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采用生理盐水、曲安奈德、手术、电子线照射等治疗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态学影响,探寻治疗瘢痕的最优方案.方法 建立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手术加生理盐水组(C组)、曲安奈德组(D组)、手术加曲安奈德组(E组)、电子线组(F组)、手术后2d电子线组(G组)、手术后7d电子线组(H组),通过HE染色、VG染色、甲苯胺蓝染色、CD34和α-SMA免疫组织化学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胶原纤维观察显示:A、B组,D、G组,F、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苯胺蓝染色发现肥大细胞不典型.微血管观察显示:A、B组,F、H组,G、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肌纤维细胞观察显示: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兔耳瘢痕效果优于电子线放疗,电子线术后早期放疗效果优于愈合后放疗,曲安奈德、电子线联合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90Sr90Y(以下简称90Sr)照射或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最佳方案及安全性。方法将兔耳增生性瘢痕随机分为8组:A组直接行放射性核素90sr照射,B组手术修薄后2d行90sr照射,c组手术修薄后1周行90sr照射,D组直接注射曲安奈德,E组手术修薄后1周注射曲安奈德,F组直接注射生理盐水,G组手术修薄后1周注射生理盐水,H组为空白对照。观察各组的组织学变化。结果(1)90sr照射组(A、B、C组)与曲安奈德注射组(D、E组)成纤维细胞数、胶原纤维面密度值、微血管数、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阳性颗粒吸光度值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F、G组)和空白对照组(H组);其中B组最明显;A、C、D、E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0sr照射各组黑色素颗粒面密度值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3)90Sr照射各组未发现异型细胞。结论(1)90Sr及曲安奈德可以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增生,二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增生性瘢痕早期进行90sr干预可取得较好效果。(3)经90sr照射易引起色素脱失,但一般不会引起癌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皮肤滚针瘢痕内导入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皮肤滚针在32例烧伤或烫伤后增生性瘢痕上往复滚动,同时将曲安奈德注射液滴注到创面上,通过微针及其针孔使曲安奈德注射液进入瘢痕组织内发挥疗效.疗效评价采用临床治愈、有效和无效三级标准,以及温哥华烧伤瘢痕评估标准和痛痒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自身对照区痛痒程度、皮肤色泽、硬度和厚度等改变.结果 32例患者经1~3次治疗,临床治愈28例,显效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患者痛痒程度、皮肤色泽、硬度和厚度在治疗前、后及治疗后自身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肤滚针瘢痕内导入曲安奈德注射液对治疗增生性瘢痕有较好疗效,为药物治疗大面积增生性瘢痕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黑布药膏对兔耳增生性瘢痕Bax和Bcl-2 mRAN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大耳白兔24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21天后,将瘢痕动物模型随机分为黑布药膏治疗组和瘢痕模型组,在黑布药膏治疗组瘢痕局部涂抹黑布药膏,每3天1次,连续用药56天。在用药后第2,4,6,8周分别切取两组瘢痕组织,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法检测Bax和Bcl-2mRAN的表达。结果:黑布药膏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Bcl-2 mRAN表达显著减弱(P〈0.01),Bax mRAN表达显著增强(P〈0.01)。结论:黑布药膏可以通过抑制Bcl- 2mRAN表达,促进Bax mRAN表达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这可能是黑布药膏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增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徐艳艳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24):104-106
研究曲安奈德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烧伤增生性瘢痕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 2021年1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烧伤增生性瘢痕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 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曲安奈德注射治疗,观察组采取A型肉毒毒素联合曲安奈德注射治疗,比较 两组TGF-β1和BMP-7含量、瘢痕情况、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 瘢痕组织中TGF-β1含量低于对照组,BMP-7含量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VSS和VAS评分 均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的38.00% (P<0.05)。结论 针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曲安奈德与A型肉毒毒素联合治疗的疗效确切,可改善瘢 痕程度及疼痛程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GRP94在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曲安奈德对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GRP94在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曲安奈德对其影响,探讨GRP94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以10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10例增生性瘢痕组织中GRP94蛋白的表达;建立人增生性瘢痕移植于裸鼠的模型,以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曲安奈德对GRP94表达的影响.结果 ①GRP94主要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的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炎症细胞的胞浆表达,在少数细胞的胞核中也有表达;在正常皮肤的毛囊、汗腺、皮脂腺中表达.②GRP94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在表皮中,两者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真皮中,增生性瘢痕组的GRP94阳性成纤维细胞数(731.67±148.31/mm2)高于正常皮肤组(202.00±188.43/mm2),两者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结果进一步证实,增生性瘢痕组的GRP94含量(0.43±0.25)高于正常皮肤组(0.14±0.03),两者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注射曲安奈德后,增生性瘢痕组织的GRP94阳性成纤维细胞数(平均值为247.50±81.82/mm2)显著减少,与对照组(平均值为485.00±88.18/mm2)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成纤维细胞中GRP94的表达增高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发病机制之一;②抑制成纤维细胞GRP94的表达可能是激素治疗瘢痕增生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周期脉冲染料激光照射对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伤口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大耳白兔10只,建立兔耳腹侧面增生性瘢痕模型,对比研究在瘢痕形成过程中不同治疗周期(1周治疗组与2周治疗组)脉冲染料激光照射对兔耳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原位检测。结果:兔耳增生性瘢痕经不同治疗周期(1周治疗组与2周治疗组)脉冲染料激光照射后,按不同时间段取材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治疗周期脉冲染料激光照射均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过程,诱导细胞凋亡。但从减轻医生工作强度及减轻病患治疗费用角度考虑,利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2周一次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8.
595nm激光对兔耳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595nmVbeam激光照射对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伤口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大耳白兔20只,建立兔耳腹侧面增生性瘢痕模型,对比研究在瘢痕形成过程中595nmVbeam激光照射对兔耳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原位检测。结果:兔耳增生性瘢痕经595nmVbeam激光照射后,按不同时间段取材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与对照组比较,高倍镜下观察结果,显示PCNA蛋白表达明显减弱,细胞凋亡增加。结论:595nmVbeam激光照射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过程,诱导细胞凋亡。应用595nmVbeam激光预防和治疗瘢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瘢痕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和曲安奈德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整形美容科就诊的4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观察组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改良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治疗前后增生性瘢痕的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估治疗前后瘢痕处痛痒觉变化,采用CBS瘢痕检测仪评估治疗前后瘢痕处皮肤特性(瘢痕面积、色素含量、水分含量及油分含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显著高于观察组的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P<0.05)。治疗后,两组VSS分值及VAS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SS、VAS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安奈德和A型肉毒毒素注射液治疗增生性瘢痕,其临床疗...  相似文献   

