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均接受手术治疗。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术前均经抗菌治疗2周以上。血培养阳性2例,均为链球菌。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6例,脾脓肿1例。手术中清除所有病灶,同期瓣膜置换6例,心内畸形矫治1例。结果 术后死亡2例。术后并发症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脑出血1例及瓣周漏1例,其他患者随访至今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改善。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诊断,适时外科手术和内外科联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42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复发病人瓣膜王换术的手术及围术期治疗的经验。方法42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复发病人首次术式均为左径扩张。其中4例曾行2次二尖瓣闭式扩张,另2例复发后则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术前心功能Ⅱ级10例.Ⅲ级24例,Ⅳ级8例;再次手术行二尖瓣置换5例,二尖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2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失瓣成形13例。结果术中死亡2例。术后早期死亡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12例。结论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复发病人应尽早选择手术治疗,术中避免广泛游离心包粘连,缩短手术时间,重视心脏排气及加强术后处理是减少死亡率及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心脏直视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指导.方法研究2003年7月至2005年12月9例心脏直视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方式及转归,其中主动脉瓣置换1例,二尖瓣置换1例,双瓣置换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合并主动脉瓣置换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合并主动脉瓣置换1例,室间隔修补合并三尖瓣成形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合并主动脉瓣成型术后再手术1例,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1例.以上病例除2例未手术外,余者均予再次手术治疗.结果死亡3例.6例手术成功,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内科治疗效果差,有外科手术指征时,尽早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损害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5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瓣膜损害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56例IE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左房室瓣置换24例.双瓣膜置换19例,主动脉瓣置换7例,右房室瓣成形3例,右房室瓣置换2例,Bentall手术1例;同期矫治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8例.急诊手术占34%(19/56).结果 长期存活50例,心功能均为Ⅰ~Ⅱ级.早期死亡4例(7.2%).其中3例为低心排综合征,1例为人工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晚期死亡2例.结论 对IE,尤其是急性心衰伴进行性加重不能控制者,应在血流动力学及瓣膜条件恶化前积极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选择及围术期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畸形矫正心内赘生物清除术,术后早期死亡1例,病死率3.45%,其余远期效果良好。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者,抗感染的同时积极手术,正确把握手术的时机、手术方式及选择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风湿性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世杰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8):2520-2521
目的总结62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行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探讨提高早期生存率的方法。方法62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48例、二尖瓣+三尖瓣成形8例,二尖瓣置换+主动置换6例。结果术后并发低心输出量综合征3例,早期死亡3例,二次开胸1例,无术后心包填塞、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结论风湿性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病情较重,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的术前准备,规范和恰当的围术期处理及手术技术的进步,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三尖瓣成形术对心脏瓣膜病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三尖瓣成形术临床应用的经验,探讨其对心脏瓣膜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06~2004-1255例三尖瓣病变的外科治疗情况。55例患者中,风湿性心脏病46例,退行性心脏病4例,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3例,先天性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冠心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左室室壁瘤1例;三尖瓣成形采用改良Kay法32例,DeVega成形术23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例,术后0.5年随访出现三尖瓣轻度返流4例,5年发现三尖瓣轻度返流7例,三尖瓣重度返流2例。结论三尖瓣成形术的正确选择有利于预防术后早期出现右心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重、右心衰竭和体循环瘀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52例合并房室瓣关闭不全的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全组52例,其中男25例,女27例;年龄8个月至54岁,平均年龄24.4岁;均经心脏超声心动图及术中证实为合并房室瓣关闭不全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33例(行二尖瓣成形术25例,二尖瓣置换术8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8例(瓣环折叠术3例,DeVega三尖瓣成形术14例,三尖瓣置换术1例);同时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和三尖瓣关闭不全者1例行二尖瓣成形术和三尖瓣置换术。以上病例均在同期纠治心内畸形及房室瓣关闭不全。结果手术死亡2例;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经治疗后恢复。心脏彩超随访发现二尖瓣及三尖瓣返流,由术前Ⅲ度变为术后0度或I度。行二尖瓣置换术和三尖瓣置换术的瓣膜功能良好。结论本病一旦确诊,应进行积极的术前准备并尽快手术,对合并房室瓣疾病的先天性心脏病在治疗心内其他畸形的同时,治疗房室瓣疾病应以房室瓣成形术为首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10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方法 全组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中低温下手术,行二尖瓣置换(MVR)65例,主动脉瓣置换(AVR)19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MAVR)16例。其中14例是二尖瓣狭窄术后再狭窄行置换术,同时行三尖瓣DeVega‘s环缩术15例。结果 术后93例痊愈出院。围手术期死亡7例,均为风心病患者。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RHD)是导致心脏瓣膜损毁的主要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IE)和退行性变也是较常见的因素,而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房室隔缺损的手术治疗效果及临床经验。