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评价下颌骨骨折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稳定性,为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提供生物力学的理论支持。方法建立下颌骨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按照Champy的下颌骨骨折理想固定线进行小型钛板固定,分别模拟切牙咬合及健、患侧磨牙咬舍,得出骨折段的相对位移情况。结果下颌骨正中联合及下颌体骨折的坚固内固定,在功能咬合时,骨断端相对位移均在150μm内;下颌角骨折,切牙咬舍时,骨断端位移也在150μm内,但在健侧及患侧磨牙咬合情况下,骨断端位移较大。在同样的咬合力下,下颌体及下颌角处一块小夹板固定时,骨断端相对位移量不能保证骨折顺利愈合。结论两块小型钛板下颌骨正中联合或下颌体骨折坚固内固定,骨折段稳定,但在下颌角处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稳定支持。下颌角和下颌体骨折一块小夹板张力带固定不够稳定,需选择合适的适应症及术后辅助固定或减小咬合力。  相似文献   

2.
面骨骨折的治疗 ,传统方法采用间牵引固定或切开复位钢丝结扎固定。这些方法常因限制患者咀嚼功能 ,口腔卫生差及固定不稳定等而非理想方法。我科 1 997年 1月至 1 999年 9月共收治面骨骨折病人 46例 ,其中 1 4例采用微小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均获得满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 4例中男 1 3例 ,女 1例 ;年龄 1 5~ 48岁 ,平均2 8.5岁 ;其中单纯下颌骨骨折 9例 ,颧骨、上颌骨骨折 1例 ,上、下颌骨骨折 2例 ,颧骨、颧弓骨折 2例。下颌骨骨折中单纯下颌正中或下颌角、下颌体骨折3例 ,下颌正中及下颌角联合骨折 5例 ,下颌正中及单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下颌骨不同部位骨折断端的生物力学特性,指导临床术后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性咀嚼运动。方法精确测量9个成年男性下颌骨标本,建立下颌骨三维力学研究模型。分别计算在下颌牙列不同咬合点功能负载时下颌角、下颌体颏孔区及下颌正中联合区3个骨折好发部位骨折断端截面上的弯矩、扭矩及剪应力。应用Origin 6.0数据处理软件分析。结果下颌角区骨折断端截面上具有相对较高的正弯矩及剪应力;下颌体颏孔区骨折骨断端截面上正负弯矩作用较大,而且骨折侧下颌骨后牙咬合时扭矩最大;正中联合骨折时,整个牙列不同部位负载骨折截面上均只形成负弯矩,扭矩和剪应力作用较小。结论在功能负载条件下,下颌角、下颌体颏孔区及下颌正中联合等骨折断端截面上呈现出各自的生物力学特性,这些力学特性对于临床上治疗不同部位下颌骨骨折和对患者术后正确的咬合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下颌骨骨折钛小夹板固定骨折线稳定性体外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研究下颌骨骨折久小夹板固定功能负载条件下不同部位骨断端的稳定性。方法:建立下颌角、下颌体部颏孔区及正中联合区三种单一线性下颌骨骨折体外模型,用MNS104型钛小夹板及M2.0B单皮质螺钉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骨折固定。对固定后的下颌骨骨折模型进行体外模拟功能负载。测定下颌功能活动时骨折断端弯曲及扭转运动位移量大小。应用Origin6.0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处理。结果:单一钛小夹板沿中线固定下颌角区、体部颏孔区及正中联合区骨折骨断端均产生较大的弯曲及扭转移位。应用单夹板外斜线固定下颌角骨折扭转移位量降低明显,双钛夹板固定体部及正中联合区骨折断端弯曲及扭转移位都显著降低。结论:单一钛小夹板沿外斜线固定下颌角骨折有利于对抗断端扭转移位,双钛夹板平行放置固定体部及正中联合区骨折既能有效地对抗弯曲移位,又能有效地对抗扭转移位,从而提高骨折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下颌骨折后不同手术固定方法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下颌骨折后不同手术固定方法对颢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建立下颌角、下颌体部颏孔区及正中联合区3种单一线形骨折体外模型,用MNS104型钛小夹板及M2B单皮质螺钉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骨折固定。对固定后的下颌骨骨折模型进行体外模拟功能负载。测定下颌功能活动时骨折侧髁状突的前后及左右的水平位移。用Origin6.0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处理。结果:单一钛小夹板沿中线固定下颌角区,体部颏孔区及正中联合区,骨折侧髁状突均产生较大的向后的水平位移。应用单夹板外斜线固定下颌角骨折和双钛夹板固定体部颏孔区及正中联合区骨折,可明显降低骨折侧髁状突的向后水平位移。结论:任何骨折固定法必须有效对抗髁状突非生理性的位移,杜绝颞下颌关节微小创伤来源,降低病人患颢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下颌骨正中联合旁区域的骨折并不少见,占下颌骨骨折的8%~14%。由于肌肉的多方向牵拉和马蹄形的下颌骨,其治疗应不同于包括下颌体和下颌枝的骨折。单独用闭合性复位术来治疗正中联合旁骨折很难达到完全的复位和固定。仅用牙槽嵴栓丝结扎  相似文献   

