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趋化因子受体、IL-12、IL-10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38例为固定组,梅毒治疗后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转阴患者27例为转阴组,以及进行体检健康者33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双标法检测三组外周趋化因子受体CCR3、CCR5、CXCR4、CXCR3水平,采用双抗体及夹心ELISA法检测三组IL-12、IL-10水平,观察分析三组外周血趋化因子受体、IL-12、IL-10水平的变化及意义。结果:固定组外周血CCR3表达明显高于转阴组与健康对照组(F=255.441,P0.05),而CCR5、CXCR3表达均低于转阴组与健康对照组(F=70.674、218.128,P0.05);转阴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细胞CCR3、CCR5、CXCR4、CXCR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组IL-10水平明显高于转阴组与健康对照组(F=48.205,P0.05),IL-12比转阴组与健康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3,P0.05);ROC曲线显示,外周血趋化因子受体、IL-12、IL-10水平对梅毒血清固定的AUC依次为0.838、0.797、0.592、0.908、0.503、0.660。结论:外周血趋化因子受体、IL-12、IL-10水平对梅毒血清固定有着一定的诊断价值,对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病情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二期梅毒患者体内苍白密螺旋体感染与细胞免疫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有皮损的二期梅毒组、治疗后两年内RPR阴转组及RPR未阴转组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水平,并对上述各组之间的IFN-γ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皮损的二期梅毒患者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RPR阴转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RPR未阴转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RPR阴转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有皮损的二期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显著增强;治疗后RPR未阴转的二期梅毒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现象;二期梅毒治疗后RPR阴转的患者,其细胞免疫基本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驱梅治疗失败梅毒患者血、脑脊液IL-6、IL-10、TNF-a水平,探讨其在病程中免疫应答的变化。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260例治疗失败梅毒患者、52例治疗后血清转阴梅毒患者、30例健康人血清细胞因子IL-6、IL-10、TNF-a水平,同时对260例治疗失败梅毒患者腰穿,进行脑脊液IL-6、IL-10、TNF-a、TPPA、VDRL、FTA-ABS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失败组患者血清IL-6、IL-10、TNF-a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阴转组(P <0.05)及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阴转组患者血清IL-6、IL-10、TNF-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60例治疗失败梅毒患者确诊神经梅毒41例,其血清、脑脊液IL-6、IL-10、TNF-a水平显著高于非神经梅毒患者组(P<0.01)。结论:细胞因子IL-6,IL-10,TNF-a参与了梅毒的发病、发展过程,随着病程进展细胞免疫功能受到一定抑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IL)-12、IL-10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中心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正规驱梅治疗后治愈50例为梅毒血清学治愈组,其余40例患者则为梅毒血清固定组,选择40名同期行健康体检人群为健康对照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3组人群IL-12、IL-10、T细胞亚群(CD4+、CD8+、CD3等)及NK细胞水平,比较分析。结果梅毒血清固定组CD4+、NK细胞、IL-1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梅毒血清学治愈组,IL-12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梅毒血清学治愈组(P<0.05)。另外,IL-10与IL-12无相关性(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IL-12、IL-10与NK细胞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3例治疗前梅毒患者及其中15例治疗后二期梅毒患者血清中IL-12(p40)和IFN-γ的水平,并以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23例梅毒患者血清中IL-12I、FN-γ的中位数(M)水平分别为21.32pg/ml、1.01pg/ml,分别与正常对照组(0.52pg/ml、0.17pg/ml)比较显著升高(P<0.01,P<0.01);15例二期梅毒患者治疗前血清中IL-12和IFN-γ的中位数水平分别为28.32pg/ml、7.99pg/ml,与治疗后(2.36pg/ml、0.77pg/ml)比较显著升高(P<0.01,P<0.01);治疗后IL-12和IFN-γ的中位数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P<0.01)。结论IL-12和IFN-γ参与了梅毒螺旋体进入体内后的免疫过程,可能在梅毒螺旋体的清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梅毒患者细胞免疫相关因子及外周血mi R-155分子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血清固定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反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观察组)、治疗后TRUSTDD转阴者(对照组A)和健康人群(对照组B)外周血mi R-155表达量,并采用ELISA检测三组血清细胞免疫相关因子。结果观察组血清INF-γ、IL-2水平低于两对照组(F=13.571,5.299,P0.01),IL-4、IL-10水平高于两对照组(F=6.851,9.69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mi R-155的2-△△ct数值对照组(t=5.159,t=7.475,P0.001),即观察组mi R-155表达水平低于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mi R-155表达与IFN-γ、IL-2水平呈负相关(r=-0.361、-0.61,P=0.007,P0.001),与IL-4、IL-10水平呈正相关(r=0.463、0.495,P0.001)。结论 mi R-155可能作为梅毒患者细胞免疫调节上游因子之一参与了梅毒感染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7.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和可溶性Fas(sFas)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再障患者和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重型再障(SAA)患者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慢性再障(CAA)和MDS患者血清IL-10和sFas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而IL-12水平较正常有上升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SAA和CAA患者血清IL-10、IL-12水平较MDS患者有上升的趋势,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AA和MDS患者血清sFas水平较CAA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而MDS患者较SAA患者血清sFas水平有上升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高水平的IL-10、IL-12和sFas可能参与再障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检测上述细胞因子水平,为再障患者监测病情、评价疗效、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较为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6,(9):1173-1174
