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艾滋病(AIDS)患者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5年6月~2011年5月在我科门诊应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100例,平均抗病毒治疗时间(40.78±20.09)个月,HAART方案分别为AZT+ 3TC+ NVP、AZT+ 3TC+ EFV、D4T+ 3TC+ NVP和D4T+ 3TC+ EFV4种,其中D4T+ 3TC+ NVP方案组中体重>60 kg者,D4T的剂量为每次40 mg,每日2次;体重<60 kg者,D4T的剂量为每次30 mg,每日2次.对4组患者治疗前后CD4淋巴细胞计数、空腹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比较.结果 HAART后,CD4淋巴细胞计数均升高,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上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正常,AZT方案组与D4T方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4T +3TC+ NVP方案组中,体重>60kg、D4T的剂量为每次40 mg与体重<60 kg、D4T的剂量为每次30 m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吸毒与性传播所致艾滋病感染,对血脂无明显影响.结论 HAART治疗对5组患者均有效,以D4T为主的HAART治疗方案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某AIDS治疗示范区3种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的疗效,为进一步合理使用抗病毒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AIDS治疗示范区抗病毒治疗6个月以上的3种治疗方案:叠氮胸苷(AZT)+双脱氧肌苷(DDI)+奈韦拉平(NVP),拉米夫定(3TC)+司他夫定(D4T)+NVP,D4T+DDI+NVP.分别检测HIVRNA、CD4+细胞、耐药位点,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或四格表法检验.结果 3种治疗方案中,抗病毒治疗前后HIV RNA的转阴率比较,AZT+DDI+NVP组与3TC+D4T+NV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4T+DDI+NVP组与AZT+DDI+N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ZT+DDI+NVP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00~350)×106/L,HIV RNA转阴率较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ZT+DDI+NVP组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AZT+DDI)发生的耐药位点是M41L、E44A、K70KR、D67N、L210W、T215Y、K219W等,属于高度耐药;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NVP)是A98G、V179H、Y181C、K103N、G190A等,属于高度耐药;3TC+D4T+NVP组NNRTIs(NVP)发生的耐药位点是Y181C,未见3TC突变位点.DDI+D4T+NVP组NNRTIs发生的耐药位点是Y181C;但以上各组均未发现对蛋白酶抑制剂(Pis)耐药位点.结论 AZT+DDI+NVP与3TC+D4T+NVP组疗效优于DDI+D4T+NVP组,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了解各方案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通过分析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变化作为肾脏功能评定的指标,找出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0-2014年以来确诊HIV/AIDS病人并给予抗病毒治疗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eGFR作为肾脏功能评定的指标,比较各组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前后及组间eGFR的变化特点。结果初治患者给予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和替诺福韦(TDF)+3TC+依非韦仑(EFV)。之前接受过一线抗病毒治疗,病毒学检测确定为治疗失败者更换二线治疗方案:TDF+3TC+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AZT+3TC+NVP组eGFR值总体呈上升趋势(随访6个月及12个月eGFR值分别上升3.28ml/min/1.73m2和1.22ml/min/1.73m2),TDF+3TC+EFV组和TDF+3TC+LPV/r组eGFR值是逐渐下降的,TDF+3TC+LPV/r组下降程度大于TDF+3TC+EFV组(P0.013)。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除药物因素外,引起肾功能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中,年龄因素是最主要的。结论抗病毒治疗方案AZT+3TC+NVP对肾脏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于初治伴肾损伤的患者可考虑用该方案治疗。TDF+3TC+EFV和TDF+3TC+LPV/r方案对肾功能下降的影响是随着用药时间延长逐渐加重的,其中TDF+3TC+LPV/r方案影响最显著。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时除肾功能因素外,患者的年龄因素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HIV感染者临床进展和抗病毒治疗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检测我省部分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血浆HIV病毒载量水平(Viral Load,VL),促进落实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为指导抗病毒治疗的实施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定期随访未经治疗无临床症状HIV病毒携带着者(未治疗组)和接受高效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治疗组),收集其一般情况、采集其外周静脉抗凝全血进行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水平测定,评价感染者病情进展以及艾滋病病例的抗病毒治疗效果。