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吉林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以下简称“砷中毒”)主要是因病区居民长期饮用浅层地下中的砷含量超标,导致的饮水型砷中毒[1]。当前采取以寻找低砷水源为主,降低饮用水中砷含量为辅的综合性预防地方性砷中毒的措施。1吉林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发现与病区的确定1.1饮水性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现与调查自1994年吉林省开始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于1995年报道了吉林省发现砷中毒病区,开展了病区流行因素及分布范围的调查研究工作,确认在本省的西部平原地区有砷中毒形成的环境因素存在[2],并在西部的通榆县发现有砷中毒病区以及饮水高砷地区。  相似文献   

2.
砷是一种公认的环境有毒物质,在我国存在严重的饮水型和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1]。砷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肾脏排出,因此尿砷是评价砷暴露者对砷近期暴露和吸收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忙^[2]。然而尿砷浓度受到性别、年龄、饮食、服用药物以及季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地方性砷中毒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地方病之一."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地方性砷中毒的预防和控制,通过改水、改灶,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阻断了高砷暴露,取得了显著成就[1].由于地球化学和水文地质学的影响,病区依然存在持续低剂量砷污染,当地居民仍面临砷污染带来的健康威胁[1-4].  相似文献   

4.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已证实,长期砷暴露导致部分人群出现慢性砷中毒.个体之间对砷中毒的易感性存在差异。Chung等采用氢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智利一个慢性砷中毒病区的11个家庭的尿中砷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同胞孩子的尿砷甲基化模式的相关性比父母的高,表明遗传因素在个体间砷代谢差异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对墨西哥、中国和智利慢性砷暴露人群尿砷代谢产物的研究中发现.砷代谢有种族和性别的差异。这种差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剂量水平、暴露途径、饮食以及个体所暴露砷的特定类型。参与砷生物转化过程的某些酶,如砷甲基转移酶等的基因多态性也与这种差异有重要关系。对砷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最终从基因水平阐明砷中毒的作用机制。作者就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简要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穆茂 《肝脏》2008,13(6):535-535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报道,全球接近1/4的疾病由可以避免的环境暴露引起,每年超过1300万人的超额死亡归因于可预防的环境因素。砷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环境毒物和已知的人类强致癌物。地方性砷中毒的主要发病原因是自然环境高砷所致的饮水型砷中毒以及燃烧高砷煤所引起的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我国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仅限于贵州和陕西两省。其中,贵州兴仁县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卫生部首个确定的燃煤型砷中毒病区(也是世界上最早被确认的燃煤型砷中毒病区),当地的煤砷含量均值417.7~2166.7mg/kg,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的现状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全面总结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的现状及防治对策。方法对吉林省开展地方性砷中毒调查工作以来的资料以及防治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结果截止到2007年,最后确认在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洮南市、大安市、乾安县、长岭县、扶余县、双辽市等7个县(市),共存在饮水高砷区298个;在通榆县、洮南市、双辽市存在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41个,均为轻病区。共查出砷中毒患者290人,主要以轻度患者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以掌跖部位的角化为主,少部分患者伴有皮肤色素的沉着和脱失,尚未发现明确诊断的皮肤癌患者。结论吉林省存在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及饮水高砷区,需进一步开展病情调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落实吉林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监测全覆盖工作,掌握和评估各项砷中毒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方法 根据国家《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在吉林省7个县(市)开展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改水情况和水砷含量、砷中毒病情的监测.结果 监测的7个县(市)的325个病区屯,全部改水且水砷含量全部合格,水砷含量波动范围为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和分析中国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病区范围和防治措施进展。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发现高砷地区。利用Mapinfo系统分析中国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分布。结果2002年我国新确认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县25个,病区村235个。病区村人口增加34.27万。结论尽快建立综合防治策略,采取社区干预措施,才能保证中国持续消除地方性砷中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是否存在地方性砷中毒,以及历史曾有高砷报道的顺义区地方性砷中毒现状.方法在全市10个远郊区县进行饮用水井水砷含量的调查,并在历史高砷地区进行砷中毒情况调查.结果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除顺义外,水砷含量均<0.05 mg/L.全市的超标率为1.62%.顺义地区的水砷含量趋标率为8.06%,最高浓度为0.143 mg/L.未发现砷中毒患者.结论北京市未发现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和砷中毒患者,但仍有潜在型病区存在.  相似文献   

10.
