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常规急救模式救治的3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采用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的3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抢救相关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救治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100.00%(3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6%(2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抢救时间和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3/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救治满意度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应用于有机磷中毒患者,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救治满意度,缩短院内抢救时间和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常规急救模式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院前抢救时间及急诊抢救时间。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院前抢救时间及急诊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有效缩短院前抢救时间及急诊救治时间,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救一体化模式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96例危重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流程救治方式,观察组给予急诊一体化救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97.92%),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救一体化模式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显著,能有效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平台的模式和实现途径,以及在救治急救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JSON的数据交换方式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选择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平台上线后3个月我市定点医院抢救的165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平台上线前3个月的153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平台上线前后的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率和急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在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南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其中施行常规急救流程的36例作为对照组,施行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的3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时间和复苏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病情评估、心电图诊断及救护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率[88.89%(32/36)]较对照组[66.67%(24/3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应用于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可缩短抢救时间,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危机管理渗透式无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对急诊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3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危机管理渗透式无隙一体化急救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时间、抢救成功率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急救时间为(8.41±2.21)h,症状消失时间为(63.54±9.49)min,昏迷时间为(12.62±4.68)h,胆碱酯酶恢复时间为(73.10±11.57)min,对照组急救时间为(10.23±2.24)h,症状消失时间为(91.36±10.43)min,昏迷时间为(19.36±5.27)h,胆碱酯酶恢复时间为(95.74±13.58)min,观察组救治时间指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33例,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为94.29%,对照组抢救成功27例,死亡8例,抢救成功率为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急诊科2016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5例危重症病人设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急救护理;另于2017年1月~2017年7月收集67例急诊危重症病人为观察组,此阶段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程序,分析两组的抢救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01%,对照组为92.31%,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但观察组抢救时间(32.87±13.4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50.01±16.35)min;观察组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95.52%,明显优于对照组81.54%。结论:在急诊危重症病患抢救中予以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水平,缩短抢救时间,同时还可提升病人或家属的满意度,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3年6月~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1876例危重症患者,给予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结果:1876例患者中,有60.5%~87%的患者在见到急救医生后90分钟内收住院。其中交通伤成功率92.2%,坠落伤成功率93.5%,刀捅伤成功率92.2%,脑出血成功率97.5%,心肌梗死成功率97.1%,心衰成功率90.1%,感染成功率95.5%,一氧化碳中毒成功率96.4%,药物中毒成功率92.5%,消化道出血成功率92.3%,宫外孕成功率96.4%。结论: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可以缩短患者就诊时间,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减少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8月~2006年9月未开展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出诊的139例作为对照组;2006年10月~2009年12月开展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后出诊完成的146例作为急救组。结果2组患者外伤后得到有效救治的时间有统计学意义(t=2.66,P〈0.01);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为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可以明显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减少死亡与残疾的发生,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中应用院前无缝隙配合联合院内绿色生命通道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院前无缝隙配合联合院内绿色生命通道急救护理方式的有50组,记为观察组,使用常规急救护理方式的有30组,记为对照组。对比不同组别相关临床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抢救成功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AMI再发率、院内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出现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院前无缝隙配合联合院内绿色生命通道在AMI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可缩短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降低AMI再发率、院内再PCI率、并发症出现率,从而改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晓庆 《中外医疗》2014,(32):147-148
目的探索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5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10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案和入院时间均分为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和对照组(未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致残率以及接受正规治疗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死亡率、致残率及接受正规治疗时间分别为13.5%、46.2%、(45.37±11.43)min,对照组为30.8%、65.4%、(76.51±17.38)min,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效果确切,能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致残率及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院前急救及护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院前急救的48例ACS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收治的76例ACS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从发病到得到确切干预的时间间隔、病死率和住院时间(死亡病例除外)。