结果未治疗组20例,虽然均无任何临床不适,但是其中已有7例CD4+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200个/μl,VL超过30000cp/ml符合国家启动抗病毒治疗的实验室指标,急需医疗干预。治疗组71例,64.8%(46/71)接受的是国家一线治疗方案(D4T+3TC+NVP)。治疗后,82.6%(38/46)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病毒载量低于1000拷贝/ml,其中有些甚至低于检测线以下(<50拷贝/ml)。免疫系统状态也分别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1)应加强对无症状HIV感染者的定期随访,适时落实免费抗病毒治疗,以减少机会性感染的发生,提高感染者的生活质量。2)目前国家实施的免费抗病毒一线方案(D4T+3TC+NVP)能有效控制病毒的复制,也使感染个体的免疫功能得以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基于国产仿制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司他夫定(D4T)胶囊、齐多夫定(AZT)片为初始治疗方案的优化治疗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合理地使用国产仿制药物,最终能长期可持续的治疗。方法选择75例无机会性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350×106/L的、完成96周随访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随机分为A组27例,服用D4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伦(EFV));B组27例,服用AZT+3TC+NVP/EFV;C组21例,前24周服用D4T+3TC+NVP/EFV,24周后服用AZT+3TC+NVP/EFV。观察3组的治疗效果及D4T、AZT的不良反应发生规律。结果治疗96周前后,A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分别是219(15~332)×106/L和420(203~635)×106/L,B组分别为224(28~332)×106/L和366(178~724)×106/L,C组分别为153(19~350)×106/L和411(95~728)×106/L。A、B、C 3组患者血浆HIV RNA〈40拷贝/mL的比率分别为92.6%、96.3%、100%。A组D4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81.5%,主要发生在治疗36周之后;B组AZ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48.2%,主要发生在治疗前12周内;C组在服用D4T24周后改服AZT,D4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AZT的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明显低于A组(P〈0.05)和B组(P〈0.05)。结论 D4T治疗24周后更换为AZT的优化方案与长期服用D4T或AZT方案,均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优化方案明显低于长期D4T或AZT方案治疗者,可做为目前国产仿制药物初始治疗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一线治疗失败发生的时间,从而为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以2005-2015年在北京地坛医院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且发生一线治疗失败的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治疗失败的判定标准为一线治疗6个月,病毒载量持续≥1000拷贝/mL,或者基因型检测存在耐药。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人的基本信息和基线特征,以及发生一线治疗失败的时间状况。结果 在地坛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3835例病人中,累积有130例发生一线治疗失败,失败率为3.39%。其中81例(62.31%)病人的治疗失败发生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48周内,47例(36.15%)发生在HAART 24周。治疗失败受到治疗方案和治疗启动年限的影响(P均0.001)。初始治疗方案服用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仑(EFV)组合的病人,一线治疗失败发生率为2.67%(P=0.001);服用司坦夫定(D4T)+3TC+奈韦拉平(NVP)的病人治疗失败发生率为8.96%(P0.001);服用齐多夫定(AZT)+3TC+NVP的治疗失败发生率为6.31%(P=0.002)。2015年启动抗病毒治疗的病人一线治疗失败发生率为0.61%(P0.001),2005年和2007年的治疗失败发生率均为10.91%(P=0.002),2009年启动抗病毒治疗的病人治疗失败发生率为9.15%(P0.001)。结论 HIV/AIDS病人一线治疗失败发生率和初始治疗方案、启动抗病毒治疗的年限有关,且主要发生在接受HAART治疗的早期(48周)。今后应该在HIV/AIDS病人接受HAART的早期加强依从性教育、监测等干预措施,并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不良反应及换药原因。为保证HAART合理用药及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全部病人均使用国家免费艾滋病HAART药物,按照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要求,全部病例均在HAART后1、2、3、6、9、12个月随访1次,统计病人不良反应及换药原因,数据分析用SPSS 19.0软件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5例病人中90例出现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3例一线治疗失败、2例因药物配伍禁忌更换抗病毒药物。其中90例病人因AZT、NVP、D4T不良反应更换抗病毒药物。另有3例初始HAART方案包含EFV的病人,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均自行缓解,未更换药物。将初始HAART方案包含AZT、NVP、D4T的病例分为未换药组和换药组,将两组病人的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AART的主要换药原因为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在包含AZT、D4T、NVP的HAART方案中,治疗前3个月着重监测AZT、NVP的不良反应,治疗6个月后着重监测D4T的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的出现与基线CD4细胞计数无关。同时须及早发现耐药,并须掌握药物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8.
