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书田 《国医论坛》2008,23(2):42-45
异文,是指古籍中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包括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其中,古字与今字相对而言,通假字与本字相对而言,异体字与正体字相对而言.  相似文献   

2.
<正> 通假字,亦称通借字。它是古医籍中常见的一种用字方法。古人在撰文时,放着现成的本字不用,而借用与本字音同或音近,且与本字意义毫不相干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古音通假。从事中医药文献资料整理、研究的人员,往往把古今字、通用字、异体字误认作通假字,特别是那些自学中医人员,遇到医古文中的通假字就感到棘手,究其因在于未能  相似文献   

3.
六月份《医古文》试题一、给下列文字注音(拼音或同音字)(6分)慝罨舛 痁 攄 喙恚啖殪懑蠲赍二、在找出句中的借字、古字、异体字下划线,并把相应的本字、今字、正体字写在括号内。(8分)  相似文献   

4.
<正>1.1中医药期刊中均使用规范的简体字。严格执行《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以1986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和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准。如有特殊需要,如中医古籍整理及属于医史、人物、文物等探源、考证一类的文章,或专向境外发行的期刊等,可酌情保留和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但不得使用自造字和其他别字。1.2引用古籍内容时,凡异体字,包括俗字、或字、有案可稽的古讹字,一律改为现行规范字;引用古籍内容中,凡两字  相似文献   

5.
阅读古代医书会遇到大量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现在,我们介绍中医经典著作和医古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字。一、通假字(一)什么是通假?通假,也称通借,是通用假借的意思。古代,文字不象现代这样有统一的规范。古人在写作的时候,往往找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东汉经学家郑玄  相似文献   

6.
“音训”者,是谓以字的读音为线索来探求词义。对于“破通借字”,它有着“形训”和“义训”所不可比拟的作用。所以清代古文字家王引之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依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此足为后学之圭臬。今举《金匮要略》中常见通借字十则,音训如下,祈请同道斧正。一、《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夫治未病  相似文献   

7.
十四、古书上见到的汉字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古代文献典籍,除了记在竹简、木片上的以外,都是有了印刷术之后出版的。这些典籍有的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老版本,有的是影印的,有后世用繁体字或简化字重排的.其中的字体有与我们现在常见的字体不一样,也有虽然同一个字古今的意义并不相同。对我们习惯于看现在出版的书的人来说,就要知道其中的差异.不要将古字认为今字,同字看成异字,借字当作本字.  相似文献   

8.
(答案将在下一期刊出) 一、写出下列各字的简化体。(5分) 械、鞠、掀、嵌、蔗、藕、险、癣、徽、盗 二、在各句的下面,用“△”号标明句中所含的异体字、古字、借字,并写出其相应的正体、今字、本字。(10分) 1.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笛。2.庶几幽室一错,中流一柱。3.忘躯循物,危若冰谷。d.君要膏痛,不可挽仰。5.见佗北壁蒜此她辈约以十数。6.凡食之道,撅饥熬饱,是之谓五藏之葆。 三、坡空(10分) 1.我国最早的字典是二,最早的词典是 2.朱起凤的《辞通》是解释_字的辞书,杨树达的《_》是解释古汉语虚词的专著。 3.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解释字…  相似文献   

9.
<正> 二、通假的规律以上我们讨论了汉字通假的原则,下面我们遵循这一原则,找出借字与本字的对应关系,亦即通假的规律。1.一字假借此种假借,指甲乙二字,只见甲借作乙例,不见乙借作甲例。例如:(1)蚤与早—《扁鹊传》:“能使良医  相似文献   

