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语言治疗师指导下家庭语言干预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恢复情况。方法:每位儿童首次就诊时由儿童保健专家进行发育评估和语言水平的评价,制定干预计划。然后由语言治疗师对儿童家长进行培训,从而开展家庭干预指导,由家长对其进行语言干预。结果:经6个月的干预后,儿童发育诊断量表的语言发育商(DQ)显著提高(P<0.01),适应能力和社会行为发育商(DQ)也有显著提高(P<0.05)。语言发育商的提高显示出明显的追赶效应。结论: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采用以家庭语言干预为中心,医疗指导相结合的干预模式是有效的,同时可降低治疗费用,方便灵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56例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脑电图特征.方法 在安静舒适状态下按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国际脑电图学会建议采用的标准电极安放法描记.结果 43%患儿双侧枕区α波活动减少,32.5%患儿双侧枕区θ节律变慢.结论 脑功能发育不成熟是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重要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智能发育特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7月因语言发育迟缓在武汉市同济医院儿童保健专科就诊的儿童209例(35例语言发育迟缓,174例全面发育迟缓),其中男164例(78.47%),女45例(21.53%),年龄1~5岁,使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早期语言发育进程量表(上海标准化版)、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获取相关信息。 结果 语言发育迟缓与全面发育迟缓儿童在性别、父亲的文化程度、职业、父母的关系、性格、主要教育者、照养人每日与儿童相处的时间、儿童每天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在儿童年龄(χ2=12.723)、母亲文化程度(χ2=10.124)、职业(χ2=7.473)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儿童发生全面发育迟缓的机率是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儿童的5.419倍(OR =5.419, P<0.01)。 结论 对儿童各个年龄段进行常规语言筛查,早期发现语言发育迟缓;加强对低学历母亲的健康教育,以减少语言迟缓对其他发育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训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蓁蓁  李桦  朱丽莎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4):4857-4858
目的:探讨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的具体方法。方法:根据每个孩子的语言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方法、项目和内容,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训练。结果:训练1~2周后,孩子会讲的字、词比原来增多;训练4~5周后,孩子主动发音增多,看到认识的图片或实物能主动说出;坚持训练3个月以上,经Gesell测试可达到或接近同龄孩子水平的占85.71%。结论:根据不同类型的孩子定出各自的训练方案,并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对语言发育迟缓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有较理想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发育特征,为临床早期发现、综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3月间用《S-S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对652例1~3岁因语言发育落后就诊的患儿进行评估,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四组,分析描述不同组儿童的发育特征。结果 1)随着年龄的增长,因语言问题就诊的儿童人数越来越多,>1.5~2.5岁为高峰期。其中男童明显多于女童(男526例,女126例),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217,P=0.102)。2)每组间交流态度异常比例(1~1.5岁组11.1%,>1.5~2组15.7%,>2~2.5岁组12.2%,>2.5~3岁组2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71,P=0.104)。动作性课题异常比例(1~1.5岁组26.7%,>1.5~2岁组46%,>2~2.5岁组68.1%,>2.5~3岁组78.1%)和语言理解异常儿童比例(1~1.5岁组66.7%,>1.5~2岁组82.8%,>2~2.5岁组93.9%,>2.5~3岁组99.0%)在四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702,48.710,P<0.001)。3)随着年龄增大,动作性课题和语言理解能力异常比例逐渐增多,2岁前后差异最显著。结论 语言发育迟缓多发生于2岁左右的儿童中,且2岁以后除语言表达能力异常外更容易出现理解能力异常合并动作性能力异常。所以必须做好这一年龄段重点人群的早期筛查工作并尽早进行干预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就诊延迟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早期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因语言发育迟缓在宁海县妇幼保健院发育行为专科就诊的儿童104例(68例发育性语言延迟,36例全面发育迟缓),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获取相关信息,并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 发育性语言延迟与全面发育迟缓在儿童性别、父母文化程度、家族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首次发现年龄、就诊年龄以及延迟就诊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3,-2.727,-3.351,P均<0.05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语言发育落后的首次发现年龄与母亲文化程度呈负相关:即母亲文化程度越高,首次发现年龄越早;首次发现年龄、延迟就诊年龄与疾病诊断有关(P<0.05),即发育性语言延迟儿童可能更早被家长所发现,更早接受诊治。结论 应加大儿童语言发育的宣教力度,将语言评估检查纳入儿童的常规体检,以便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得到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临床特征和现状,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科学性建议。