中国部分地区人免疫缺陷病毒耐药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吉林、黑龙江、河南、陕西、辽宁、内蒙古、云南7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耐药变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5月至9月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艾滋病研究所问卷调查的718例HIV感染者治疗和漏服情况,RT-PCR和套式PCR扩增HIVpol区基因,逆转录酶和蛋白酶基因序列,与国际HIV耐药数据库比对辨别耐药变异。结果治疗组HIV抑制情况显著好于未治疗感染者(P<0.01),但其耐药变异高于未治疗组(P<0.05);抗病毒治疗6个月以内组耐药突变率显著低于6个月以上组(P<0.01);依从性好的患者HIV耐药突变率明显低于依从性差的患者(P<0.05),HIV抑制情况明显优于依从性差的患者(P<0.05);D4T/3TC/NVP方案HIV抑制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案(P<0.01),HIV耐药突变率也较低(P<0.05)。结论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延长,耐药突变率显著增高,服药依从性与耐药突变显著相关。一线治疗方案首选D4T/3TC/NVP。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标准调整前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成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生存状况,以及探讨死亡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病人的基线情况和随访信息,计算病死率以及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开展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人270 313例,其中2008年及以前入组的病人5年累计生存率为0.79;2009-2011年入组的病人5年累计生存率为0.85;2012-2013年入组的病人3年累计生存率大于0.90。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治疗标准调整年份≤2008年开始抗病毒治疗者,其死亡风险是2012-2013年开始抗病毒治疗者的1.28倍。除此之外,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药物治疗方案均影响病人死亡。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标准调整后,使得更多的HIV/AIDS病人在免疫水平较高时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延长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国内目前抗艾滋病病毒(HIV)治疗方案,对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影响。方法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就诊于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一科、初治为接受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的HIV/AIDS病人,以及一线治疗失败更换为二线方案的HIV/AIDS病人,收集他们治疗48周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对HIV/AIDS病人估计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结果共收治96名病人,其中初治接受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治疗的病人30例,初治接受替诺福韦(TDF)+3TC+依非韦伦(EFV)的病人46例,一线治疗失败更换为TDF+3TC+克力芝(LPV/r)的病人20例。三组病人治疗48周后,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eGFR平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与基线相比,一线治疗失败后更换为TDF+3TC+LPV/r方案的病人治疗48周后,eGFR平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但eGFR平均水平与基线相比下降程度明显,为-14.12ml/min/1.73m2。结论三组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的病人,均没有发现明显的eGFR的变化,可能需要对HIV/AIDS病人进行长期的肾脏功能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国成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失访比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全国免费抗病毒治疗库中,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开始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人失访情况进行随访,随访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队列失访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有26 742名HIV感染者进入队列。12个月的累积失访率为7.6/100人年,24个月的累积失访率为10.5/100人年。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高CD4+T淋巴细胞组、注射吸毒、异性性传播以及初始治疗方案为齐多夫定/司坦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奈韦拉平与较高的失访率相关(P0.05)。结论应该重点强化注射吸毒HIV/AIDS病人的干预措施,加强对高基线CD4+T淋巴细胞HIV/AIDS病人感染者的医疗咨询,对治疗药物有不良反应的病人要及时处理或更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我国首选抗 HIV 治疗方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拉米夫定(lamivudine, 3TC)+依非韦伦(efavirenz, EFV)及备选方案齐多夫定(zidovudine, AZT)+3TC+EFV 对初治 HIV 感染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2 年 1 月—2014 年 5 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艾滋病门诊使用上述 2 种方案抗病毒治疗并随访的初治 HIV 感染者 1045 例,其中应用 TDF+3TC+EFV 方案(TDF 组) 455 例,AZT+3TC+EFV 方案(AZT 组)590 例。