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因致衄】语出55条。“衄”即鼻孔出血。此“因致衄”就是太阳伤寒应发汗而不发汗,而发生鼻孔出血。程知曰:“不发汗而致衄,是人营之寒,不得泄越而然也。”周禹载曰:“当汗不汗,因而致衄者,必点滴不成流也。”尤在泾曰:“伤寒脉浮紧者,邪气在表,法当汗解,而不发汗,则邪无从达泄,内搏于血,必致衄也。”《医宗金鉴》曰:“伤寒脉浮紧,法当发汗,若不发汗,是失汗也,失汗则  相似文献   

2.
<正> 在《伤寒论》中,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是一定之法,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一提到麻黄汤、桂枝汤,人们就往往联系到太阳病。如236条(按:本文所引条文序号,据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选读》):“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与237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认为是病邪初传阳明而太阳表证未罢的证治。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认为是太阴与太阳同病而病偏于表的证治。甚至把301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  相似文献   

3.
1 麻黄汤治喘机理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全方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伤寒论》第36条曰:“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论》第235条曰:“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而愈,宜麻黄汤。”风寒客于肌表,卫阳闭遏,皮毛闭塞,肺气失于宣降,此乃因于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经气不利,邪干于肺所致,治以麻黄汤辛温发汗,宜肺平喘。本方是发汗解表之峻剂,也是“发汗治喘”的经典方。方中麻黄辛温发汗,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52条谓:“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脉象浮数而用麻黄汤辛温发表,注家多有不得其解或强为之解者。本文认为,浮数之脉,非独表热证所特有,风寒袭表初起亦可见之,要在紧与不紧;仲景此处寒未言其紧,当是省文,重在强调脉呈数象,表明正气尚足,可以抗邪外出。故用麻黄汤发汗祛邪是合于临床实际的。  相似文献   

5.
一、依脉证而禁脉证,主要是指脉象和症状。《伤寒论》16条指出:“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桂枝汤功能解肌祛风,乃发汗解表之轻剂,用于治疗以发热、汗出、脉浮缓为主要脉证的太阳中风证。若其人脉象浮紧,发热,无汗,为太阳伤寒证,当用发汗之峻剂麻黄汤治疗。若误用桂枝汤,则为病重药轻,可能因治疗失当而使邪气郁闭酿成变证,故不可与之。反之,太阳中风证也不可与麻黄汤,误服可使腠理洞开,大汗流离,或阴伴汗耗,或阳随汗泄,同样可以造成变证,论中虽未明言,于此条可举一反三。正如汪昂所说:“有是病者,必主  相似文献   

6.
数脉属阳主热,已成公论。如《内经》“数则烦心”;《难经》“数则为热”;崔氏《脉决》“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濒湖脉学》“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虱热”等等。然通过《伤寒论》,的学习与临床观察体会到数脉不尽主热。数脉有主表寒之时《伤寒论》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此两条原文,都是论述外感疾病风寒在表之脉象变化。是脉之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以伤寒而名书者,因“大邪中表”《金匮·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太阳属寒水,主一身之表,风寒外袭,首犯太阳,可表现津液失布。故伤寒易招致水病,此寒水并称之理。所谓“寒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同气相求也。《伤寒论》中张仲景非常重视治水调津液运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清·吴瑭《温病条辨·杂说》)汗由津液所化,且与血同…  相似文献   

8.
桂枝新加汤方 ,即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 ,人参三两。为太阳病过汗伤正所致的变证而设。《伤寒论》 62条 :“发汗后 ,身疼痛 ,脉沉迟者 ,桂枝加芍药生姜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身疼痛 ,为临床常见 ,然其机理和治法各有不同。太阳表证之身痛 ,一般经发汗后邪随汗解 ,身痛自愈。若发汗后 ,仍身疼痛 ,脉象浮紧或浮缓 ,乃是发汗未彻 ,表邪未尽 ,仍当汗法治疗。今发汗后 ,身痛不减 ,却现沉迟之脉 ,显非风寒表证 ,而系汗出过多 ,津液损耗 ,气阴两伤 ,营血不足 ,筋脉失养所致。其脉沉迟者 ,亦为气营不足 ,不能升举充盈脉道之故。可见本证与太…  相似文献   

9.
廖秋源 《新中医》1992,24(3):51-53
桂枝汤乃《伤寒论》中群方之首。清·柯韵伯称之“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杂症、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常用方剂,但不限于外感,杂病见有表应者亦可应用。方中桂枝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第25条曰:“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本条除“脉洪大”外,其理已为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柯琴《伤寒来苏集》、吴谦等《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基本阐明。但是有人却认为“大汗出、脉洪大”为白虎证,故“与桂枝汤如前法”当为“与白虎汤”之误。所谓《桂林古本伤寒论》甚至迳直将原文改作“与白虎汤”。《中医药学报》1983年1期“伤寒论问答”还认为其“极为合理”,而“主张仍用桂枝汤者皆附会之谈”。这显然是误解了此条“脉洪大”之故。其实,本条“脉洪大”是与发汗不当而漏汗或大汗阳虚津伤之脉微细相对而言,并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冒”字出现频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训解,概括起来有以下3种用法。1“冒”通“眊”“瞀”“蒙”《伤寒论》93条曰:“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伤寒论》142条曰:“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和法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和法”,就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医圣张仲景善用和法 ,在《伤寒论》一书中体现“和”法的方剂甚多 ,主治颇广 ,可谓开后世和法之先河 ,为后世和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择其要者加以浅议 ,冀以窥其和法用药之端倪。1 解肌表 ,调和营卫 《伤寒论》1 3条云 :“太阳病 ,头痛 ,发热 ,汗出恶风 ,桂枝汤主之”。此为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治法。太阳统摄营卫而主一身之肌表 ,抗御病邪而为六经之藩篱。若风寒之邪侵表 ,太阳之经受邪 ,营弱卫强 ,营卫不和 ,乃致头痛、汗出、恶风、脉缓诸症 ,治以桂枝汤解肌祛风 ,调…  相似文献   