10.
地塞米松与曲安奈德混合局部注射治疗瘢痕增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吕启凤  仝润泽 《中国美容医学》2005,14(1):79-80,i008
笔者自2000年1月~2003年1月采用地塞米松与曲安奈德联合注射治疗瘢痕增生,并与单一药物治疗进行比较,所有病例随访一年,均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醋酸去炎松对增生性瘢痕HLA-DR分子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HS)、术前7天及3天局部注射醋酸去炎松的增生性瘢痕皮肤的HLA-DR,比较各组上皮中HLA-DR阳性细胞数。结果:①HS组织中HLA-DR~ LC的数量806.67±101.72个/mm~2明显高于正常皮肤510.00±45.1个/mm~2(n=6)(P<0.05),HLA-DR分子在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异常表达。②醋酸去炎松治疗7天和3天时,HS中HLA-DR~ LC的数量分别为447.76±90.03个/mm~2(n=6)和476.67±70.02个/mm~2(n=6),明显低于HS,(P<0.05),与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HS组织中HLA-DR分子表达量增加提示HS局部组织可能处于高免疫应答状态;②醋酸去炎松通过抑制HLA-DR分子的表达降低HS高免疫应答状态。  相似文献   

12.
维拉帕米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治疗增生瘢痕的作用机理及进一步应用于临床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进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的体外培养;MTT比色法检测维拉帕米对HSFB生长增殖的 影响;^3H-脯氨酸掺入法及羟脯氨酸比色法测定维拉帕米对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Northern Blot检测维拉帕米对HSFBⅠ、Ⅲ型前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维拉帕米对HSFB的增殖、胶原合成及Ⅰ、Ⅲ型前胶原的基因表达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以100μmol/L浓度组作用最为显著。结论 维拉帕米可以通过减少Ⅰ、Ⅲ型前胶原的基因表达等途径抑制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曲安奈德联合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大面积淋巴管畸形的疗效.方法 29例颌面部大面积淋巴管畸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曲安奈德联合平阳霉素治疗组以及单纯注射平阳霉素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面部外观,以及病变区消退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注药治疗2年后,大囊和微囊型淋巴管瘤瘤体体积分别为原有体积的(3.7±0.3)%和(4.2±0.4)%,对照组则为(15.4±1.3)%和(24.1±3.1)%.实验组淋巴管畸形消退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面部不对称畸形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曲安奈德联合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大面积淋巴管畸形有利于病变的消退和面部形态的恢复,可以作为一种临床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调控.方法 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采用四氮唑复合物/硫酸酚嗪甲酯(XTT/PM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Ⅰ和胶原ⅢmRNA表达,评价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拮抗剂(luzindole)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结果 褪黑素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呈浓度依赖性(P<0.05);高浓度褪黑素(10-3 mmol/L)可降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产生TGF-β1 (P<0.05)和α-SMA mRNA、胶原Ⅰ mRNA的表达(P<0.05);褪黑素受体拮抗剂能阻断褪黑素对细胞产生TGF-β1和α-SMA、胶原Ⅰ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P<0.05);但褪黑素对该细胞胶原ⅢmRNA表达无影响(P>0.05).结论 褪黑素可通过与受体结合调控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寻找与分泌型凋亡相关蛋白1 (secreted apoptosis-related protein1,SARP1)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分析其分子机制.方法 成功构建的重组SARP1腺病毒载体Ad-SARP1,转染进入原代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免疫共沉淀法沉淀出蛋白,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后,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对SDS-PAGE胶上切取的电泳蛋白条带进行酶解与质谱分析,根据质谱分析获得的肽序列谱图自动进行数据库搜索.结果 在阳细胞对照组和导入Ad-SARP1感染的细胞当中,均共沉淀出7条蛋白带,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约为93×103、43×103、40×103、37×103、31×103、26×103和12×103;在未加SARP1抗体组则没有沉淀出蛋白条带.分析蛋白条带得到6个可能与SARP1有相互作用的蛋白,分别为骨膜蛋白前体(periostin precursor或OSF-2)、牙周韧带相关蛋白1(asporin precursor或PLAP1)、磷酸甘油激酶1(phosphoglycerate kinase 1)、未知蛋白rCG50690、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I,Apo-AI)、硫氧还蛋白1(thioredoxin 1,TRX1).结论 通过免疫共沉淀法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离子阱检测技术,可以获得SARP1的相互作用蛋白,为研究SARP1调控HSFb凋亡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蛋白(FGF—BP)mRNA在烧伤后肉芽组织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设计地高辛标记的FGF-BP寡核苷酸探针,对10例烧伤后肉芽组织,33例增生性瘢痕和9例正常皮肤进行原位杂交实验,检测各组织中FGF-BPmRNA的表达差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织中微血管数目差异。