目的:探讨烧伤脓毒症患者的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与相应治疗方案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6例重度烧伤患者,依据并发和未并发脓毒血症分为未并发脓毒症组、脓毒症存活组和脓毒症死亡组,对重度烧伤并发脓毒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ELISA试剂盒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其与脓毒症的相关性。结果:相比未并发脓毒症组,脓毒症存活组和脓毒症死亡组患者在治疗前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明显上升(P<0.05);脓毒症存活组不同时间点的3种因子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脓毒症死亡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烧伤脓毒症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可作为烧伤并发脓毒症及后期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血清sIL-2R、IL-5、IL-10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sIL-2R、IL-5、IL-10的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MP感染组、普通肺炎组患儿血清中sIL-2R、IL-5的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MP感染组患儿血清中sIL-2R、IL-5的水平同普通肺炎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组患儿血清中IL-10的水平比普通肺炎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和P<0.01);而普通肺炎组患儿血清中IL-10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患儿血清sIL-2R、IL-5、IL-10的水平均存在显著的变化,对支原体肺炎的辅助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巨噬细胞迁移移动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IL-10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CHB患者38例为治疗组并随访48周,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MIF、IL-17、IL-10水平。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血清MIF、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治疗组患者血清MIF、IL-17水平高于治疗12周、24周、48周后水平,IL-10水平低于治疗12周、24周、48周后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V高载量组血清MIF、IL-17、IL-10水平高于HBV低载量组(P<0.05)。HBeAg(+)组患者血清MIF、IL-17、IL-10水平高于HBeAg(-)组(P<0.05)。治疗前CHB患者MIF、IL-17水平与ALT呈负相关关系,与AST呈正相关关系;IL-10水平与ALT与AST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MIF、IL-17和IL-10是导致CHB发生的重要致炎与抑炎因子,其水平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HB病情程度与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息肉组织中T辅助细胞1(Th1)和Th2细胞及细胞因子IL-12和IL-4的含量及意义。方法标本取自30例鼻息肉患者的息肉组织和20例行鼻中隔手术患者的正常中鼻甲黏膜(对照组)。新鲜鼻息肉手术标本和正常中鼻甲黏膜制备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测定Th1和Th2细胞的百分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IL-12和IL-4在冰冻鼻息肉标本和正常中鼻甲黏膜的含量。结果鼻息肉组织以Th1细胞亚群为主,且其中Th1和Th2细胞亚群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鼻息肉组织IL-12、IL-4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h1细胞百分率与IL-12的水平正相关(P〈0.05),Th2细胞百分率与IL-4的水平正相关(P〈0.05),IL-12的水平与IL-4负相关(P〈0.05)。结论鼻息肉中Th细胞在IL-12和IL-4作用下分化为Th1和Th2,二者共同参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和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2.
熊传银 《热带医学杂志》2005,5(4):466-467,437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在肾病综合症(NS)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特异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40例体检健康者,30例NS发作组和28例NS缓解组患者血清中IL-2和IL-6水平及其动态变化。结果NS发作组IL-2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及NS缓解组(P<0.01),而NS缓解组IL-2及IL-6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研究提示IL-2及IL-6水平升高可作为NS活动性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IL-9和IL-5在支气管哮喘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9(IL-9)和白细胞介素-5(IL-5)在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支气管哮喘患者痰液40例,正常对照组20例.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诱导痰上清液IL-9、IL-5及IL-8浓度.结果 哮喘发作期组IL-9、嗜酸性粒细胞(EOS)、IL-5明显高于哮喘缓解期组(P<0.01);哮喘发作期组和缓解期组的IL-9、IL-5、EOS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哮喘发作期组IL-9浓度分别与EOS和IL-5浓度呈正相关(r=0.39,P=0.025;r=0.542,P=0.001),哮喘发作期组IL-8浓度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881,P<0.001);在哮喘发作期的中、重度患者中,IL-9与IIL-8水平呈正相关(r=0.528,P=0.002).结论 IL-9与哮喘气道内的EOS、IL-5密切相关,在哮喘发作期尤为明显,表明IL-9和IL-5参与哮喘患者气道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14.
