01)。牛磺酸治疗组NOS活性及 NO含量同对照相比无显著性改变,组织学观察牛磺酸治疗组动物视网膜病变明显轻于单纯休克复苏组动物。结论 牛 磺酸对休克复苏所致的视网膜损伤可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延迟复苏对犬40%血容量失血后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Beagle犬8只,按全身血容量的40%半小时放血完毕。伤后24h开始液体复苏,伤后第二个24h按失血量的3倍给予乳酸林格液,48h后给予生理需要量。记录动物72h死亡率,采集伤前及伤后1、4、24、48、72h的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凋亡率、增殖能力、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并计算其比值。结果与伤前比较,失血性休克后1、4、24、48、72h各点T淋巴细胞凋亡率均较伤前显著降低(均P〈0.05):伤后24h和72h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较伤前降低,但24h和72h之间无显著差异。伤后CD4^+T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CD8^+T细胞比例较伤前显著增加。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于伤后1h开始下降,伤后4、24、48、72h均比伤前显著降低(P〈0.05);但复苏前后无显著差别。结论犬40%血容量失血导致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持续抑制,延迟复苏并不能有效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对哮喘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的影响.方法 40只健康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哮喘组、正常对照组、SIT对照组和SIT治疗组4组,每组10只.通过卵蛋白(OVA)雾吸减敏的方法对致敏大鼠进行SIT,观察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分类及计数结果、血清和BALF中TGF-β1水平及外周血CD4+CD25+Tr百分率变化.结果 哮喘组血清和BALF中TGF-β1水平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和SIT治疗组(P<0.05或0.01);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Tr百分率显著高于哮喘组(P<0.01)和SIT治疗组(P<0.01),而SIT治疗组CD4+CD25+Tr百分率高于哮喘组(P<0.05).结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可下调哮喘大鼠体内TGF-β1水平和纠正调节性T细胞的缺失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模拟岭南湿热复合因素造模实现流感病毒性肺炎湿热证模型的构建,并观察蒿芩清胆汤对模型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周龄BALB/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单纯病毒感染组(B)、湿热证模型组(C)、蒿芩清胆汤组(D)和阳性药物组(E)。A、B两组均给予普通饲料喂养14 d,B组于第11天滴鼻感染病毒1次。C、D、E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4d,同时连续10 d气候箱暴露,6 h/d,第11天滴鼻感染病毒1次,感染病毒后不再置入气候箱。D、E组分别于病毒感染后2 h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4 d。D组每日灌胃蒿芩清胆汤水煎浓缩液0.4 ml;E组按70 mg.kg-1.d-1剂量灌胃给予利巴韦林溶液0.4 ml;其余各组均同时以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干预14 d后,处死小鼠眼球取血,检测各组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①与A组相比,B、C组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5),CD3+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CD3+CD4+/CD3+CD8+值显著降低(P<0.05);与C组相比,E组CD3+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1),D、E组CD3+CD4+/CD3+CD8+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②与A组相比,B、C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1),IFN-γ/IL-4值亦明显升高(P<0.05);与C组相比,E组IFN-γ/IL-4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蒿芩清胆汤对流感病毒性肺炎湿热证模型小鼠具有多靶点的免疫炎症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智峰 《海南医学》2014,(21):3133-3135
目的探索亚低温联合控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影响。方法采用断尾法制备未控制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依造模第二阶段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常温常规复苏组、亚低温常规复苏组、常温控制性液体复苏组及亚低温+控制性液体复苏组,每组均为12只。记录各组大鼠的存活时间及24 h存活率;比较各组在造模第90 min的血气分析、血乳酸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结果低温控制液体复苏组较常温控制液体复苏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15.47±5.32)h vs(9.27±4.71)h,P〈0.01)],常温控制液体复苏组24 h存活率为25%,低温控制液体复苏组为41.7%。低温控制性液体复苏组补液量最小,为(44.46±6.75)ml/kg,在造模90 min时有最高的PO2和最低血乳酸水平。结论亚低温联合控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葛根异黄酮(TIP)与维生素D(VitD)联合应用对去势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SD雌性大鼠64只,按体重随机分为8组: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高剂量TIP组(TIP 100 mg/kg)、中剂量TIP组(TIP 50 mg/kg)、低剂量TIP组(TIP 25 mg/kg)、VitD组(VitD 0.2μg/kg)、低剂量联合组(TIP25mg/kg+VitD 0.2μg/kg)、中剂量联合组(TIP50 mg/kg+VitD 0.2μg/kg)、高剂量联合组(TIP100 mg/kg+VitD0.2μg/kg),切除双侧卵巢建立去势模型,再行不同剂量的TIP及VitD灌胃3个月,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除低剂量TIP组外,其它各组去势大鼠CD4^+T细胞均高于对照组(P〈0.05),CD8^+T细胞均低于对照组(P〈0.05),CD4^+/CD8^+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适宜剂量葛根异黄酮和维生素D均可增强去势大鼠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强效抗逆转录治疗对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动态影响。