10.
对"皴""皰""疣""■""■"""■"癤"等七个疾病词及其相关词汇进行考证。主要利用佛经音义的文字材料,尤其是对疑难俗字、异体字、亡佚古辞书中的文字材料等的收载及其所反映出的常用词演变发展线索,结合历代辞书、文献材料中的记载,对相关文字进行整理分析,与《汉语大字典》相关条目进行比对,提前或补充了"皴""疣""■""■""■""■""癤""■"等疾病词的书证,增补了"■""■""■""■""■"等疾病词的条目,增补或订补了"■""■"等疾病词的义项,明确了"■"与"■"之间的字际关系,同时也厘清了这些疾病词及其相关俗字、异体字的演变发展轨迹,并据此对《汉语大字典》中这些疾病词及其相关条目中存在的问题和缺漏进行了补正和探讨,以期对该书的日臻完善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1.
证、症字析     
在中医学里,经常使用的两个字,便是“证”和“症”。证,本字音征,《说文》,“谏也,从言,正声,读若正月”。可见此“证”字与病证的“证”字,本义不同。病证之证,应是“證”,《说文》:“證,告也,从言,登声”。段玉裁注曰:“今人为證验字”;在“证”字下,又注曰:“今俗以证为證验字”。据此。则“證”是本字,“证”是假借字。证,用于疾病,含有征验、证明等义。《玉篇》:“证,验也”。凡事物能帮助判断或证明其性质的各种表现,皆谓之“证”。中医所谓的“证”,皆是疾病在人体上的各种表现,如发热、头痛、项强等等,这些表现足以证明疾病在人体上的存在,医生亦可据此而分析、判定其存在的部位,及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最初是没有“假借”与“通假”之区分的,今人所说的‘假借”、“通假”,清代以前都一律统称“假借。“假借”这一概念,大抵始见于东汉。郑玄在注机记)、调礼)时都用过这一概念。如村L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郑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滇后,‘假借”的概念便相沿下来。“通假”的概念大约始于清钱大听的《古同音假借说》,不过钱氏仍指“六书之假借”。其后,侯康在(说文假借例释)中将“用字之假借”称为“通假”,并着重指出“既有此字复有彼字”、“音略同”的条件。此说一…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医古典医籍中,有许多通借字、古今字,如果弄不清这些字的意义,往往无法读通,甚或因‘字’害义,误解原文。以通借字而言,甲乙两字的形体和意义本不相同,但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甲字便被借作乙字,亦即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对此,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引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的“佩”,通倍,古“倍”与“背”通,指愚者相与违背。如作“佩服”之“佩”讲,则文理不通。再以古今字而言,古字和今字有部分意义相通,在表示这部分意义时,古字可以被今字代替。如《素问·调经论篇》“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这里的“反”即返回之“返”,若作相反之“反”解,则与原义大相迳庭。由此可见,弄清这些字的音义甚为重要。但目前这类工具书较少,读者常常为解一字费时很多。为此,我们将中医古典医籍中常见的通借字和古今字,注读音、释字义、标出处、示例句,采用字典的形式,提供给读者,以方便查阅。但对我们来说,这毕竟是一个尝试,犹恐力不从心,衷心希望不断得到同道和专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14.
<正>"久病皆郁"系我院王辉武教授在临床中的认识,在其新作《老医真言》中有专篇论述。笔者在协助王师编撰该书过程中,有幸先睹为快,并在长期跟师学习中,反复与实例相印证,今记于此,供同道讨论。郁,本字为古地名,后作为假借字而表示"有文采"的意思。在《康熙字典》中,郁字有3个基本义项:1地名;2文盛茂(郁郁);3姓。在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表中,郁又作为"鬰"字的简化字。所以现代"郁"字有5个义项,分别为:1树木丛生(a.青翠  相似文献   

15.
俗字,是汉字史上各个时期与正字相对而言的主要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张涌泉《郭煌俗字研究》上编页2)。俗字研究在中医古籍整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兹以《太素》校诂为例,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通假字亦称通借字,是借用语言中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其音近又包括双声通假(借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叠韵通假(借字与本字的韵母一样)。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为“本无其字,依  相似文献   

17.
(试题登在上一期) 一、写出下列齐字的简化体: 针聪欢窍荐窃阴痈郁尽 二、在各句的下面,用“△”号标明句中所含的异体字、古字、借字,并写出其相应的正体、今字、本字: 1.落(灾)2.镬(灯)3.循(殉)4.要(腰)5.服(悬)6.藏(膝) 三、填空: 1.《说文解字》《尔雅》2.连绵《词诊》3.因形求义因声求义4.衍文错简5.玄避讳 四、1.改正。2.同“伟”.体禄。3.选。4.奥妙。5.差错。6.买。7.聘请。8.通“为”,因为。9.高地。10.……的时候。 五、1.⑤2.④3.③4.①5.⑦6.⑦7.②8.③9.⑥10.⑥ 六、1.③2.⑥3.⑥4.③5.⑤6.②7.(0 8.④9.⑥10.① 七、1.⑧2.①3…  相似文献   

18.
医话著作是有关医药内容的随笔小品,其内容广泛、形式灵活、含义深刻,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文章梳理了我国医话著作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指出明清医话中保留了大量俗字,亟需对此加以整理和研究。分析了伏、槟榔、燥等在明清医话中的俗字书写,以此说明对明清医话的俗字研究,不仅是整理与校勘的需要,也将进一步开拓俗字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最初是没有“假借”与“通假”之区分的,今人所说的“假借”、“通假”,清代以前都一律统称“假借”,  相似文献   

20.
《西部中医药》2016,(5):133-133
正中医药期刊中均使用规范的简体字。严格执行《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以1986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和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准。如有特殊需要,如中医古籍整理及属于医史、人物、文物等探源、考证一类的文章,或专向境外发行的期刊等,可酌情保留和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但不得使用自造字和其他别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