方法 收集2019年6月—2020年4月河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以语言发育迟缓为主诉就诊的151例患儿,行Gesell发育诊断量表测试。分析1~岁组、2~岁组、3~4岁年龄组发育性语言延迟及全面发育迟缓的构成比,分别比较3个年龄组、3岁前后各能区DQ值差异。结果 1)随年龄增长,以语言发育迟缓为主诉的儿童全面发育迟缓的比例逐渐增加,3个年龄组中全面发育迟缓儿童的占比分别为45.5%、61.2%、95.5%。2)随年龄增长,适应性行为、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能区的DQ值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175、17.341、18.516、6.747、4.180,P<0.05)。各年龄组间两两比较,适应性行为、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能区从1~岁→2~岁→3~4岁呈顺序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人社交能区仅1岁~与3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35,P=0.005)。3) 3岁以上组儿童各能区DQ值显著低于3岁以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21、4.71...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行为及语言特征,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广州某医院就诊的1.5~6岁儿童进行调查,采用S-S法对语言能力进行评定,分析不同组儿童的语言能力及影响因素。结果 1)语言发育迟缓就诊年龄主要在1.5~3.5岁,平均2.6岁,男童明显多于女童。52.48%的就诊儿童表达词汇量在10个以下,12.38%的儿童不会说话;语言理解水平主要在事物的符号阶段。80.20%的儿童有行为问题,58.29%有饮食行为问题;62.87%接触电子屏幕超过1h/d, 50.99%亲子互动<2h/d。2)不同年龄和性别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语言理解落后比例和操作性课题落后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68、17.62,P<0.01)。随着年龄增加,语言理解能力落后比例逐渐增多,2岁前后差异最显著。各年龄组操作性课题落后率较高。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抚养人文化程度高是语言理解能力的保护因素(OR=0.81,95%CI:0.67~0.97,P<0.05),儿童行为问题是操作...  相似文献   

9.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病因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5例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进行了临床分析和研究,结果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在幼儿和学龄前期主要表现为开始说话的年龄晚、语言发育进程缓慢、语言表达能力明显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儿童。而听力障碍、宫内及围产期高危因素是造成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主要原因。由于早期适宜的语言训练对促进语言落后儿童的语言发育有益,因此在儿童的日常体检中应同时对儿童的语言发育进行评价,以早期发现儿童的语言迟缓,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发育商(DQ)及各能区之间的关系,分析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为早期诊断与干预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因语言发育迟缓于2017年10月-2018年4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保健科语言门诊就诊的10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和《中国儿童语音发展测量表》对其进行检查与评估。结果 DQ≥80的儿童48例,各能区的水平均正常,主要为幼儿园中班、大班学龄前儿童,语言发育迟缓主要表现为发育性发音障碍,语言DQ水平正常,社会生活能力正常或边缘; DQ80的儿童52例,各能区DQ均低,尤其表现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及社交行为,构音测试不能配合,社会生活能力边缘或低下。DQ低下的儿童语言能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大多数大运动能力正常,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如语言能力低下,精细动作、适应能力、社交行为发育也相应迟缓。结论儿童语言发育与精细动作、社会适应性、社交行为功能区的发育密切相关,应积极对患儿进行综合早期干预,促进患儿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全面发育迟缓(GDD)及发育性语言延迟(DLD)儿童的语言发育特征及差异,为早期识别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2月确诊的18~36月龄的ASD、GDD、DLD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ASD组155例、GDD组92例、DLD组162例。测试者与家长共同完成《早期语言发育进程量表》,评估3组儿童语言发育水平。结果 1)ASD、GDD与DLD语音和语言表达差值(P75-A分)、听觉感受和理解差值(P75-B分)、与视觉相关的理解和表达差值(P75-C分)及全量表总分差值(P75-总分)中位数分别为:17、10、3、31;16、9、1、26;14、7、0、21。2)除GDD与DLD组女童P75-A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5.503,P=0.057),不同性别间ASD与DLD、GDD与DLD的各部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性别间ASD和GDD组内四部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LD组内P75-A分和P75-总分存在性别差异(Z=-2.117、-2.010,P<0.05)。结论 语言发育受损程度由重到轻为ASD、GDD、DLD;在听觉感受和理解及与视觉相关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上ASD和GDD较DLD落后;DLD组内女童语言发育比男童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18~36月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神经发育特点,为后期评估、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2019年因语言问题首次就诊的18~36月龄婴幼儿,根据“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及“早期语言发育进程量表”结果分为单纯语言发育迟缓组与多能区发育迟缓组,比较两组儿童各能区发育、早期语言水平,以及孤独症筛查阳性检出率。结果 共有700例婴幼儿入选,两组间月龄(t=-1.73,P=0.09)、性别(χ2=2.06,P=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年龄构成比存在差异(χ2=9.124 ,P=0.01)。