地方性砷中毒是本世纪80年代在我国大陆发现的一种新的地方病。现已知有饮水型、燃煤型和砷氟混合型病区三个类型。至今发现有地砷病存在的省区有新疆、内蒙、山西、宁夏、贵州。病区分布在30个县(市)约1200村屯、病区人口约200万、病人约20万人。 地方性砷中毒病因及侵入机体的途径清楚,经十多年的调查研究,对其流行规律、病区成因、应采用的阻断措施也已基本清楚。如已发现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呈条状小灶状分布,同一个村(屯)不同水源含砷量不同;患病率同砷摄入量及饮水砷浓度存在着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几个省的初步调查发现,当饮水砷浓度在0.2mg/L以下时基本没有明显的临床病人或患病率很低。燃煤污染型地砷病是由于居民敝烧高砷煤(100mg/kg以上)而引起的,煤砷含量越高,病情越重、患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现状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目的探讨山西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暴露人群的病情程度和发病特点以及高砷水的分布规律,为科研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中国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实施方案》的要求,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居民饮水砷和暴露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水砷检测用半定量快速试剂盒法,水氟检测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结果结合既往调查结果,目前山西省包括病区在内的高砷区共分布在8个市(地)、18个县(市、区)、44个乡(镇)、116个村,病人临床表现主要以色素脱失或色素脱失并角化为主。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男女患病率差异显著,男性高于女性,高砷水与当地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有着密切关系。结论山西省高砷暴露区域广、人数多、病情重,氟砷中毒并存。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饮水型慢性砷中毒病区环境介质中砷暴露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山西省饮水型慢性砷中毒病区环境介质水、土壤以及自产粮食、蔬菜中的砷含量,了解该病区外环境中砷暴露水平,为病区地方性砷中毒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山西省山阴县饮水型慢性砷中毒病区,按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选择126个家庭共309人作为调查对象,入户采集饮用水、土壤、当地自产粮食(小米、黍子)和蔬菜(马铃薯).水砷和粮食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ICP-MS)检测,土壤和蔬菜通过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AFS)定量检测砷含量.按饮水含砷量分为5组(≤10,> 10~50,>50 ~ 100,>100~200,>200 μg/L),以≤10 μg/L组作为参考值,分析水砷暴露与皮肤病变的关系.结果 在抽取的126份饮用水样品中,水砷范围为4.04~720.00 μg/L,中位数为87.75 μg/L,超标率为63.49%(80/126);粮食砷浓度范围为0.16~4.58 mg/kg,中位数为0.66 mg/kg,超标率为98.73%(78/79);土壤和蔬菜中砷含量范围分别为5.34~13.74 mg/kg和0~ 0.30 mg/kg.用标准参考人估算通过饮水、粮食、蔬菜每天摄入的无机砷量,并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无机砷最大日允许摄入量(MTDI)比较,粮食中总砷含量为0.17 mg/kg时无机砷的摄入量相当于水砷浓度为10μg/L时无机砷的摄入量.同时,分析水砷暴露与皮肤病变关联强度,组间比值比(OR)分别为3.219、9.001、56.127、97.734,呈递增趋势,地方性砷中毒皮肤病变发病危险性逐渐增加,进一步对水砷暴露水平与皮肤病变严重程度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r=0.501 (P<0.05),水砷暴露与砷中毒的皮肤病变存在关联性且水砷暴露水平越高,皮肤病变程度越严重.结论 山西省山阴县饮水型慢性砷中毒病区饮用水、自产粮食砷含量偏高,而土壤和蔬菜砷含量不高.饮用高砷井水是导致慢性砷中毒的主要危险因素,通过饮食摄入的砷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饮水砷暴露地区居民砷中毒病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成人调查方案”的要求,结合山西省既往水砷调查资料,在朔州市山阴县选择了饮用不同浓度高砷水的30个自然村,展开了砷中毒病情调查工作,以便掌握当地居民砷中毒患病情况,为地方性砷中毒科研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分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进一步查清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分布情况。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及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洮南市重点砷中毒疑似病区开展了工作。结果 通过对2个县的5个乡(镇)32个行政村的137个自然村的调查,在32个行政村中,有24个行政村有饮水砷含量超标的井存在,占75%;在所调查的137个自然村中,有27个自然村可定为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占19.71%。另有47个自然村可定为高砷区,占34.31%,高砷区总人口为30709人。2县总的砷暴露人口为3779人。结论 根据环境地理及病情调查结果,可确认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西部平原,致病因子是饮水中砷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辽宁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现状。方法 根据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规律 ,在全省重点地区进行饮用水水砷含量及砷中毒情况调查。结果 辽宁省重点地区饮用水水砷含量均 <0 .0 5mg/L ,未发现砷中毒患者。