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的隐性失血。方法对73例TK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推算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结果TKA组中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为1625ml,隐性失血量为774ml(48%);未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345ml,隐性失血量是783ml(58%);实际上两组的隐性失血相差不大。结论TKA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为52%,且使用自体血回输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体循环的需要,在围手术期要特别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量,并分析影响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48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女42例,男6例;年龄29~79岁,平均年龄65岁。通过Gross方程,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计算患者的总失血量,减去显性失血量后得隐性失血量。分析年龄、性别、诊断、身高、体重、BMI、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者以及止血带时间、手术时间与隐性失血的相关性。结果术中出血量为(541±271)mL(200~1700mL),术后引流量为(479±249)mL(50~1010mL),显性出血量为(1020±327)mL(440~2 220 mL),总失血量为(1 963±734)mL(92~3 926 mL),隐性失血量为(942±692)mL(-502~2 716 mL)。因此,隐性失血占总失血的48.0%。隐性失血与身高、体重都有明显正相关,但与BMI没有明显相关性,另外,隐性失血还与术后引流量呈明显负相关。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约占总失血量的一半,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且术后引流量少时更不能忽视隐性失血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肢体肿胀是术后常见现象,隐性失血为其可能的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分析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对肢体肿胀程度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0月~2009年8月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术后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65例)和无血栓组(221例),通过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变化值来推算隐性失血量(Hbl),还计算出术后第2~5 d的术侧下肢膝上10 cm及膝下10 cm周径较术前相比周径增加的平均值D-up及D-down.[结果]在无血栓组,隐性失血量对术侧下肢膝上膝下肢体周径变化均造成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在血栓组,隐性失血量对术侧下肢膝上膝下肢体周径变化影响不大,两者Pearson相关分析不具有统汁学意义(P=0.110,P=0.066),有无血栓组间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组间D-up、D-down和Hhl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34,0.156,0.180.[结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特别是3~5 d内,应持续关注患者血色素的变化,隐性失血量与下肢的肿胀程度呈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并加重了肢体肿胀.TKA术后下肢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对远端肢体肿胀程度影响不大,考虑后者主要还是与隐性失血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引流管夹闭时间选择对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月在本院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4组(不夹闭组,夹闭1 h组,夹闭2 h组,夹闭4 h组),每组各30例,分别记录术后总引流量,围手术期血细胞比容,并对隐性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四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在平均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所占比例上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隐性失血量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夹闭4 h组关节肿胀和皮下瘀斑发生率增加。[结论]引流管夹闭时间对隐性失血量无明显影响,夹管2 h为TKA术后引流管夹闭时间的较理想的选择,但应格外注意隐性失血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两方面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设计,选取本中心自2011年8月~2012年11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男22例,女68例,年龄55~ 81岁,平均69.28岁,病程2~16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45),试验组在松止血带时将1瓶100 ml氨甲环酸(规格100 ml:氨甲环酸0.5g与氯化钠0.85 g)进行静脉点滴,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点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输血比率,同时观察是否有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必要时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试验组患者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4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显性失血、隐性失血及输血量,且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自从1938年Wiles用不锈钢研制,并应用全髋关节以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临床疗效仍然不是很令人满意。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过程中的显性失血量显著减少,但隐性失血问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急剧下降,这种血红蛋白量下降与显性失血不符的现象,即被认为是隐性失血,它  相似文献   

7.
