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针对此次菲律宾台风灾害的特点,分析中国海上救援队在塔克洛班市医疗救援的救助过程及救治模式,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通过舰船执行海外灾害医疗救援水平提供参考.以2013年11月19日~12月15日为期27 d的赴菲律宾执行医学救援准备、奔赴、展开、撤收等过程中的全程医学相关信息数据为基本资料,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开展的医疗救援工作进行分析和归纳.此次任务共诊疗伤病员2 208人.其中,陆上前置野战医院和各前出医疗点诊疗2095人,医院船主平台收治住院113人(含手术44人);开展CT、DR、B超、心电图和实验室检验等辅助检查l 482人次.快速、充分的准备工作是高质量完成救援任务的基础;独特的救援体系及医疗模式是完成海外医疗救援任务的保证;充分的信息交流是完成好医疗救援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中国政府派遣中国国际救援队于4月26日飞赴尼泊尔进行人道主义救援。医疗分队主要任务是伤员救治、队内保障、常见病的诊治及卫生防疫。在为期13天医疗工作日中,共开展医疗巡诊9763人次,诊治5603例。影响此次救援的因素有灾区因素、风俗因素、语言因素。对策:密切与搜救人员协作、加强与其他国家救援队的协作、联系当地医护人员、依托志愿者协同服务。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巴基斯坦地震救援中的医学实践与研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 探讨进一步提高国际层次救援医学速度与效率.方法 以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行动为主体,对2005年赴巴基斯坦地震系列医疗救援行动,包括现场急救、院内治疗、医疗后送、卫生防疫、药械保障、医疗信息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特别是对救治的伤病员分类、灾后时段病种分布、药品消耗及补充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院外、院内及院后救治统计现场急救以外伤为主,以小组形式展开;院内治疗划分小组,分组协作、周而复始;转出比例占2%~3%;灾后时段伤病员分析地震灾害早期(灾后头14 d内)现场救治,以外伤为主,占救治伤病员总数的82%;中期(灾后14~28 d)外伤病人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稳定在24%,而感染性疾病逐渐增加,并以急性呼吸道感染及急性肠炎为主,呼吸道疾病呈陡升缓降趋势;后期则回归于当地平时发病率水平.药械保障统计消耗量较大的药品有抗生素,退热与止痛药,主要用于外伤及感染;药品以口服和外用为主,针剂和输液占10%.伤病救治影响因素统计灾区山地昼夜温差大,冬季雨雪之后气温骤降,灾民缺衣少食,没有可供御寒的帐篷成为诱发疾病的重要原因.结论 大规模地震灾害救援行动异常复杂,区分时段、区分地段、区分层次形成时间、空间、内容上的不同救援,更能符合灾区医疗需求;医疗救援能力始终未能满足灾区的医疗需求,要求不断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实现救助人数更多、速度更快、效果更好、能耗更省;灾害救援的技术行动、组织指挥与生活保障,三足鼎立,决定救援行动成败;巴基斯坦地震医疗救援的实践对我国灾害医学救援的组织体系、技术训练、药械保障、制度管理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浅谈赴巴基斯坦洪灾救援的药品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7月以来,巴基斯坦连降暴雨而引发建国以来最大的洪灾。8月26日中国政府紧急派遣第一批中国国际救援队实施国际人道主义医学救援任务。中国国际救援队于8月27到达巴基斯坦信德省特达(Thatta)市灾情最严重的地区建立一所流动医院,至9月14日,历时20天,圆满完成了洪灾救援任务。本文就此次救援行动药品保障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国际救援队赴巴基斯坦医疗救援谈洪灾后疾病防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7月巴基斯坦水灾发生后,武警总医院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在水灾最严重的特达地区建立了规模最大、专科最齐全、技术最先进的流动医院,全程参与了水灾后各个时期的患者救治和疾病防控,笔者通过病例总结深入分析了洪涝灾害发生后疾病发生与流行的因素,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此次巴基斯坦洪灾后医疗救助的经验和教训,就此类事件提出应对措施,为今后国内外洪灾后疾病防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介绍俄罗斯“涅夫斯基”列车脱轨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医学救援情况。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列车事故医学救援:①加强平时准备,包括建立救援预案、进行技术培训、保障急救药材和构建救治体系;②统一指挥,多部¨协作;③统一医疗文件,包括文件的形式、内容与管理,以保障伤员救治及时合理;④加强现场急救,力争实现与院内救治的尤缝链接;⑤实施立体后送,尤其要重视列车和空运后送。  相似文献   