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及临床治疗数据,分析 2 组治疗过程中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TDF 组的基线、治疗 48 周、96 周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 ltration rate, eGFR)分别是 113.1 ml/(min·1.73 m^2),114.0 ml/(min·1.73 m^2)和 112.2 ml/(min·1.73 m^2);AZT 组的基线、治疗 48 周、96 周 eGFR 分别是 112.9 ml/(min·1.73 m^2),116.2 ml/(min·1.73 m^2)和 118.1 ml/(min·1.73 m^2)。与治疗前相比,TDF 组治疗 48 周 eGFR 水平有稍微升高,而在治疗 96 周时又回落至基线水平。而 AZT 组,治疗 48 周及 96 周的 eGFR 水平与基线 eGFR 水平相比均有升高。TDF 组中基线 eGFR < 90 ml/(min·1.73 m^2)者,治疗 48 周 eGFR 水平较基线有上升;AZT 组中基线 eGFR < 90 ml/(min·1.73 m^2)者治疗 48 周 eGFR 水平较基线有所升高。结论我国初治 HIV 感染者中应用 TDF+3TC+EFV 方案治疗者,开始治疗的 2 年内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减低;对于 60 ml/(min·1.73 m^2)< eGFR < 90 ml/(min·1.73 m2)的初治 HIV 感染者,TDF 组治疗后 eGFR 亦保持稳定。关于 TDF 组远期治疗后肾功能变化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24个月内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共计调查755例HIV/AIDS病人,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8.7%(66/755),以单项转氨酶或胆红素升高为主,轻、中度肝损害占84.8%(56/66),发生异常的时间为30-485天,中位数75天。其中含奈韦拉平(NVP)方案治疗者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7.1%(33/467)、含依非韦伦(EFV)方案发生率为11.5%(33/288)。肝损害级别:1级34例,2级22例,3级10例。结论 HIV/AIDS病人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轻中度肝损害常见,应严密观察,及时处理,以保证HAART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克立芝(LPV/r)或依非韦伦(EFV)或奈韦拉平(NVP)联合两个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作为初始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女性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的效果。方法收集2006-2015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使用上述抗病毒方案治疗的15~44岁女性病人的随访资料。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三组间基线年龄、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感染途径等进行匹配,比较三种抗病毒方案在治疗开始和治疗后随访48周、96周、144周和192周时血浆HIV核糖核酸(RNA)载量、CD4细胞数。结果入组1 035例,每组均为345例。病毒学疗效:EFV组、NVP组、LPV/r组的病毒抑制率在治疗48周时分别为86.0%、87.6%、89.2%;在96周时分别为91.5%,84.1%,94.5%;192周时,分别为93.3%,93.2%,92.7%;各组均可达到较高的病毒抑制率。除96周,LPV/r组和EFV组显著高于NVP组(P=0.008),其余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1,P=0.286)。免疫学疗效:治疗随访192周,三组的CD4细胞数较基线都有明显增加,LPV/r组的CD4~+T淋巴细胞增长值明显高于EFV、NVP组,LPV/r组平均增长(342.71±176.94)个/μL,EFV组平均增长了(310.24±194.63)个/μL,NVP组平均增长(258.09±177.22)个/μL,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基线CD4细胞数200个/μL者,192周时LPV/r组的CD4细胞数增长也优于EFV或NVP组。结论三种抗病毒方案对女性HIV/AIDS病人的血浆HIV病毒抑制率无差异,含LPV/r的治疗方案在提升CD4细胞数的方面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国产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吸毒成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HIV/AIDS)的疗效及对治疗时机的探讨.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随访2004~2007年在北京佑安医院确诊并经抗病毒治疗的吸毒成瘾HIV/AIDS患者114例,按照疾病进展将随访对象分成艾滋病组( AIDS)和HIV感染组(free of AIDS) ,所有患者均用3种抗病毒药物(奈韦拉平 司他夫定 拉米夫定)治疗,疗程48周.常规方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CD4 T淋巴细胞数,核酸序列扩增技术(NASBA)测定病毒载量. 结果 114例吸毒成瘾HIV/AIDS患者CD4细胞数平均增加(182.39±90.70)个/mm3;其中35例吸毒成瘾HIV/AIDS患者中85.71%病毒载量下降至50 copies/ml以下, 下降2.5个Log数;艾滋病组与HIV感染组治疗后3、6、9和12个月CD4 T淋巴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HIV感染组病毒载量下降趋势较艾滋病组明显,但治疗12个月后 HIV感染组病毒载量较艾滋病组有反弹现象. 