方法对49例部分型房室隔缺损、4例过渡型房室隔缺损和8例完全型房室缺损患者进行手术矫治,3例伴有Down综合征,5例合并左上腔静脉,2例合并法洛四联征。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性肺炎,随访3~60个月,无远期死亡,术后1例二尖瓣重度反流的于4年后行二尖瓣置换,1例二尖瓣中度反流患者术后5年反流加重。结论房室隔缺损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瓣膜成形和避免房室传导阻滞是矫治房室隔缺损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及其合并症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应用体外循环技术行86例房缺手术封闭(补片修补74例、直接缝合12例)。并对有合并症者同时进行手术矫正,其中二尖瓣成形10例,二尖瓣置换6例,三尖瓣成形61例,右房迷宫8例。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8例迷宫术后恢复为窦性心律。随访0.5 ̄1年,全组患者症状全部消失,心功能较术前提高Ⅰ ̄Ⅱ级。结论没有右向左分流为主的成人房间隔缺损均应手术治疗,根据缺损类型及大小,采用补片修补或直接缝合,并对合并二尖瓣、三尖瓣病变及房颤给予相应处理,可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重症风湿性瓣膜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或二尖瓣置换的同时,三尖瓣同期成形或置换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手术疗效。方法2000年7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重症瓣膜病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52例,38例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12例行二尖瓣置换,2例行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联合置换,其余50例均行三尖瓣成形。结果死亡4例,手术死亡率为7.69%。随访3~18个月,无死亡病例。心功能明显改善,三尖瓣反流明显减少。I~Ⅱ级46例、Ⅲ级2例。结论对于重症风湿性瓣膜病变者,三尖瓣存在重度关闭不全或严重器质性病变时,在进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的同时进行三尖瓣有效成形或置换,有利于术后右心功能的恢复,改善心功能,能明显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房室隔缺损是一种比较多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可分为部分性、完全性和两者之间的过渡性。均能通过手术治疗后达到较好的疗效。方法本文总结我科收治的房室隔缺损病人56例。常规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手术包括二尖瓣裂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补;房室瓣返流的纠正及防止房室传导阻滞等。结果42病人心功能恢复到Ⅰ级,14例Ⅱ级。50例病人术后二尖瓣轻度返流,54例三尖瓣轻度返流,2例二尖瓣中重度返流。随访近半年,返流较术后早期稍有好转。全组死亡3例。结论我们认为只要有熟悉的解剖知识,加上术者细心的操作和丰富的经验,完全可以避免诸多并发症的发生,使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获得满意的效果及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心力衰竭的治疗及转归。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胸心外科病房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左向右分流型)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心力衰竭患儿24例,所有病例均彻底清除感染灶,纠治先心病及瓣膜病变对其治疗方法和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痊愈21例,死亡3例。其中4例<6个月婴幼儿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反复迁延不愈,反复出现心力衰竭,在机械通气和气管插管条件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矫正心脏畸形,痊愈出院。其他20例患儿经积极抗感染及控制心力衰竭治疗后,心内膜炎得到控制,心力衰竭缓解而择期手术,其中17例痊愈,3例因并发低心排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心力衰竭,在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降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病死率。先心病并发IE发生率有上升趋势;超声心电图在诊断上有重要作用;常规血培养有假阴性结果;对先心病合并发心内膜炎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手术治疗应采取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5.
张大国  苏友华 《贵州医药》1998,22(5):350-351
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毁损患者,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列1行主动脉瓣及赘生物切除机械瓣置换;2例行三尖瓣螯生物切除,Devega成形,二尖瓣赘生物切除Carpentier环成形术,术后分别随访10月和1年,疗效满意。就外科治疗的有关问题作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6.
应用国产生物瓣及机械瓣,对31例患者进行瓣膜替换手术。31例患者共置换瓣膜33个(包括主动脉瓣置换6例次,二尖瓣置换27例次,二尖瓣成形1例次,三尖瓣成形4例次)。术后心功能均有明显进步。早期死亡2例(1例为双瓣替换加三尖瓣成形)。通过31例各种瓣膜替换术的实践,对病例选择,国产人工瓣膜性能,广义心肌保护措施,术后抗凝处理等方面提出初步意见与体会。  相似文献   

17.
1986年4月至1991年12月,手术治疗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20例:术后无早晚期死亡。术后发生低心排2例。灌注肺、左侧肺不胀、心率正常和心包填塞各1例,经治疗痊愈出院。16例随诊4个月~6年,除2例超内心动图提示轻度二尖瓣返流外,其余14例心功能恢复至Ⅰ级。笔者认为,除非瓣膜严重发育不良,或瓣膜成形手术失败后行瓣膜置换外,均主张成形为主。根据病变性质、采用二尖瓣环环缩瓣裂缝合,腱索延长或缩短术。合并畸形可同期纠治。  相似文献   

18.
韩育宁  刘燕萍 《天津医药》1999,27(9):534-535
目的:研究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RSIE)的诊断和治疗方式,以及外科治疗的手术指征和时机。方法:回顾分析8例RSIE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7例符合Robbins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1例在手术中诊断,1例内科治疗痊愈,7例合并基础心脏病者外科治疗痊愈,随访5个月~3年无复发。结论:确诊后应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对于内科治疗无主合并基础心脏值得应早期手术,手术时机分别选择在发病后2-4周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超声心动图技术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86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心内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超声检查与手术结果。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到的主动脉瓣、二尖瓣、二尖瓣与主动脉瓣混合、肺动脉瓣及三尖瓣赘生物附着同手术所见无显著性差异(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瓣膜穿孔、瓣膜反流、瓣膜脱垂及瓣周漏同手术所见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率较高,能够为心脏基础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二尖瓣修复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对30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二尖瓣修复成形术.其中瓣膜退行性变1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9例,黏液瘤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采用瓣叶切除修复、瓣环成形、腱索缩短以及缘对缘等单一或联合术式.通过术中注水试验、食管超声以及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来判断二尖瓣成形手术的效果.结果 30例患者全部存活,术中注水试验良好.术后心功能改善Ⅰ级28例、Ⅱ级2例,随访1~5年无患者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结论 选择合适患者,采用单一或联合二尖瓣成形方法 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