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观察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 ,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对 53例、65眼行小梁切除术 ,测量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的眼压、角膜散光度数及轴向。结果 :术后 1周眼压最低 ,散光度数最大 ,循规性散光增加 ,逆规性散光减少 ,无散光状态消失 ,与术前相比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 .0 1 )。 2周后随着眼压回升 ,术后反应的减轻 ,切口的愈合 ,上述症状有所变化 ,1月时基本稳定 ,但循规性散光和无散光状态与术前相比仍有高度显著性 (P<0 .0 1 )。结论 :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以循规性散光为主 ,其主要原因是手术创伤和眼压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及其转归。方法:用Topcon-7100型角膜曲率计检测青光眼改良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32眼(A组)及常规小梁切除术35眼(B组)术前及术后7、30、60、90d时的角膜屈光度。结果:A、B两组术后7d时均有明显的循规性散光,以后逐渐减小,术后2-3月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A、B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改良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在术后早期可引起明显的循规性散光,3个月内可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 1996年 8月至 1999年 8月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168例、2 0 2眼的病历。手术成功的指标为眼压大于 0 .533kPa ,低于 2 .80kPa ,比术前眼压下降 2 0 %。平均随访 2 0 .1± 1.8个月。结果 :2 0 2眼手术成功率为 96% ,术后早期浅前房 ,角膜上皮损害及结膜房水渗漏发生率低 ,术后无 1例发生晚期滤过泡渗漏和与滤过泡感染有关的眼内炎。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青光眼 ,合并症少 ,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机制。方法对不同类型青光眼 2 4 7眼小梁切除术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 2 4 7眼术后有 4 6眼发生浅前房 ,发生率为 1 8.6 % ,与浅前房伴存的有滤过泡引流过畅30 .4 % ,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32 .6 % ,结膜瓣漏 1 3.1 % ,恶性青光眼 2 .2 % ,未查到原因者 2 1 .7%。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及青光眼的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小梁切开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年龄较大的难治性先天性青光眼。结果:术后随访1年以上,眼压控制良好,在1.33 ̄2.00kPa,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将 65例、68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实验组 3 5眼行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 3 3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 :实验组的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P<0 .0 5 ) ,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明显减少。 结论 :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疗效良好 ,手术并发症少 ,是理想的抗青光眼手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收集行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32例41眼作为观察组,以同期行青光眼、白内障分期手术的患者35例42眼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 d的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个月、6个月角膜散光轴向分布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1周角膜散光轴向分布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能较好地保持了角膜原有的功能形态,降低了术后角膜散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先天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小梁切开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年龄较大的难治性先天性青光眼。结果:术后随访1年以上,眼压控制良好,在1.33~2.00kPa,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梁切开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青光跟的疗效。方法 对30例(52限)先天性青光眼施行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对眼压、角膜横径、眼底(C/D)、滤过泡、并发症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术后10d,52只眼眼压均降至正常。术后随访25例43只眼,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30个月。眼压控制率93%,4只眼压控制良好的眼术后眼底杯盘比值缩小。术中常见并发症为前房出血,1~6d内完全吸收,对手术效果无影响。结论 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易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梁切开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婴幼儿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由外Schlemm管断端插入小梁切开器切开Schlemm管内壁及小梁网,范围120°,并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患者症状消失,角膜横径及杯/盘比无扩大,眼压随访6个月后控制良好,控制在<2.8kPa。结论小梁切开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婴幼儿性青光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应用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婴儿先天性青光眼6例(11眼)。结果 术后7d,11眼眼压均降至正常。术后随访观察平均20个月。10眼眼压控制正常,手术成功率90.9%.术中常见并发症为小量前房出血,一般在术后1~5d内完全吸收,对手术效果无影响。结论 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青光眼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胡丰平  魏春恵 《现代医学》2009,37(4):304-305
目的 探讨儿童高度散光患者眼散光与角膜散光的相关关系.方法 分析在我院门诊验光的48例高度散光儿童患者眼散光(EAs)与角膜散光(KAs)数据,眼散光采用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检查,角膜散光采用角膜地形图检测.结果 48例患者的眼散光和角膜散光分别为(4.22±1.32) Dc和(4.0±1.16) Dc.二者的相关系数r=0.848,直线回归方程:EAs=0.9619KAs+0.3717.结论 儿童高度散光眼散光与角膜散光呈直线关系,并且两者轴向有很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小梁切除术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闭角型青光眼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我国盲人中约20%为青光眼所致。近年来,虽然出现了很多抗青光眼的新药,改进了抗青光眼的手术方式,但小梁切除术仍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本文总结分析了1989~1998年间476例561眼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小梁切除术常见并发症类型、发病原因及处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年龄在40岁以上,其中男性214例226眼,女性262例335眼;急性闭角型19990628收稿,19990820修回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地区人民医院眼…  相似文献   

16.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抗青光眼手术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青光眼。板层巩膜下小梁切除术较传统的巩膜全层滤过术,由于在滤过口上覆盖着一层半厚的巩膜组织,因而较少形成囊样薄壁滤过泡,减少了眼内感染的机会,降低了术后房水过多渗漏、前房延迟恢复等并发症。然而  相似文献   

17.
评价初次小梁切除术后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的作用与安全性。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接受初次小梁切除术16例,作为治疗组于术的第一开始接受结膜下5-Fu注射,每次5mg,共10次。  相似文献   

18.
对9例患者10只眼施行了角膜瓣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较术前平均降低5.19kPa。认为:这种手术降压效果确切、炎症反应轻、无前房迟成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研究巩膜瓣形态对小梁切除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行方形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43眼,三角形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39眼,对术后效果和并发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术99d眼压低于3.17kPa者方形巩膜瓣组40眼(93.02%),三角形巩膜瓣组29眼(74.36%)。方形巩膜瓣组发生术后并发症14眼(32.56%),三角巩膜瓣组24眼(61.54%),结论:三角形巩膜瓣比方形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效果差,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粱切除术对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50只眼)青光眼患者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滤过泡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眼压低和浅前房等并发症有所减少,临床效果较好。结论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手术成功率较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