目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使用抗凝药物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可能造成围手术期失血量增加。通过与TKA术后使用阿司匹林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低分子肝素对初次TKA术后隐性失血及输血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9年8月初次行TKA的28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66例(试验组)术后8~12h开始每天给予低分子肝素4000~6000U,120例(对照组)每天给予阿司匹林150mg,共14d。试验组:男27例,女139例;年龄22~82岁,平均66.1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6.79±3.87。左膝99例,右膝67例。病程1.8~8.6年,平均4.1年。对照组:男21例,女99例;年龄40~84岁,平均64.9岁。BMI为27.87±3.62。左膝78例,右膝42例。病程1.5~8.2年,平均4.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65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试验组37例,对照组28例,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21.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40.55±37.75)、(32.52±40.1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7,P=0.001);显性失血量分别为(24.08±14.63)、(27.91±18.47)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9,P=0.059)。术后试验组输血率为40.4%(67/166),对照组为30.0%(36/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71,P=0.081)。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输血量分别为(1.44±4.03)、(0.97±3.50)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1,P=0.039)。结论初次TKA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将影响患者隐性失血,增加了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需在抗凝治疗的同时密切关注血红蛋白变化,及时补充血容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低分子肝素钙比较,分析利伐沙班对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隐性失血及输血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1月初次行TKA的90例单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术后12 h开始对其中45例给予利伐沙班10 mg/d(试验组),另外45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0.4 mL/d(对照组),共14 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关节活动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为(92.32±23.13)min,对照组为(89.81±18.6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P=0.79)。试验组和对照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40.18±14.85)、(34.04±12.9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0);显性失血量分别为(30.60±2.89)、(28.85±8.10)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P=0.17)。术后试验组输血率为73.33%(33/45),对照组为55.56%(2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0,P=0.08)。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输血量分别为(1.44±1.09)(、1.06±1.17)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P=0.11)。术后试验组1例发生应激性溃疡;对照组1例出现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出现无症状性肌间静脉血栓形成,试验组无下肢深、浅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结论初次行TKA术后应用利伐沙班会影响患者隐性失血,增加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需在抗凝治疗同时密切关注血红蛋白变化,及时补充血容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对术后失血及早期膝关节活动度影响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就TKA术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减少失血及增加膝关节活动度的作用机制,膝关节屈曲及伸直位、不同屈曲角度及维持时间的疗效差异进行总结。结果TKA术后膝关节保持屈曲位可通过血管成角变化等减少术后失血、提高屈肌肌力,进而增加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屈曲角度较大、维持屈曲位时间较长时,可显著改善术后失血和膝关节活动度;但维持时间≥24 h与<24 h相比,不能进一步减少失血并改善膝关节活动度。结论TKA术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是减少术后失血,提高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简单、有效方法,但膝关节最佳屈曲角度及维持时间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0.
张波  庞清江  章海均  袁义 《中国骨伤》2012,25(9):788-792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红蛋白的下降程度与观察到的出血明显不符,这是由于隐性失血存在的缘故。隐性失血影响患者伤口的愈合,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延长了康复锻炼的时间,严重影响术后疗效。因此,有效地预防隐性失血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分析了性别、年龄、身高与体重、止血带、手术时间与手术创伤、术后抗凝、单双膝置换、自体血回输等因素对隐性失血的影响,为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其危险因素作用关系.[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病例中抽取80例单侧TKA,通过Gross方程计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不同年龄(以70周岁为界),有无内科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性别,止血带时间,不同疾病之间,肥胖(BMI 30 kg/m2为界)等情况下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分析讨论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结果] TKA围手术期失血总量平均为1 608ml,隐性失血为828ml,占51.5%.年龄、有无内科疾病、性别、止血带时间在隐性失血的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疾病之间、肥胖则在隐性失血的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患者、有内科疾病症者、男性、止血带时间较长者等情况下隐性失血增多,对这些情况围手术期更应提高认识,自体血回输尚不能完全满足机体需要,及时补充异体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膝关节同时表面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及引流管关闭与否对其影响,探讨减少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出血的方法。方法对20例双膝关节同时表面置换术者的失血情况作统计观察。根据Sehat提供的方法计算失血相关数值,按引流管关闭(11例)与不关闭(9例)分为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实际失血总量约为2013ml,显性失血量约为1022ml,隐性失血量约为991ml,均较报道稍偏低。引流管关闭4h后再开放者显性失血量及实际失血总量较引流管持续开放引流者明显减少,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隐性失血量关闭组与开放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中可边做边止血,剥离创伤尽可能小,引流管适时开关,待活跃渗血凝结后再开放引流管,能够减少出血。正确估计隐性失血量,并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补充血容量,有利于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能够得到确切的血液补充,尽快恢复体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2):1145-1147
[目的]探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的评估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麻醉科2012年1月~2014年3月80例年龄≥60岁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3d内失血量以及术后处理和恢复情况。[结果]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失血总量为1 608 ml,其中隐性失血量为828 ml(占51.49%)。[结论]老年患者对失血耐受性差,隐性失血量所占比例大;护士应正确评估患者失血量,加强围手术期观察,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4.