13.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书中有17条提及用桂枝汤方,其内容涉及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篇。然对该方的作用,历代医家有谓其为“发汗剂”和“敛汗剂”之争,兹讨论于下。“发汗”与“敛汗”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所谓发汗,“发”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趋向亦即桂枝汤作为一种原动力向外发散。因桂枝汤能敛阴和营治疗自汗,又说桂枝汤具敛汗作用。那么,桂枝汤究竟是发汗还是敛汗,只得从《伤寒论》所述桂枝汤之因机证治来判定。太阳主表,统摄营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阳有固外司汗孔开合的作用。太阳中风证汗出,其病理是腠理疏松之人,感受风寒之邪,卫阳被邪所伤,失去了卫外固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解肌”析     
《伤寒论》第16条桂枝汤禁例云:“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关于桂枝汤之用,仲景有“发汗”之称,也有“攻表”之说,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汗出证治十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调和营卫法 适用于太阳中风、营卫失和之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之证(第2条)。本证之汗出为“营弱卫强”,治宜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本方不仅适用于太阳中风证之汗出,举凡杂病之自汗出,属于此卫气不和也(第53条),皆可应用。2 化气行水法 适用于太阳病汗不如法、表邪入里、膀胱气化失调、蓄水于内之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汗出等(第71、73条)。本证之汗出既见于表邪未解,亦见未兼表者,以其水蓄内停、三焦气化失司、反渍肌腠而为汗出,其理如《灵枢·本脏篇》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此之谓也。治宜五苓散化气行水。  相似文献   

16.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妙用颇大。本文就桂枝汤的双向治疗作用,试作如下肤浅讨论。一、发汗与止汗桂枝汤具有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发汗作用,以治疗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舌苔薄白之太阳表虚证,此已为人所共知。然桂枝汤尚具有滋阴和阳、谐调卫气之止汗作用,以发汗之法,奏周表止汗之功,更属妙绝,令人回味。如《伤寒论》54条说:“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此自汗证  相似文献   

17.
<正> 汗者,散也。所谓“汗法”,即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解除表征的一种治疗方法。《黄帝内经》对该法早有具体的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等等。汉代仲景著《伤寒论》更具体指出“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并详载汗法的忌、宜及误汗的变逆证治等。先贤的论述为后世“汗法”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表证,即六淫之邪侵袭肌表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鼻塞,无汗或有汗,脉浮苔薄等证候。肌表是人身的藩篱,故六淫伤人一般皆先出现表证,此时邪气尚浅,可用汗法发散,使邪仍从肌表而出,这正是“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如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如法,则有传变之患,正如清代程钟龄曰:“百病起于风寒,风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汗法一差,夭枉随之矣”。现将历代医家的明训结合本人临床所得,试谈以下几点,请同道指正。1.汗不如法,病邪深入:风寒袭表,症见恶寒  相似文献   

18.
麻杏甘石汤方出《伤寒论》26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临床常用于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化热入里,邪壅于肺而致汗出咳喘者.后世医家则多有发挥,凡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或内热外寒,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便以本方加减治疗.方中以麻黄为君,石膏为臣,麻、石相合,发表宣肺,清热透邪,止咳平喘.全方寒温并用,清宣相合,共凑发表透邪,清热平喘之效,具有宣表、清热、透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1 汗后伤阳的辨证汗法是祛除表邪的治疗方法 ,故为《伤寒论》治疗太阳经病首用之法。而汗为阳气加于阴液所化 ,若是中风误用峻汗之法 ;或虽未用峻汗 ,而病者体弱 ,不胜药力 ;或不参天时 ,暑热之季用峻汗 ;或汗而再汗等 ,均可导致汗出过多 ,甚至“如水流漓”。如此则阳气随汗出而耗泄 ,相应于阳虚的程度及部位 ,出现不同之变症。《伤寒论》“太阳篇”中所列举汗后伤阳条文 ,为此类变症的辨证提供了借鉴。1 1 汗后卫阳受损《伤寒论》6 8条云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条中“发汗病不解”之“不”字 ,《…  相似文献   

20.
现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疗原则,“因势利导”治疗外感病的方法,初步探导如下: 一、病在皮者汗而发之此法用于邪在肌表,“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病,因太阳病的主要病机为邪在肌表,正气有抗邪外出之势,故仲景用发汗解表之剂,顺其正气抗邪之势以祛邪外出,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而在具体运用上,则有表实用麻黄汤,表虚用桂枝汤,外寒内热用大青龙汤,外寒内饮用小青龙汤,二阳合病用葛根汤等不同情况。二、其病高者因而越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