7.
颌骨外科与AO内固定新进展(讲座二)——颌骨骨折治疗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5 下颌骨骨折固定及其进展5.1 内固定手术的基本原则5.1.1 手术入路 口内入路用于颏部、下颌体一般骨折;口外入路用于下颌角移位和粉碎性骨折;穿颊入路用于下颌角一般骨折;联合入路用于下颌角、升支及各种粉碎性骨折。5.1.2 关系和骨解剖复位 用Ernst结扎、牙弓夹...  相似文献   

8.
下颌骨粉碎性骨折31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回顾分析颌面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收集2001—2006年间住院治疗的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共31例,对其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男性(27例,占88%)多于女性(4例,占12%),交通事故为第一损伤原因;伤口I期愈合、骨折对位良好、面型及功能恢复正常者29例,占93.5%。结论:下颌骨粉碎性骨折以下颌体部合并下颌角及髁突骨折发生较多,其复位固定及恢复咬合关系均有一定难度,坚固内固定技术在粉碎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中起了较大的作用,选择合适的美学切口切开,骨折复位,行坚固内固定治疗,效果可靠,优点明显。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下颌骨骨折越来越多,由于下颌角是下颌骨结构上的薄弱环节,在临床上较多见。以往对该部骨折多采用口外切开内固定,不但损伤大,面部遗留瘢痕,而且易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致口角歪斜。作者通过对25例下颌角骨折行口内进路坚固内固定的观察,认为对下颌角骨折从口内进路坚固内固定不但完全可行,而且相对比较简单。  相似文献   

10.
坚固内固定技术在颌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我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开展坚固内固定系统治疗颅颌面骨创伤,取得了满意的整复效果,成功率96%,与其它治疗方法相比,坚固内固定有其独特的优点。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共收集1990~1999年103例上、下颌骨骨折患者。男86例,女17例。男女比例约5∶1,年龄最大者51岁,最小7岁,其中21~40岁组共74例,占72%。1.2 致伤原因车祸43例占42.7%,打击伤30例占29.1%,坠跌伤20例占19.4%,其它10例占8.8%。车祸占首位。1.3 内固定运用情况见表1。表1 骨折部位及固定情况颏正中联合部下颌体部下颌角(支)部髁颈部Lefort颧骨颧弓部…  相似文献   