白细胞介素-12、13水平对儿童哮喘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和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对儿童哮喘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58例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经丙酸倍氯米松治疗前后及20例正常儿童的血清IL-12和IL-13水平,同时用肺功能仪测定其1s用力呼吸容积(FEVL0),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的IL-12水平与FEVL0占预计值百分数(FEV1.0pre)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IL-1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治疗前IL-12水平与FEV1.0pre均明显低于治疗后,IL-13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均P<0.05)。IL-12水平与FEV1.0pre呈正相关(P<0.05,r=0.495),与IL-13水平呈负相关(P<0.05,r=-0.519);IL-13水平与FEV1.0pre呈负相关(P<0.05,r=-0.527)。结论IL-12与IL-13可能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可为哮喘的诊断及判断病情提供较好的实验室参数。  相似文献   

15.
利用高敏感固相增敏免疫分析方法(EASIA)测定了 26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和28例正常人血清IL-6、IL-8的水平。结果发现,HT患者血清IL-6浓度与正常人无差异,IL-8浓度高于正常人水平(P<0.05)。IL-6水平与 IL-8的水平不相关(P>0.05)。 IL-6水平与TGA和MCA水平不相关,与T3水平也不相关。提示在HT发病中存在IL-8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临床观察347例慢性乙肝(含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患者的胆囊改变情况,发现其胆囊改变与肝病轻重相关,并与乙肝病毒复制、肝功损害有关,提示治疗慢性乙肝时应考虑胆囊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白细胞介素-28和白细胞介素-29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白细胞介素-28(IL-28A、IL-28B)和白细胞介素-29(IL-29)是一组由病毒或双链RNA诱导的多种细胞产生的新型白细胞介素,它们能结合一种由IL-10RB和IL-28Rα组成的异二聚体型Ⅱ类细胞因子受体,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而发挥其抗病毒或其他防御功能。作者就IL-28与IL-29的分子结构、编码蛋白、受体与生物学活性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肥胖高血压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其比值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纳入116例老年肥胖高血压患者(实验组)和116例老年非肥胖高血压患者(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脂、血糖、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其血清IL-18、IL-10等浓度变化。结果老年肥胖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浆IL-18、IL-10水平及其比值明显高于老年非肥胖高血压患者(P〈0.01或P〈0.05)。结论老年肥胖高血压患者血浆IL-18升高,IL-18与抗炎因子IL-10比例失调,可能加重老年肥胖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33(IL-33)、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等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82例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发作组(45例)、缓解期组(37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 缓解期组呼气流量峰值(PEF)、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哮喘控制测试评分(ACT)均显著高于急性发作组(P<0.01).急性发作组IL-17、IL-5、IL-4、IL-6、IL-8、IFN-γ、IgE值均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对照组,IL-2显著低于缓解期组、对照组(P< 0.05);缓解期组IL-17、IL-5、IL-4、IL-8、IFN-γ、IgE值显著高于对照组,IL-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CD3+、CD4+、CD4+/CD8+测定值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发作组CD3+、CD4+、CD4+/CD8+值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对照组(P<0.05);缓解期组患者的CD3+、CD4+、CD4+/CD8+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哮喘患者的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与健康人群存在显著差异,急性发作期患者与缓解期患者的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肺功能指标差异显著,提示免疫功能紊乱、炎症介质分泌增加与哮喘发作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rachomatis,CT)对孕妇生殖道感染患者局部及全身免疫状态的影响. 方法 选取被诊断为生殖道CT感染的早孕患者20例(实验组)及无生殖道感染的早孕女性20例(对照组).留取实验组与对照组宫颈管内分泌物及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比较IL-2、IL-6、IL-8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宫颈管内分泌物中IL-2、IL-8均升高(均P<0.05),而IL-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中IL-2、IL-6、IL-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沙眼衣原体感染可影响早孕患者生殖道的局部免疫状态,其中IL-2、IL-8可能参与上述免疫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