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取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血浆Hcy、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两组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有无动脉粥样硬化。结果观察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Hcy血症(Hcy>15μmol/l)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23例高Hcy血症患者中,血浆维生素B12下降15例,叶酸下降12例,两者同时下降7例。血浆Hcy水平与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24、-0.719,P均<0.01)。观察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489,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升高,其与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呈负相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对脑梗死再发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5例,健康对照组90例,比较两者的血清Hcy、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脑梗死组再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抗血小板、他汀类及活血化瘀等药物,同时口服叶酸和甲钴胺;B组仅给予抗血小板、他汀类及活血化瘀等药物,随访12 m复查血清Hcy水平;观察治疗1年内脑梗死的再发情况.结果 (1)治疗前脑梗死组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其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且脑梗死组的Hcy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呈负相关(P<0.001).(2)治疗前A、B两组Hcy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者Hcy水平有显著差异(P<0.001);A组治疗后Hcy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B组治疗前后Hcy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3)A组1年内脑梗死再发率为15.01%,B组为21.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Hcy水平,但对脑梗死再发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倪朝雯  高凤霞 《内科》2008,3(4):537-538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组)和同期26例体检正常的健康者(对照组)进行血浆Hey、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升高,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ey升高,而血浆叶酸、维生素B12呈下降趋势,Hey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脑梗死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水平。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是否合并COPD分为COPD组45例和非COPD组55例,另选取同期52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受检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结果 COPD组和非COPD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COPD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非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低于对照组和非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患者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在脑梗死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可以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减少COPD患者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病人合并急性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压、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病人215例,按3分位数法根据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低Hcy组(n=71)、中Hcy组(n=70)和高Hcy组(n=74),中、高Hcy组,Hcy11.25μmol/L的高血压病人定为H型高血压。比较3组病人一般资料,分析H型高血压病人急性脑梗死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男性比例高、年龄增加(P0.05),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增高,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则无差别;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显著降低(P0.05)。非H型、H型高血压病人颈动脉斑块包括双侧颈动脉斑块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后者双侧颈动脉内膜厚度显著增加。Kendall相关分析H型高血压组Hcy与叶酸、维生素B12呈负相关(P0.01),低Hcy组则无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病人,H型高血压比例66.7%,高龄、男性更多见,颈动脉内膜厚度显著增加,伴随叶酸、维生素B12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叶酸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市人民医院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分型(OCSP分型)脑梗死患者血清Hcy、UA及叶酸水平;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U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健康对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与血清UA水平呈正相关(r=0.526,P<0.05),血清Hcy水平与血清叶酸水平呈负相关(r=-0.484,P<0.05),血清UA水平与血清叶酸水平呈负相关(r=-0.541,P<0.05)。后循环梗死(POCI)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型脑梗死患者血清Hcy、UA水平高于腔隙性脑梗死(LACI)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型脑梗死患者,血清叶酸水平低于LACI型、PACI型脑梗死患者(P<0.05);TACI型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POCI型脑梗死患者,血清叶酸水平低于POCI型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cy、UA水平升高,血清叶酸水平降低,检测血清Hcy、UA及叶酸水平有利于诊断脑梗死及判断其分型、病情严重程度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与肾损伤的相关性及叶酸等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76例老年EH患者(EH组)及2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清Hcy、叶酸、维生素B12及尿微量白蛋白(Alb)、β2-微球蛋白(β2-MG)、尿免疫球蛋白(IgG)水平,分析其相关性;EH组连续口服叶酸、维生素B6及维生素B1216周后重复检测上述各参数.结果 EH组血清Hcy及尿Al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678,P<0.05);血叶酸、维生素B6及维生素B1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口服叶酸等治疗后EH组血清Hcy水平及尿Alb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结论 老年EH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与其早期肾损伤有关,给予适量叶酸等干预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服用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对中国人群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效果。方法随机双盲法将100例心肌梗死后3个月至5年的冠心病患者分为叶酸治疗组及对照组,叶酸治疗组中再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组及Hcy正常组。观察3~5年Hcy变化、临床理化指标及临床终点事件包括总死亡、冠心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心梗性冠心病心绞痛恶化住院,对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需求。结果叶酸治疗组Hcy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01),但临床终点事件却未能有明显改善。结论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长期治疗不具有冠心病二级预防效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与脑梗死及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直接化学发光技术测定32例VD患者,18例非痴呆性脑梗死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Hcy、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结果 VD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非痴呆性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其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也明显低于非痴呆性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但不同程度VD患者间Hcy、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脑梗死及VD的危险因素,但不能影响VD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研究其与血浆叶酸、维生素B12的关系。方法:对52例ACS患者与46例对照组患者的血浆Hcy及叶酸、维生素B12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CS患者血浆Hcy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浆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血浆Hcy含量与叶酸、维生素B12含量呈负相关(r=0.505,0.405,P<0.01)。结论:高Hcy血症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补充叶酸、维生素B12或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有益。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issue injury includ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leads to a variety of changes in plasma protein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acute phase response”. In this report the concentrations of serum amyloid A protein (SAA) were measured serially in 6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4 with angina. SAA was found to be increased in all patients with infarction, but in no patients with angin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AA levels were detected 12 hours after the peak level of creatine kinase,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SAA seemed to correlate to the amount of damaged tissue. The SAA-response was both faster and more extensive than the response of C-reactive protein (CRP), b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AA and CRP was very good.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血清钙、镁含量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 75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和 2周时血清钙、镁含量 ,并选取 6 3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作对照研究 ,对脑梗死患者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将其划分为轻型脑梗死、中型脑梗死和重型脑梗死三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患者各组血清钙、镁含量均降低 (P<0 0 1) ,轻型脑梗死、中型脑梗死和重型脑梗死组之间血清钙、镁含量亦有明显差异 ,治疗 2周后患者组血清钙、镁含量比原先有较大回升 (P <0 0 1) ,但与对照组比较仍降低 (P <0 0 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含量降低 ,其降低程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相关 ,随着病情好转 ,血清钙、镁含量趋于回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选择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P-选择素基因型及血清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16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和DNA测序法对P-选择素基因-2123 G/C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选择素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选择素基因-2123 G/C多态性在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对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2123 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1.625倍(OR=1.625,95%CI为1.177~2.244,P=0.003);携带-2123 C等位基因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不携带者(P<0.05)。结论 P-选择素基因-2123 G/C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可能具有相关性,其中-2123 C等位基因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2123 C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P-选择素的高度表达进而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载脂蛋白E基因性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以及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心肌梗死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选取100例正常人及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法来分析载脂蛋白E的基因型,并按常规酶法及免疫法测定血脂和载脂蛋白。结果发现E3/3基因型及ε3等位基因频率均多见于正常人及病例组中,但两组间E3/3基因型频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ε4等位基因及E4/3基因型频率在病例  相似文献   

15.