7.
海地地震后33h,中国国际救援队即抵达太子港。在其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经验:灾害医学救援的主要特点包括灾害发生突然,灾害救援必须迅速,灾区情况复杂,同样的疾病会成批同时出现。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优势是专业技能精湛,组织严密,实战及应急能力强,经验丰富。医学救援的对策是:制订医学救援预案;建立应急医学救援组织;改善、充实医学救援物资;建立医学救治体制。  相似文献   

8.
强震后如何科学高效的实施医学救援,怎样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后造成的损失,这是当今世界救援医学面临的一项难题.关键的解决之道就是迅速建立强震灾害的评估体系,全方面了解强震直接相关及次生灾害引起相关伤病演变的特点及区别,按照应急救治需求有效指导救援力量资源的合理分配.近十年,国内外7级以上强震有: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7.6级)、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8.0级)、2010年海地地震(7.0级)、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7.1级);以及强震引发的次生灾害:2004年印尼海啸(由7.9级地震引起).现研究国内外伤亡快速评估及应急医疗救治工作开展情况,探索强震后伤病的发生规律,以期为建立强震灾害的评估模型,为应急医疗救治提供理论依据,为下一步合理使用医疗救治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军队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任务拓展,军队卫生应急备勤已经成为应对灾害应急医学救援的一项重要的活动[1]。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一直被作为灾害救援的主要力量。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灾害的国际医疗救援,增强预见性和应变能力,是平时卫生战备的重要内容。济南军区总医院先后执行首批赴苏丹维和、汶川抗震救灾和赴巴基斯坦抗洪救灾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军队在应对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等方面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在参与灾害救援外科救治与麻醉是不可分的,麻醉在医疗救援中的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任务是对创伤患者和急症患者进行包括基础生命支持、复苏及镇痛,避免继发损伤为高级生命支持与复苏赢得时间的院前救治,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展开高效的救援。  相似文献   

10.
海上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海上行动越来越多,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海上发生险情和事故的频率也在增加,亟需提高海上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海上医学救援具有任务的不确定性、医疗需求的多样性、组织的复杂性等特点,要求具备快速应对、全面技术、军地协调等能力。因此,应当以"大救援"理念为基石,把医学救援延伸到卫生应急体系,构建海上医疗救治体系以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强化海上医学救援力量的能力建设以提高多样化保障能力,加强海上医疗救治平台建设以提高远程保障能力,从而提升海上应急医学救援的总体能力。  相似文献   

11.
自2010年8月26日到10月4日,中国国际搜救队(CISAR)分两批次派出来自20多个专业、共计78人次的医疗救援队,到巴基斯坦遭受洪灾地区建寺流动医院。我们通过疫情日报系统严格记录临床患者信息;通过实施访谈和流行病学调查来评估治疗效果与传染病防治工作。评估发现,CISAR携带的医疗设备基本满足当地人群需求;专业人员配备能满足必须要求;一些药品,尤其是皮肤病药品和催产素不足。通过早期流行病学评估,我们建立了受灾地区最大的流动医院,准备了大量的药品,并且第一次派出了专业药剂师。但是,早期流行病学评估和卫生评估并非完美,事先未能预计灾区皮肤病的高发病率,对灾区提供安全饮用水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灾区事先未能提出解决饮用水卫生安全的措施。事先应做好翻译工作以解决语言障碍。对救援队员的心理健康评估工作缺失。  相似文献   