结论 吸毒成瘾HIV/AIDS患者选用国产艾滋病抗病毒药物奈韦拉平 司他夫定 拉米夫定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并且对艾滋病患者的疗效好于HIV感染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疆岳普湖县99例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SD)抗病毒治疗效果,为改善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抗病毒治疗的99例HIV/AIDS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和病毒载量(HIVRNA)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99例HIV/AIDS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比较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与基数,CD4+T淋巴细胞均增长,比值分别为3.95和6.64;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的构成比分别为47.69%和56.52%。结论规范高效的抗病毒治疗HIV/AIDS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国内艾滋病病毒 (HIV)感染者 /艾滋病 (AIDS)患者外周血CD38、HLA DR分子在CD+4 、CD+8T淋巴细胞上表达的变化 ,并探讨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5 1例正常对照、14例HIV感染者和 3 6例AIDS患者的外周血CD+4 、CD+8T淋巴细胞表面的CD38、HLA DR分子的表达 ,用分枝DNA(bDNA)法检测 11例HIV感染者和 18例AIDS患者的血浆病毒载量。结果 CD+4 HLA DR+细胞百分比显示 ,AIDS组显著高于正常组及HIV组 ;CD+8HLA DR+T细胞百分比显示HIV组与AIDS组间无差异 ,而它们均显著高于正常组。CD+8、CD38+细胞百分比则是AIDS组 >HIV组 >正常组 ,CD+8CD38+、CD+8HLA DR+、CD+4 HLA DR+细胞百分比与病毒载量显著正相关。结论 在HIV感染过程中 ,HLA -DR+、CD38+在CD+4 、CD+8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均显著增加 ,反映T淋巴细胞异常激活 ;尤其是CD+8CD38+细胞百分比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升高 ,预示疾病进展程度。在评价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免疫状况时 ,不仅要考虑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 ,还应考虑免疫细胞的激活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简称HIV/AIDS病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HIV-1基因耐药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在三个治疗病人数最多的市,采用问卷调查和血液采集,检测病人病毒载量,对病毒载量大于1 000IU/mL的样本,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扩增测序(In-house)法扩增测序,使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对比得到基因耐药结果。结果共274例研究对象纳入研究分析,HIV-1毒株总耐药率为7.7%。治疗时间1-3年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4,P=0.456),治疗4-5年后,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28)。HIV-1毒株对核苷类(NRTI)和非核苷类(NNRTI)抗病毒治疗药物的耐药程度,明显高于蛋白酶抑制剂(PI)(χ2=29.672,P<0.001),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与非核苷类相比,耐药程度无统计学差异(χ2=2.875,P=0.593)。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吸毒、无固定性伴、治疗方案D4T+3TC+NVP和治疗方案AZT+3TC+NVP与耐药发生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浙江省进行HAART的AIDS病人,其体内毒株已经出现耐药现象,但耐药率处于较低水平。应加强对吸毒人群和无配偶或无固定性伴人群的随访,提高服药依从性,对各相关的治疗方案要加强监测,有利于降低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随访管理新模式,有效地随访管理艾滋病病例。方法按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个案随访表”的随访内容,制订工作指引,对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对HIV/AIDS病例进行现况调查、行为干预和转介。结果在珠海市西部地区探索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管理为主(三级纵向),抗病毒治疗机构、美沙酮维持治疗点和羁押机构(横向)等协助进行的随访管理网络新模式后,增强了当地医务人员防控艾滋病能力的同时,HIV/AIDS病例的随访率由原来的不足60%上升到90%以上,CD4^+T淋巴细胞检测率、抗病毒治疗覆盖率等指标也都有很大的提高。结论新的随访管理模式成效显著,在深入推行该模式的同时,应加强非政府组织(NGO)和个人在HIV/AIDS病例随访管理中的作用,加大自愿咨询和检测门诊的宣传、转介力度,以及时发现艾滋病的非阳性配偶/固定性伴中的潜在感染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菲韦伦(EFV)或TDF+3TC+克力芝(LPV/r)治疗方案,对艾滋病病毒(HIV)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患者的治疗效果,对合并感染者死亡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46例HIV/HBV合并感染患者实施TDF+3TC+EFV或TDF+3TC+LPV/r方案治疗,治疗3、6、12个月后随访,分析CD4+T淋巴细胞、HIV RNA、HBV DN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46例HIV/HBV合并感染患者治疗3、6、12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数分别增加了76个/μL、138个/μL和145个/μL;治疗6、12个月后,HIV-RNA抑制率分别为79.49%和95.56%,HBV-DNA抑制率分别为77.14%和97.06%;抗病毒治疗12个月内AST、ALT先升后降,治疗6个月时,除2例肝功能异常外,其余肝功均复常;HIV/HBV合并感染者病死率为10.87%。结论 TDF+3TC+EFV或TDF+3TC+LPV/r方案对HIV和HBV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HIV/HBV合并感染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