15.
隐性失血对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手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术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5年2月~2007年2月44例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及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推算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及平均隐性失血量。[结果]平均总失血量2065ml,其中显性失血量1198ml,隐性失血量867ml,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总失血量为2180ml,隐性失血量为937ml(42%);未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950ml,隐性失血量是799ml(41%);两组的隐性失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术术后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较高,且使用自体血回输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体循环的需要,在围手术期要特别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髋膝部手术显性失血明显减少,但大量隐性失血依然存在,隐性失血是髋膝关节置换术与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贫血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创伤和手术引起的红细胞进入组织间隙和积留在关节腔内,溶血以及其他途径所致血细胞丢失是造成隐性失血的重要因素.隐性失血量与病人年龄、性别、体重、基础疾病、骨折类型、止血带、手术部位和手术方案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及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在本院行初次TKA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膝骨关节炎病例269例,归为糖尿病组114例,非糖尿病组155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等,采用HS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术后功能。[结果]术后3 d糖尿病组的Hb及Hct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的显、隐性失血量及理论总失血量均多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病例住院时间显著长于非糖尿病组(P0.05)。术后3 d时糖尿病组VAS评分和患肢肿胀程度均大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时糖尿病组HSS评分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但术后12周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切口感染、症状性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DM可使TKA围手术期出血量增加,并延缓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髋膝部手术显性失血明显减少,但大量隐性失血依然存在,隐性失血是髋膝关节置换术与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贫血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创伤和手术引起的红细胞进入组织间隙和积留在关节腔内,溶血以及其他途径所致血细胞丢失是造成隐性失血的重要因素。隐性失血量与病人年龄、性别、体重、基础疾病、骨折类型、止血带、手术部位和手术方案等有关,根据这些临床资料综合评估隐性失血量对术后贫血的防治有重要意义。该文就髋膝部手术隐性失血机制、隐性失血量及其影响因素、隐性失血预防和治疗等作一综述,以提高对隐性失血的认识,使髋膝部手术达到更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使用冰敷的最佳时间及频率。方法 将12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持续冰敷组和间歇冰敷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术后护理;持续冰敷组术毕除常规术后护理外回病房后立即给予冰袋置于膝关节处持续冰敷24h;间歇冰敷组患者术毕回病房后立即冰敷,每次冰敷30min,术后3d内每天2次。结果 间歇冰敷组和持续冰敷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可降低患肢水肿和疼痛,增加初次活动时的患肢伸膝角度,从而缩短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相比之下,持续冰敷组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正常情况下切口局部皮温变化规律,为鉴别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有无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68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各时间段双膝关节皮温的监测并统计分析。结果获随访60例,时间48~56周。初次全膝置换术后患侧膝关节切口局部皮温升高,双侧皮温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双膝平均皮温差:术后第3天为(2.9±0.9)℃,第6天为(2.7±0.8)℃,第9天为(2.6±0.8)℃,第12天为(2.5±0.7)℃,第4周为(2.3±0.7)℃,第12周为(1.8±0.7)℃,第24周为(1.2±0.6)℃,第36周为(0.5±0.3)℃,第48周为0.0℃。结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正常情况下患侧膝关节皮温较对侧会升高。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侧的温差会逐渐降低,至术后36周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周患侧皮温一般恢复正常。若手术区皮温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应引起重视,需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