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病到得到确切干预的平均时间、病死率和平均住院时间(死亡病例除外)分别为(138.15±34.36)min和(313.58±44.03)min、6.3%和19.7%以及(8.50±1.53)d和(13.74±3.05)d,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急救予以及时治疗和良好的护理可有效改善ACS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组织管理在高原高寒地区危重患者院前急救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08年6月~2010年5月转入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的145例危重患者为对照组,以2010年6月~2012年5月转入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的133例危重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的院前转运护理,对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护理组织管理;比较两组在急救转运时的意外发生率、死亡率、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率,并评价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实施护理组织管理措施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意外情况发生率及死亡率、护理投诉率依此为9.0%、0.8%、5.3%,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3.1%、7.6%、17.9%,经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360、5.701、8.303,均P〈0.05)。结论加强护理组织管理,提升出诊护士的专业技能、应变应急能力及处理风险的能力,可提高高原高寒地区危重患者院前急救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诊科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经验,探讨提高严重多发伤急诊救治成功的措施.方法:137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按照急救措施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为非院前急救患者,观察组74例为院前急救患者,比较分析两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救治成功率为91.8%,明显高于对照组急诊救治成功率71.5% (P<0.05).观察组病死患者的生存时间为(13.25±1.35)h,明显长于对照组(6.57±1.38) h(P<0.01).结论:院前急救能够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延缓患者病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内输液在危重症院前急救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探讨危重症院前急救输液的新方法。方法选择危重症院前急救建立外周静脉通道困难患者4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24例以骨髓穿刺针建立骨内通道输液给药和对照组(B组)23例以头皮针建立外周静脉通道输液给药,其他救治措施两组均不受限制。观察比较两组建立输液通道耗时、输液速度、输液后血压恢复时间。结果建立输液通道耗时A组(2.4±0.9)min,B组(8.6±2.1)min,A组明显短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输液速度A组(12.7±3.6)mL/min,B组(4.5±2.3)mL/min.A组明显快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液后血压恢复时间A组(13.5±3.8)min,B组(23.3±3.9)min,A组明显快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在危重症院前急救中,骨内输液是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患者的替代方法,迅速、安全、有效、输液速度快符合急救要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在脑卒中重症患者急救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46例为观察组,在传统急救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动态急救护理模式;选择2011年2月~2012年1月就诊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46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模式,分析比较两组急救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从呼救到院内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急救治疗护理后均升高(P<0.01),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P<0.01)。结论脑卒中重症患者的急救采用动态急救护理模式能够使院前急救流程更加规范化,并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鄢涛  王森  谭鸿  姜伟  刘辉  李远建  胡壮俐 《实用全科医学》2011,(12):1923-1925,F0003
目的了解德阳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和管理水平。方法选用德阳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救护记录单为调查表,调查对象为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德阳市急救中心所有院前急救患者,共16 265例,采用现况研究。结果①16 265例患者平均年龄(45.23±17.46)岁,男女性别比为1.18∶1,职业以工人(38.26%,6223/16 265)最多。院前急救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分别为(1.89±0.82)min、(14.22±5.23)min、(14.33±4.34)min、(13.12±4.35)min。院前急救病种前5位是创伤(38.80%,6311/16 265,)、脑血管病(18.73%,3047/16 265)、心血管病(17.54%,2852/16 265)、呼吸系统疾病(9.67%,1573/16 265)、中毒(6.00%,975/16265)。院前急救病例一年中以冬夏季最多(62.99%,10 245/16 265);一天中以昼多夜少分布,高峰时间是8:00~24:00(86.74%,14 108/16 265)。院前急救出诊半径为(8.15±3.25)km,区域分布以市区为主(52.36%,8517/16 265),城郊与农村次之。②死亡病例与非死亡病例调度时间、到达时间、返回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时间死亡病例比非死亡病例明显延长(P〈0.05);院前死亡病例以〉60岁最多,占54.30%(638/1175);死亡原因以脑血管疾病(28.34%,333/1175)、心血管疾病(24.94%,293/1175)和创伤(22.38%,263/1175)为主。结论德阳市院前急救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本调查为德阳市院前急救的管理和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余德锋  包云亚  赵剑  蒋秋燕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7):152-153,156
目的观察宫颈糜烂患者LEEP刀环切术后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因宫颈糜烂行LEEP刀环切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路径,观察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观察两组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阴道留液时间,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在LEEP刀环切术后的效果。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0%(60/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54/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P〈0.05)。②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6/60),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20/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2,P〈0.05)。③观察组患者平均阴道留液时间(13.79±3.26)d,对照组平均(20.12±3.8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0,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LEEP刀环切术治疗宫颈糜烂的术后护理中疗效显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临床护理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带蒂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创伤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江门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2例创伤后软组织缺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接受VSD联合带蒂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对照组患者待创面坏死组织溶解、肉芽组织生长、再行皮瓣修复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90.3%)明显优于对照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满意度(93.5%)明显高于对照组(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住院时间[(11.4±7.6)d]、术后住院时间[(34.8±27.6)d]及住院费用[(7854.52±1563.71)元]明显低于对照组[(25.3±11.4)d、(59.5±31.2)d、(12145.61±2103.4)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引流联合带蒂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具有防止创面污染、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简单有效的创伤后软组织缺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在院前喉罩置入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收集院前急救中需行紧急人工气道建立的患者共80例,对照组39例,按常规方法进行人工气道建立并运用FMEA对院前急救喉罩插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插管失败原因进行潜在风险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将该措施运用于观察组41例患者,改进喉罩置入流程.比较两组首次喉罩置入成功率和平均操作时间.结果 观察组的喉罩首次插入成功率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平均操作时间(28.1±4.2)秒,P〈0.05秒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3.8±3.9),P〈0.01.结论 FMEA应用于院前喉罩置入明显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并缩短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