12.
2010年8月26日至9月16日,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批医疗队共36人,开赴巴基斯坦洪灾区信德省Thatta市展开灾害救援。带去了价值一千余万元人民币的医疗物资。婴幼儿的营养和卫生用品也在流动医院适当发放。流动医院救治了11243名患者,一半以上是妇女和儿童。皮肤病是最主要的常见病。这次医疗实践的成功经验包括先进的管理理念,严格的组织管理,良好的沟通合作,紧急情况的及时处理,专业的医疗水平,完善的组织体系,充足的医疗救援物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根据地震灾害后批量伤员的伤情特点,提出了策略性地震突害现场救护(strategic earthquake casualty care,SECC)体系,形成一种新的紧急医疗支持和管理方法,提高现场救治效率:方法通过现场医疗救治精准分级(precise grading,PG)、建立SECC搜救与救援评做成级别(ASR)协调机制,规范区域分级准入(graded access system,GAS)规则,制定了搜救与医疗无缝衔接的管理与技术指南=结果在救援早期应用PG、SECC+ASR以及区域分级准入规划等策略,城市搜救队能够明确搜救与医疗协同的技术标准和流程,快速优化灾区伤员转送体系。结论SECC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城市搜救队将高级生命支持向灾害现场核心区域和废墟下延伸,提高了地震灾害救援时效及伤员救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国国际救援中护理人员的合理调配对救援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在2010年9月14日~10月3日巴基斯坦洪水灾害救援过程中,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安排进行合理调配,包括在流动医院建立不同的护理岗位,根据每位队员的专业能力部署人力、安排其任务。队员均为女性,年龄为(29.6±5.42)(26—45)岁,工作年限为(7.3±6.89)(3~28)年,运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我测评救援前、后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救援前、救援后及常模之间SCL-90各因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通过对救援护理人员进行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无一例出现心理障碍,圆满完成了救援行动。结论救援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合理调配能有效减轻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从而提高救援效率。  相似文献   

15.
跨国洪灾医学救援流动医院工作模式实践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回顾中国国际救援队分两批次赴巴基斯坦参加洪灾救援工作,分析洪灾救援任务特点与要求,按照流动医院医疗救援工作流程模式展开救援,合理筹建队伍、科学编组与指挥、准备工作内容与要求、完善组织与制度建设、科学设定工作时限、维护内外部关系、志愿者队伍建设以及流程再造与完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流动医院洪灾救援工作模式设计科学、功能齐全、运转顺畅、效果良好,满足了救援任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汶川大地震”紧急医疗救援的组织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汶川大地震后,阿坝州人民医院立即启动地震紧急医疗救援预案。随即派出以外科医生为主的19人医疗救援队,奔赴汶川县城灾区迅速展开救援,是第一支到达震中的医疗救援队伍。医疗救援队的经验表明:必须建立医疗救援指挥部,以协调各队的医疗工作;对医疗救援人员的第一个要求是身体好,其次要业务过硬。地震初期的患者以外伤患者为主,半个月后,工作重点移到内科医务人员身上。后勤保障在医疗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院外和院内急救工作必须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四川省卫生应急救援及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卫生主管部门立即组建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在短时间内建立部省间:部门间、军地间协调机制,迅速开展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通过水陆空三进,“黄金72小时”内实现3.58万名医疗救援人员大集结和重灾县医疗救援全覆盖,尽最大努力抢救伤员、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灾后两周实现乡、村和灾民安置点卫生防疫工作全覆盖,确保灾后无疫情发生;全力组织灾区医疗物资保障供应,科学快捷、透明公开,一个月的药品器械调配量就相当于以前全省一年总用量;适时调整工作重点,接连完成了紧急医疗救援、重症伤员救治、跨省大转运、应急免疫接种、传染病防控和对口支援等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高原地区灾害救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携带了便携式超声仪,对106例玉树地震伤员进行急诊超声检查和鉴别分类,其中男32例,女74例,年龄(32+13.2)(5~86)岁,胸部外伤32例,盆、腹腔外伤27例,急腹症12例,孕产妇23例,四肢外伤9例,晕厥3例。结果便携式超声仪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即使初上高原的医务人员也能使用。106例均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结论轻便的便携式超声仪适用于高原灾害救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规范移动式生命支持系统论证,为移动式生命支持系统研发、采购、升级改进及市场规范化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紧急医学救援伤病员搬运工具体系设计为基础,针对伤病员连续救治需求,对移动式生命支持系统的概念、分类、通用要求、基本技术性能及参数要求等开展论证与研究。结果提出了移动式生命支持系统的概念、分类,提出了典型装备的技术性能要求。结论在各类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过程中,移动式生命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确保了伤病员从抢运任务完成到伤病员在野外移动医院或就近固定医院实施救治期间持续的生命支持,为最大限度减低伤亡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