多能区发育迟缓组在语言、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性及社交能区均更为落后(t=15.08,20.26,25.68,18.76,39.79,P<0.001)。在早期语言水平方面,多能区发育迟缓组在总的早期语言发展水平、语音和语言表达、听觉感受理解、视觉相关语言方面较单纯语言发育迟缓组均更低(t=8.20,10.23,9.18,11.39,P<0.001)。单纯语言迟缓组语言能区的落后与精细运动、适应性及社交DQ存在相关性(r=0.127,0.146,0.238,P<0.001),而多能区发育迟缓组语言能区的落后与各能区DQ均存在相关性(r=0.154,0.392,0.390,0.435,P<0.001);多能区发育迟缓组孤独症筛查阳性检出率更高(χ2=61.69,105.17,P<0.05)。结论 早期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合并多能区落后时存在语言发育的显著落后,应进一步完善检查,注意识别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影响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分析综合干预的有效性。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3月选取18~35个月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61例,同时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语言发育正常儿童55例为研究对象。将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分为两组,其中干预组31人,对照组30人。干预组给予综合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家庭语言指导。采用《早期语言发育进程量表》进行语言筛查评估,由家长现场填写问卷的方式对家庭语言环境进行调查。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父母亲生育年龄、住址、喂养方式、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带养人与儿童互动时间以及每天接触电子产品时间与儿童语言问题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带养人每天与孩子互动时间越长(2~4 h/d OR=0.542, 95%CI:0.352~0.866;≥4 h/d OR=0.211,95%CI:0.105~0.402)、母亲文化程度越高(高中 OR=0.685, 95%CI: 0.495~0.947; 大学及以上OR=0.468, 95%CI:0.157~0.785)和母乳喂养(OR=0.702, 95%CI:0.538~0.886)是语言发育迟缓的保护因素,接触电子产品≥1 h/d(OR=3.582,95%CI:2.314~5.761)则是语言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训练3个月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各个能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语言A、B及总量表分数增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语言发育与家庭语言环境密切相关,综合干预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发育迟缓儿童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特点,为发育迟缓儿童的脑功能分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9年11日-2020年6月应用8通道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检测13名发育迟缓儿童(发育迟缓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9例健康儿童(正常组)的脑功能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儿童各通道多尺度熵(MSE)及前额区MSE均值的差异。结果 发育迟缓组和正常组儿童前额区MSE均值分别为1.570±0.491、2.075±0.791,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28, P=0.034)。两组儿童的MSE均值在3通道和8通道差异统计学意义(t=2.513、2.868,P<0.01)。结论 发育迟缓儿童前额区自发脑信号的复杂性较正常健康儿童明显偏低,发育迟缓儿童存在前额叶双侧脑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听力障碍儿童基因突变情况,明确耳聋基因筛查可行性。方法 对53名听力障碍儿童进行遗传性聋病问卷调查、听力学评估,耳聋基因检测。以末梢静脉血提取DNA,对GJB2、SLC26A4、GJB3和mtDNA12s rRNA四个耳聋相关基因的20个致聋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53例儿童中13例(24.53%,13/53)检测到突变基因,GJB2 基因突变7例,其中235delC 纯合突变1例(1.89%),235delC 杂合突变5例(9.43%),235delC /299_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1例(1.89%);SLC26A4 基因突变6例(11.32%),其中IVS7-2A>G 纯合突变1 例(1.89%),IVS7-2A>G 杂合突变3例(5.66%),2168A>G杂合突变1例(1.89%),2168A>G 纯合突变1例(1.89%);未检出GJB3 和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结论 听力障碍儿童存在较高的遗传性耳聋发生率,主要突变基因为GJB2、SLC26A4; 通过耳聋基因检测,可明确病因,指导聋儿康复、评估耳聋预后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为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6月广州城区248名1~6岁儿童,其中语言发育迟缓儿童124名(病例组),语言发育正常儿童124名(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讨家庭环境、出生情况、行为与语言发育的相关性。语言评定方法应用S-S评定法。结果 在调查的儿童中,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7项,分别为隔代抚养(OR=3.391,95%CI:1.654~6.951)、母亲文化程度低(OR=5.186,95%CI:2.245~11.981)、教语言用有声电子玩具或读物(OR=2.070,95%CI:1.122~3.817)、屏幕接触时间每天超过1 h如看电视(OR=2.305,95%CI:1.245~4.267)、看手机或IPAD(OR=3.246,95%CI:1.277~8.248)、出生有高危因素(OR=2.253,95%CI:1.084~4.680)及孕期高危因素(OR=2.575,95%CI:1.129~5.873)。结论 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屏幕时间对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影响不容忽视,良好的环境、科学的养育观念可预防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