方法分析25例患者在治疗前(DO)和抗逆转录病毒(HAART)治疗第3、6、12个月时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的动态变化。结果AIDS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间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t=24.98、t=11.61,P均〈0.001)。25例患者DO前根据CD4^+T淋巴细胞数量分为Ⅰ组(〈100个/μL)、Ⅱ组(100~200个/μL)、Ⅲ组(〉200个/μL),经3、6、12个月HAART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各组与DO前比较:Ⅰ组P均〈0.01、Ⅱ组CD4^+T淋巴细胞P〈0.05、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P〉0.05、Ⅲ组P均〉0.05。Ⅰ组DO前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最低,经12个月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增加最为明显。有关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的增加比较: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P均〈0.01;Ⅱ组与Ⅲ组比较,P〉0.05。结论HAART能有效回升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量,提示HAART治疗对CD4^+T淋巴细胞数量越低患者疗效越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沙利度胺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T淋巴细胞表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T淋巴细胞表型的改变及沙利度胺(反应停)对其的影响。方法 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S组)、干预组(T组)和假手术组(C组),每组18只,采用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方法建立SAP动物模型,SAP建模1h后用沙利度胺200mg/kg灌胃作为T组,开腹翻动胰腺后随即关腹作为C组。各组分术后3、6、12h3个时间点,处死大鼠收集外周血,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CD4^+CD25^+及CD3^+-ICOS+的T细胞水平变化,对胰腺行常规病理学检测并评分。结果 (1)S组和C组相比,CD4+T细胞在3、6h明显增高,12h明显降低(均P〈0.05);CD8+T细胞在6、12h明显下降(均P〈0.05);CD4^+CD25^+T细胞在3、6、12h明显下降(均P〈0.05);CD3^+-ICOS+T细胞在6、12h明显下降(均P〈0.05)。(2)T组和S组相比,CD4+T细胞在6h明显降低,12h明显增高(均P〈0.05);CD8+T细胞在12h明显增高(P〈0.05);CD4^+CD25^+T细胞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ICOS+T细胞在12h明显增加(P〈0.05)。(3)在3个时间点时S组的胰腺病理评分均较C组明显增高,T组较S组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沙利度胺的干预具有改善SAP时免疫紊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爱磊  张学明 《四川医学》2009,30(5):636-638
目的研究UC大鼠的免疫功能的变化,包括细胞因子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以TNBS/L醇方法制备UC大鼠模型,检测UC大鼠细胞因子TNF-α、IL-2、IL-4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血清TNF-α、IL-2含量及外周血CD3^+、CD4^+细胞百分比在1、3,7周3个时间段均升高(P〈0.05)。而血清IL-4含量在1、7周时UC大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周时出现降低,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3^+细胞百分比较正常组降低(P〈0.05);CD;/CD8^+比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说明UC大鼠存在的细胞免疫功能亢进,进而引发肠粘膜局部的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龈沟液(GCF)中T细胞亚群中CD3^+、CD4^+、CD8^+、CD4^+/CD8^+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进行治疗的4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治疗组,全部常规治疗,正常健康对照组32例,检测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6、12、24周的临床指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组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GCF中CD3^+、CD4^+、CD8^+的所占比例及计算CD4^+/CD8^+的值,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慢性牙周炎通过常规治疗后,牙周临床指标包括PD、CAL、PI和PLI均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5);治疗组GCF中CD3^+、CD4^+、CD8^+和CD4^+/CD8^+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6周、12周与对照组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后6周、12周和2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PD、PI和PLI与GCF中T细胞亚群的水平有明显相关性(P〈0.01或P〈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慢性牙周炎的炎症状态密切相关,可作为一项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预先镇痛对乳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乳癌改良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麻醉前Ⅰ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Ⅱ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观测麻醉前20 min(T0),麻醉后30 min(T0.5)、4 h(T4)、24 h(T24)时静脉血淋巴细胞总数、T细胞亚群标志细胞数.结果 Ⅰ组T4、T24时的CD3+、CD4+、CD8+标志细胞数以及淋巴细胞总数与T0时相比均减少(P〈0.05).Ⅱ组T0.5、T4、T24时的CD3+、CD4+、CD8+标志细胞数以及淋巴细胞总数与T0时相比亦均显著减少(P〈0.05),T24时的CD3+、CD4+、CD8+标志细胞数以及淋巴细胞总数与T0.5时相比亦显著减少(P〈0.05).T0.5、T4时,Ⅰ组的CD3+、CD4+、CD8+标志细胞数以及淋巴细胞总数均高于Ⅱ组(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预先镇痛可以减轻手术及麻醉对于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对乳腺癌患者免疫系统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