结果烧伤后肉芽组织组和增生性瘢痕(〈6个月)FGF-BPmRNA表达明显升高,FGF-BPmRNA在增生性瘢痕6个月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肉芽组织组和增生性瘢痕(〈6个月)微血管数目明显高于其他各组。FGF-BPmRNA表达与微血管数目成正相关(Spearman R=0.463,P〈0.01)。结论FGF.BP可能是影响烧伤后创面愈合和早期瘢痕增生过程中微血管形成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培养的正常角质形成细胞、瘢痕角质形成的细胞的上清液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活性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3H-脯氨酸掺入法、Ⅲ型前胶原放免试剂盒测定不同来源、不同浓茺培养的角度形成细胞上清液,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 正常角质形成细胞上清液,可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对细胞内胶原合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却抑制细胞内胶原向细胞外分泌。瘢痕角质形成细胞上清液,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甚至还有促进的趋势,对细胞内外胶原合成、分泌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 正常角质形成细胞与瘢痕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的物质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具有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阿片肽与增生性瘢痕患者感觉异常有关,通过比较β-内啡肽在人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增生性瘢痕感觉异常发生、发展中所起作用。方法取42例增生性瘢痕患者自愿捐赠的增生性瘢痕组织;男15例,女27例;年龄16~50岁,平均32.6岁;瘢痕形成时间1~20年,平均4.5年。根据患者感觉情况,将瘢痕组织分为3组,无痛痒组(n=20)、单纯痒组(n=14)及痛痒组(n=8)。另取行植皮手术患者自愿捐赠的正常皮肤组织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男3例,女2例;年龄15~37岁,平均24.6岁。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β-内啡肽定位情况,ELISA法检测组织中β-内啡肽含量。结果各组组织中均可见β-内啡肽表达,主要位于真皮层周围神经末梢、成纤维细胞和单核样细胞;其中单纯痒组和痛痒组β-内啡肽表达明显强于无痛痒组与正常对照组。无痛痒组、单纯痒组、痛痒组及正常对照组组织β-内啡肽含量分别为(617.401±97.518)、(739.543±94.149)、(623.294±149.613)、(319.734±85.301)pg/mL,其中无痛痒组、单纯痒组及痛痒组β-内啡肽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P<0.05),单纯痒组高于无痛痒组及痛痒组(P<0.05),无痛痒组与痛痒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中β-内啡肽的高表达,可能与其瘙痒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作用,以寻找治疗人增生性瘢痕的有效药物。方法将切取于增生性瘢痕患者的瘢痕组织标本分成A(对照组)、B、C、D四组,每组6个标本,行体外成纤维细胞培养,采用0、50、100、200μg/ml的大黄素依次对A、B、C、D组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干预,应用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B、C、D组标本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抑制于G0/G1期(P〈0.05),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大黄素在50~200μg/ml的范围内,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有浓度的依赖性。结论大黄素具有体外抗纤维化作用,可能成为治疗人增生性瘢痕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The etiology, biology, prevention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s have not exactly been defined. Topical zinc oxide application was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proliferative scars. We studi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opical zinc oxide ointment in the prevention of hypertrophic scar development by using the rabbit ear hypertrophic scar model.

Methods

Circular full-thickness skin excisions were performed on both ears of 10 rabbits. The rabbi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d topical 40% zinc oxide ointment was applied daily to one ear and the ointment base was applied as placebo to the other ear. Scar samples were taken in the 3rd week in group 1 and in the 6th week in group 2. All of the specimens were divided into two halves: one half for histopathologic/histomorphometric examinations and the other half for biochemical studies.

Results

Application of topical zinc oxide ointment decreased clinical scar hypertrophy scores significantly (p = 0.017) at 6th week in comparison with placebo. Topical zinc oxide also reduced nodule formation histopathologically at 6th week in comparison with placebo but this was not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p > 0.05).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may have clinical implica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hypertrophic sc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