凌琳  承燕  顾少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6,24(7):698-700, 70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骨膜蛋白水平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78例AMI患者入院后血清骨膜蛋白水平,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分别随访12个月和18个月,统计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死亡、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再发胸痛、缺血再入院情况,评估骨膜蛋白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随访结果显示,AMI患者高骨膜蛋白组随访12个月后MACCE复合终点较低骨膜蛋白组升高(P0.05);随访18个月结果显示高骨膜蛋白组再发胸痛、缺血再入院及MACCE复合终点较低骨膜蛋白组增高(P0.05)。结果提示血清骨膜蛋白可能作为预测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疾病预后的指标。结论骨膜蛋白水平可能与AMI患者心血管疾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简称内脂素)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心脏功能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作为观察组(AMI组,n=30),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为54.77±10.09岁,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进行评估;另选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者作为对照组(n=30),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为54.07±11.07岁。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术前及AMI组术后24 h血清内脂素水平;应用心脏超声测量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 AMI组各时间点血清内脂素水平(术前:80.82±7.63μg/L,术后24 h:91.96±7.37μ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9.32±4.37μg/L),且AMI组术后24 h血清内脂素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血清内脂素水平分别为:单支:72.85±2.56μg/L,双支:82.24±5.77μg/L,多支:88.22±6.07μg/L;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血清内脂素水平分别为:轻度:74.58±4.40μg/L,中度:80.13±4.71μg/L,重度:87.57±6.39μ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MI组LVEF明显降低(P0.01),LVEDD无显著差异。AMI组血清内脂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754,r=0.672,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459,P0.01)。结论血清内脂素水平可以作为推测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隐匿型冠心病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清超敏CRP(hs -CRP)与其他心梗指标 ,包括磷酸肌酸激酶 (CK)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肌钙蛋白I(Tnl) ,B型钠尿肽 (BNP)等指标之间有无相关性。方法 采用微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定量检测了 5 5例健康体检者 ,5 0例隐匿型冠心病患者及4 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hs -CRP ,并同时检测其它几项心梗指标 ,并进行比较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  (1)隐匿型冠心病组、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 (hs -CRP) ,CK ,CK -MB ,Tnl及BNP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 ,均有显著性升高 (P <0 . 0 5 ) ;而冠心病患者中 ,急性心肌梗死组比隐匿型冠心病组的各项指标也有显著性的升高 (P <0. 0 5 )。 (2 )隐匿型冠心病患者及急性心梗患者的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与其他心梗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血清hs-CRP与CK、CK -MB及Tnl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 (P <0. 0 1) ,与BNP无明显相关性 ;CK、CK -MB、Tnl与BNP之间也具有良好的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血清超敏CRP(hs-CRP)可作为临床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梗危险性的指标 ,并可与CK、CK -MB、Tnl及BNP一起作为急性心梗的预后监测及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平均血钾水平与3年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这类患者应维持的最佳血钾水平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2年01月至2013年01月进入急诊系统的11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其平均血钾浓度分为五组:<3.5,3.5-4.0,4.0-4.5,4.5-5.0,>5.0mmol/L。用Cox回归分析比较3年后死亡率。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12±1.24年。血钾3.5-4.0mmol/L组死亡率最低。结论:目前再灌注治疗和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药物治疗已常规应用,可能现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理想血钾水平是3.5-4.0mmol/L之间。  相似文献   

19.
血清心脏肌钙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循环杂志》1999,14(Z1):99m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MMP-9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治疗组。常规组单纯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静滴,并在第1天、第3天、第8天、第14天时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对比MMP-9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14天MMP-9浓度降至正常,MMP-9浓度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常规组,特别在大面积梗死亚组。结论MMP-9血清浓度与急性脑梗死面积大小成正比。经药物治疗后,MMP-9血清浓度无高峰出现,呈缓慢下降曲线,醒脑静注射液干预治疗组下降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