11.
下颌角骨折约占下颌骨骨折30%[1].1997年11月~1999年5月我们采用口内小切口微型钛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闭合性下颌角骨折31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下颌骨颏部正中为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之一,临床上普遍采用坚强内固定进行治疗。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有限元法对下颌角骨折和髁突骨折小型接骨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布进行了研究,但对于颏正中骨折的相应研究至今仍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3.
下颌骨是面部唯一能活动的骨骼。因该骨的解剖特点,临床上以颏孔部、下颌角,正中联合及髁状突处骨折为常见。本文对非火器伤的下颌骨骨折,采用骨缝合法作复位与固定治疗14例19处骨折,及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术中利用颌间牵引螺丝暂时牵引,经口内切口进行整复并坚强内固定治疗45例下颌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对45例54处下颌体及下颌角区线性骨折,先分别在上、下颌中切牙之间、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第一与第二磨牙之间的根向植入颌间牵引螺丝,骨折复位后,进行颌间结扎固定,恢复咬合关系及下颌骨的弓型。自下颌前庭沟、翼下颌皱襞切开黏骨膜,显露骨折处并复位后,在张力线上用小型钛板进行坚强内固定术。术毕拆除颌间结扎,7d后将颌间牵引螺丝拆除。分别于术后第1天和第90天进行临床和X线检查,评价其咬合关系、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结果:45例54处下颌骨骨折均获得良好的复位和骨性愈合,咬合关系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经口内途径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结合颌间牵引螺丝暂时刚性牵引结扎,对下颌体及下颌角骨折的整复固定和功能恢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下颌角骨折经口内坚固内固定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解永富  王宏  杭顺初 《口腔医学》2001,21(4):195-196
目的:探讨应用小钛板治疗下颌角骨折的临床可行性。方法:21例下颌角骨折或伴下颌体部骨折应用小钛板沿张力线作坚固内固定,复位技术及固定位置参照Champy方法,3个月~1年复查包括骨折复位准确性、固定稳定性、骨折愈合、伤口愈合、关系及神经损伤等。结果:21例下颌角骨折术后1例出现感染,4例术后出现干扰,其余咬合关系正常,X线复查未见骨愈合不良。结论:下颌角骨折经口内应用小钛板行张力带固定效果肯定,但不能完全摒弃颌间结扎。避免面部疤痕及面神经损伤,较传统的经颌下切口固定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正> 现将下颌骨几个特定部位骨折与儿童下颌骨骨折的治疗分述如下。一、下颌骨正中联合旁骨折的治疗: 下颌骨正中联合旁区域的骨折并不少见,约占下颌骨骨折8~14%。且很少单独发生,多合并有下颌角、髁状突或颈部的骨折。该部位由于肌肉多方向的牵拉力量,下颌骨本身的解剖外形,以及下颌张闭口运动产生的扇形剪力等,对该部位骨折的治疗不同于下颔体和下颌支部。目前一般喜采用的闭合复位法,单独用牙  相似文献   

17.
1992年 5月~ 1999年 5月我们用不同方法治疗下颌角骨折 12 6例 ,现将不同方法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讨论。一、资料和方法1.本组 12 6例中男 10 2例 ,女 2 4例 ;年龄 16~ 5 9岁 ;车祸 10 6例 ,工伤 11例 ,打架 9例 ;单纯下颌角骨折 42例 ,下颌角 下颌体部骨折 11例 (其中同侧体部 4例 ,对侧体部 7例 ) ,下颌角 正中骨折 5 1例 ,上下颌骨多发性骨折 下颌角骨折 2 2例。骨折侧别 :左侧 5 7例 ,右侧 6 9例。2 .各种不同方法治疗情况 :12 6例下颌角骨折中使用闭合性复位 ,单纯颌间弹力牵引 30例 ;切开复位骨断端间不锈钢丝结扎固定 颌间弹力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颌结扎加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下颌骨骨折(下颌正中区、体部骨折)患者54例,将骨折解剖复位后单颌牙弓夹板结扎固定,再用一块钛板行骨断端坚固内固定,观察骨折段复位、咬合关系、颌面形态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X线检查骨折端复位良好,骨痂形成,颌面外形满意,咬合功能良好,成功率为98.15%。结论单颌结扎加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手术简便,创伤小,固定稳定可靠,可早期进行颌骨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9.
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上较常见 ,其治疗一般根据骨折移位情况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内固定治疗。我科自 1996 10~至1998 12对 11例髁状突骨折采用手术切开复位 ,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1例中男性 8例 ,女性 3例 ,年龄 2 0~ 5 8岁。11例中左侧 6例 ,右侧 5例 ,单纯髁状突骨折 4例 ,合并正中骨折 4例 ,合并对侧颏孔区骨折 1例。合并对侧下颌角骨折1例 ,同侧下颌角骨折 1例。 11例均有后牙早接触前牙开牙合 ,偏牙合畸形及中度以上开口受限 ,术前均经颌骨曲面断层片 ,X线平片或螺旋CT检查证实有明显…  相似文献   

20.
单颌钢丝结扎加小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应用单颌钢丝结扎加小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下颌骨单发或多发骨折先用钢丝进行单颌结扎,使骨折段复位并力求恢复正常咬合关系。然后用小型钛板进行骨折段的坚固内固定。结果 32例下颌骨骨折应用该技术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恢复了正常的咬合功能。结论 应用该项技术,避免了凳间结扎对病人造成的进食困难。可以早期进行张口锻炼,从而对颞颌关节的功能影响较小。下颌骨体部及下颌正中部的骨折可从口内黏膜切口,可消除患者对颌下切口形成的瘢痕及面神经损伤造成的顾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