结论 辽宁省未发现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和砷中毒患者 ,但仍有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查清应县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的流行范围、分布特征和危害程度.方法按照<中国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实施方案>的要求,采用拉网调查方式对应县居民饮水砷含量和暴露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测定饮水中的砷含量、氟含量、临床砷中毒患者的尿样砷含量以及当地自产粮食中的砷含量.结果经检测有197眼饮水井砷含量超标,超标率达16.49%,不同含量的水砷中水氟含量不同(F=21.83,P<0.01),水砷含量有随井深增加而呈增高的趋势(F=187.53,P<0.01),水氟含量有随井深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F = 27.98,P<0.01),尿样砷含量超标率达26.37%,粮食的砷含量均低于国家限量卫生标准;查出临床砷中毒患者216人;确定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村18个,均为轻病区,病区人口16 482人.结论应县高砷暴露区域广,居民饮用高砷水时间短、病情轻,低氟低砷水源多埋深于50m左右,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安全水源,以保证综合的降氟除砷改水工程防治措施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筛选慢性砷暴露人群血清差异表达蛋白,为寻找慢性砷暴露和砷中毒的血清蛋白标志物提供线索.方法 在山西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村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特征、饮水砷暴露史、吸烟、饮酒和健康情况等信息.根据饮水水砷浓度分组:低砷组(水砷暴露< 10μg/L)、中砷组(水砷暴露10 ~ 50 μg/L)、高砷组(水砷暴露>50 μg/L)、砷中毒组(过去水砷暴露>50 μg/L,改水后目前水砷<10μg/L),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调查对象,每组30例.砷中毒组诊断依据《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进行.根据知情同意的原则,采集4组人群静脉血,取血清,采用双向差异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differential gel electrophoresis,2-D DIGE)筛选不同水砷浓度暴露组及砷中毒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采用质谱进行蛋白鉴定.结果 在6张胶图中平均检测出蛋白点(1299±167)个,其中在5张胶中均出现的蛋白点有688个.在低、中、高砷组,有33个蛋白点存在差异表达(P< 0.01);在低、中、高砷、砷中毒组,有54个蛋白点存在差异表达(P<0.01).对其中的25个蛋白点进行了质谱鉴定,成功的鉴定出13种蛋白.与低砷组比较,载脂蛋白A-Ⅳ、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雌激素受体(下丘脑亚型)在中、高砷组表达下调,补体4A和4B表达上调;与低、中、高砷组比较,β2糖化蛋白Ⅰ、角蛋白1、血红素结合蛋白前体、补体C1r亚单位、纤维凝胶蛋白3在砷中毒组表达下调,色素上皮衍生因子、α1-微球蛋白、羧肽酶N端催化链表达上调.结论 慢性砷暴露对人群血清蛋白产生显著影响,砷中毒人群血清中出现的差异表达蛋白不会在短期内随着饮水砷浓度的下降而全部得到改善,鉴定的差异表达蛋白能否作为慢性砷暴露或砷中毒的血清标志物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均是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目前己被国家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疾病,在我国由于地理因素和生活习惯的影响,氟、砷中毒往往相伴存在[1]。1982年原新疆医学院学者在新疆奎屯地区首次发现氟、砷联合中毒,之后贵州又发现了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的病区,内蒙古也有氟、砷联合中毒的病区存在,因而砷、氟对机体组织可能产生的联合作用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2]。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的防制和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性砷中毒是因自然界环境中含砷量过高所引起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我国大陆自1980年在新疆报道饮水砷中毒以后,在内蒙古、山西发现了严重的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在贵州发现了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并陆续有新的病区或高砷区被发现.1992年卫生部认定地方性砷中毒为地方病,并列入国家重点疾病防治计划,现就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的防制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掌握甘肃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和水源型高砷区改水进度、改水工程运行使用情况、水砷含量及病情,为科学防治和评价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全覆盖调查的方法对甘肃省全部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和水源型高砷区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8个县69个自然村,其中病区村12个、高砷村57个;69个自然村全部完成改水,改水率100%,改水工程水砷合格率100%,改水工程正常运转率98.55%。砷中毒现症患者145人,患病率0.84%,以男性59.31%、汉族57.93%、文盲和小学学历为主86.21%,年龄分布在14~92岁,平均年龄(63.41±17.74)岁。轻、中、重度患者分别占53.11%、33.79%和13.10%;各县区轻、中、重度患者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450.428,P<0.01);未发现新发砷中毒疑似患者、鲍温氏病和皮肤癌患者。患者皮肤三联征以色素脱失69.06%和掌跖角化53.96%为主;30.22%的患者有一种体征,39.56%的患者有两种体征,30.22%的患者有三种体征。结论 甘肃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达到消除标准,建议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